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57 KB
- 文档页数:2
伟大思想家李贽为何在明朝被认为是思想犯李贽死于什么时间李贽死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自刎在监狱里,死时76岁。
在狱中,有人为他剃头时,李贽趁机夺过剃刀自刎而死。
其实当时按照圣旨他是要被押送到福建的,但李贽知道后宁愿身死。
这是因为在几年前,他就选择“荣死诏狱”作为自己的归宿,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等的好死法,他甚至留下遗言为自己的坟墓作了安排。
而在被捕时,他还作诗说天下名山大川都去过了,就没去过监狱。
所以,李贽是自愿牺牲,为坚持自己的思想而死,无所他求。
李贽的死也许怪不得他人,但被捕就是他人作祟了。
抓捕李贽的旨意,是当时的万历皇帝所下。
因为有官员向皇帝上奏,说他离经叛道、蛊惑人心还有勾引人妻等等。
前面的指责也许有理,后面指责李贽作风淫乱的就只能说是纯属诬陷了。
这个官员名叫张问达,是东林党人。
东林党是当时的一个官僚集团,常常批评朝政,也颇为关心社会。
李贽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贽揭露和批判的对象不是一朝一官,是儒家、整个封建统治和礼教。
所以在东林党人看来,李贽的言论就是离经叛道,就是异端邪说,应该把人抓起来降罪,而他的著作更应该焚毁。
至于皇帝下旨逮捕李贽,这是因为明朝就是以儒学尤其是理学来统治国家,而李贽的思想反对的就是他们治国之本。
而且李贽的著作和言论在民间还颇受欢迎,这是皇帝不能容忍的。
李贽评价正如李贽在世时既受民间欢迎又遭官方禁止一样,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他可谓是评价最为两极的历史人物之一。
李贽死后当世的许多人对他评价极高,说他海内少有,赞他才高气豪,甚至有人尊他为圣人。
不过之后尤其是到了明末和清朝,贬低他的人多了起来,说他是非颠倒、妖言惑众,也有人骂他不是好狗。
不过等到了近现代,人们对李贽的评价又大多变成了赞扬,他的地位也得到了肯定。
现在一般认为李贽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不论是批判封建礼教、儒家理学,还是主张个性和自由,这些思想在当下看来都是进步的,是先于明朝那个时代的,甚至有些符合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王艮和泰州学派王艮(1483—1541),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人,学者称他为心斋先生。
他创建的泰州学派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学派。
他灶籍出身,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著有《王心斋先生全集》。
三十八岁时造访王阳明,听讲“致良知”,认为是“倡明绝学”,遂拜为师。
早在师事王阳明之前,王艮就以“某谈格物”而自命与“王公论良知”不同。
到晚年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
他的格物论被称之为“淮南格物”。
王艮基于“天地万物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浑沌一元”的一元论出发,提出“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答问补遗》)的命题。
他解释说,一物有本有末,而吾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所谓格物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本与末之间的关系。
王艮一反理学倡导的“格物穷理”和王学的“格物”、“格心”以求达到对封建道德伦理纲常的格求而“存天理,去人欲”,而是把“格物”落到了由端正自身出发的对于天下国家“正”的实处。
由此出发,他提出“修身立本”、“反己自修”、“正己物正”等强调完善自我的观点,显示出他的“格物”说与传统格物说的不同。
由此,王艮进而提出“尊身”、爱身和保身的观点,主张人己平等和爱人思想。
王艮的“安身”,除了物质条件的安,还要求人格道德上的“尊身”。
他说:“身与道原是一件。
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
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
须道尊自尊,才是至善。
”(《答问补遗》)他把“身”等同于“道”,从身、道统一出发,提倡尊身立本,把“尊身”与他所倡导的“百姓日用之学”的“道”相结合,并给予了辩证的说明。
为了“尊道”,还必须爱身和根据客观的险恶条件做到“明哲保身”、“爱身如宝”。
尽管王艮的格物说不符合阶级社会的现实,且还保存了大量封建伦理思想,如推崇孝道等,但他的“尊身立本”思想,却展示了他重视人身,提倡平等、爱人等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特点的新的思想观点。
此外,王艮的《乐学歌》将乐与学联系在一起,也是他的一个创造。
李贽的异端思想李贽,原名载贽,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生于公元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死于公元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福建泉州人。
其祖先曾航海经商,父亲以教书为生。
他于26岁中举以后,做了二十多年小官,曾任河南辉县教谕、云南姚安知府等职。
五十四岁辞官,晚年专门著述讲学,因激烈抨击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屡遭统治者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
明代后期,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
上层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宦官把持朝政,一般官吏贪污成风,贿赂盛行。
豪强贵族、地方官吏对广大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
曾一度在明初缓解的土地兼并又严重起来,不仅皇室圈占了大量土地,宦官和官僚地主也都争先恐后地兼并土地,使得农民大批破产,沦为佃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自明中叶以后,特别是在嘉靖万历年间(1522年—1620年),在江浙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在长江三角洲和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城市中形成了由城市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组成的市民阶层,他们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举行了规模不等的反抗斗争,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李贽的反传统“道学”和封建礼教的异端思想。
他的著作虽屡遭统治者的禁止、毁版,但还是流传下来。
最重要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明灯道古录》等。
李贽早年就有反传统倾向,他曾自述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王阳明先生道学钞》附《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
他这种“异端”性格,特别是对“道学”的厌恶,影响了他一生,至死不“化”。
也正因此,他一生坎坷,受尽磨难。
李贽后来受到阳明心学和禅宗影响。
他学承泰州学派,曾师事王艮之子王襞,钦佩泰州学派另一代表何心隐和罗汝芳。
何心隐(1517—1579)品性刚直,因反对征收额外赋税,得罪当权,被捕入狱。
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1)明末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2)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发展;
(3)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4)腐朽的科举制度和守旧思想盛行,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意义: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李贽的思想:
一、以孔孟儒学为基础,以佛道二学为辅
二、李贽反对程朱理学(注:“心学”的体系还未形成)。
三、强调“追求”、“人欲”的作用,提倡男女平等。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浅谈“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异端”思想万历年间的李贽,一心读书治学,推崇王阳明“心学”,批评儒家经典,被誉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先驱,也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思想犯”,他的思想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异端,认为是离经叛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李贽以及他那所谓“异端”的思想。
李贽是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号卓吾,回族人。
他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里,原姓林,后改姓李。
李贽自幼倔强,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凡事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人云亦云,所以对于儒学传统观念的那一套,他并不会奉为经典,受其束缚。
李贽26岁那年,参加乡试中举,成为了拿着朝廷俸禄的一名官员。
20多年宦海生涯中,他耳闻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沿海等现实,深感明朝内部的腐朽没落,也与那些昏官迂儒和假道学格格不人,所以也不会得到提拔和重用。
李贽的最后一个官职是任云南姚安县知府。
当时的姚安不仅经济上落后于中原地区,而且民风剽悍,社会秩序混乱。
李贽到任后整理吏治,深入百姓了解民情,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在姚安三年,常微服出访,看到有的人家经济有困难,他会慷慨解囊,出资相助。
农户遇到红白喜事也会向知府大人求字,李贽便提笔书赠,因此人们不把他奉为老爷,而敬称为“先生”,显然,李贽更喜欢这样的称呼。
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智者,李贽更喜欢与文人墨客相邀,谈经论道,吟诗作赋,《光明宫记》、《龙山说》等诗文就是他在姚安任上所作。
与此同时,李资还招收门人弟子,为他们讲授学问。
李贽为官清廉,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在他离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士民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进”。
但就是这样一位好官清官,却为官场所难容,李赞的人品与学问遭到时任云南巡抚王凝的猜忌,最后导致了直接冲突。
他三年任期未满就愤然辞官,此后再也没有重入官场。
李贽受王守仁和泰州学派的影响很深,骨子里一种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反叛意识,这在当时与主流的儒家思想相违背,是不被接受的。
辞官之后,李贽公开已“异端”自居,反对礼教,抨击道学,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评判标准,成为中国历史上公开举起了反孔旗帜的第一人。
要说李贽这个人在中国哲学界是有那么一号的 ,他是王阳明心学众多流派之中闹腾的最凶的泰州学派的大家, 在当时那个假道学盛行的年代,他算个另类因为他尤其鄙视虚伪的道学,受王阳明影响认为真实是最重要的,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
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士人企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重波澜。
李贽在反对政治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
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
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
“士贵为己,务自适。
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
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
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
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
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② 提倡人类平等。
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
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③ 反对封建礼教。
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他反对歧视妇女,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
李贽的异端思想李贽,原名载贽,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生于公元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死于公元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福建泉州人。
其祖先曾航海经商,父亲以教书为生。
他于26岁中举以后,做了二十多年小官,曾任河南辉县教谕、云南姚安知府等职。
五十四岁辞官,晚年专门著述讲学,因激烈抨击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屡遭统治者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
明代后期,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
上层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宦官把持朝政,一般官吏贪污成风,贿赂盛行。
豪强贵族、地方官吏对广大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
曾一度在明初缓解的土地兼并又严重起来,不仅皇室圈占了大量土地,宦官和官僚地主也都争先恐后地兼并土地,使得农民大批破产,沦为佃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自明中叶以后,特别是在嘉靖万历年间(1522年—1620年),在江浙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在长江三角洲和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城市中形成了由城市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组成的市民阶层,他们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举行了规模不等的反抗斗争,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李贽的反传统“道学”和封建礼教的异端思想。
他的著作虽屡遭统治者的禁止、毁版,但还是流传下来。
最重要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明灯道古录》等。
李贽早年就有反传统倾向,他曾自述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王阳明先生道学钞》附《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
他这种“异端”性格,特别是对“道学”的厌恶,影响了他一生,至死不“化”。
也正因此,他一生坎坷,受尽磨难。
李贽后来受到阳明心学和禅宗影响。
他学承泰州学派,曾师事王艮之子王襞,钦佩泰州学派另一代表何心隐和罗汝芳。
何心隐(1517—1579)品性刚直,因反对征收额外赋税,得罪当权,被捕入狱。
李贽的异端思想李贽,原名载贽,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生于公元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死于公元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福建泉州人。
其祖先曾航海经商,父亲以教书为生。
他于26岁中举以后,做了二十多年小官,曾任河南辉县教谕、云南姚安知府等职。
五十四岁辞官,晚年专门著述讲学,因激烈抨击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屡遭统治者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
明代后期,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
上层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宦官把持朝政,一般官吏贪污成风,贿赂盛行。
豪强贵族、地方官吏对广大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
曾一度在明初缓解的土地兼并又严重起来,不仅皇室圈占了大量土地,宦官和官僚地主也都争先恐后地兼并土地,使得农民大批破产,沦为佃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自明中叶以后,特别是在嘉靖万历年间(1522年—1620年),在江浙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在长江三角洲和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城市中形成了由城市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组成的市民阶层,他们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举行了规模不等的反抗斗争,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李贽的反传统“道学”和封建礼教的异端思想。
他的著作虽屡遭统治者的禁止、毁版,但还是流传下来。
最重要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明灯道古录》等。
李贽早年就有反传统倾向,他曾自述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王阳明先生道学钞》附《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
他这种“异端”性格,特别是对“道学”的厌恶,影响了他一生,至死不“化”。
也正因此,他一生坎坷,受尽磨难。
李贽后来受到阳明心学和禅宗影响。
他学承泰州学派,曾师事王艮之子王襞,钦佩泰州学派另一代表何心隐和罗汝芳。
何心隐(1517—1579)品性刚直,因反对征收额外赋税,得罪当权,被捕入狱。
李贽为何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他的思想是什么李贽在现代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当时他是因为思想是“异端邪说”而被捕入狱,所以被称之为明朝第一思想犯。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是一篇介绍讲述李贽一生的文章,在网上颇为有名,还被多家媒体转载过。
作者名叫彭勇,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研究方向是明清的历史。
文章标题就把李贽评价为明朝第一思想犯,内容里更是在小标题上依次评价他为傲慢清官、学术和尚以及剃刀下的亡魂,分别讲述李贽为官时、寓居研究学术时以及最后被捕入狱时的经历。
文章最为出彩的地方就是作者诙谐幽默的文风,仿佛他不需要顾及历史的严肃性。
文中对李贽以及他人的调侃和讽刺无处不在,比如他说李贽出畅销书是大众偶像,说顾炎武嫉妒得说话酸溜溜,说李贽不要天上掉下的馅饼等。
此外,作者在文章里用词也十分现代还有不少网络用语,他用“小样”、“粉丝”、“幸福像花儿一样”等。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不是一篇正统的历史文章,更像是故事小品文。
虽然作者戏谑李贽,但他仍保持底子里对他的尊敬,真正讽刺的对象是明朝的朝廷与社会。
这从文末最后一句话可知,李贽用剃刀自刎追求了他的自由,他的死“宣告了明末思想界的沉寂,宣告了自由时代的遥遥无期,也宣告了对封建朝廷无声的蔑视”。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的许多主张,现在大多被现认为是进步的。
他的哲学思想与当时正统的理学不同,偏向于主观唯心主义,这跟他信奉心学和佛家有不少关系。
李贽强调“真心”,认为世间万事都只存在于一颗真心之中,这和王阳明的主张可谓一脉相承。
李贽的思想主张极具批判性,和传统不符甚至相对,这也是他常被认为离经叛道以及最后被捕入狱的原因。
他批判的对象有:一,儒家学说。
他贬低甚至否定孔子和孟子的圣人地位,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所以不用向圣人学习,更加没有必要以他们的是非观作为自己的标准。
这一主张本质上就是在崇尚个性。
二,封建礼教。
他抨击封建礼教对思想的禁锢,尤其为受压迫的妇女鸣不平。
李贽的异端思想总结李贽(1527-1602),字幼安,号南瞻,原名贽之安,明代著名哲学家、学者、思想家。
他是明代东林党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明代异端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李贽的思想深受佛教、道教和儒家经典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主张。
首先,李贽的异端思想表现在他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和批判之上。
他认为传统儒家思想的问题在于缺乏对本质的探讨,过于注重礼仪教化而忽视了道德自觉。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找到内心的真实本性,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真理和至善。
并且他还认为人的发展需要经历自然本性到道德自觉再到圣贤的阶段,对圣人和贤人的崇拜程度远超过对神灵或神明的崇拜。
其次,李贽的异端思想表现在他对佛教和道教的吸收和融合之上。
李贽十分崇尚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式和思想理念,认为它们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方式。
他甚至提倡禅修的方法来实现人的心灵超越和修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修行来达到心灵的解放和超越。
此外,李贽的异端思想还表现在他对社会和政治的批判和设想之上。
他对明代的社会和政治现象进行了大胆的剖析和评价,认为明代社会的道德败坏和政治腐败是导致社会矛盾的根源。
他提出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论点,主张减轻政府干预家庭的力度,提倡个人和家庭的自由与平等。
他还提出了“安生教育”、“退隐之学”等理念,主张追求个体的内心安宁和自由,远离纷扰和物欲的追求。
总的来说,李贽的异端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有着显著的差异。
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批判和解构,以自己的理论观点来构建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髓,提倡修行和内心的超越。
同时,他对社会和政治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政治设想。
尽管他的思想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异端,但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异端思想家李贽公元1602年5月6日(万历三十年三月十五日),在北京城一座关押朝廷钦犯的监狱里,一位胡须花白,面容憔悴的老者利用狱卒为他剃发的时机,夺过剃头刀,划过自己的咽喉,顿时,血流遍地。
但老者并没有断气,狱卒问他:“痛否?”老者以指蘸血写道:“不痛。
”狱卒又问:“何以自割?”老者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两天之后,老者与世常辞,享年76岁。
这位用剃刀自刎的老者就是倡导“童心说”,公然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并敢于“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明朝“异端”思想家李贽。
李贽是福建泉州晋江人,号卓吾,幼年丧母,父亲以教书勉强维持生计。
李贽跟随父亲读书,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
明代科举考试规定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而且作文只能依照朱熹的批注以“代圣贤立言”,这就剥夺读书人独立思考的权力,对于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李贽来说,这简直就是活受罪。
他越是读书,越是思考,就越觉得朱熹的话漏洞百出,甚至是一派胡言,他甚至想把《四书》、《五经》付之一炬。
但是,家庭的重负不允许他意气用事。
他只得逼着自己去揣摩当时的八股文范文,结果一考就中了举人,这年他26岁。
出于对程朱理学的深恶痛绝,李贽决定不再考进士,而是苦苦候补三年后,被任命为河南辉县的县学教谕,从此以举人的资格踏上了仕途,后来又先后在北京和南京的国子监任教。
51岁时,李贽升任云南姚安知府。
明代重进士,对于举人出身的读书人来说,正四品的知府可谓官尊位显了。
但是,李贽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曾拜王学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为师,深受王学“心外无物”的思想影响,对于当官他没有多大兴趣。
他在赴姚安时,路经黄安,见到了好友耿定理,便产生了弃官留住的想法,只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去赴任。
姚安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常发生叛乱,李贽到任后,一改过去朝廷实行的高压政策,不再将汉族政治的那一套强加在少数民族头上,而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实际上就是顺从和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
李贽思想之异端性与启蒙性分析作者:王方怡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3期(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北京市 100024)【摘要】作为明朝中晚期的著名异端思想家,李贽其人其思想无论在明朝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认为,异端性便意为着解构性,而启蒙性是解构性和建构性的统一,尤注重建构性。
具体到李贽其人,笔者认为,在思想层面,其解构性较强,而建构性较弱。
在文艺方面,其具有较强的启蒙性。
【关键词】李贽;异端性;启蒙性万历十六年,62岁的李贽削发明志,自甘异端,“剃发以示不归,俗事亦决然不肯与理也。
又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
” i自此,彻底坐实其“异端”之名。
然其异端乎?其异端是相对于何所说?而其在明清时期被视作是异端,其在现今看来是启蒙乎?一、李贽思想之异端性何为“异端”?“异端”是指异于圣人之道,并对圣人之道构成威胁的学派或学说。
ii按照此意,异端便意味着解构性。
理学以老、佛为异端,在明中后期,这种异端因子在颜钧、何心隐、李贽三人的思想中尤其明显,iii因此三人遭到强烈排斥,难得善终。
另外,人间秩序一直是各家儒学的追求,而到李贽已经完全无视该秩序,不仅将孔子拉下神坛,还对于过往历史人物和诸子百家进行点评,所持观点被称作是“颠倒是非”,是其思想最为激进,因此也被视为异端之尤。
而其削发明志,坐实“异端”之身份,便不得不提及其与耿定向之论战,此行为正是在二者论战之高潮时期所做。
这场论战从万历十二年(1584)开始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和解,时间长达十二年关于这场旷日持久影响破广的大论战,李贽后来在《耿楚倥先生传》中是这样描写的:(耿定理去世后)既已戚戚无欢,而天台先生亦终守定“人伦之至”一语在心,时时恐余有遗弃之病;余亦守定“未发之中”一言,恐天台或未窥物始,未察伦物之原。
故往来论辩,未有休时,遂成扦格,直至今日耳。
今幸天诱我衷,使余舍去“未发之中”,而天台亦遂顿忘“人伦之至”。
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摘要]“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这是晚明时期名教士大夫们对李贽所下的一方定论。
然而,李贽被视为“异端”也绝非偶然,它是由其所生处年代的主、客观环境共同促成的。
关键词]李贽;“异端”思想;人必有私论;妇女观;启蒙abstract:“since the ancient time, no one can pare with li zhi who is considered the most anticonfucianist person”, this statement es from the feudal scholar bureaucrats of the late min dynasty. however, it is not incidental, for it was caus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li zhi'sindividual factors.key words: li zhi;ideas of “heterodoxy”;theory of the absolute selfness of persons ;ideas on women;enlihtenment众所周知,在思想的绵延过程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天才思想家的横空出世,晚明时期的李贽便是这类天才思想家之一。
他的后继者赋予了他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
对于这样一个文化名人,学界对其哲学思想研究颇丰,而对于其之所以为“异端”的社会及个人因素研究甚少,以及对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
因此本文以李贽的“异端”思想为题,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给以新的理解与阐释。
一、李贽“异端”思想简述李贽的“异端”思想大体上来说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性论、妇女观、个人自由、豪杰精神以及朋友观等方面个性化的论述中。
李悉取而加之的文论思想李贽的文论思想1、李贽的生平与思想受左派王学的影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思想具有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把伪道学作为攻击的目标,被时人目为“异端”。
李贽主要的文论思想(1)“童心说”:文学本质观《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李贽论文的基础,强调为文须有真情实感,不能人云亦云(2)“发愤而作”:文学创作观这是李贽批评小说《水浒传》时提出的观点。
另外,李贽标举“忠义”二字,揭示《水浒》的创作精神。
李贽从正面肯定了水浒人物的正义精神,也就大大提高了《水浒》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
然而,李贽的认识自然有他的局限性。
首先,他所认同的“忠义”英雄,是“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的宋江;而把鲁智深的“坐化六和”、燕青的“涕泣辞主”、李俊、童威、童猛的退隐江湖,看作是“小丈夫自完之计”,不算得是“忠义”之举。
其次,李贽把《水浒》看作是“君臣必读”的教科书。
他说,“有国者”、“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朝廷矣”。
(3)“化工”与“画工”:文学境界观李贽把文章的境界,分为“化工”与“画工”两种。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什么是“画工”?就是作者殚精竭虑,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
什么是“化工”呢?乃是天地造化之工。
李贽在此强调的“化工”之作,实质是指真情吐露之文。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思想(1)“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小说艺术与历史著述的区别金圣叹把《水浒》与《史记》比较后发现,“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就是说,历史必须尊重事实,小说则可以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
另外,《史记》只是从事件出发,只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水浒》则以性格塑造为中心,允许想象和虚构。
2014高考历史复习汇总:李贽的离经叛道
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相关链接:
2013江苏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江苏真题及答案(历史)
2013江苏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3江苏真题及答案(政治)
2013江苏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作者: 马晓雪
作者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出版物刊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5-97页
主题词: 李贽 道学 童心说 叛逆性格
摘要: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孕育在它所处社会背景的土壤中,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性。
李贽“异端”思想的产生亦不例外。
李贽作为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其思想充满了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异端,大加攻击,尽管他的进步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势力,但给中国文化思想界带来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摘要〕“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这是晚明时期名教士大夫们对李贽所下的一方定论。
然而,李贽被视为“异端”也绝非偶然,它是由其所生处年代的主、客观环境共同促成的。
〔关键词〕李贽;“异端”思想;人必有私论;妇女观;启蒙Abstract:“Sincetheancienttime,noonecancomparewithLiZhiwhoisconsideredthemostanti-Confuci anistperson”,thisstatementcomesfromthefeudalscholarbureaucratsofthelateMingdynasty.Howeve r,itisnotincidental,foritwascausedbytheexternalenvironmentaswellasLiZhi'sindividualfactors. Keywords:LIZhi;ideasof“heterodoxy”;theoryoftheabsoluteselfnessofpersons;ideasonwomen;enlightenment
众所周知,在思想的绵延过程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天才思想家的横空出世,晚明时期的李贽便是这类天才思想家之一。
他的后继者赋予了他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
对于这样一个文化名人,学界对其哲学思想研究颇丰,而对于其之所以为“异端”的社会及个人因素研究甚少,以及对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
因此本文以李贽的“异端”思想为题,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给以新的理解与阐释。
一、李贽“异端”思想简述
李贽的“异端”思想大体上来说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性论、妇女观、个人自由、豪杰精神以及朋友观等方面个性化的论述中。
而其中,对于人性论和妇女观的论述尤为激烈。
在人性论上,他从“人必有私论”出发,宣扬一种利己主义人性论,把私心看成是人类的本性,进而倡导一种道德不能拂逆人性的“自然真道学”;在妇女观问题上,李贽特别批判了男女不平等的偏见,提出了“大道不分男女”的光辉命题,对传统的“女子小人论”、“女子祸水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关于女子的“失身”与“获身”之辩中主张婚姻恋爱自由,在贞操与节烈问题上立场鲜明地赞成寡妇再嫁等。
二、试探李贽“异端”思想形成原因
可以看出李贽的“异端”思想中,几乎每一点都触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
因此,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他的思想便是“叛逆”、“异端”的代名词。
对于李贽“所以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当时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李贽的个人性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加以考察。
两者在历史的安排下相遇并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这一系列反叛思想得以借李贽之口说出。
对于当时社会大环境对李贽伦理思想形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风气等方面加以考察。
1.政治因素。
众所周知,李贽(1527年-1602年)所生活的年代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气数将尽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飘摇不定。
政治上,明王朝正经受着来自自身内部及外部的权力的挑战。
内部阉党横行,外部倭寇作乱,皇帝消极怠工,这种消极敷衍的态度像瘟疫似的在整个官僚体制中蔓延开来,而且愈演愈烈,使整个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而此时正值李贽人生中的最后一个20年,而且其思想的大转折也发生在这个阶段。
再者,变动的社会通常会带来思想上的一系列革新。
明末以来中央集权与君主独裁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这种政治上的‘天崩地裂’同时带给学术一种新现象:怀疑、蔑视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价值体系表现出大胆的创新与叛逆”〔1〕。
因此,“异端”思想产生于动荡社会也是合情合理的。
2.经济与社会生活因素。
明朝后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也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控制力也越来越松弛”〔2〕300。
同时,也有学者考证,晚明江南地区女性自我意识也已开始萌动,她们开始“淡漠贞洁观念,追求时尚,注重才情”〔3〕95。
这些显然为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倡导男女平等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支持。
3.学术风气因素。
晚明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
正是在这种相对自由的背景下,讲学风气盛行开来。
对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记述从明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各地的讲学活动。
此时间段内基本上属于“党社”运动活跃时期,该时期的学术活动规模庞大以致形成了区域性、社团性的讲学特征。
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所提到的“党社”运动活跃期(1522年-1602年)几乎与李贽的一生同步(1527年-1602年)。
因此,我们可以说李贽身处一种思想的表达与吸取都相当自由的时期。
尽管当时也有几次官方的禁学运动,但禁学的另一个侧面也正反映了当时的那种学术自由化风气。
另外,儒学世俗化的过程是李贽异端伦理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学由宋而明经历了由朱子学到阳明学,再到泰州学派,进而到李贽的“童心说”,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儒学世俗化的过程,到了李贽便出现了“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之说。
所以,注重当下社会,关注现实人生变成了李贽关心的话题,他的“人必有私论”、妇女观等伦理思想的形成可以说正是在这种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在以弘扬个性为特色的阳明后学的精神鼓舞下的产物。
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界的变化已为新思想的产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似乎一种足以打乱当下伦理纲常的思想已经呼之欲出,而历史只要寻找一个代言人将它表达出来而已,而历史在此就选择了李贽。
作为促使李贽“异端”思想形成的主观方面,李贽的个人性格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航海世家的家庭背景是造成李贽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贽诞生在福建省泉州府城南门外的一个被称为“航海世家”的家庭。
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生存在与“海的原理”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中的人自有其不同于内陆之人的性格与气质,其气魄大,其性格刚烈,其个性强而酷好自由。
因此,可以说海洋环境影响了李贽自立、倔强自信的性格的形成。
而这种性格正好迎合了心学流变之下的人们的一种追逐个性的心理。
其次,伊斯兰文化背景也是影响李贽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贽的二世祖李弩在航海“西洋”时,不仅皈依了回教,而且还娶了一色目人为妻并将李姓改为林姓,风俗便由此而开。
对于作为林系一派的李贽来说,伊斯兰文化对其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洁癖与好洁心理,二是反对偶像崇拜”〔4〕。
李贽孤独、好洁、不拘传统的性格多少都有这两方面影响的影子。
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李贽主张男女平等,“究其来源与他民族信仰及后母贤淑的家庭背景有关”,“其妇女观有儒学和伊斯兰教教义为之来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