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自然·自得·自乐:李贽的自由思想旨归作者:李栋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8期摘要:就本质而言,李贽的“异端”思想是一种自由思想,是基于“自我”观念上的展开,以“成吾”为中心的论证。
其自由思想的根本旨归是以“自然”为前提的必然性认识;以“自得”为工夫的内在性实现;以“自乐”为境界的超越性存在。
关键词:自然自得自乐自由李贽(1527—1602)晚年以“异端”自居,所著《焚书》、《藏书》等书稿也皆是其“自得”之物。
究其本质,李贽的“异端”思想实为一种自由思想。
纵观李贽一生,虽学宗多家,却不受三教笼络,敢发有违名教纲常、圣人权威的“迩言”,此番“逆人之耳”、“切近世学者膏肓”[1]1的“狂言狂行”,正是由于他的自由精神所致。
自“五四”以来,李贽的“异端”思想成为反对封建社会的一把利器,李贽也“沦为”反封建斗士的神圣代言人。
其中缘由,自有时代的需要所在,也有过度诠释的嫌疑所在。
狄百瑞教授就曾指出:“新儒家思想中的自由教育和自发精神,是宋明两代“自我”的广义观念以及独特的个人主义的基础。
”[2]11李贽的“异端”思想正是基于“自我”之观念上的展开,是一种自由思想,是以“吾”为中心,向内演化为心灵精神的自由追求,向外开显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向度。
一、自然:自由的必然性认识“自由”一词,词义众繁复杂,且多以西方的自由传统的发展脉络为圭臬。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任何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丰富的自由思想。
简而言之,“自由”就是以一个人——主体——的自主性实现,是人的生命在不断的活动过程中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就中国的自由思想传统而言,就是“吾性自足”的集中表现,李贽的自由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李贽认为“自由”作为人的天性,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是一种“童心”状态。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贽的“童心”与人生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20080516摘要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
李贽是晚明启蒙思潮的先驱者,其人个性倔强,追求人生自由,冒着被视为社会异端,遭受非议的危险大力宣传他的新理欲观、文学观,非孔评儒,批判假道学,宣扬“一念之真心”的“童心”。
“童心”是李贽性命安顿的依据,分析他的性格和经历,人们便会看到他多面人生的背后隐藏的深刻思想根源就是对“童心”的推崇。
李贽用“童心”来审判世间万物,李贽进步的理欲观、历史观、生死观、文学观等都发自“最初一念之真心”的“童心”。
“童心”的概念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传统儒家的善、恶伦理观念,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以符合三纲五常的仁善为美到切合近代思想转型的以真为美的转变,是对封建愚民思想的一次大考验。
李贽的童心理论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迁,表达了新兴阶层-市民阶层的物质欲求和政治理念,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启蒙学说,对当时各社会阶层及后世学人影响巨大。
他的这些思想是否为我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依据和动力,又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此种功能是文章研究的意义前提。
以前诸多学者对李贽思想的研究,多重史实考据或者宏观介绍,对李贽的个性特点,人生历程与个人思想的必然性联系投入的研究相对较少。
那么揭示李贽的思想和行为有什么本质联系,此种联系有何种表现是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文章通过对李贽“真人”、“痴人”、“狂人”的三种个性鲜明的不同形象,分析了李贽的性格形成、人生历程,指出其以童心为出发点,积极践履“求真”的人生信念的本质,从而实现了思想和人生的高度结合。
他对人性之真的呼唤获得了当时及后世诸多先进思想家,文学家,社会学家的推崇,为我国近代化之路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用自己的一生来积极践履自己的哲学反映了一个启蒙思想家的高尚情操,为后人所敬仰。
写作素材:历史文化人物李贽一、生平概述1、(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改姓李,后为避穆宗讳,易名贽。
号卓吾、笃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
福建泉州晋江人,信奉伊斯兰教。
李贽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
关于李贽青少年时候的治学情况,有如下记述:“余自幼治易,复改治礼,以礼经少决科之利也。
至年十四,又改治尚书,竟以尚书窃禄。
然好易,岁取易读之。
”(李氏文集卷——易因小序)。
历官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
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同耿定向、耿定理、焦竑、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相识,并曾师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
万历五年(1577)任云南姚安知府,居官三年罢去。
九年,应耿氏兄弟之邀,携家至湖广黄安(今湖北红安)讲学。
十二年,李贽孑身移居麻城龙潭湖上芝佛院,研读佛经,编写《初潭集》。
二十九年被迫流浪。
三十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被捕入狱而自杀。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
认为儒家经典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史官臣子对当时政事的赞美之语,或迂阔门徒的随手笔记,并非“万世之至论”。
李贽对传统世俗见解的批判,流露出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
2、李蛰二十六岁考中举人,做了二十多年小官,五十一岁傲了云南姚安府知府。
五十四岁辞掉官,住在湖北麻城龙潭芝佛院,过着孩居讲学、著作的生活。
他的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李贷在著作中因揭璐了湖北黄安的大官徐耿定向的伪道学,被诬蔑为淫僧异道,逐出麻城,逃到北京附近的通州,住在一个姓马的朋友家里。
后又被人陷害逮捕下狱,于七十五岁时死于狱中。
李赞非常讨厌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他在答耿司寇(即耿定向)的信中说:看你的行事,并不异于一般常人,一切都是为自己身家打算,没有一点为别人谋虑的。
李贽简介 李贽 (1527~1602) 明代思想家、⽂学家。
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年(1552)中举后,改姓李,后为避穆宗讳,易名贽。
号卓吾、笃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
福建泉州晋江⼈,信奉伊斯兰教。
历官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监博⼠、礼部司务。
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同耿定向、耿定理、焦竑、王守仁的弟⼦王畿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相识,并曾师事泰州学派创始⼈王⾉之⼦王襞。
万历五年(1577)任云南姚安知府,居官三年罢去。
九年,应耿⽒兄弟之邀,携家⾄湖⼴黄安(今湖北红安)讲学。
⼗⼆年,李贽孑⾝移居⿇城龙潭湖上芝佛院,研读佛经,编写《初潭集》。
⼆⼗九年被迫流浪。
三⼗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被捕⼊狱⽽⾃杀。
李贽的思想受王守仁和泰州学派的影响很深。
他公开以“异端”⾃居,毕⽣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任。
认为儒家经典六经、《论语》、《》不过是史官⾂⼦对当时政事的赞美之语,或迂阔门徒的随⼿笔记,并⾮“万世之⾄论”,反对“咸以之是⾮为是⾮”,提出天理、⼈欲没有区别的见解,主张“穿⾐吃饭,即是⼈伦物理”,不掩饰的功利实质。
他还认为“趋利避害,⼈⼈同⼼”,公开宣称⾃私出于⼈的天性,“虽⼤圣⼈不能⽆势利之⼼”。
早年反对程朱理学“理在⽓先”、“理能⽣⽓”的观点,认为世界“惟是阴阳⼆⽓”,“天下万物,皆⽣于两,不⽣于⼀”,⾃然观⽅⾯有唯物主义倾向。
在⽂学⽅⾯,李贽重视⼩说、戏曲的地位,将《西厢曲》和《⽔浒传》称作“古今⾄⽂”,并将它们与六经、《论语》、《孟⼦》并提。
他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见,从“绝假纯真”的“童⼼”出发,对公安派反对拟古风⽓的思想有影响。
晚年爱史学,据历代正史著《藏书》,⼜⼴搜明史资料撰《续藏书》,均问世,打破了汉、唐、宋以来的⼀些史学观点。
李贽对传统世俗见解的批判,流露出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
但他的思想属于主观唯⼼主义体系,所提出的“童⼼”说,实际导源于王守仁的“良知”说和佛教禅宗的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生平简介:1、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2、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与陕西周至李顒、直隶容城孙奇峰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李贽与明末启蒙法律思潮的孕育李贽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名流和法学家,为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理论界的先驱,为启蒙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学说和思想深受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的推崇。
明末法律思潮的孕育发轫于明末思想繁荣的时期。
李贽经历了万历年间的文化大繁荣和思想大爆发,他倡导了“学诗必道理,学书必知事”,提出了“实验法”“有效借鉴西方经验”的思想,在当时非常先进。
李贽主张“以法制治国”,他坚持认为“政治才能的核心是法制”,这个思想是中国启蒙思想的基石之一,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李贽的时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处在混乱和不完善的状态,社会也十分动荡。
李贽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继承西方法律学的同时,李贽也强调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西方法律学的独特贡献。
他提出了“照西法栽种中国法”的主张,表明了要继承和吸收西方法律学的经验,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加以运用,以最好的方式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
李贽对西方法律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对罗马法的研究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他认为罗马法的普遍适用性和完备性,使其能够成为人类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法律标准,这个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李贽的学说和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明末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为支持,李贽的学说在改革时期对后世带来了正面启示,为中国的法律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贽的思想深受后世思想家和学者的推崇,尤其是清代的学者大量引用了他的学说和思想,成为了他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参考书。
近年来,李贽的研究在中国学界中也逐渐引起了重视。
总之,李贽对明末启蒙思想发展和中国法律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西方法律学的借鉴和创新思维,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对中国的启蒙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深远,对中国法律文化和学术文化的传承也有重要的意义。
李贽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法学家,早在当时就提出了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学相结合的思想,开辟了一条中国法律制度改革的新路。
明朝思想家李贽明代著名的回族思想家李贽是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为避当朝皇帝朱载垕的讳,遂称李贽,号卓吾(又称笃吾),又号温陵居士。
李贽生于嘉靖六年(1527)十月①。
当时明朝正处于由强盛到衰败的激烈变化中。
李贽一生坎坷,备受磨难,因此练就了坚强性格。
三十岁,登上官场,五十四岁以后弃官为民,专事著述。
他主张个性解放与自由,有人称他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先驱。
①关于李贽的生日,有两种说法,一是十月三十日,另一是十月二十六日。
第一节商人世家子李贽祖籍河南,元末南迁泉州后从商,是当地著名的商人世家。
一世祖林闾,藉前人蓄积之资,常扬帆航行于海外。
二世祖林驽,不仅在国内从商,且远涉重洋,兼营海外贸易。
洪武中,还受命于朝廷,奉舶下西洋。
三世祖林通衢,亦“夙有经营四方志”。
至明朝实行“海禁”,生意开始衰落。
但高祖林易庵因“谙译语”,在天顺间曾“奉简书使外国”。
曾祖林琛做过通事官,引“琉球入贡”。
到李贽时,其家族内从商者仍然很多,有的开纸店,有的经营米店、染坊和棉行诸业。
祖父林义方和父亲林白斋两辈也都是善于经商的穆斯林。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泉州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之一,自唐、宋以来与世界各国就有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各种宗教互相融合,和睦共处。
李贽生长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特殊商人家族,与他一生性情怪僻,厌恶管束;同情商人,主张“功利”;不满封建专制,提倡个性解放,显然有着密切关系。
李贽从小就很有个性。
他六岁丧母,便能自立。
七岁,随父读诗书,习礼仪。
十二岁能作文章,十四岁,读完《易》、《礼》,改攻《尚书》。
二十岁,与黄氏结婚后不久,离开家乡,“■口四方,靡日不逐时事奔走”①。
因之对当时明朝的腐败政治、社会矛盾、农民生活,以及工商业者的状况,有较深切的认识。
经过十九年的寒窗苦读,于二十六岁时中举人。
浅析李贽的学术思想【摘要】李贽,明代后期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针对当时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构建了一套以童心说为灵魂,以文学、社会学包括“人必有私”论、家庭观、是非观等一系列思想为实体,以史学思想为躯干的学术理论。
他将其真诚、求实、反专制的思想贯穿于全部著述之中,而这些思想总体上反映了在明末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早期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和当时的时代潮流,且对后世众多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贽学术思想童心说历史观李贽(1527—1602),原名林載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龙湖叟,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的一个没落的“航海世家”。
其著述生前刊印的有《读史》《解老》《初潭集》《焚书》等。
死后世人又为他整理编刊了《续藏书》《李卓吾先生遗书》《续焚书》等。
李贽,作为明代后期一位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涵盖众多方面,如哲学、史学、宗教等,而这些思想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早期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李贽学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李贽生活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那时的社会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腐朽的政治统治与新兴的社会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格格不入。
学术上,“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进一步强化为官方哲学,而与此相配合的是厂卫特务机构对其他政治思想的大力打压,使得莫谈国事的阴影笼罩在社会上空。
经济上,海禁严厉,大力打击与海外的往来。
然而在这种对内八股取士,对外厉行海禁的政治背景下,新兴的经济力量却在不断萌芽发展。
在明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已十分繁荣。
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在纺织业的带动下已出现大量纯粹的商业和手工业性质的市镇以及像苏州、杭州等大都市。
与此同时,市民阶层也迅速扩大。
在文化上,士大夫正统文学衰落沉寂,道学礼教日益淡化,而深受市民阶层喜爱的民间文学正蓬勃成长。
在对外方向上,海禁严厉却屡禁不止,民间走私武装团体也就是“海盗”大规模兴起,他们不禁是商,禁则是盗。
摘要晚明著名思想家李贽之人生较为坎坷,其自幼便丧母,又因贫困而生活潦倒,中年之时又经历了丧子、失友之痛,入宦后又因性格等问题与同僚相触,导致了他仕途的不顺,无法施展才能。
面对生活的种种波折,李贽并没有屈服,反而抱着济世的心态抨击同时代的“假道学”,却更加招致了时人的误解与排斥,被视为“异端”。
于是,在时代的大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塑造下,李贽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思想体系。
李贽的这种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崇儒的基础上的,在这一体系中,李贽的圣人观与历史观均是围绕着先秦孔孟的儒家学说而展开,其实质核心均是儒家理念,且在这些观念中,既体现出李贽济世报国的抱负,又显示出他面临现实与理想之间深刻矛盾的复杂情感。
李贽的文学观渊源有三,分别是儒家“诗言志”、老庄之“自然” 与释家之“禅”,这其中尤以儒家学说为主。
李贽思想中的“崇儒” 实质对其文学观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是思想理论也同样是文论的“童心说”,便是这种思想实质的投射,而“童心说”中所体现的“尚真” 理想不但呼应了其“崇儒”实质,更在吸收明代文学给养的同时,也对晚明文学思潮产生了作用,不仅如“独抒性灵”这样的文学浪潮深受其影响,就连汤显祖、冯梦龙等人在创作上也大受李贽文学思想之裨益。
种种迹象表明,李贽的思想实质是崇儒的,是扎根于儒家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展起来的,其文学观亦是这种结果之一。
关键词:李贽;思想;崇儒;文学观;童心说AbstractFamous thinker of late Ming—Li Zhi has a life full of frustration.He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hi s mother died at his early age.In the middle age,he has experienced the tragedies of his son and friends.Being an officer,he ha d p oor relationship with colleagues,an d it le d t o his job did not g o well.Although f acing the setbacks o f living,Li Zhi d id not yield.I nstead,he had community with the mentality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Fale Confucianism”.But it incurs a misunderstanding and exclusion to him,and he was considered a heterodoxy.He formed a new and different ideology(compared to the previous)which was shaped by the time at the macro-environment and his own experiences.Li Zhi's ideology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Worship Confucianism”.In this system,Li Zhi's concept of“Saints” with his history concept are focused on the pre-Q in Confucian and doctrine of Confucius.Its ess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 philosophy.Showing his ambition of helping world and his dedication to country,at the same time Li-Zhi’s concepts faced with the profou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realitiesand his ideals.Li Zhi's thought of“Worship of Confucius,”the substance had a major impact to the view of literature.It is the alike the text of the“Childlike innocence”,a projection of “Worship of Confucius”and an idea in real terms as well.In fact,t his idea is the essence of the project,are its“i s still true”and opposed to“fake”the ideal of another show.Li Zhi's literary view has not only echoed the idea of its “Worshi p Confucianism”,but also had an imporatan role in the late Ming literature.This theory has good influence to the theory of“Only to express feelings”,as well as the authors Tang Xianzu,Feng Menglong and other creative people.. Many indications showed that the substance of Li Zhi's thought are Worship Confucianism,and are roo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Confucian education.Its literature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concept.Key words: Li Zhi ;Mind ;Confucian worship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Childlike Innoce引言关于李贽其人,自古到今,争论便从未停止过,李贽思想一直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异端思想家李贽公元1602年5月6日(万历三十年三月十五日),在北京城一座关押朝廷钦犯的监狱里,一位胡须花白,面容憔悴的老者利用狱卒为他剃发的时机,夺过剃头刀,划过自己的咽喉,顿时,血流遍地。
但老者并没有断气,狱卒问他:“痛否?”老者以指蘸血写道:“不痛。
”狱卒又问:“何以自割?”老者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两天之后,老者与世常辞,享年76岁。
这位用剃刀自刎的老者就是倡导“童心说”,公然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并敢于“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明朝“异端”思想家李贽。
李贽是福建泉州晋江人,号卓吾,幼年丧母,父亲以教书勉强维持生计。
李贽跟随父亲读书,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
明代科举考试规定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而且作文只能依照朱熹的批注以“代圣贤立言”,这就剥夺读书人独立思考的权力,对于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李贽来说,这简直就是活受罪。
他越是读书,越是思考,就越觉得朱熹的话漏洞百出,甚至是一派胡言,他甚至想把《四书》、《五经》付之一炬。
但是,家庭的重负不允许他意气用事。
他只得逼着自己去揣摩当时的八股文范文,结果一考就中了举人,这年他26岁。
出于对程朱理学的深恶痛绝,李贽决定不再考进士,而是苦苦候补三年后,被任命为河南辉县的县学教谕,从此以举人的资格踏上了仕途,后来又先后在北京和南京的国子监任教。
51岁时,李贽升任云南姚安知府。
明代重进士,对于举人出身的读书人来说,正四品的知府可谓官尊位显了。
但是,李贽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曾拜王学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为师,深受王学“心外无物”的思想影响,对于当官他没有多大兴趣。
他在赴姚安时,路经黄安,见到了好友耿定理,便产生了弃官留住的想法,只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去赴任。
姚安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常发生叛乱,李贽到任后,一改过去朝廷实行的高压政策,不再将汉族政治的那一套强加在少数民族头上,而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实际上就是顺从和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
李贽的人性观李贽(451-516年)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他影响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很多思想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人性观。
李贽的人性观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思想,他认为人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目的是要达到一种“完满”-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他把人可以达到“完满”的方式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体操-增强身体素质;修身-修改心态;治学-学习书本知识。
李贽的人性观也注重健康的身心,以期实现“完满”。
其主张,要健康的身体就要适当进行体操,以增强身体素质;修身,要改变心态和行为,在自我修身和礼仪方面下功夫;治学,要勤于学习,以增强知识储备,从而取得自我完满。
此外,李贽还强调德行,认为人应当给予他人爱、慈悲等德行,以达到完满。
他提出了“道学心法”,即“以道德行为、维护关系、改变心态”的原则,以帮助人类走向完满的道路。
他认为,人类会获得社会秩序与和平,只有在一定的道德规范的框架内建立一种文化和伦理的氛围,只有在这种健康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实现自我的完满。
总之,李贽的人性观强调以“完满”为目标,鼓励人们实现身心健康,勤于学习知识,在道德上追求完美,维护和平及社会秩序。
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李贽的人性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观和思想仍被广泛接受和实践。
本文旨在讨论李贽的人性观,以及其对今天世界的重要意义。
李贽的人性观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其目的是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他把人可以达到“完满”的方式分为三个层面:体操-增强身体素质;修身-修改心态;治学-学习书本知识。
此外,李贽还强调德行,提出了“道学心法”,即“以道德行为、维护关系、改变心态”的原则,以帮助人类走向完满的道路。
从当代的角度来看,李贽的人性观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这个充满纷争的世界里,李贽的人性观提醒我们,我们应该以和平及社会秩序为目标,坚持勤学苦练,修改自身心态,处处以德行治人,从而实现真正的完满。
李贽的人性观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代意义,它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作为现代人谋求幸福和完满的指导原则。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一、李贽生平
李贽,生于明嘉靖六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527~1602年),原姓林,中举后改姓李,号卓吾,又名载贽,福建泉州人。
16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
李贽世代是商人,祖父时才衰落,其远祖信奉伊斯兰教。
李贽本人也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
他25岁中举,先后在河南共县(今辉县)、云南姚安府做教谕、知府等中下层官吏。
为官时,政绩显著,百姓称道。
万历六年任姚安知府任满,离开云南,来到湖北麻城耿定理家(1580年),后因与耿定理哥哥耿定向不合,离开耿家,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从事讲学,著述,住芝佛院时,李贽思想矛盾,他既谈经念佛,又供奉孔子;剃掉了头发,但留下了胡须;自称和尚,又喝酒吃肉。
这种奇怪的行为,被当时正统道学家称为“左道惑众的‘妖人’”。
由于李贽的奇奇怪怪行为和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最终由明王朝下令逮捕,其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明神宗万历实录》卷369)。
其时,李贽已经76岁了。
李贽一生的著作甚多。
其代表作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另外,还有《李贽文集·明灯道古录》等书,其激进进步思想在这几本书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二、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
“自然人性论”的思想,曾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在先秦,老庄的“人性论”思想便带有鲜明的“自然人性论”色彩。
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人的人性论思想,也带有浓厚的“自然人性论”色彩。
这一思想在批驳儒家虚伪的“仁义礼教”的思想斗争过程中,都曾放出异样的光彩;在近代开始之初,又再次放出新的光芒。
从整体思想框架来看,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源之于王守仁的“良知”说。
但从思想内容的实质来看,则已经从根本上背叛了王学“良知”说的宗旨。
它由王学的维护“天理”转化到李贽“童心”说批判“天理”这一实质性的转向。
如李贽的“童心说”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
在李贽看来,“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人们之所以失却童心,其原因有三:
第一,由于“闻见从耳目而入”即社会规范、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童心”丢失;
第二,“道理闻见日以益多”,所知所觉日以益广”,知道“美名”的好处,从而自觉地“扬之而童心失”。
第三,知道“不美之名之可丑”,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过失、肮脏,而“意欲掩之而童心失。
”
总而言之,由于社会的虚伪,人心的浮华,环境的影响,导致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导致“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
”这一过激的言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的“仁义礼教”的意义,与老庄对儒家的仁义的批判异曲同工,而与王守仁的“良知说”则大相径庭。
由此“童心说”更加激烈而公开地批判“六经”《语》,《孟》权威意义,李贽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
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这种本身就掺杂有虚假意义成分的“六经”不足以作为权威来教训别人。
退一步说,即使是完全出之于圣人之口,“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由此可见,李贽的“童心说”基本上是持自然人性善说,与王阳明的“良知说”已分道扬镳了。
三、李贽的“私心合理论”
如果说李贽的“童心说”仅仅停留在“自然人性善”这一层次上,还不足以说明他的思想具有近代的特征。
他的“童心说”的实质还在于以“私”字为核心,从而超越了传统道家的自然人性善说。
从理论上说,这种人性论是不自洽的;但因为这种矛盾性,才使他的思想充满了活力,具有了某种近代气息。
他打破了儒家乃至于道家对封建国家“公天下”的理想,尤其是批判了儒家的圣人“无私”论,把“私利”作为人的基本属性,肯定了个人的特殊欲求的合理性,因而带有个性解放的意义。
在《藏书·德业儒臣后论》一文中,李贽这样说道:“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则无心矣。
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故官人而不私以禄,则虽召之,必不来矣;苟无高爵,则虽劝之,必不至矣;虽有孔子之圣,苟无司寇之任,相事之摄,必
不能一日安身于鲁也,决矣。
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然则为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
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后跟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耳,不足采也。
”
尽管李贽此处所讲的私,其内涵还比较模糊,但其中所含的两个基本方面的意思还是十分清楚的,即:一是为着个人的特殊的利益、目的便是“私”;一是现实的功利目标便是“私利”。
为了论证个人特殊利益目的和功利目标的合理性,李贽把圣人降到凡人的层次。
认为圣人亦有“私利势利”之心,以而把“私”字普遍化。
在《明灯道古录》中,他这样说道:“圣人亦人耳,既不能高飞远举,弃人间世,则自不能不衣食,绝粒衣草而逃荒野地。
故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
”又说:“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圣人之所必用也。
”这就彻底地打破了传统儒家“性三品”说,把人性统一到“私与利”普遍基础上,从而为新的社会规范体系找到了理论的阿基米德点。
这一新的社会规范体系便是他在《焚书·答邓石阳书》中所初步揭示出的“范式”。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
这种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其合理性在于让规范从属于社会的基本物质需求,而不像以往以官方的理论权威形式出现的宋明理学所强调的那样以现存的、过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等“天理”来阉割人欲,从而使社会规范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四、李贽的平等思想
尽管李贽的人性论,从理论上说具有矛盾性,但把人性统一于自然的“童心”、“私心”这一基本点上则没有矛盾。
他不再区分圣人之性与凡人之性,从而使关于人的价值评价标准一元化。
李贽的平等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男女才智天生平等和圣凡君臣平等。
(一)男女平等思想
针对宋明理学所强化的“三纲五常”思想,李贽从理论分析和历史事实两方面出发,肯定了男女是平等的。
他吸取传统儒家《易传》的思想,将夫妇看成是人伦之始,进而论证道:“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明矣。
‘夫厥初生,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而何太极之有?’”这实际上从自然哲学,到社会发生学的哲学角度,论证了男女价值是天然平等的,否定了“夫为妻纲”的思想。
他针对当时社会上有些人所说的“女
子学道则见短”的天生弱智论,提出了男女智力无短长的观点。
他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在《初谭集》首列“夫妇条”,历数前代有才识的妇女达二十五位之多,盛赞“此二十五位夫人,才智过人,识见绝甚”,“是真男子,是真男子!已而叹曰:男子不如也!”这对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无疑是有力的冲击、批判。
(二)圣凡君臣平等
李贽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论证了圣凡君臣平等。
他说:“圣人知天下之人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
”这样,凡人与圣人,天子与臣民之间,并没有什么绝对不可逾越的区别界限存在,即使是圣人所尊之德性,亦不过众人都能做的事,无须过分地吹嘘、拔高。
因此,李贽要求人们,“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
”他认为:“彼其所为亦不过众人所能为而已。
人但率性而为,勿以过高视圣人之为可也。
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
”(《李氏文集·明灯道古录》。
)他更进一步地论证道:个人的价值是天生的、自足的,不是因为圣人才使每个人具有人的价值。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这种否定圣贤超越众人价值的思想,在表面上看与王守仁“满街都是圣人”的思想极其相似,但在实质上是有所不同的。
王守仁的“良知”说是要将凡人提升到精神上的、幻想中的圣人境界,以此来肯定人的先验道德属性的相同而非现实中的平等;李贽的圣凡、君臣平等观,则是要将人的价值放回到现实的、凡人物质层次上,肯定每个凡人的自身价值,并将圣人由幻想的天空拉回到真实的地面,使之与凡人平起平坐,削弱了传统的等级尊卑思想,带有近代平等的精神气息。
总之,李贽的社会思想,在本质属性方面,表现为“异端”的特征。
他使王守仁以“良知”为核心的社会思想,走向了其历史反面,带有较鲜明的冲破封建樊篱的意义,具有近代初期启蒙思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