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强度和变形参数的分布特征及可靠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55.52 KB
- 文档页数:6
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地铁隧道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围岩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对于地铁隧道的施工方来说,合理的围岩稳定性分析非常重要。
一、围岩特性分析在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围岩的特性进行分析。
围岩的特性包括岩性、结构、强度、稳定性等方面。
岩性可以分为软岩、硬岩等不同类型,而结构则包括岩体的裂缝、节理等特征。
这些特性对于围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应力环境分析地铁隧道施工中,围岩所承受的应力环境是很复杂的,包括地表荷载、地下水压力、地壳运动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应力环境的影响。
例如,地表荷载会对围岩产生额外的压力,而地下水压力则可能导致围岩的软化和溶解。
因此,在分析围岩稳定性时需要考虑这些应力环境的综合影响。
三、工程地质调查与分析工程地质调查是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的基础,通过对地铁隧道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估围岩的稳定性。
工程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地下水、岩土体等方面的调查。
这些数据可以为围岩稳定性的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在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有效应力、稳定性系数、岩体开挖应力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围岩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五、围岩支护设计基于围岩稳定性的分析结果,需要进行围岩支护的设计。
根据不同的围岩特性和施工条件,可以选择不同的支护方式,如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锚杆等。
支护设计的目的是保证围岩的稳定性,防止隧道发生塌方等意外情况。
六、围岩监测与预警施工过程中,对围岩进行实时监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监测实时了解围岩的变形和应力状态,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围岩监测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应力监测、位移监测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监测数据可以预测围岩的破坏程度,并及时进行预警。
围岩变形分析报告1. 引言围岩变形是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现象。
对围岩变形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岩体的稳定性,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将以某个具体的工程案例为例,通过分析步骤来展示围岩变形分析的方法和过程。
2. 工程背景本文所涉及的工程是一座高速公路的隧道项目。
该隧道位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周围围岩变形可能较为严重。
因此,对围岩变形进行分析对于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3. 数据收集为了进行围岩变形分析,我们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在本工程案例中,我们收集了以下数据:1.地质勘探数据:地质勘探数据包括钻孔、岩芯、地质构造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岩体的分布和结构。
2.地下水数据:地下水数据包括水位、水质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3.岩石力学参数数据:岩石力学参数数据包括岩石强度、岩石的变形模量等,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4. 数据分析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步骤:4.1. 地质构造分析通过分析地质构造,我们可以了解岩体的裂隙情况、构造面的走向等。
这对于评估岩体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在本工程案例中,我们通过地质勘探数据绘制了地质剖面图,并分析了裂隙的走向、密度等信息。
4.2. 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岩石力学参数是评估岩体围岩变形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岩芯数据和实验室试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岩石的强度、变形模量等参数。
在本工程案例中,我们进行了岩芯分析和室内试验,得到了岩石的力学参数。
4.3. 数值模拟分析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和计算得到的岩石力学参数,我们可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数值模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岩体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并评估其稳定性。
在本工程案例中,我们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得到了围岩的变形情况。
5. 结果和讨论基于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到了围岩的变形情况。
通过对结果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该隧道工程中,围岩的变形较为严重,可能存在一定的稳定性风险。
高速铁路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分析一、前言高速铁路是当今世界上最现代化、最高效的运输方式之一。
而高速铁路隧道作为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隧道的运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问题是影响隧道安全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对高速铁路隧道围岩的变形与稳定性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速铁路隧道围岩变形形式及原因高速铁路隧道围岩在运营过程中,因为隧道内外地质情况的差异以及隧道采用爆破法施工等原因,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变形形式。
目前较为常见的隧道围岩变形形式有下述几种:1. 弯曲变形:当隧道所经过的地层岩石性质不均匀时,易出现弯曲变形。
这种变形依赖于地质剖面和地应力的大小方向,主要表现为洞顶或洞底的曲度。
2. 潜挖塌陷:在软弱围岩中采用开挖法盖隧道,隧道两侧的围岩会发生整体沉降和形变,长时间运营可能会导致潜在的塌陷。
3. 破碎塌陷:在较强的围岩中采用炮掘法施工隧道,会导致隧道的围岩产生破碎塌陷,这种变形形式比较严重,会对隧道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4. 分层裂隙:在含有分层结构的岩层中开挖隧道,会导致隧道周围的围岩产生层状裂隙。
这种变形形式容易导致隧道围岩的结构破坏。
从上述变形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围岩变形的主要原因是隧道所经过的地质情况和隧道开挖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方式。
因此,在设计隧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施工方式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三、高速铁路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围岩的变形对隧道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进行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必须充分考虑围岩固结和加固的问题,以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围岩固结分析围岩固结是指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钻孔法、喷射法、加固土质法等方法,对隧道周围的围岩进行加固。
其中围岩固结的主要方法有如下两种:1. 钻孔法:在围岩中钻孔,然后将钢筋和混凝土灌注入孔中,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点固结可有效抵抗隧道周围围岩的应力。
2. 喷射法:通过喷射混凝土并形成薄壳,将薄壳作为隧道周围围岩的保护层。
层状岩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评价夏彬伟;陈果;康勇;周东平【摘要】层状岩体是地下工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岩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力学性质,其变形破坏特征与均值岩体相比表现得更为复杂.根据共和隧道地质调查和地应力量测的资料分析,隧道围岩偏压现象与地应力和岩性有极大的相关性.通过对隧道初期支护开裂段围岩位移收敛、围岩接触压力、锚杆轴向力监测和松动圈探测,其结果表明,围岩变形及应力和松动圈都在右拱肩处最大,即靠河侧大于靠山侧,与初始地应力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不一致.因此,通过现场监测提前了解围岩一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受力状况,及时修改了支护参数,避免了隧道垮塌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指导了隧道施工和设计.【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0(037)004【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层状岩体;围岩变形特征;稳定性评价【作者】夏彬伟;陈果;康勇;周东平【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重庆锦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重庆,401147;重庆大学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重庆大学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57在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建设中,随着埋深的增加,水平地应力和垂直地应力大致相等[1]。
层状岩体是隧道及地下工程常穿越的一种岩体,受层状岩体各向异性力学性质的影响,其变形和强度特征与均值岩体相比表现更为复杂,围岩破坏、变形发展在不同位置也存在差异[2~6]。
因此,易引起隧道偏压现象[7~10]。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依据新奥法思想,利用现场监测手段对围岩和支护体变形及应力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围岩-支护体的力学动态及其变化状况,既监视围岩是否安全稳定,又检验支护结构是否合理[11~12],从而对围岩-支护体进行稳定性评价,这是信息化施工十分有效的途径,在安全施工和优化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昌恒煤矿厚顶煤巷道围岩控制机理及桁架锚索支护系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煤矿业的不断发展,深部煤层的开采已逐渐成为主流。
然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愈发突出。
昌恒煤矿作为国内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其厚顶煤巷道围岩控制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研究围岩控制机理及桁架锚索支护系统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提高资源回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昌恒煤矿厚顶煤巷道地质特征及围岩控制问题昌恒煤矿厚顶煤巷道地质条件复杂,围岩稳定性差,易发生片帮、冒顶等安全事故。
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煤层厚度大,顶板岩层承载能力弱;二是地质构造复杂,存在断层、褶皱等构造现象;三是采矿活动对围岩的扰动大,导致围岩应力重新分布。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厚顶煤巷道的围岩控制成为采矿过程中的重要难题。
三、围岩控制机理研究针对昌恒煤矿厚顶煤巷道围岩控制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围岩力学特性分析:通过对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试,分析其强度、变形特性及破坏模式,为围岩控制提供依据。
2. 应力场分析:运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对煤巷道围岩的应力场进行分loved by readers due to its clarity and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subject matter. 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a hypothetical academic paper, and may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ensure its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the昌恒煤矿.四、桁架锚索支护系统研究针对昌恒煤矿厚顶煤巷道围岩控制问题,桁架锚索支护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对桁架锚索支护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支护系统设计:根据煤巷道围岩的力学特性和应力场分布,设计合理的桁架锚索支护系统。
围岩分级摘要:围岩分级是岩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评价和划分岩体的稳定性和质量等级。
本文将介绍围岩分级的概念和意义,并讨论围岩的分级方法和实践应用。
一、引言围岩是指工程中岩石层或岩体的周围围绕的岩土体。
在岩土工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和质量是评估工程可行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进行详细的工程分析和设计,必须对围岩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分级,以便准确评估其工程行为和风险。
二、围岩分级的概念和意义1. 概念围岩分级是将围岩按其稳定性、堆积特征、岩质特性等方面进行分类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围岩分级可以了解和预测岩石的强度、断裂性质、围压性质等,从而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2. 意义围岩分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围岩分级可以对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工程行为有更全面、准确的了解,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风险评估:不同级别的围岩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分级后可以对围岩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减少工程风险和损失。
- 施工措施:通过围岩分级可以为工程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三、围岩分级方法1. 直观分类法直观分类法是通过对现场岩体进行目测和观察,将围岩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该方法简便快速,但主观性较强,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2.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将多个参数和指标综合考虑,结合岩石力学试验和现场观测数据,对围岩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
这种方法较客观,但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进行复杂的分析计算。
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大量的岩体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确定各种岩体参数的分布规律和概率,以推断围岩的分级。
这种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大数据背景下的围岩特性,但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充分性要求较高。
四、围岩分级的实践应用围岩分级在岩土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设计围岩分级的结果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确定合适的施工方法、确定支护措施和设计安全系数等。
隧道围岩的力学参数计算与分析隧道是人类在地下开挖的通道,为了确保隧道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围岩的力学参数计算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角度,探讨隧道围岩的力学参数计算与分析的方法与意义。
一、力学参数的概念和分类力学参数是指描述围岩在受力作用下的性质和响应的参数,通常包括弹性模量、切线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剪切强度等。
力学参数的大小和变化规律直接影响着围岩的稳定性和变形性能。
根据围岩的力学性质,力学参数可以分为弹性力学参数和强度力学参数。
弹性力学参数是指围岩在小变形范围内的响应特性,常用的有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强度力学参数是指围岩在承受较大变形过程中的抗力特性,常用的有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剪切强度等。
二、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力学参数的计算通常需要依据实验数据或者采用经验公式。
在实验数据上,可以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岩石力学参数测定等方法来获取围岩的力学参数。
这些方法基于不同的试验条件和测量技术,可获得准确和可靠的力学参数数据,但也存在时间和资源成本较高的问题。
另一种计算方法是采用经验公式,根据经验公式中的数学函数和统计关系,通过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等参数来估算围岩的力学参数。
这种计算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快捷,适用于大量相似围岩的情况下,并能提供初步的工程设计参考。
三、力学参数的分析意义力学参数的计算和分析对于隧道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力学参数的计算能够评估围岩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为隧道结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力学参数的计算和分析,工程师可以判断围岩的破坏特征、变形模式以及可能出现的工程难点,有效地规避潜在的安全风险。
其次,力学参数的计算还可以指导围岩支护和加固方案的选择。
根据围岩的力学参数,可以选择适当的支护措施和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并降低工程成本。
最后,力学参数的计算和分析还能够为隧道巡检和维护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通过监测围岩的力学参数变化,可以及时评估围岩的变形和破坏情况,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
隧道围岩重分布应力的计算隧道开挖前,岩体中每个质点均受到天然应力的作用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隧洞开挖后,洞壁岩体因失去了原有岩体的支撑,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向洞内空间的膨胀变形,其结果又改变了相邻质点的相对平衡关系,引起应力、应变和能量的重新调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形成新的应力状态。
2.1.1弹性围岩重分布应力对于那些坚硬致密的块状岩体,当天然应力大约等于或小于其单轴抗压强度的一般时,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将呈弹性变形状态。
这类围岩可近似视为各向同性、连续、均质的线弹性体,其围岩应力重分布可用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隧洞半径相对于洞长很小时,可按平面应变问题考虑,围岩重分布应力可用柯西(Kirsh )课题求解。
图2-1是柯西课题的简化模型。
设无限大弹性薄板,在边界上受沿X 方向的外力P 作用,薄板中有一半径为R 0的圆形小孔。
取如图极坐标,薄板中任一点 ( , )的应力及方向如图所示,按平面问题考虑,不计体力,则 点的各应力分量,即径向应力 、环向应力 和剪应力 与应力函数 间的关系,根据弹性理论可表示为:22222221111r r r r r r r r r θθθθφφσθφσφφτ∂∂=+∂∂∂=∂∂∂⎫⎪⎪⎪⎪=⎬⎪⎪⎪⎪⎭-∂∂∂(2-1) 上式的边界条件为:()()()()000cos 222sin 22r r b r r b r r r br bppbR pb R b R σθτθστ====⎫=+⎪⎪⎪=-⎬⎪⎪==⎪⎭(2-2)设满足该方程的应力函数φ是:()222ln cos 2A r Br Cr Dr F φθ-=++++(2-3)带入上式并考虑边界条件,可求得应力函数为:22220022200ln 1cos 22222pR R r r r R R r φθ⎡⎤=-----⎢⎥⎢⎥⎣⎦(2-4) 代入可得各应力分量:000242240024420042(1)(1)cos 223(1)(1)cos 2232(1)sin 22rr r r r R R r r R R rprp θθσθσθτθ=-++-⎪⎢⎥⎢⎥⎪⎣⎦⎪⎡⎤⎪=+-+⎢⎥⎬⎢⎥⎪⎣⎦⎪⎪=--+⎪⎭(2-5) 式中,x σ,θσ,r θτ分别为M 点的径向应力、环向应力和剪应力,以压应力为正,拉应 力为负;θ为M 点的极角,自水平轴(x 轴)起始,反时针方向为正;r 为径向半径。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一、引言围岩是指矿山开采过程中,矿体周围的岩石体。
围岩的基本质量指标是评价矿山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围岩稳定性、岩体力学性质、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详细介绍围岩基本质量指标。
二、围岩稳定性1. 围岩稳定性定义围岩稳定性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体周围的岩石体在不同开采阶段下,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
2. 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1)岩层倾角:通常认为,倾角大于45度的断层和脆性构造易发生滑移或垮塌。
(2)岩层厚度:厚度越大,抗压能力越强。
(3)岩层内部结构:有明显节理、裂隙等缺陷的区域易发生滑移或垮塌。
(4)地应力:地应力大小直接影响围岩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三、岩体力学性质1. 岩体力学性质定义岩体力学性质是指围岩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特征。
2. 岩体力学性质评价指标(1)抗压强度:抗压强度越大,围岩承载能力越强。
(2)弹性模量:弹性模量越大,岩石的刚度越大,抗变形能力越强。
(3)拉伸强度:拉伸强度与抗压强度相比较低,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围岩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四、岩体结构1. 岩体结构定义岩体结构是指围岩内部的节理、裂隙等结构特征。
2. 岩体结构评价指标(1)节理发育程度:节理发育程度越高,围岩稳定性越差。
(2)裂隙密度:裂隙密度越高,围岩稳定性越差。
(3)裂隙宽度和长度:裂隙宽度和长度对于影响围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地应力条件下。
五、水文地质条件1. 水文地质条件定义水文地质条件是指围岩周围的水文地质环境。
2.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指标(1)岩石渗透性:渗透性越大,围岩稳定性越差。
(2)水位位置:水位位置对于影响围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3)地下水压力:地下水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围岩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六、总结以上就是关于围岩基本质量指标的详细介绍。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围岩基本质量指标进行评价和监测,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矿山事故的发生,提高矿山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隧道围岩分级及其主要力学参数隧道围岩的分级是为了根据围岩的稳定性和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和选择合适的隧道支护措施。
通常情况下,根据围岩的稳定性划分为稳定、中等稳定和不稳定三个等级。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围岩的特征和力学性质,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参数。
主要的力学参数包括围岩的强度和变形性质。
围岩的强度是指围岩所能承受的应力大小。
常见的围岩强度参数包括抗压强度、剪切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冻强度等。
抗压强度是指围岩在受到垂直于应力方向的压力时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
剪切强度是指围岩在受到剪切应力时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
抗拉强度是指围岩在受到拉伸应力时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
抗冻强度是指围岩在低温环境下能够承受的冻融循环引起的冻胀应力。
围岩的变形性质是指围岩在受到外应力作用时发生的变形特征。
主要的围岩变形参数包括岩石的弹性模量、泊松比、渗透性和可塑性等。
弹性模量是指围岩在受到应力作用时产生的弹性变形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泊松比是指围岩在承受剪切应力时体积变化与横向应变之间的比值。
渗透性是指围岩中流体(如水)的渗流能力。
可塑性是指围岩在受到应力作用时会发生塑性变形。
除了强度和变形性质,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力学参数需要考虑,例如围岩的断裂韧性、应力-应变关系、岩石物理性质等。
断裂韧性是指围岩发生断裂时所能吸收的能量。
应力-应变关系描述了岩石在受到应力作用时的变形特征。
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孔隙度、吸湿性等,对围岩的稳定性和工程施工也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隧道围岩的分级需要考虑围岩的稳定性和施工难易程度,并且主要的力学参数包括围岩的强度和变形性质。
这些参数的评估和掌握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隧道支护措施,并且确保隧道的稳定和安全施工。
围岩的力学报告引言围岩力学是岩石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围绕地下工程和矿山开采而形成的岩体的力学性质及其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介绍围岩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围岩的力学性质围岩的力学性质是指围绕地下工程或矿山开采形成的岩体在外界作用下的物理表现。
主要包括岩石的强度、变形特性、断裂性质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围岩力学性质参数:1.强度参数: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等。
它们反映了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能力。
2.变形参数:包括岩体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体积变形模量等。
它们描述了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
3.断裂参数:包括岩体的断裂韧性和断裂韧度等。
它们衡量了岩体的断裂能力和抗断裂能力。
围岩力学的研究方法围岩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
实验方法通过现场或室内的力学试验对围岩进行力学性质的测试,从而获得真实的岩体参数。
数值模拟方法则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围岩进行力学性质的预测和分析。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研究围岩力学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实验包括:1.压缩试验:通过施加压力来测试岩体的抗压强度和变形特性。
2.拉伸试验:通过施加拉力来测试岩体的抗拉强度和变形特性。
3.剪切试验:通过施加剪切力来测试岩体的抗剪强度和剪切特性。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在计算机上建立围岩力学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围岩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和预测。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1.有限元法:将围岩划分为有限个单元,通过求解单元之间的力平衡方程得到岩体的力学行为。
2.边界元法:将围岩划分为无限个边界元,在边界处施加外界力,通过求解边界元的位移和应力变化来推断岩体的力学行为。
3.离散元法:将围岩划分为独立的单个颗粒,通过模拟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岩体的变形和破坏。
围岩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围岩力学在地下工程和矿山开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和预测围岩的稳定性,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围岩支护措施。
探讨矿巷道围岩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很久以来,为了保证煤矿煤矿巷道能正常使用,并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创造条件,人们一直希望解决的一个要点问题就是煤矿回采煤矿巷道的控制。
煤矿巷道是否稳定取决于许多条件,其中包括围岩的地质学条件、力学条件、以还有采掘的技术条件和支护条件等等。
然而在实际的工程中,大多的煤矿回采巷道并不能保持自然稳定,因这个,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围岩保持稳定状态。
然而,在变形还有应力状态条件的不一样的情况下,围岩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承载特性还有稳定性特性,因这个,煤矿巷道中围岩的控制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且贯穿了围岩不同变形阶段的较复杂的过程。
因这个,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围岩在其各变形阶段稳定的状态本质,并掌握煤矿巷道控制的一些基本原理,以这个来实现煤矿巷道围岩的控制。
一、支护和围岩相互作用过程理论分析1.1支护和围岩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支护和围岩相互作用原理是开始煤矿巷道围岩的控制工作的直接根据。
当前在这个领域已经公认煤矿巷道围岩的强度破坏前其位移与支护力成反比这个结论,煤矿巷道围岩的变形状态随其变形量的增加而变化。
1.2支护-围岩的相互作用的波动性平衡而在变形及破坏的过程中围岩状态会经历弹性、塑性、破裂、松动等过程的变化,某些煤矿想到的围岩甚至从刚开始挖掘就已经处于了破碎状态。
煤矿回采巷道的围岩的控制过程较复杂,所以,在强度破坏前支护-围岩相互作用原理就不满足围岩控制过程的需要,那么,要想对围岩实现有效的控制,就必须学习围岩在不一样的变形状态和支护条件下如何达到稳定状态的力学机制。
煤矿回采巷道,其稳定性可分为三个个等级,分别是,自稳,即不需要支护工作就可以达到稳定的巷道;亚自稳,巷道在有支护控制的情况下围岩发生了一定变形后只靠本身形成的这种承载结构就可以达到稳定;非自稳,就是说围岩始终都没法形成自稳,必须始终存在支护作用才可以保持稳定。
在稳定的边界应力场以及围岩一样或相同的条件下,围岩压力随位移的变化具有波动性。
2010年11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Nov. 2010收稿日期:2010-05-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40872178);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No. B308)。
第一作者简介:闫春岭,男,1975年生,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力学及工程地质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文章编号:1000-7598 (2010)增刊2-0349-06围岩强度和变形参数的分布特征及可靠性分析闫春岭1, 2,丁德馨3,唐益群1, 2,毕忠伟3(1. 同济大学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2. 同济大学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3. 南华大学 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摘 要:从康家湾铅锌金矿Ⅲ-1号矿体上盘围岩取大量岩样,分别加工制作了50个压缩和拉伸试验的试样。
利用RMT-150B 伺服试验系统对试样进行单轴抗压、抗拉试验,各获得了50个试验结果。
采用假设检验法,分别对50个单轴抗压强度和50个抗拉强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它们分别服从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对50个E 、μ和50个C 、ϕ,进行不放回抽样,组成50组E 、μ、C 、ϕ。
利用FLAC 计算软件,对硐室围岩中的应力进行了计算,分别获得了50个最大主应力和50个最小主应力;采用同样假设检验法,证明它们分别服从对数正态和正态分布;根据单轴抗压、抗拉强度及围岩中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概率密度函数,计算了硐室围岩不发生拉伸破坏和压缩破坏的可靠度;并对硐室围岩抗剪强度的校核,得出了该地下硐室围岩稳定的结论。
关 键 词:可靠性;围岩;力学参数;概率分布 中图分类号:TU 458 文献标识码:A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strength parameters and deformation parameters ofsurrounding rock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YAN Chun-ling 1, 2,DING De-xin 3,TANG Yi-qun 1, 2,BI Zhong-wei 3(1. Key Laboratory of Geotechnica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 School of Nuclear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Abstract: Cores were taken from hanging wall of the Ⅲ-1 ore body at Kangjiawan Lead ,Zink and Gold Mine. 50 samples for compression tests and 50 samples for tension tests were fabricated. And 50 compressive strength values and 50 tensile strength value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electro-hydraulic and servo-controlled testing system RMT-150B.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for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ensile strength were tested by using the obta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values and tensile strength values and the hypothesis test method. It is shown that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follows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uniaxial tensile strength follows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It composes of 50 groups of E , μ, C , ϕ by random sampling to 50E , μand 50 C , ϕ without replacement. The stress of surrounding rock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FLAC and 50 maximum values and 50 minimum values were respectively g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e former follows log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 latter follows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reli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without tensile and compression failure was calculated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ve, tensile strength and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maximum and minor principal stress. Shear strength and the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were checked.Key words: reliability; surrounding rock mass; mechanical parameters;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1 引 言岩土工程的可靠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
1956年Casagrande [2]提出了土工和基础工程中计算风险的问题,在岩土工程领域中最早论述了风险问题,直到60年代才有较多的人注意这方面的研究。
大量的报导出现在70年代,可靠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Meyerhof 、Lumo 和Wu 等[3]都研究了岩土工程中安全系数与失效概率的关系,讨论岩土变异性对失效概率的影响;松尾稔[4]系统地论述了可靠度设计的现状和发展可靠度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Harr 在他所著的Mechanics of ParticulateMedia一书中概括了1975年以前国际上研究工作的成果,并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专著;1977年,Vanmarcke[5]提出了土层剖面的概率模型;到80年代,以欧洲规范(Eurocode)为标志,极限状态设计概念被引入岩土工程,Simpson全面地论述了岩土工程中极限状态方程的目的和发展;Semple讨论了岩土工程中的分项系数设计方法;Meyerhof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讨论了岩土工程中安全系数和极限状态分析的关系,并给出了一些情况下安全系数和极限状态分析的关系,给出了一些情况的分项系数值;Lumb 及Li对边坡的概率设计与稳定作了较深入的研究[6];Whitman在Casagrande首次发表文章,28年以后,又以类似的题目对岩土工程中的风险估计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归纳。
在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高大钊、祝玉学等[7]开展了岩体结构的可靠性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岩体边坡工程,其研究思路与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分析基本相同。
就工程结构的可靠性研究而言,1984年我国提出的《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就完全采用国际上正在发展和推行的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替代传统的安全系数法。
1992年又提出了《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至此,我国的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分析进入了一个新的实用的阶段。
相比之下,地下硐室围岩的可靠性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成果目前尚难以进入实用阶段,但一些岩土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他们吸收地面结构概率分析的成果,针对地下工程的特点开展专题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8]。
研究表明,概率和可靠度分析方法在不确定性越明显的问题中越能显示出其活力来[9]。
2 围岩强度参数和变形参数的测试2.1 单轴抗压强度及单轴抗拉强度的测试结果试样均取自康家湾铅锌金矿Ⅲ-1号矿体上盘围岩,在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前,首先采用型号为2S-100的立式钻石机钻取直径约为50 mm的试样50个;其次利用型号为D0-1的自动岩石切割机切成φ50 mm×100 mm的标准试样;再次采用中国姜堰市苏阳仪器厂生产的双端面磨石机(型号:SHM-200)磨平标准岩样的上下底面(上下表面的平行度在0.05 mm以内;表面的平面度在0.02 mm以内);最后利用伺服控制试验系统(RMT-150B)对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
共制作了50个试样,获得了50个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采用自动岩石切割机切成50×50mm的标准试样,加工这种试样50个进行间接拉伸试验,共获得50个测试结果,见表2所示。
表1 围岩单轴抗压强度的测试结果(单位:MPa)Table 1 Test results of surrounding rock uniaxialcompressive strength(unit: MPa)序号试验值序号试验值序号试验值序号试验值167.642 1480.110 27 91.127 40 102.964 272.375 1597.754 28 88.013 41 95.767 373.982 16110.826 29 81.933 42 78.189 497.033 1799.579 30 91.790 43 92.808 5119.539 18108.283 31 88.859 44 105.685 688.859 1982.159 32 89.720 45 91.978 784.708 2094.783 33 91.866 46 75.319 863.425 2191.548 34 97.131 47 92.796 970.749 2296.758 35 78.986 48 85.446 10106.596 2387.071 36 93.939 49 95.627 1188.417 2497.322 37 75.601 50 93.163 1257.673 2584.566 38 88.1541383.799 2687.285 39 83.955表2 围岩单轴抗拉强度的测试结果(单位:MPa)Table 2 Test results of surrounding rock uniaxial tensilestrength(unit: MPa)序号试验值序号试验值序号试验值序号试验值1 3.477 14 4.198 27 3.350 40 3.8722 3.534 15 3.872 28 4.259 41 3.9803 3.679 16 4.177 29 3.869 42 3.8344 3.321 17 4.515 30 3.679 43 3.3125 4.935 18 4.629 31 3.802 44 3.5916 3.867 19 4.317 32 4.261 45 3.4857 3.107 20 4.213 33 5.016 46 3.2628 4.217 21 3.768 34 4.318 47 3.9089 3.425 22 3.976 35 3.912 48 3.51310 3.796 23 3.156 36 4.015 49 4.19211 3.679 24 3.846 37 3.951 50 3.89312 3.459 25 3.591 38 3.57213 3.912 26 4.021 39 3.9422.2 围岩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的测试结果E和μ数据直接来自伺服控制试验系统(RMT-150B)计算机的输出端,共50组(由于篇幅所限,暂不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