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概说
- 格式:ppt
- 大小:384.00 KB
- 文档页数:38
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小说)第一节:"五四"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确立及概况晚清时期刊载小说的重要刊物《绣像小说》"五四"时期小说转型的多种原因:1、社会变革的推动。
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与诗文同登文学大雅之堂。
在清代,正统的士大夫文体中仍拒用小说的词汇和典故。
但到了清末民初,小说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的移动已然开始。
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进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另外,因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开埠,印刷、报刊业的长足进步,使小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出版传播手段,才形成了新的市民读者群体。
而报纸、书局向文学家支付稿酬也自近代小说始,稿费制度遂养成中国第一代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
2、新式的教育产生了一代青年学生读者、作者群(包括留学生读者、作者),假如没有这样的群体,也就无法设想现代短篇小说先行革新的可能,因旧市民读者原本是没有读短篇的习惯的。
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五四"文学革命从白话代替文言人手,1918年《新青年》4卷5号改版,一律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接着,商务印书馆的老牌《小说月报》也改用白话;1920年初,当时的教育部明令小学施行国语教育,这对叙述语言特别适用白话的小说的推广,自然起了巨大的作用。
4、西洋小说的影响。
西洋小说的引人,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是明显的,这可以追溯到163种"林译小说"的历史性作用,古文家林纾(琴南)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因其早而开风气,因其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而引发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位置的首肯。
从观念到文体,外国翻译小说的影响至深至巨,它们表现在小说的形式、叙事、语言各个方面。
旧的从头道来的"某生体"被扬弃了,小说可以从一个场面、一句对话插入,可以从后面发生的事情倒写上去,可以是日记、书信,叙述者的那种全知的、无所不在的面目正在改变,欧化的白话也在兴起。
第三章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第三节郁达夫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20年代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主要作家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20年代人生写实派小说家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鲁迅的一些小说,实际上表现就是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发表,以深刻的反封建的内容和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猛烈地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它是公认的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当然,序言是用文言写成的,旧小说向新小说过渡的痕迹)。
之后,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到1926年就出版了《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
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又是中国2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
胡适曾在1919年7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篇题为《一个问题》的小说,写一位青年由于社会和长辈的压力而早婚早育,结果为家庭所累,未老先衰。
作者借这个青年的嘴提出了“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样一个虽似抽象却又与社会发展极有关系的问题。
(喜欢研究问题)陈衡哲1917年6月,她在《留美学生季报》第四卷第二号上发表一篇白话作品《一日》。
反映美国一所女子大学学生们一天的生活,很生动,但属写生、速写一类。
自己说:“既无结构,亦无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不能算为小说”。
1918年10月,她又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老夫妻》,赞咏家庭温暖。
作品比较平淡,缺乏时代精神,却是《新青年》上刊载的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
1920年,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雨点》《波儿》。
《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波儿》描写的是美国一个贫民家庭的生活艰辛,体现了作者对贫病者的深切同情。
《巫峡里的一个女子》诉说的是一个受婆婆压迫,与丈夫逃到山峡里生活,后又失去丈夫的女子的经历,写出了独处者的孤寂、恐怖和恍惚。
《西风》童话。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女作家:陈衡哲端庄秀丽,一股书卷气直面袭来。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一、20年代小说创作的总体状况20年代小说从体裁上来看,主要是短篇小说。
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看,则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和“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之分。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做出成绩的主要是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潮流有:(1)问题小说(2)乡土小说2、(“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明显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二、问题小说20年代的人生写实派小说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的鲁迅,及在《新潮》发表小说的罗家伦、叶绍钧、俞平伯、汪敬熙、杨振声等,在《晨报》发表小说的冰心,在《每周评论》发表小说的胡适等,首开问题小说的先河。
代表作家与作品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等。
(许地山创作初期的问题小说,外表浪漫,骨子里写实。
1928年后变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王统照:《沉思》、《微笑》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问题小说五四启蒙思想,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青年作家积极思考现实人生,尖锐提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20年代文学概括二十年代文学也即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大致时间为1917年至1927年。
其中包括了“五四”时期的文学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五四运动对后世影响重大深远,通常称该十年为五四时期的文学,也称作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在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出现时期,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其直接动力。
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有关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内容上反对封建主义文学旧的文学观念,要求文学应是表达个人感情的。
文学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年代影响最大的社团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其余还有语丝社.新月社.湖畔诗社等。
“文学革命”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科学为启蒙思想主题;以新的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
在文学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语言获得了解放,形式全面革新。
在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上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形成了开放性的现代文学。
但五四新文学的部分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传统文化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
总体上五四时期文学具有理性精神的张扬,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的追求,创作方法的多元化探索的特征。
体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新旧文学论争一、和封建复古派的斗争(一)和林纾等(1919),老牌守旧分子极力反对白话文,写文言小说《荆生》、《妖梦》(二)和“学衡派”(1922),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们,多从海外归来,创办《学衡》杂志。
总体上趋向保守,主张“昌明国粹”,反对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
但也道出了新文学倡导者的弱点:过多否定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等的偏激情绪。
(三)和“甲寅派”(1925)1925年《甲寅》(周刊)复刊,章士钊在其上发表攻击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文章二、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分裂,实际上是在要不要彻底反帝反封建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