湘江三汊矶大桥主孔自锚式悬索系统安装及体系转换
- 格式:pdf
- 大小:268.84 KB
- 文档页数:4
湘江三汊矶大桥自锚式悬索桥的设计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湘江三汊矶大桥自锚式悬索桥的设计与研究开题报告
背景介绍:
湘江三汊矶大桥是一座跨越湘江的架空式公路和铁路双层桥梁,是湖南省的重点工程之一。
该桥长1255米,主桥跨径达500米,桥面宽33米,是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自锚式悬索桥。
研究内容:
本论文将围绕湘江三汊矶大桥自锚式悬索桥的技术特点和工程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自锚式悬索桥的概念和构造特点的介绍。
2.桥梁工程的设计原理和规范。
3.对湘江三汊矶大桥自锚式悬索桥的结构进行分析和计算。
4.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考察悬索桥的结构性能和安全性。
5.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设计建议和桥梁运行维护策略。
研究目标: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湘江三汊矶大桥自锚式悬索桥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提高自锚式悬索桥的结构设计水平和工程建设效率,并为后续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
本论文将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数值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
2.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
3.对模拟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4.根据结果提出结构优化措施和运行维护策略。
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出以下成果:
1.深入理解自锚式悬索桥的设计原理和技术特点。
2.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进一步探究悬索桥的结构性能和安全性。
3.提出优化建议,提高自锚式悬索桥的结构设计水平和施工效率。
4.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湘江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湘江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成为了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湖南省岳阳市,湘江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的建设可以提高当地交通的便捷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该项目已经成为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
然而,悬索桥作为一种复杂的结构,其建设需要高超的技术和施工经验。
因此,本研究拟就湘江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为悬索桥的顺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湘江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技术,并提出一套可行的施工控制方法。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会:1.分析悬索桥的结构特点和施工难点,明确施工控制的重要性。
2.研究现有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控制技术,总结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3.在湘江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的实际施工中,进行控制技术的实践应用,并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解决。
4.总结本研究的实践经验,提出一套可行的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方法,为悬索桥的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查、数值模拟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具体而言,研究过程中将会:1.收集悬索桥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其结构特点和建设历程。
2.对湘江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情况。
3.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桥梁结构和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4.在实际施工中,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同时及时记录问题和解决方案。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1.为湘江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通过探索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技术,总结施工经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促进中国悬索桥建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对悬索桥的施工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造价和保障工程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应力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体系转换施工技术及应用摘要:体系转换施工是预应力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主体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工序复杂、施工控制要求很高。
本文通过对体系转换施工技术原理、技术准备、施工机具、施工方法等的论述,介绍和总结了该施工技术的要点。
关键词:自锚式悬索桥体系转换施工技术要点应用1、体系转换的原理1.1体系转换施工原理体系转换是预应力砼自锚式悬索桥施工的一大关键工作,主要是指在上部结构主缆、索夹、吊索及梁体施工完成后,通过张拉吊索和主索鞍顶推实现的。
通过张拉吊索、主索鞍顶推,使梁体自身结构荷载从梁体支架通过吊索转移至主缆。
体系转换最终是通过主缆,将梁体结构竖向荷载传递至主塔,将主缆水平荷载传递至锚块并通过梁体自身来承担,从而使整个结构体系达到内力的自平衡状态。
体系转换过程中结构内力和变形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桥面系将不断抬高以达到脱模的效果。
所以体系转换是荷载由外至内不断传递的转换过程,是设计、监控、施工等各方密切配合的重要阶段。
吊杆张拉一般分两个循环进行,第一循环的目的是进行体系转换,保证所有吊杆锚头能够安装上锚环,即可以拆下张拉接长杆。
第二循环在落架后进行,目的是将吊杆力调整至理论值,在二期铺装施工完成后吊杆力自动增长至成桥吊杆力。
随后进行桥面铺装等二期恒载施工,理论上此阶段不需要进行吊杆张拉,但根据实际经验,由于二期恒载并非理论计算中采用的完全均布荷载,因此存在部分吊杆调整张拉力的可能。
具体张拉吊杆顺序根据监控单位及设计单位计算确认的施工顺序进行,主索鞍顶推在吊索张拉过程中也是根据监控指令进行顶推与锁定。
2、体系转换施工技术准备及施工机具配备2.1施工技术准备2.1.1测量放样,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安装好索夹、吊索。
对已安装索夹的螺杆轴力再次进行复查,并使用螺杆拉伸器再次复拧。
对吊杆与索夹的连接进行检查,以保证体系转换时索夹及销轴连接安全性。
2.1.2在吊挂实施前,需向监控单位组提供塔柱位置、箱梁线性,主缆线性,索夹位置等初始数据,监控单位采集塔根部、吊杆预埋钢套管处等元件的应力数据,修正张拉顺序以及张拉力。
三汊矶湘江大桥自锚式悬索桥地震反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三汊矶湘江大桥是湖南省目前跨度最大的大型自锚式悬索桥,其主跨长度为1088米,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然而,大桥所处的地区频繁发生地震活动,对大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研究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对于保障大桥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ANSYS软件建立三汊矶湘江大桥的有限元模型,考虑桥梁结构的非线性、随机性等因素,在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采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外部加载条件,分析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振动特性、位移变化等。
三、预期目标通过对三汊矶湘江大桥的地震反应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包括受力分布、振幅、频率等。
2.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模态、频率、振型等特性分析。
3.对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荷载传递方式等进行分析。
4.提出相应的抗震强化措施,为大桥的抗震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
四、研究方案1.收集三汊矶湘江大桥的相关资料,建立大桥的有限元模型。
2.通过模态分析,获取大桥的振动特性。
3.采用ANSYS软件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获取大桥在不同地震动加速度下的振动特性、动力响应等。
4.分析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荷载传递方式等。
5.提出相应的抗震强化措施。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三汊矶湘江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振动特性等相关数据,可以为大桥的抗震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
同时,本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也可以为其他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的地震反应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单塔自锚式悬索桥主缆体系转换监控技术研究曲文鹏刘谦哲马腾发布时间:2023-06-02T10:08:34.795Z 来源:《建筑创作》2023年6期作者:曲文鹏刘谦哲马腾[导读] 摘要:自锚式悬索桥大多数采用“先梁后索,塔梁同步”的工序,通过张拉吊索逐步将梁体自重转移至主缆,从而完成整桥的体系转换[1],在吊索张拉的过程中主缆的线性变化突出,吊索之间相互影响[1][2],索力变化不定,转换过程中控制难度大。
体系转系不仅是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难点,又是施工监控最为关键的工作。
本文以锦州市广州街跨小凌河项目一座主跨178m边跨112m的单塔自锚式悬索桥为背景,对该工程中所进行的体系转换施工监控实践研究工作予以总结。
摘要:自锚式悬索桥大多数采用“先梁后索,塔梁同步”的工序,通过张拉吊索逐步将梁体自重转移至主缆,从而完成整桥的体系转换[1],在吊索张拉的过程中主缆的线性变化突出,吊索之间相互影响[1][2],索力变化不定,转换过程中控制难度大。
体系转系不仅是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难点,又是施工监控最为关键的工作。
本文以锦州市广州街跨小凌河项目一座主跨178m边跨112m的单塔自锚式悬索桥为背景,对该工程中所进行的体系转换施工监控实践研究工作予以总结。
关键字:自锚式悬索桥体系转换施工监控1 引言自锚式悬索桥是悬索桥梁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新型桥梁,其特点结构造型形态优美,又具有适应各种地貌条件和对不同地质环境适应性较好的优点,在工程建设中普遍受到青睐,并逐渐形成了在中国城市市区小跨径桥梁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新颖桥梁类型。
自锚式悬索桥的主缆一般是用锚固的方法,锚固在主桥最末端的自锚体上,但是因为它自身的受力特点要求在自锚式悬索桥的架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先主梁后主缆”即先进行主梁施工,等到主梁达到设计安装要求或组装完成后再对主缆进行架设,最后进行张拉吊索完成体系转换。
本项目依托实际工程对自错式悬索桥的体系转换展开研究,提出了各种吊索张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