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肺部感染性疾病
- 格式:pptx
- 大小:5.91 MB
- 文档页数:92
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肺部感染。
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肺部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流感以及结核病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肺炎是最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由细菌或病毒引起。
肺炎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以及胸闷等症状。
严重的肺炎还可能导致氧气不足,伴随呼吸困难。
治疗肺炎主要依靠抗生素和支持性治疗,如提供充足的水分和休息。
预防肺炎的有效方法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支气管炎是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它通常由病毒引起,主要影响支气管和肺部细支气管。
支气管炎病人常常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以及胸闷等症状。
治疗支气管炎主要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止咳药和支持性治疗。
预防支气管炎的方法包括避免病毒感染、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避免吸烟和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
流感的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喉咙痛、鼻塞、全身乏力和肌肉疼痛等。
流感通常在冬季季节流行,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治疗流感主要包括休息、充足的液体摄入和退热药物。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每年定期接种可提供有效的保护。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
结核病的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痰、乏力、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
治疗结核病主要依靠抗结核药物长期治疗,并需要密切监测和遵循医嘱。
结核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加强公众对结核病的认识。
总的来说,肺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以及定期接种疫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在面对这些疾病时,我们应该密切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求医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通过对肺部感染性疾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肺部感染性疾病(一)肺炎1.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
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感染所致的肺炎最多见。
2.病因(了解)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理化因素:误吸、毒物、放射性肺炎免疫及变态反应因素:过敏性肺炎、结缔组织疾病3.发病机制:正常气管隆凸以下呼吸道保持无菌。
肺炎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宿主因素。
4.分类①解剖分类:大叶性肺炎:肺实质炎症,通常不累及支气管。
(了解)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炎症间质性肺炎:以肺间质炎症为主的肺炎,包括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围的间质组织和肺泡壁。
②病因分类(了解)P18③患病环境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亦称医院内肺炎NP5.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重点)①定义: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平均潜伏期:不明病因者,应按<48小时。
)临床诊断依据:⑴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⑵发热。
⑶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罗音。
⑷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⑸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五项。
需除外:TB、肿瘤、非感染性ILD、肺水肿、肺栓塞、PIE、肺血管炎等③CAP重要致病细菌:三姐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三兄弟(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④确定病原体●痰:镜检筛选合格标本:(细胞数:每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10个,白细胞>25个。
)痰定量培养分离的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浓度>=107cfu/ml,可认为是肺炎的致病菌。
(受上呼吸道定殖菌干扰,仅供参考—推断诊断;结核分枝杆菌、军团菌、卡氏肺孢子菌及部分病毒可确诊。
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指引起肺部炎症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肺结核和支原体肺炎。
这些疾病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和乏力。
肺炎是最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之一。
细菌性肺炎通常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症状包括高热、咳嗽、胸痛和咳黄色或绿色的痰。
病毒性肺炎主要由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引起,症状与细菌性肺炎相似,但通常较轻。
真菌性肺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通常是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中发生,如艾滋病患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肺部,但也可以侵犯其他部位,如肾脏和骨骼。
肺结核的症状包括咳嗽、咳血、盗汗、体重减轻和乏力。
肺结核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但只有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活动性结核病。
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感染。
支原体是一种不同于细菌和病毒的微生物,它可以引起轻度的肺炎症状,如咳嗽、喉咙痛、鼻塞和头痛。
支原体肺炎通常是自限性的,意味着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患者可以通过休息和饮食来恢复。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具体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患者的条件决定。
此外,对于某些情况,如肺结核,需要长期的抗生素治疗。
预防肺部感染性疾病的最佳方法是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和正确咳嗽礼仪,并避免与已感染人士密切接触。
希望通过本文,读者可以对肺部感染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了解其症状和治疗方法。
了解这些信息对于预防和管理肺部感染性疾病非常重要,并有助于提高个人和公共健康。
内科学丨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结核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结核分枝杆菌的增代时间为l4~20小时,培养时间一般为2~8周。
【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继发性肺结核的患者。
【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一、原发感染二、结核病免疫和迟发性变态反应结核病主要的免疫保护机制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对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作用不重要。
T淋巴细胞有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CD4+T细胞在结核病免疫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890年Koch观察到,将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到未感染的豚鼠,l0~14日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烂,形成深的溃疡,不愈合,最后豚鼠因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全身而死亡。
而对3~6周前受少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转的动物,给予同等剂量的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2~3日后局部出现红肿,形成表浅溃烂,继之较快愈合,无淋巴结肿大,无播散和死亡。
这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
较快的局部红肿和表浅溃烂是由结核菌素诱导的迟发性变态反应的表现。
【临床表现】各型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有共同之处。
(一)呼吸系统症状1.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症状。
咳嗽较轻,干咳或少量粘液痰。
有空洞形成时,痰量增多,若合并细菌感染,痰可呈脓性。
若合并支气管结核,表现为刺激性咳嗽。
2.咯血约l/3~1/2的患者有咯血。
咯血量多少不定,多数患者为少量咯血,少数为大咯血。
3.胸痛4.呼吸困难(二)全身症状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多为长期午后潮热,部分患者有倦怠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
育龄女性患者可以有月经不调。
【肺结核诊断】(一)影像学诊断胸部 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方法,可以发现早期轻微的结核病变,CT能提供横断面的图像,减少重叠影像,易发现隐蔽的病变而减少微小病变的漏诊;比普通胸片更早期显示微小的粟粒结节;能清晰显示各型肺结核病变特点和性质,(二)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病的主要方法。
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指引起肺部炎症的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肺部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结核病、支原体肺炎等多种疾病,对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
一、肺炎肺炎是最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细菌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病情比较严重;病毒性肺炎多由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常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真菌性肺炎主要由念珠菌、曲霉菌等引起,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肺炎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休息、戒烟限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二、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感染肺部,但也可累及其他器官。
结核病的传播具有潜伏性和传染性,患者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咳嗽、疲劳等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重视结核病的筛查和治疗。
结核病的预防包括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等。
三、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支原体肺炎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头痛等症状,多数病例病程较长。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常采用抗生素进行,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也是预防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措施。
四、其他除了以上提到的肺炎、结核病和支原体肺炎,肺部感染性疾病还包括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多种类型。
病毒性肺炎主要由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可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真菌性肺炎常见的是念珠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这些肺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病原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结肺部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结核病、支原体肺炎等多种类型,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威胁。
要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并及时就医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