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三教归儒思想探析--兼读《茶夹铭》
- 格式:pdf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2
明代文论重点作品讲析—李贽文论著作讲析1.李贽简介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未参加会试,授河南共城儒学教谕,历南京刑部员外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任职三年,以病告归,不许。
入大理鸡足山,阅佛经不出。
御史刘维认为其是奇人,上疏令其退休。
至湖广黄安,寄居于友人耿定向、耿定理家中。
因与耿定向不合,耿定理死后,即入麻城龙潭湖,闭门读书。
头痒,倦于梳栉,遂剃其发。
李贽以异端自居,抨击道学,蔑视经典,为卫道者所深恨,以妖人被逮入狱。
在狱中自刎而死。
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
2.《童心说》【原文】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多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正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解读李贽《茶夹铭》李贽(1527一1602),字宏甫,号卓吾、笃吾,别号温陵居士。
福建泉州府人,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
李贽出身于一个商业世家,其二世祖林驽是泉州巨商,娶色目女为妻。
但其父林白斋并不经商,家道中落(李贽原姓林)。
李贽26岁乡试举人,30岁开始做官,一生做了二十多年的冷官。
在他看来,做官一为做事,二为稻粱谋。
如在云南姚安知府三年,“法令清简、不言而治”。
他为官清廉,任满时仍两袖清风。
他深恶痛绝假道学,选择了一条作为封建社会叛逆的道路。
那么,一生不得志便成了命中之劫数。
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入狱,其已刊未刊书籍,“尽搜烧毁”。
最后,被迫自刎于狱中,终年76岁。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传统、反封建礼教、反权威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思想先驱之一。
其一生著述宏富,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及批点《水浒传》、《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等。
李贽的思想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把李贽列为83位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并入选《中华英杰录》。
李贽身后留下的,不仅有《藏书》、《续藏书》这样黄钟大吕之作,还有《茶夹铭》这样的隽永小品。
文章如下:“我老无朋,朝夕唯汝。
世间清苦,谁能及子?逐日子饭,不辨几锺。
每夕子酌,不问几许。
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
子不姓汤,我不姓李。
总之,一味清苦到底。
”(《焚书》·卷五读史)。
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我老了, 没有称得上知音的老友,朝夕相处的就只有你啊!至于说到世间的清苦嘛,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你!每天把你当饭,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每晚把你当酒,也不问喝了多少。
晨起夜睡,整天与你在一起。
其实啊,你并不姓汤,而我也并不姓李;只因你我全然结缘于志同道合,这就是:清苦到底!”李贽之所以作此铭,是在读了唐代一位叫綦母旻所作《代茶饮序》后写的。
綦在该文中说:“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脊气耗精,终身之苦斯大。
解读李贽《茶夹铭》解读李贽《茶夹铭》李贽(1527一1602),字宏甫,号卓吾、笃吾,别号温陵居士。
福建泉州府人,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
李贽出身于一个商业世家,其二世祖林驽是泉州巨商,娶色目女为妻。
但其父林白斋并不经商,家道中落(李贽原姓林)。
李贽26岁乡试举人,30岁开始做官,一生做了二十多年的冷官。
在他看来,做官一为做事,二为稻粱谋。
如在云南姚安知府三年,“法令清简、不言而治”。
他为官清廉,任满时仍两袖清风。
他深恶痛绝假道学,选择了一条作为封建社会叛逆的道路。
那么,一生不得志便成了命中之劫数。
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入狱,其已刊未刊书籍,“尽搜烧毁”。
最后,被迫自刎于狱中,终年76岁。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传统、反封建礼教、反权威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思想先驱之一。
其一生著述宏富,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及批点《水浒传》、《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等。
李贽的思想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所以,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把李贽列为83位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并入选《中华英杰录》。
李贽身后留下的,不但有《藏书》、《续藏书》这样黄钟大吕之作,还有《茶夹铭》这样的隽永小品。
文章如下:“我老无朋,朝夕唯汝。
世间清苦,谁能及子?逐日子饭,不辨几锺。
每夕子酌,不问几许。
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
子不姓汤,我不姓李。
总来说之,一味清苦到底。
”(《焚书》·卷五读史)。
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我老了, 没有称得上知音的老友,朝夕相处的就只有你啊!至于说到世间的清苦嘛,能够说,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你!每天把你当饭,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每晚把你当酒,也不问喝了多少。
晨起夜睡,整天与你在一起。
其实啊,你并不姓汤,而我也并不姓李;只因你我全然结缘于志同道合,这就是:清苦到底!”李贽之所以作此铭,是在读了唐代一位叫綦母旻所作《代茶饮序》后写的。
拓展阅读[时文赏练]茶文化与儒释道苑宜江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的源头。
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表达。
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
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
而在官场中,茶礼那么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那么。
茶文化中表达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
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正确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
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
唐代诗人们品茶,已经是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尝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
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
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
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
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
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
作者: 理平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7-44页
主题词: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进步思想;李贽;王守仁;阶级斗争;思想体系;社会伦理;资本主义萌芽;规律性;意识形态领域
摘要: <正> 李贽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尊法反儒的一个代表人物,著名的进步思想家。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对孔学的批判占有突出的地位。
他的哲学观点、社会伦理观点、历史观点和文学观点等,都跟他对孔学的批判紧密相连,而且往往是在这种批判中表现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李贽的反儒斗争是整个封建社会儒法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儒法斗争的一些特点。
因此,深入研究李贽的批孔反儒思想,对于了解历史上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规律性,特别是了解封建社会后期儒法斗争的规律性,是很有意义的。
摘要晚明著名思想家李贽之人生较为坎坷,其自幼便丧母,又因贫困而生活潦倒,中年之时又经历了丧子、失友之痛,入宦后又因性格等问题与同僚相触,导致了他仕途的不顺,无法施展才能。
面对生活的种种波折,李贽并没有屈服,反而抱着济世的心态抨击同时代的“假道学”,却更加招致了时人的误解与排斥,被视为“异端”。
于是,在时代的大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塑造下,李贽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思想体系。
李贽的这种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崇儒的基础上的,在这一体系中,李贽的圣人观与历史观均是围绕着先秦孔孟的儒家学说而展开,其实质核心均是儒家理念,且在这些观念中,既体现出李贽济世报国的抱负,又显示出他面临现实与理想之间深刻矛盾的复杂情感。
李贽的文学观渊源有三,分别是儒家“诗言志”、老庄之“自然” 与释家之“禅”,这其中尤以儒家学说为主。
李贽思想中的“崇儒” 实质对其文学观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是思想理论也同样是文论的“童心说”,便是这种思想实质的投射,而“童心说”中所体现的“尚真” 理想不但呼应了其“崇儒”实质,更在吸收明代文学给养的同时,也对晚明文学思潮产生了作用,不仅如“独抒性灵”这样的文学浪潮深受其影响,就连汤显祖、冯梦龙等人在创作上也大受李贽文学思想之裨益。
种种迹象表明,李贽的思想实质是崇儒的,是扎根于儒家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展起来的,其文学观亦是这种结果之一。
关键词:李贽;思想;崇儒;文学观;童心说AbstractFamous thinker of late Ming—Li Zhi has a life full of frustration.He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hi s mother died at his early age.In the middle age,he has experienced the tragedies of his son and friends.Being an officer,he ha d p oor relationship with colleagues,an d it le d t o his job did not g o well.Although f acing the setbacks o f living,Li Zhi d id not yield.I nstead,he had community with the mentality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Fale Confucianism”.But it incurs a misunderstanding and exclusion to him,and he was considered a heterodoxy.He formed a new and different ideology(compared to the previous)which was shaped by the time at the macro-environment and his own experiences.Li Zhi's ideology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Worship Confucianism”.In this system,Li Zhi's concept of“Saints” with his history concept are focused on the pre-Q in Confucian and doctrine of Confucius.Its ess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 philosophy.Showing his ambition of helping world and his dedication to country,at the same time Li-Zhi’s concepts faced with the profou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realitiesand his ideals.Li Zhi's thought of“Worship of Confucius,”the substance had a major impact to the view of literature.It is the alike the text of the“Childlike innocence”,a projection of “Worship of Confucius”and an idea in real terms as well.In fact,t his idea is the essence of the project,are its“i s still true”and opposed to“fake”the ideal of another show.Li Zhi's literary view has not only echoed the idea of its “Worshi p Confucianism”,but also had an imporatan role in the late Ming literature.This theory has good influence to the theory of“Only to express feelings”,as well as the authors Tang Xianzu,Feng Menglong and other creative people.. Many indications showed that the substance of Li Zhi's thought are Worship Confucianism,and are roo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Confucian education.Its literature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concept.Key words: Li Zhi ;Mind ;Confucian worship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Childlike Innoce引言关于李贽其人,自古到今,争论便从未停止过,李贽思想一直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贽立学案?——兼谈黄宗羲的学术史观摘要:《明儒学案》不为李贽立学案,不是出于门户之见,而是由黄宗羲的学术史观所决定的。
黄宗羲主张打破学术门户,在明末清初阳明心学成为众矢之的的学术背景下,亟辩儒释界限,力主心学非禅学,反对人们将王门后学的禅学流弊加在阳明头上,并细致区分了王学末流的学术归属,认为有儒学中夹杂禅学,但仍为儒学者;有失却儒学本质,归于禅学者。
李贽是极端“狂禅”,且落发为僧,其学术已失儒学本质,被黄宗羲划归禅学,从而悄然在总结明代儒学发展的《明儒学案》中隐去了李贽。
关键词:《明儒学案》;黄宗羲;李贽;学术史观;儒学;禅学一《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史学代表作,该书详尽记载了明代近三百年学术思想之发展概况,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学案体学术思想史着作,历来备受学者推崇。
可是,就是这样一部久负盛名的学术史着作,却存在一大缺陷,即遗漏了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的明代着名思想家李贽。
《明儒学案》为何不为李贽立学案,黄宗羲没有明确解释,当代学人在谈到这一问题时,经常引述全祖望的话,认为黄宗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党人之习气未尽”,有“门户之见”,[1](P1695)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人们却没有去认真考察。
在我们看来,黄宗羲不为李贽立学案,倒不是什么“门户之见”,而是由黄氏本人的学术史观所决定的,既与黄宗羲对李贽学术归属的认识有关,又牵涉到明代儒学发展的实际,还与黄宗羲所生活的时代的思想潮流密切相连,所反映的是一个深层的学术史观问题,决非“门户之见”所能解释。
我们先考察一下《明儒学案》不为李贽立学案是否出于黄宗羲的“门户之见”?我们知道,黄宗羲治学,最反对树立门户。
他研究宋明学术史,基本的思想就是反对学术定于一尊,反对学术“必欲出于一途”。
面临宋明以来儒学内部的朱陆之争、阳明与朱门后学之争、阳明心学内部的分化和论争,当时不少人各陷门户,互相攻讦,造成所谓“使杏坛块土为一哄之市”的局面。
The Transcendent Li Zhi
作者: 于浴贤
作者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出版物刊名: 闽江学院学报
页码: 10-15页
主题词: 李贽 反孔 尊孔 三教归儒 人本精神
摘要:李贽的思想是丰富复杂的,他具有非常突出的尊孔崇儒的一面,又清醒地看到理学家把孔学儒教神秘化权威化,以扼杀人性、维护专制统治的残酷和虚伪,因此又坚决反孔批儒;他出家落发,但又倡导三教归儒;李贽的思想亦儒亦道亦佛,又非儒非道非佛。
李贽复杂多元的思想,受陆、王“心学”理论的影响和启发,却以其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人本精神而成
为“异端”,成为晚明思想解放思潮的先驱。
三教合一归终理学——论林希逸《庄子口义》的思想倾向李见勇;王勇
【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3)1
【摘要】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宋代<庄>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在解读<庄子>时,受到三教合一思潮及理学的影响,不仅以道解庄、以佛解庄、以儒解庄,还以理学为归依,表现了三教合一,归终理学的思想倾向.
【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李见勇;王勇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内江,641112;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内江,6411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庄子》研究的新突破——论林希逸《庄子口义》 [J], 李见勇
2.略论《四库全书总目》对林希逸《庄子口义》的评价 [J], 林溪
3.林希逸《三子口义》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流行因缘 [J], 王晚霞
4.林希逸《三子口义》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流行因缘 [J], 王晚霞;
5.以“儒”“释”解“庄”——读林希逸《庄子口义》 [J], 张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
陈水德
【期刊名称】《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李贽虽非道家人士,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主要见于:李贽“童心说”内藏道家蕴涵,“童心说”直接受到老庄思想影响;李贽行为任性自然,传承于老庄悠然率性之本色,有道家风格;李贽思想的平等观,与道家学说如出一辙;李贽对传统封建统治思想的强烈批判,直接发扬了老庄的批判之风,他是道家批判精神的实际践履者;李贽大无畏的生死观不仅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过庄子“过隙人生”、“悬解”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陈水德
【作者单位】黎明职业大学公共教学部,福建泉州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91
【相关文献】
1.李贽“童心说”道家思想解读 [J], 陈明海
2.从道家思想看猪八戒的精神世界——兼论道家思想的利与儒家思想的弊 [J], 彭晓波
3.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童心说”基础解析①--“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研究之四 [J], 徐海东
4.阳明后学的异端品格与道家风骨─—从李贽的“童心说”说起 [J], 李大华
5.论佛学思想对李贽及《金瓶梅》的影响
——以李贽诗中"波罗忍辱"和"婆须蜜多"为中心 [J], 木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茶经》的儒、释、道美学思想
蔡定益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儒、释、道三家对茶圣陆羽都有巨大影响,其主要著作《茶经》既充分
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谐的美学思想,也深刻体现了佛教禅宗茶禅一味以及道家自然天道的审美意境。
【总页数】2页(P152-153)
【作者】蔡定益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社科系讲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由儒观释,以释鉴儒——金元之际释儒互动文化视野下的元好问《威德院功德记》
2.以儒释伊和以伊释儒的有机结合——对王岱舆以儒诠经思想的一种理解
3.论儒、释、道美学思想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4.儒门释户道相通r——儒、释、道视野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审美取向
5.转仙释之识,成“儒门”之智——儒释道三教关
系视域下的阳明心学思想建立之检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年第03期作者简介:刘宁瑶(1994-),女,浙江温州人,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史、宋元明思想史。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20日。
儒家不专取一家之长、博之以文、关注道德实践的做法,为儒学包容性的体现,也为以李贽为代表的晚明时期“三教合一,统归于儒”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李贽在《茶夹铭》中,通过歌颂茶夹反映儒者追求“闻道”与“性命”,不辞清苦的精神:我老无朋,朝夕唯汝。
世间清苦,谁能及子?……一味清苦到底。
①儒者对天道的追寻,对人性哲学的理解,以及对道德实践的反思,就此凝聚在清苦茶香中。
三教合一,让李贽获得了宽容而“虚心”的态度,但是,这种态度是具有儒家风范的。
他借对于鬼神的看法,一方面讽刺了当时“学者”表里不一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假道学的痛恨;另一方面,他论证的方式完全是儒家式的,例举的是儒家的圣贤。
“由此观之,后稷,鬼子也;周公而上,鬼孙也。
周公非但不讳,且以为至祥极瑞,歌咏于郊谛以享祀之……乃后世独讳言鬼;何哉?非讳之也,未尝通于幽明之故而知鬼神之情状也。
”反而是“言及鬼神则以为异端释老之教”的“今之学者”,他们“小言之则以为耻,大言之则断以为狂”,然“自入仕以来,一入公门,则必先祭门而后敢入,祀土地神而后敢坐”;他们虽“平居无事,则慢神而虐民”,然“小小疾病,细细惊惶,即求神问鬼,祷祀并作,虽淫祠妖魔,祀典不载者,亦哀求之万端也。
”李贽在《道古录》中揭示了学者对鬼神态度的两面性。
也由此暗示着这些学者虽表面上痛斥鬼神论,但实际上并不从自己的真心发出,只为了保住仕途。
对于鬼神的崇拜抑或疏离,也只是出于对尘世游戏规则的遵守而无关于真正的性命,“所爱只于七尺之躯,所知只于百年之内而已”。
这与李贽认为“闻道”应该研究“自家性命下落”,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由李贽对于鬼神的包容态度为例,可以看出,李贽的思想并不是对儒家的反叛,而恰恰是在当时对真儒的回归。
可见李贽在三教合一中,实际上是将其统归于儒的。
“闻道”与“性命”是李贽儒学思想的一体两面。
李贽并不认为三教的大圣人可以简单机械地“合一”。
②因为这三人的不同之处,正是三人不同风貌的表现,也是其不同作用的体现。
然而,三教合一,不仅是因为其共同的初心皆是追求“闻道”,更是一个可以促进自己性命之学,领悟生命之道的命题。
③如《茶夹铭》所言,“我老无朋,朝夕唯汝”。
明指茶夹与自己朝夕相处,暗喻了李贽不与当时某些学者同流合污,宁可老年无朋,却毕生追寻天道与性命之学。
1三教合一,统归于儒———“闻道”李贽对“三教合一”的可行性的理解,受了《中庸》《周易》影响。
④在天人关系上,李贽认为天地与夫妇的“元”是相同的,因此,三教的圣人之间也是同大于异的。
而三教最大的共性,其初心可归于“闻道”。
这记录于《初谭集》中。
他写道:“儒释道之学一也,以其初皆期于闻道也。
必闻道然后可以死……惟志在闻道,故其视富贵若浮云,弃天下如敝屣然也。
然曰浮云,直轻之耳,曰敝屣,直贱之耳,未以为害也。
若夫道人,则视富贵如粪秽,视有天下若枷锁,唯恐其去之不速矣。
然粪秽,臭也,枷锁,累也,犹未甚害也。
乃释子则又甚矣。
彼其视富贵若虎豹之在陷阱,鱼鸟之入网罗,活人之赴汤火然:求死不得,求生不得,一如是甚也。
此儒释道之所以异也……”⑤所闻的“道”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某一家的理论,而是既有三教之共性,又有三教之异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但是在程度上,儒道释三家是递进的。
例如,闻道者“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因此儒释道三家都有“出世”这一趋向。
其异处在于三教对出世要求的程度不同,儒释道三家依次递进。
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只有佛教还能坚持一贯的“出世”主张。
⑥儒学在实践中,随着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士人的向上层流动渠道之一,离“闻道”越来越远。
更有甚者,假借“闻道”的名义,妄自解读圣人之言,发之为经。
作为“闻道”的反面而出现的假道学,李贽对此是深恶痛绝的。
“闻道”的终极目的,在于研究“自家性命下落”。
《答马历山》中,李贽继续写道:“凡为学皆为穷究自己生死根因,探讨自家性命下落。
是故有弃官不顾者……无他故焉,爱性命之极也。
”因此,这种比“闻道”更深一层的追求,也就是“出世”的终极目的,不是简单地脱离尘世,而是对自己“生死根因”“自家性命”的大关怀,也即一种关乎于生命的哲学探索。
在这一点上,夫妇、天地、三教圣人可谓是三位一体。
⑦这既是可以合一的前提,也是让他们聚合的“一”。
2三教归儒下的人性哲学———“性命”他认为若一门学说并不能在“性命”的层面上给予人启发,则不算是一门“真实为己”、贴近心灵的学问。
“性命”一词最早出于《周易》。
⑧王弼注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李贽三教归儒思想探析———兼读《茶夹铭》刘宁瑶(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李贽思想中“三教合一,统归于儒”,此“儒”即“闻道”与“性命”。
李贽思想从闻道、人性哲学与道德实践三个角度出发,从具体个体生命向上追寻生死关怀。
他追求童心不失,并以真诚来医他人之“病”,实现儒家理想中的道德实践。
这种求圣之路与《茶夹铭》中茶夹“一味清苦到底”的比喻相互呼应。
关键词:李贽;三教归儒;茶夹铭历史·文化2532019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
”《十三经注疏》中也提到“……修性守故,天道可知,妄智改常,必与道乖,性命之旨也。
”汉时多训为“性,生也”“性者,生也”“性之言生也”。
可见儒的“性”“命”从最初结合“天生之质”“人所禀受”到后来发展为泛指“生”。
老子《道德经》上篇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
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聋、盲、爽、狂也。
”从行文可见“性命”与“自然”相齐。
庄子《南华真经》卷第一载:“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
”从行文可见“性命”与“天然”相齐。
李贽对“性命”的理解是超越了“生”的。
因为他要追求的不是人固有的“百年”之生,而是这“百年”之上的根因。
为了追寻这种根因,很多人弃官、弃家、视其身若无有,而这都是因为爱“性命”。
这种对“性命”的执着不是“百年”之生,也不是“天然”“自然”,应是追问“天生之质”“人所禀受”背后的规律。
而这与前人的区别是,李贽是从具体个体生命向上生发开来的生死关怀,而非从“天道”向下笼罩的无差别的个人。
这种“性命”之学是更加鲜活的。
李贽将人分成四类。
一为圣人,二为“学者”,三为夫妇,四为“蠢物”。
这与儒家“圣人”“中人”“小人”的分法有所呼应。
圣人是其毕生追寻而又自知难以企及的目标;“夫妇”是普罗大众,和圣人“同其元”而不自知;“蠢物”是他和他的门人。
而“学者”在李贽的语境中,实际指“闻道”的反面,也即假意“闻道”而实际上利欲熏心的仕人。
李贽对圣人是充满敬畏的,其在自序中提出“入圣之无难,出世之非假”俞,暗示着李贽将圣人作为追求的目标,也将出世的人与圣人相提并论。
求圣之路绝非学者明之道貌岸然,暗之汲汲于富贵,茶夹一生“清苦”,即是这种求圣之路的体现。
3三教归儒下的道德实践3.1对外:童心之回归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以人的孩童时期类比心灵的初始时期。
这种类比并不表示希望人人恢复到孩童时期的心灵层次,而特指在最初时期,无所可失的心灵。
李贽认为,同样是“道理闻见”,圣人的处理方法与当今学者不同。
圣人读书,是直抵真心的,并为了保护这颗最初之心,而孜孜不倦地求索证实,“朝闻道夕死可矣”;当今学者,却被“道理闻见”一叶障目,只懂得机械地接受,却没有真正用心灵去体悟,将其当作性命之学来研究。
这也是他们言不由衷的原因。
而如果真正是用心灵体悟过的道理闻见,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阐发出来,都是真切而感人的。
因此西厢水浒,古体近体,院本传奇,只要出自真心,无一不是“天下之至文”。
反面来说,反而是现在捧若神明的《六经》《论语》《孟子》等,由于并非由圣人直接留存,且失去了当时的语境,因此还需区别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并不认为这些经典已经没有价值,更没有认为小说传奇比儒家经典更加贴近“童心”。
他本意是想将这些经典降为普通的文本来进行研读,取其精华,也就是贴合真心的部分,并亲身实践之。
这种品读经典的态度直到今天,依然是不过时的。
3.2对内:高洁之自我李贽在《高洁说》中坦言,自己予性好高、予性好洁。
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曲高和寡的人。
他所厌恶的,是倚势仗富与趋势谄富的人。
是那些不能在心灵上“出世”而“误入尘网中”的人。
他认为只要人有“片善寸长”,哪怕身居高位,他也是非常愿意与之交往的。
安贫乐道并不是因为厌弃富贵,只是富贵容易遮蔽真心,极少有人可以幸免。
否则,“能下人,故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
”他是深知,只有宽容这一秉性,才能让人走得更远的。
然而,“今世龌龊者,皆以予狷隘而不能容,倨傲而不能下”,李贽深知自己被世人贴上了“异端”的标签,被世俗排斥,他的孤独是无人能体会,也无人能解的。
他甚至想求人,却又无人可求……“殊不知我终日闭门,终日有欲见胜己之心也……夫空谷足音,见似人犹喜,而谓我不欲见人,有是理乎!……然二上人实知余之苦心也,实知余之孤单莫可告语也,实知余之求人甚于人之求余也。
”他之所以疏远他人,只是因为真正聪明而有才能的高人,实在是太少了。
世人不解,常常责备李贽性格狭隘、缺乏眼力。
李贽的回答是发人深省的:所有缺乏眼力的发言,都是似是而非的。
“夫使我而果无目也,则必不能以终远;使我果偏爱不公也,则必护短以终身。
故为偏爱无目之论者,皆似之而非也。
”没有聪明而有才能的人来“敬事之诚”,李贽认为有德而笃实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
这种尊敬,与交往崇尚日用的“夫妇”相比,心情是更高一层的。
“余又非以二上人之才,实以二上人之德也;非以其聪明,实以其笃实也。
故有德者必笃实,笃实者则必有德……”综上而言之,李贽素来被认为是一名叛逆的斗士,但是他对自身定位却并非如此。
他真正追求的,是在外界影响下,仍能保持童心不失,坚持“清苦”,历经茶之“九难”,并以真诚来医他人之“病”,实现儒家理想中的道德实践。
注释:①李贽.《焚书》卷五[M].明刻本.②既是分为三人,安有同一面貌之理?强三人面貌而欲使之同,自是后人不智,何干三圣人事!———《答马历山》③同乎?不同乎?唯真实为己性命者默默自知之,此三教圣人所以同为性命之所宗也。
下此,皆非性命之学矣。
———《答马历山》④夫妇也,天地也,既已同其元矣,而谓三教圣人各别可乎?———《答马历山》⑤李贽.《李贽全集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⑥张再林.佛门弟子,还是儒家信徒———李贽学说学派性质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07):5-20.⑦不但三教圣人不得而自异,虽天地亦不得而自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