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423.00 KB
- 文档页数:37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第一节:概述革命历史题材军事战争类: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描写农村革命: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冯德英《苦菜花》传奇类小说:曲波《林海雪原》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红色经典都具有一定传奇色彩,这类传奇性更加强烈,政治化色彩被小说的娱乐性稀释了)表现知识分子成长:杨沫《青春之歌》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李劫人《大波》李六如《六十年变迁》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一代风流》的第一部,第二部《苦斗》)姚雪垠《李自成》现实题材: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工业题材: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萧军《五月的矿山》草明《火车头》第二节:《青春之歌》自1958年1月出版以来,除了个别文章外,绝大部分文章给予充分的肯定。
为什么?格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一小说是一个那个时代标准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叙事:主人公的出身、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蒙蔽、困境,脱胎换骨,终成正果,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讲述话语的年代”有关英雄成长的规范——血海深仇、离家出走,在共产党人引导下追求革命,克服自己的种种局限、不足,被捕入狱经受严峻的政治考验,最后成为共产党员。
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寓言”,一部20世纪现代革命背景下的“天路的历程”。
二知识分子改造叙事(主题):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不仅反抗封建家庭、同时也背弃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思想,自我改造,与工农相结合,走向革命的过程。
被看成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改造手册”),这是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补充与丰富,并事实上构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新的类型——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并正面塑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
基于上述原因,小说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可,还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2.会议构建新秩序:概念、表述方式、等级秩序、组织新秩序的建构与资源重整。
中国当代文学需面对和继承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解放区和国统区:第一次文代会确认毛主席的《讲话》规定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此外没有第二个方向,如果有就是错误的方向。
郭沫若提出五四以来文艺的斗争是为艺术而艺术VS为人民而艺术,指出接受无产阶级领导。
茅盾检讨并把“争取进步、改造自己”作为国统区作家的努力目标。
解放区形成的延安艺术理念开始渗透。
整个50年代的文学行为呈现出对创建文学新格局、新规范、新秩序的努力。
十七年文学:清理和重建两个方面呈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十七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全面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文艺运动的批判斗争交替更移。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新的人民的文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描写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讨论“典型”,英雄人物置换典型形象。
幻灯片1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幻灯片2第一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本时期小说的取材●本时期的小说体裁状况●本时期小说的形态幻灯片3一本时期小说的取材(一)历史(二)现实(三)分类与等级幻灯片4(一)革命历史题材民主革命抗日战争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其它历史幻灯片5(一)革命历史题材●《小城春秋》●《青春之歌》●1、民主革命《三家巷》●《红旗谱》●《党费》●《七根火柴》幻灯片6高云览与《小城春秋》幻灯片7高云览与《小城春秋》●1956年12月,著名作家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
●高云览(1910-1956),我国现代著名华侨作家,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开小酒店的老华侨家里,幼年时家中生活贫苦。
他一生勤奋努力,笔耕不辍,至今可收集到的文学作品有近百篇。
活跃在厦门、上海及南亚如马来亚、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以教书、经商为掩护从事抗战、反对内战的爱国行动,40年代后期成为陈嘉庚《南侨日报》的“大股东”。
1950年定居天津,从事专业创作,1956年患肠癌去世。
幻灯片8●1952年至1956年他写成《小城春秋》这部长篇小说,这是他酝酿了20多年、耗费了大半生心血的文学艺术结晶。
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当时曾有“北有《青春之歌》,南有《小城春秋》”之说。
是一部著名的描写革命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它以193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厦门破狱斗争为背景,以主人公何剑平、秀苇等人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长及“厦联社”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927年到1936年中国革命斗争的一角,塑造了一群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儿女形象。
《小城春秋》1981年被拍成电影,2005年,它成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评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
幻灯片9幻灯片10杨沫与《青春之歌》幻灯片11●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遂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等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安。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第一节:概述革命历史题材军事战争类: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描写农村革命: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冯德英《苦菜花》传奇类小说:曲波《林海雪原》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红色经典都具有一定传奇色彩,这类传奇性更加强烈,政治化色彩被小说的娱乐性稀释了)表现知识分子成长:杨沫《青春之歌》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李劫人《大波》李六如《六十年变迁》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一代风流》的第一部,第二部《苦斗》)姚雪垠《李自成》现实题材: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工业题材: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萧军《五月的矿山》草明《火车头》第二节:《青春之歌》自1958年1月出版以来,除了个别文章外,绝大部分文章给予充分的肯定。
为什么?格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一小说是一个那个时代标准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叙事:主人公的出身、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蒙蔽、困境,脱胎换骨,终成正果,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讲述话语的年代”有关英雄成长的规范——血海深仇、离家出走,在共产党人引导下追求革命,克服自己的种种局限、不足,被捕入狱经受严峻的政治考验,最后成为共产党员。
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寓言”,一部20世纪现代革命背景下的“天路的历程”。
二知识分子改造叙事(主题):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不仅反抗封建家庭、同时也背弃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思想,自我改造,与工农相结合,走向革命的过程。
被看成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改造手册”),这是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补充与丰富,并事实上构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新的类型——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并正面塑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
基于上述原因,小说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可,还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三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上)小说永远是现当代文学中每一个时期中最重点、最亮眼的内容。
五六十年代,虽然在规制下,一大批老作家大失水准,很多作家也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水平,但仍有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百合花》《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突破了时代的影响,具有超越岁月的艺术魅力;有的作品虽然艺术价值有限,但却反映了时代的烙印,记录了历史车轮的辙印。
上篇主要是五六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重头戏还在下篇。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上)第一节题材与风格的时代选择总体来说,“十七年”小说的认识价值大于审美价值,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对小说创作的“规范”。
首先,小说题材具有社会政治要求的规定性特征。
其次,题材上有特定的类型尺度和价值等级。
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成为主要的两大类,工业题材也受重视,但并不成功。
长篇《铁水奔流》(周立波)、《五月的矿山》(萧军)、《潜力》三部曲(雷加)、《风雨的黎明》(罗丹)、《百炼成钢》(艾芜)、《火车头》《乘风破浪》(草明)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家的塑造很成功。
短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另有陆文夫、胡万春、唐克新的一部分作品。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总体上,将现实生活、革命历史通过伦理道德对比实现统一,是二元对立式的简单道德化政治意义设置。
结构上的审美呈现单纯、明朗形态,美学修辞具有强烈、鲜明的效果。
英雄人物及其相关话语叙述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标志之一。
“描写新的人物、新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根本任务。
英雄明显呈现出人为泛化的特点,英雄首先是“党的儿女”。
第二节赵树理及其追随者山药蛋派,又名“火花派”、“山西作家群”,50年代到60年代初,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创作思想和美学风格类似的山西作家群体。
除赵树理还包括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
火花派:1956年10月山西刊物《火花》创刊,故有火花派。
山药蛋派创作分两个时期:1.50年代前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