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780.50 KB
- 文档页数:35
第三章二十年代小说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鲁迅的小说创作奠定了白话小说的地位;“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西洋小说的引进,是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小说新人涌现、作品迭出、读者众多,加速了小说地位向文学中心地位的游移。
二、“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一)“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是指2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与之主张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成员创作并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
这个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又分为“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是: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疾,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问题小说”的艺术倾向是:虽不乏浪漫抒情成分,但基本倾向是客观写实。
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
在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股壮阔的洪峰。
(二)“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以文研会为中坚的“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小说最早的创作潮流。
它直接师承“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和《新潮》作家群的写实传统,发端于1918—1920间,极盛于20年代初。
“问题小说”旨在“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题村比较广泛,举凡家庭之变、婚姻之苦、女子之地位、教育之不良乃至劳工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问题……都有涉及。
“问题小说”是黑暗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需求。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色彩,因其“只问病根,不开药方”或以“爱”和“美”来弥合、净化人生,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弱点,人物形象为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小说审美价值,因而“问题小说”只是一股文学潮流,而并非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9、《语丝》派:(1)时间:1924年11月(2)主要成员:鲁迅(“语丝派主将”)、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3)代表刊物:《语丝周刊》(4)风格: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11、新月社:(1)时间地点:新月社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戏剧活动。
(2)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新月诗派: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孙大雨、于赓虞、刘梦苇等后吸收: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新诗人(3)代表刊物:徐志摩《诗镌》《剧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4)主张:自由文学团体,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本章讲授6课时,主要内容为1、20年代小说概述;2、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等“问题小说”作家;3、郁达夫的生平及小说创作。
20年代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20年代人生写实派小说家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主要作家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他们创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积极探索现实人生问题,尽管他们对这一问题探索的角度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注重暴露和谴责黑暗的社会和污浊的人生,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所首创的现实主义美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包括《新青年》《新潮》作家群在内的初期小说作家,有着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显示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问题小说初始在1918-1920年间,但问题小说的写作高潮则在1921年之后,即周作人的理论倡导,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创作不可分离。
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第一、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第二、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与“为人生”小写实派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为艺术派的创作)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在20年代的小说界,别立新宗,另辟蹊径,开拓出现代小说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孙先庆考核要求: 1.识记:(1)问题小说;(2)乡土小说;(3)身边小说(4)零余者 2.领会:(1)问题小说及代表作、特点(2)乡土小说及代表作、特点(3)身边小说及代表作、特点(4)叶绍钧、许地山、冰心作品及成就 3.分析: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20年代小说的发展大致上形成了三种类型或三种潮流。
第一类是“问题小说”。
第二类是在鲁迅影响下,由文研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身边小说”)。
一、为人生的“问题小说”1、问题小说概念: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
其主要作家由文学研究会成员构成。
主要作家:叶圣陶、冰心、庐隐、许地山等。
4、作家作品介绍庐隐王统照(一)“五四的产儿”:庐隐(1899-1934)原名黄英。
文研会首批会员。
命运多舛,难产而死。
第一个小说《一个著作家》1921年发表,但不出色。
后来《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及《海滨故人》,显示出创作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
代表作《海滨故人》1923年发《小说月报》上,以“自叙传”的手法写露莎、玲玉、莲裳、云青、宗莹五个女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很有抱负,立志追求美好的人生。
但她们的美梦很快在现实中破碎。
这篇小说是自叙传体的写作。
纤微细腻的心理笔致,个人气质上的感伤色调,形成了主观浪漫的“庐隐风格”。
《象牙戒指》是以她的好友石评梅、高君宇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创作的。
描写知识女性爱情生活的坎坷和内心的苦闷。
凄艳动人。
(二)用美来改造世界: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
1913年到济南, 1918年到北京,就读于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