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高二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知识点梳理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
①(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文化)纲常礼教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焚书》《藏书》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有。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继承了儒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教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学务实。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思想):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经济)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鼓吹早期民主
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注重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长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课文注释:王夫之及其唯物思想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1643年,农民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张献忠曾邀他参加农民军,他拒绝了。
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
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的现象深表不满。
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
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
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
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
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课讲解导入: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旧制度衰落和新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明清之际出现一批反传统儒教、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家。
他们批判继承儒学,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接下来有请四位古代选手依次闪亮登场。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1、生平(首先请这位选手介绍一下自己)(甲生)本人名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
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中年做过20 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晚年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
75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在狱中自刎而死。
著有《焚书》《藏书》等。
明朝政府给我罗织的罪名,本人不服,请各位同学为我鸣冤申诉。
(悲愤下台)大家接受他的这单case吗?要为他鸣冤吗?要为他鸣冤,我们就要详细了解他的思想主张,看看是不是“妖言惑众”。
大家请看课本结合材料总结归纳。
2、主张材料一: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一《藏书》材料二:“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焚书》材料三:李贽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
材料四: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乙生:1)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3)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
李贽的思想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本人认为李贽的思想是进步的思想,不是妖言惑众。
(鼓掌)二、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1、生平(丙生)小老儿名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后来学者称吾为梨洲先生。
父为东林党名士,被魏忠贤陷害致死。
吾成年后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
原始资料:李贽的反道学思想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藏书》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续焚书·答邓石阳》予性好高,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
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
否则稍有片长寸善,虽隶卒人奴,无不拜也。
予性好洁,好洁则狷隘不能容。
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
否则果有片善寸长,纵身为大人王公,无不宾也。
能下人,故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
——李贽《高洁说》。
课文注释:二程及其主要思想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私谥明道先生。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因居临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
两人为亲兄弟,河南洛阳人。
二程,以理学家周敦颐为师,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
二程哲学核心是“天理”或“理”。
他们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理”是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
在认识论上,二程的“格物致知”并不是指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
二程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抬高到和六经相同的地位。
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并在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学术观点:关于李贽思想是否反封建的学术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肯定说。
侯外庐认为,李贽的思想具有封建叛逆者的鲜明性格,他在不少文章中对儒家的经典和道学进行了批判。
李贽以人的物质生活作为道德观的基础,把传统的神秘的“道”从天上拉回到人世,从而打击了道家的正统地位。
二,否定说,华山认为李贽是一个反道学的战士,但是“他反对的是假道学不是真道学,对于真道学他是竭力赞扬的,所以他反对道学不等于反封建”。
陈曼平、张克认为,“李贽的政治思想不是别的,正是传统的儒家政治观”。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知识点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
2.主张(1)挑战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挑战礼教: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1.思想主张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②;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解读]①②说明李贽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诠释对“理”的理解。
[思考]根据史料一,分析李贽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提示】主张: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理”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问题: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欲望增强。
史料二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③!——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解读]③处是黄宗羲的核心主张,反映了他对君主专利的看法。
[思考]史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具有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特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
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5)提倡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
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
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
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
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
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
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
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
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
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
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
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
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
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
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
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