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中世纪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7
一串明珠于世——谈谈对中世纪文学的认识中世纪文学曾经是一串被世人遗落的明珠。
19世纪以前,中世纪文学一直被西方的学术界所忽视,人们普遍认为那个经济停滞、政治反动的十个世纪的文学仅仅是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一个低谷,是一个缺乏光彩,没有灵魂,附庸于神学的傀儡。
直到19世纪早期,浪漫派作家们在哥特文化中看到了理性主义、英雄主义、对精神的崇尚和对女性的赞颂,中世纪文学才得以重新挖掘,重新被世人认识,它的文学精神与文学价值才得以大放异彩,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串曾经遗落的明珠——中世纪文学。
一、中世纪文学的时间划分“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创,随后才得到欧洲各国学者的广泛采用的。
这个词起初含贬义,指的是西欧历史上从公元5世纪的罗马文明瓦解,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那段缺乏光彩的十个世纪。
现在,在一般的史学著作中,中世纪的意义大致相当于文明社会的封建制时代,它的时间上讫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进一步区分又可将欧洲封建社会的历史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早期(5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期(12至14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晚期(15至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
在西方的文学史中,中世纪文学一般只涉及上述前两个阶段的文学创作,不包括最后一个阶段,因为最后一个阶段已经成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二、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的封建社会也由此开始。
伴随着封建社会产生的是各对立阶级的出现,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欧洲多种文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其次有东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还有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相互融合。
外国文学讲义-中世纪文学一、历史背景—最黑暗的世纪日尔曼民族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欧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
476年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的意识形态是宗教和神学,基督教是封建社会的支柱。
教会掌握了土地,控制了文化,乃至控制了世俗政权。
一切文化和学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古代文明和日尔曼先前的文化遭到排斥和摧残。
二、思想特征:(1)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2)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3)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三、中世纪欧洲文学概述(一)主要文学类型1、教会文学:文学为宗教服务,主要内容是以《圣经》为指导,讲述宗教故事,歌颂上帝、赞美基督、崇尚苦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2、骑士文学:骑士制度的产物,反映骑士的生活理想,主要包括“忠君、护教、行侠”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宗教、爱情、冒险三种主题以及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体裁。
例如《破晓歌》、“亚瑟王传奇”。
3、英雄史诗和民谣:包括蛮族史诗和封建史诗。
后者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4002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城市文学:代表作是法国的讽刺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四、但丁及其《神曲》1、新旧交替时期的诗人(1265年—1321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标志着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始。
1307年开始创作《神曲》,1321年完成。
1321年9月病逝。
2、新旧交替时期的巨著—《神曲》原名《喜剧》,后来薄伽丘为它加上“神圣”一词,汉语译为《神曲》。
包括三篇,每篇33章,加上序诗共100篇、14233行。
(1)写作动因:爱情的升华;人生与社会因素(2)结构与内容全诗由《地狱》、《净界》和《天堂》三篇组成,共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特色:中世纪文化与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首先是众多民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其次是古典的先进文化与蛮族的落后文化的融合‘再次是东西方的融合’最后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融合。
①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②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③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骑士文学将爱情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肯定现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承继了古代文化精神,背离了禁欲主义。
市民文学将笔触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世态人情,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
中世纪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1 基督教思想主宰者中世纪文化,不仅教会文学,即使具有民间色彩的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色彩。
2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国家的形成,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中世纪文学的基本主题,表现在英雄史诗中,这些民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文化精神,肯定现世生活,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
3 中世纪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特定阶层的文学,比如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1 各种异质文化的交融,使得文学反映生活得面积极地扩展。
2 艺术形式有长足进步,以诗歌为主,作品变得精雅和完备,叙述作品结构布局和技巧运用达到自觉。
3 表现手法上,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都流行一时。
4 文学的情感功能趋于自觉和强化,各类复杂的心理得到成功描写。
中世纪的文学类型有哪些?主要有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市民文学4种文学品种。
教会文学:以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为主要体裁,以普及宗教教义为主要内容,歌颂上帝、赞美基督、崇尚善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多梦幻的、蒙胧的、浪漫的气氛,又多劝善惩恶的说教。
中世纪文学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城市文学特点:前期为教会文学,具有宗教性和非民族性。
欧洲文学大多是在10世纪以后建立起来的,其主要标志是素材的民族化和使用民族的语言。
中世纪文学和民间文学有很大的关系。
中世纪文学共性大于个性,各国的文学的题材和主题具有共同性,人物的性格往往是类型化的。
教会文学: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
作者是僧侣,又称“僧侣文学”,内容为宗教的普及,歌颂上帝创造的一切。
包括:祈祷文,赞美诗,基督故事,圣徒传,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用拉丁文写作,推行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采用象征,梦幻,神秘手法。
英雄史诗产生于8到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
内容为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雄的事迹。
《贝奥武甫》是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
背景和情节都是北欧的。
史诗歌颂贝奥武甫的正直无私,英勇无畏,对人民负责的英雄品质。
“在一切国王中,在一切人们中,他是最温良的,最可爱的,是对他的亲族最仁慈的。
”《罗兰之歌》是古法语最早的史诗。
是11世纪法国流行的歌颂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的骑士的忠勇的代表作。
史诗突出罗兰的忠君爱国精神和对上帝的虔诚。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讲了以熙德文明的11世纪西班牙著名的军事将领比瓦尔失宠于国王,最后获得谅解的故事。
《伊戈尔远征记》古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
叙述了罗斯王公伊戈尔顾军出征,兵败被俘的故事。
《尼贝龙根之歌》取材于日耳曼小说,这部史诗歌颂了英雄西德弗里的高尚品格,揭露了封建主之间的权势之争。
骑士文学(12-13世纪)骑士精神:忠君,行侠,护教特点:歌颂封建主,效忠君王对贵夫人的爱情行侠仗义分类:骑士叙事诗。
宣扬骑士精神,故事性强,表现异域风光。
骑士传奇主要流行于法国北部,主要描述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为爱情而冒险。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会议》,代表着平等,是后来圆桌会议的开端。
骑士抒情诗。
抒情形式多样,语言细腻,风格清新。
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破晓歌》。
骑士传奇的浪漫因素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条顿民族所灭亡,该民族是北方的蛮族。
“条顿”一语是罗马人对北方蛮族的称呼。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是欧洲的封建社会。
整个封建社会可分早(5世纪-11世纪)、中(12世纪-14世纪)、晚(世纪15-17世纪)三个时期。
按文学史的划分,最后一个时期已不在中世纪文学范围,已是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西罗马灭亡后,作为征服者的北方蛮族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都是那个时候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的。
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在这些新兴的国家一开始被掩没了,到后来才逐渐被发现,被认同。
这时候,对这些新兴的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来自犹太民族的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在蛮族部落中的传播很快把原先的野蛮人改造成了文明人,这是好的一面。
但对于文学的发展,宗教的一统天下却不是好事:文学没有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是寄人篱下,成了宣传基督教的一种工具。
当时掌握知识的人大多是修道院中的僧侣,他们甚至将原先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文学资料也加以修改,加进宗教的内容。
《贝奥武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说中世纪不完全是文学的黑暗时期,也产生了有异于希腊文化的新质文化的话,这新质文化就是以基督教为主色调的文化。
这种局面延续很长时间,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直到中古晚期大诗人但丁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中世纪文学是教会文学一家独大,俗文学在宗教文学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这里面就有史诗、罗曼史、谣曲、法布罗等品种。
下面就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1 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是一些宣扬基督教的文字,大多取材于《圣经》或一些关于圣徒的传说。
我们说宗教文学“一家独大”,这个“大”只是表现在数量上,质量是不能保证的。
举保存至今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献为例,十分之九是布道文、赞美诗、祷告文一类的东西,十分之一才是俗文学,其中一部分还经过僧侣的篡改。
那些数量可观的宗教文学,由于主题受到了限制,大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外国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外国文学· 目录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第六章 19世纪文学 (一) (浪漫主义文学)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第九章 20世纪文学 (一)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三)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起点: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67年) 终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
初期:公元5—11世纪封建社会形成期中期:公元12—15世纪封建社会兴盛期(中世纪文学)末期:公元15—17世纪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文学的状况:突出特征:宗教色彩,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
思想特征:①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②文化交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③等级森严——出现特定阶层的文学: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主要包括:1、教会文学(正统文学取材《圣经》)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等宗教教义。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2、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 兴盛地:法国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这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极大的冲击。
主要内容: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
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⑴骑士抒情诗: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封建主,骑士骑士抒情诗内容: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的爱情”。
中心主题: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
“破晓歌”最为有名。
贡献:大量的骑士抒情诗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
⑵骑士传奇分为三个系统:①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中世纪文学1.教会文学2.梦幻文学3.英雄史诗4.骑士文学5.城市文学(市民文学)6.温柔的新体诗派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和基督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
其题材主要取自《圣经》;内容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宿命论,以维持其封建统治;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圣者言行录、祈祷文、颂歌、梦幻故事和宗教剧等;一般采用梦幻、象征的手法,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的缺点。
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中占有统治地位。
2.梦幻文学欧洲中世纪文学常采用寓意手法,假托梦境、幻境或隐喻来反映生活现实,作品中常常出现地狱、天堂等,主人公往返其间,并有向导作指引,这类作品被后人成为梦幻文学。
中世纪的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中有不少作品采用这种寓意手法,代表作品是法国的《玫瑰传奇》,但丁的《神曲》也采用了梦幻文学的形式。
3.英雄史诗是在中世纪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反映本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
中世纪欧洲的英雄史诗可分为两类:早期英雄史诗和晚期英雄史诗。
早期英雄史诗反映的是封建制度确立以前各氏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事迹,代表作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欧沃尔夫》;晚期英雄史诗是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产物,以歌颂英雄武功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骑士文学指中世纪伴随着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世俗封建贵族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
基本内容是宣扬骑士精神,描写骑士冒险和对贵妇人的爱情。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
体裁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破晓歌》最为有名;骑士叙事诗主要在法国北方,于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是其常见体裁,出色作品是《特里斯丹和伊瑟》。
骑士文学对近代欧洲抒情诗和长篇小说的发展影响极大。
外国文学常识
外国文学是指非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或活动,其涵盖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学作品流传于欧美等地,因而汇聚了世界各个文化的思想和审美观。
以下是一些基本外国文学常识:
1.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学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发源地,其著作几乎涵盖了古代希腊戏剧、诗歌和哲学等各个领域。
文学作品具有大量的神话元素,讲述了诸神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后世的科幻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2.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是指欧洲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之间产生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诗人但丁的《神曲》,该作品描述了一个人穿过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以此来探讨人类灵魂的本质。
3.莎士比亚文学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其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和《李尔王》等。
莎士比亚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性格和情感,因而对后来的戏剧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其作品对情感、个人自由及人类天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以及德国的歌德和席勒等。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欧洲和美国文学中的一种流派,其作品强调对传统形式和传统价值观的拒斥和反叛。
现代主义文学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怪诞风格,代表作品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吴尔芙的《至灵》等。
总之,外国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作品不仅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也为我们提供了跨越时空、开拓视野的良机。
外国文学知识点整理外国文学是指非汉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包括了欧洲文学、美洲文学、非洲文学、亚洲文学等各个地区的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以及跨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外国文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整理。
1.古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开端,其中包括了史诗、戏剧、诗歌等多种文体。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巅峰之作,包括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讲述了特洛伊战争和奥德修斯的冒险故事。
此外,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也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代表。
2.罗马文学:罗马文学受到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主要包括了诗歌、散文和戏剧三大类别。
最重要的作家是维吉尔,《伊涅阿斯记》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了罗马建国传说中的英雄伊涅阿斯的冒险历程。
其他还有奥维德、荷马等。
3.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文学作品。
其中包括了鲁滨逊漂流记、罗兰之歌、《尼比龙寻母记》等重要作品。
中世纪文学主要以叙事诗和骑士小说为主,代表了对冒险和英雄主义的追求。
4.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学的黄金时期,重新发掘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并以人文主义为中心。
主要代表作为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等。
莎士比亚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作品涉及爱情、政治、权力等各个方面,对于戏剧创作和文学语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5.18世纪小说:18世纪是小说的黄金时期,以英国文学为代表。
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莫里斯·斯威夫特、丹尼尔·笛福、简·奥斯汀等,他们的作品包括《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等。
这些作品对英国和整个西方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6.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主要出现在19世纪,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
代表作家如拜伦、雪莱、济慈等,他们的作品涉及自然界、爱情、宗教等主题,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外国文学(中世纪)中世纪初期5C~11C 476~1075 第一次东征英雄史诗(8~12C)中期12C~15C 骑士文学城市文学末期15C~17C (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大事记A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B十字军东征C1453 东罗马灭亡D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级制度和骑士文化A封建等级B城市等级C骑士制度→忠君,护教,行侠基督教《圣经》和基本教义1,宗教角度……2,文学角度a.神话传说——上帝造物造人,伊甸园,诺亚方舟b.历史文学——所罗门断案,英雄参孙c.先知文学——《但以理书》d.诗歌——《雅歌》(无宗教色彩,描写男女之情,大部分以女子口吻)e.小说——《路德记》(描写婆媳关系)3,基本教义:原罪观,救赎观4,对美术,建筑,音乐都有深远的影响简爱,呼啸山庄,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弥撒曲中世纪文学概述一,教会文学(圣经故事,祈祷文,颂歌,宗教剧,梦幻故事等)说教性很强。
艺术形式:隐喻,象征,影响后来创作教会文学的基本思想:·禁欲主义和未来主义·神权代替人学,压抑人性,关注人的精神层面·救赎,深入天堂耶稣受难剧二,英雄史诗历史+神话早期:产生于民族大迁徙时代(《贝奥武甫》是流传至今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冰岛的“埃达”和“萨迦”)反映氏族生活,还没有封建化后期:产生于高度封建的时代(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1)法国的《罗兰之歌》(1080)法兰西出征西班牙(伊斯兰教),忠君护教(2)德国《尼伯龙根之歌》,复仇(3)西班牙《熙德之歌》(1140)(4)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1185)三,骑士文学(贵族阶层)冒险生活与爱情生活(1)骑士抒情诗普罗旺斯雅典爱情《破晓歌》(2)骑士叙事诗:古代系统,拜占庭系统,不列颠系统(最完整《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总结:积极:个人,英雄,浪漫主义精神肯定个性,影响浪漫主义文学(反骑士小说《堂吉诃德》)消极:美化骑士制度,宗教色彩浓,矫揉造作四,城市文学1,韵文故事(笑话故事)《农民医生》→《屈打成医》莫里哀2,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3,城市戏剧:宗教剧基础上发展而来描写市民生活但丁一,生平和创作(1265—1321)意大利诗人,恩格斯认为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爱情生活—贝阿特丽齐《新生》温柔的新体诗派第一部用本国文字写的诗2,政治生活——《帝制论》、《飨食》、《论俗语》(文学批评论著)最终因政治斗争而流亡屈原的香草,但丁的玫瑰希望意大利的民族统一,统一意大利语言二,《神曲》的题解和内容《神曲》(神圣的喜剧)1307—1321 以绝望开头,以希望结尾背景:但丁被放逐,对意大利统一目标保佑希望结构:序曲+33地狱+33炼狱+33天堂100篇宗教象征 3 三位一体9 权利10 完美100 上帝完美结构受到宗教影响梦幻文学的形式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最后一行: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三,神曲主题1,基本的象征和寓意维吉尔——作为古罗马诗人,象征理性贝阿特里奇——象征信仰2,基本主题:《~》是一部灵魂的旅行史。
一、考试题型1、填空题 10’2、选择题 10’重要作家的姓名、国籍、所属时代和文学流派、3、判断题10’代表作及其中的主人公4、名词解释 4*3’5、简答题 3*6’6、论述题 2*20’二、考试范围及答题要点4、论述题完整、正确地答出要点,并做出论证性的说明和举例。
论述题一般主要针对经典作家和主要文学流派。
针对作品的论述题,一般分三类: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述题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
人物形象分析要点:人物属于什么典型;他的主要生活经历;他所表现出的主要性格特征;该形象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人物形象分析方面的论述题,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方法——先指出人物形象的总的典型性,次论述他的言语行为、生活经历(典型的形成过程),再论他在生活道路上磨练出来的性格特点(性格的具体内涵),最后总结说明该形象的意义。
不同人物形象,论述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四、名词解释(时间、地点、内容特征、代表人物或代表作)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
浪漫主义文学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拜伦《唐璜》雨果《巴黎圣母院》普希金《自由颂》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浪漫主义并不浪漫,甚至恰恰相反。
它的本质是情感自由。
②反对因袭古人,创作反映时代的作品③崇尚情感,标举想象④继承和发掘民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开拓新的题材领域⑤革新文学语言,加强作品的表现力2.湖畔派诗人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书写神秘离奇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借此批判英国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否定丑恶的现实。
创作上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着力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歌想象力。
3.东方叙事诗1813至1816年,拜伦创作出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传奇作品,被称为“东方叙事诗”。
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6部长诗。
他们孤军奋战,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和压迫,虽然失败但是永不妥协,在这些人物身上有着诗人自身的生活经验,寄托了他反抗专制压迫的情怀,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4.多余人出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
5.现实主义文学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文学优良传统,十八世纪的启蒙文学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勃兴做了直接准备。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狄更斯《雾都孤儿》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基本特征。
(1) 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强烈的暴露性、批判性、改良性,追求人道主义。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6.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独创的一种串联各部小说的方法,就是将同一个人物再现法,又称人物复现法。
让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多次出现,从而多角度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全部,丰富了人物典型的塑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在多部小说中反映他们的经历,构成人物的完形象(2)通过小说人物的叙述,说明小说发生的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些事例闪现于其他小说中,作者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排列出来.(3)并列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代表,或者把小说的人物性格作一对比,这些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的7.美丑对照原则法国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来反对“三一律”。
《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8.新人新人多指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
特点是: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坚定乐观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
最早出现的新人形象是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他的妻子叶琳娜,以及《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成功地塑造了新人形象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薇拉、吉尔沙诺夫等。
9.拜伦式英雄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
他们具有坚强意志和强烈反叛精神,傲世独立,忧郁伤感,有不寻常的命运和爱情,结局往往是悲剧,表现了诗人难以抑制的愤激之情和毫不妥协的精神。
主要有康拉德《海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哈洛尔德、曼弗雷特《曼弗雷特、莱拉《莱拉》10.威赛克斯小说是英国作家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
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
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五、简答题(一般要求答出要点,不必展开论述,但要正确、完整。
)加论述题简述拜伦长诗《唐·璜》的艺术特色。
a)语言明白晓畅,采用口语风格的意大利八行体。
b)故事具有传奇性,格律上有所创新c)写作具有夹叙夹议的特色。
主人公的经历和作者的议论互为层次,有机结合。
叙事跌宕诡奇,议论奔放凌厉。
d)夹叙夹议包含两个行动层次。
一是唐璜凭直觉选择争取个人自由的行动,二是作者凭理性选择争取民族自由的行动。
这是作品的独特之处。
e)作者常常中断叙事自由议论,充满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性。
“爱闲扯,尽自离题议论不休”简述左拉的文学贡献。
左拉是法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主要倡导者。
《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小酒店》发表成功,法国自然主义文学进入鼎盛时期。
左拉发表论文《实验小说论》《自然主义小说家》系统地提出自然主义文学主张,成为自然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杰出代表,使得自然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势头强劲。
简析《羊脂球》的艺术特色。
(法国莫泊桑)《羊脂球》这部作品构思的独特性以及结构的精致性,主要表现在以小见大,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无限的意味深长的思想。
莫泊桑通过这个最不起眼、最遭人耻笑和唾骂的妓女把法国各阶层做了一次辛辣、痛快淋漓的嘲讽和批判。
注重细节描写,往往通过一些小细节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比如,在作品中他把故事安排在了天寒地冻的冬天,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在寒冷的严冬里,羊脂球的遭遇显得越发的悲惨、凄凉。
其他人的良知就如同车外的冰块—坚硬、冰冷。
简要分析达吉亚娜形象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是与奥涅金相对照的人物,她大胆追求爱情,感情丰富;求爱被拒后,她把纯洁的爱情深藏于心,道德纯洁,坚忍克制;她温柔敦厚,热爱质朴的乡村生活;她对待求爱的奥涅金的态度更显示她精神世界的纯洁高尚,具有典型的“俄罗斯灵魂”。
但是她视野狭隘,没有摆脱贵族的传统观念,对现实的反抗极其有限。
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便是它的抒情性,作品中始终贯穿着诗人自己的形象,贯穿着“作者的声音”。
作品中出现大量的“抒情插笔”,这些大量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抒情插笔”,扩大了作品的容量,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它在再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典型性格的塑造上、环境和场景的描写上都达到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水平。
在诗体长篇小说中,普希金围绕人物性格塑造这一主线,巧妙地穿插上流社会的场景和乡村的风俗画面,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技巧给后世作家以深远的影响。
(3)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突出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并以深厚的现实主义的力度揭示出性格的社会根源。
(4)在语言上是很有特色的,它把诗的精练、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
(5)在诗的格律和韵律方面,除了男女主人公各写的两封信以外,其余均为用四步抑扬格写成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这种诗节后来被人们称为“奥涅金诗节”。
抑扬顿挫的音步和错落有致的韵律使得“奥涅金诗节”读来既铿锵有力又缠绵悠长,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简要分析《红与黑》书名中“红”与“黑”的含义。
司汤达第一,从整体时代背景来看,“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波旁王朝的黑暗统治第二,从人生道路来看,“红”代表拿破仑时代的红色军服,即军队,“黑”代表教士的黑袍,即教会,军队和教会,是青年人可选的两条出路,于连曾经幻想能像拿破仑时代的青年那样通过从军而实现理想,但他偏偏生活在教会势力猖獗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于是他又试图借助教会而进入上流社会。
第三,“红”指于连那些没有实现的关于军功、荣誉的幻想,也指他孤高自傲、火热的心灵,旺盛的精力和最后流淌的鲜血;“黑”指复辟王朝的黑暗、伪善、神学院于连的服饰,也指他天性的虚伪。
第四,“红”象征于连自由的精神与生命的激情,黑象征于连幻想的破灭。
司汤达《红与黑》于连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于连希望进军队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
后来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的中心人物之一,在小说《高老头》中,他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