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术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3
腹腔穿刺术腹膜是薄而光滑的浆膜,衬在腹壁和盆腔壁的内面,移行并复盖在腹腔和盆腔脏器的表面,复盖于腹壁者被称为腹膜壁层,复盖于脏器表面者为腹膜脏层,腹膜壁层和脏层之间的腔隙即为腹膜腔。
正常腹膜可分泌少量浆液(约50ml左右)以保持腹膜腔的润滑,减少内脏活动时的摩擦。
营养不良、右心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门脉高压、腹膜炎、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宫外孕及内脏破裂等可引起腹膜腔液体的异常积聚或血腹等。
腹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主要是指对腹腔进行穿刺、抽取积液的操作过程,对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一、适应证(一)腹膜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二)腹膜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确定有无腹腔内出血。
(四)除用于诊断外,腹腔穿刺术还可以用作治疗手段,如大量放腹水以缓解大量腹水引起的压迫症状;腹腔内注射药物以治疗有关疾病(如腹腔内感染、腹膜转移癌等),关于此类应用,不在本书中详述。
二、禁忌证(一)明显皮肤粘膜出血素质。
(二)结核性腹膜炎有粘连性包块者。
(三)肝性脑病先兆者。
(四)巨大卵巢囊肿者。
(五)包虫病性囊性包块。
三、术前准备(一)测量患者血压、脉搏、腹围及检查患者腹部体征,以便观察术后病情变化。
(二)排空膀胱,以防穿刺时损伤。
(三)必要时,应该作B超定位。
(四)无菌腹腔穿刺包1套,50ml或20ml无菌注射器1付和7号或9号注射针头1只,清洁玻璃试管3~4只。
需作细菌培养者,备无菌培养试管1只;如疑有肿瘤可能者,还需备干净250ml空瓶1只,多头腹带1付。
四、操作方法(一)患者通常取仰卧位,腹水量少的可以取侧卧位(左侧卧位居多)。
术者站于穿刺部位同侧。
(二)穿刺点选择1.左下腹取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见图2-4中穿刺点2)。
2.侧卧者取脐水平线与腋前线延长线的交点(见图2-4中穿刺点3)。
3.脐与耻骨联合中点联线上1cm ,偏左或偏右1~1.5cm ,此处无重要脏器,且穿刺点位于腹直肌内,易于愈合(见图2-4中穿刺点1)。
腹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腹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指对有腹腔积液(简称腹水)的患者,为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通过腹腔穿刺抽取积液的一种技术。
【适应症】1.诊断性穿刺:对原因未明的腹腔积液,抽液作腹水涂片、培养、细胞及生化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从而确定腹腔积液的性质,协助明确诊断。
2.治疗性穿刺:⑴大量腹腔积液致呼吸困难或腹胀时,穿刺放液以减轻症状。
⑵结核性腹膜炎或恶性腹腔积液需腹腔内注入药物者。
【禁忌症】1.广泛腹膜粘连腹膜腔消失者。
2. 有肝性脑病先兆者。
3. 包虫病或巨大卵巢囊肿者。
4. 未纠正的凝血功能异常:包括肝功能差影响凝血功能、出血素质、应用抗凝剂、出血时间延长者;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者,应在穿刺前先输注血小板。
5. 不能配合或耐受操作的患者:包括精神异常或躁动不能配合操作者;体质衰弱、病情危重难以耐受操作等。
6.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7.麻醉药品过敏者。
【操作物品】一次性腹腔穿刺包1个(包括消毒孔巾、带胶皮管的腹穿针、5ml及50ml注射器各1个、消毒纱布、敷贴)和止血钳1把、龙胆紫1瓶(用于标记穿刺点)、容器1个(用于盛放腹腔积液)、试管多个(用于留取和送检标本);局麻药(2%利多卡因5ml)1支、急救药品(0.1%肾上腺素2ml 1支)和砂轮1枚;消毒用品(碘酒、75%酒精)各1瓶和无菌棉签2包;术者及助手用品(包括无菌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医用无菌口罩);其他用品:胶布1卷、弯盘1个(用于盛放污物)。
物品准备时应注意操作物品的包装完整性及使用的有效日期。
【术前准备】1.术前评估:了解和复习患者术前相关资料,是否符合腹腔穿刺术的适应症,有无禁忌症。
了解病史、患者过敏史(特别是麻醉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生命征等),阅读辅助检查资料(如腹部B超检查结果或腹部CT),如积液量少或者可能为包裹性积液时应考虑B超定位后或B超引导下穿刺。
腹腔穿刺术注意事项及处理
腹腔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采取胸水、腹水、腔隙液等液体样本或进行治疗性抽液。
以下是腹腔穿刺术注意事项及处理:
1. 预先确定是否安全进行穿刺:需要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穿刺。
2. 切口消毒:在穿刺前需要对切口进行消毒,使用消毒剂擦拭皮肤,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小心操作:需要在呼气时进行穿刺,以避免伤及肝、脾、胰腺等器官。
4. 确保准确穿刺:使用超声或CT等影像学技术辅助穿刺,以确保穿刺准确。
5. 注意观察并处理并发症:穿刺后需要注意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出血、感染、气胸等并发症,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6. 术后护理:穿刺后需要保持患者卧床休息,并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之,腹腔穿刺属于介入性手术,需要认真进行操作和护理,以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效果。
腹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是一种医疗操作,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抽取腹腔积液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协助临床诊断。
2.对于大量腹水引起的严重症状,如胸闷、气促、少尿等,可适当抽放腹水以缓解症状。
3.进行腹腔内注射药物。
4.作为诊断和治疗手段,进行人工气腹。
5.行诊断性穿刺,明确腹腔有无积血积脓。
腹腔穿刺术有一些禁忌症,包括:1.有肝性脑病先兆者,禁忌腹腔穿刺放腹水。
2.患者有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或肝功能严重损害时,不宜进行腹腔穿刺术。
3.穿刺点附近皮肤有感染的(如脓肿等),不宜进行腹腔穿刺。
4.严重肠胀气或妊娠的患者也不宜进行腹腔穿刺术。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让患者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2.在放液前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以观察病情变化。
如果需要放腹水,背部先垫好腹带。
3.患者可以坐在靠椅上,或平卧、半卧、稍左侧卧位。
4.穿刺点的选择一般常选于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也有取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1cm,偏左或右1.5cm处,或侧卧位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的交点。
对于少量或包裹性腹水,常需要在B超的指导下进行定位穿刺,并用龙胆紫标记。
5.在进行穿刺前,需要将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消毒2次,范围为以穿刺点为中心的直径15cm,第二次的消毒范围不要超越第一次的范围。
同时,需要带上无菌手套,铺上消毒洞巾。
6.为了减轻疼痛,需要在皮肤至腹膜壁层用2%利多卡因逐层做局部浸润麻醉。
麻醉的重点在于皮肤与腹膜的麻醉。
7.在进行穿刺时,术者需要左手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路径逐步刺入腹壁。
当感到针尖抵抗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即可抽取和引流腹水。
对于诊断性穿刺,可以直接用无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号针尖进行穿刺。
在放腹水时,如果流出不畅,可以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变换体位。
当患者腹水量大,腹压高时,应采取移行进针的方法(皮肤与腹膜的穿刺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8.放腹水的速度不应该过快,以防腹压骤然降低,内脏血管扩张而发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现象。
腹腔穿刺术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腹腔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常用于诊断或治疗腹腔内疾病。
然而,该手术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讨论腹腔穿刺术的常见并发症,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
1. 血管损伤:在腹腔穿刺术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损伤腹腔内的血管。
这种并发症可能导致出血,甚至可能引起血管破裂。
为了预防血管损伤,医生在进行手术前应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了解患者的血管结构,避免手术操作过于深入,注意手术中的实时监测。
2. 腹腔脏器损伤:腹腔穿刺术在操作时可能会误伤腹腔内的脏器,如肝脏、脾脏或肠道。
这可能导致脏器破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为了减少风险,医生需要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同时,使用引导针等辅助工具以避免对脏器的直接损伤。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借助实时超声引导,以准确地控制患者身体位置和腹腔器官的位置。
3. 感染:腹腔穿刺术是一种有创性操作,因此可能引起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医生需要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使用无菌的器械和手套,并进行彻底的消毒。
此外,在手术结束后,医生应及时准确地缝合创面,防止感染的发生。
4. 出血:腹腔穿刺术可能导致患者出血,特别是对于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为了预防出血,医生需要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进行手术。
在手术时,医生应掌握刺入点的准确定位,避免损伤血管,必要时使用血管解剖学等辅助技术。
综上所述,腹腔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只有在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医生才能提供安全有效的腹腔穿刺术。
腹腔穿刺术一、适应证①腹腔脏器损伤导致腹腔内积血:经腹膜腔穿刺后可抽出不凝血液以协助诊断。
②腹部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性腹膜炎导致腹水者、化脓性腹部感染等,抽取腹腔积液;肝脓肿患者进行脓肿穿刺抽取液体以便实验室检查,查找病原菌或药敏试验等。
③各种疾患导致大量腹水引起腹部胀痛或呼吸困难者:抽取腹水以减轻压迫症状,如肝腹水或肿瘤患者所致大量腹水等。
④某些化疗患者或其他:需向腹腔内注射药物的疾病以联合全身治疗。
二、操作前准备①用物准备:无菌腹腔穿刺包(其中物品同胸腔穿刺包)、无菌手套、清毒盘、酒精灯、无菌试管、1%~2%普鲁卡因溶液(或2%利多卡因溶液)及所需治疗性药物,0.1%肾上腺素针,20~40cm长胶管及可夹于胶管上的调节夹。
②患者准备:操作前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解释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顾虑;精神紧张者可手术前予镇静或止痛,嘱患者排尿以防穿刺损伤膀胱。
三、操作步骤(1)体位神志清者取坐位,衰弱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侧卧位等舒适体位。
(2)选择穿刺点①左下腹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②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cm,偏左或偏右1.5cm处,此处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
③侧卧位时,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④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3)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盖消毒洞巾,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1%~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
(4)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说明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即可抽取腹水,并抽样送检,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与针栓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并用夹子夹住胶管,调整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录量并送检。
(5)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用胶布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