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女权主义批评与性别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21.50 KB
- 文档页数:25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概述: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书目摘要:1.杨冬编选:?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序言第一章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柏拉图第二节亚理斯多德第三节贺拉斯与朗吉弩斯第四节从普罗提诺到但丁第二章文艺复兴至18世纪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第二节从布瓦洛到伏尔泰第三节卢梭与狄德罗第四节从德莱顿到约翰逊第五节莱辛第六节歌德与席勒第三章 19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史雷格尔兄弟第二节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第三节赫士列特、济慈和雪菜第四节斯达尔夫人第五节司汤达与雨果第六节黑格尔第七节爱伦坡与爱默生第八节别林斯基第四章 19世纪后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圣勃夫第二节泰纳第三节波德莱尔第四节阿诺德第五节佩特与王尔德第六节托尔斯泰第七节尼采第八节勃兰兑斯第五章 20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托斯艾略特第二节艾阿理查兹第三节弗雷利维斯第四节欧文白璧德第五节美国新批评派第六节克罗齐第七节弗洛伊德第八节卡尔荣格第九节普鲁斯特与瓦莱里第十节萨特第十一节俄国形式主义第十二节卢卡契第六章 20世纪后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雷纳韦勒克第二节诺思罗普弗莱……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内容提要:自希腊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批评传统。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更被人们称为“批评的时代〞,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纷至沓来,异彩纷呈。
本书试图从一个中国学人的视角出发,系统描述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的西方文学理论的开展轨迹,深入辨析各种理论问题。
在勾勒其开展脉络的同时,尤为注重对那些伟大批评家进行个案分析,使宏观研究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坚实根底上。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导论——研究西方文论与编写?西方文论史?的思考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导言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引言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摹仿说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3.灵感说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1.文艺本质论2.悲剧理论结语第二章罗马古典主义引言第一节贺拉斯的?诗艺?1.古典主义原那么2.理性主义倾向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那么4.诗的社会作用第二节朗加纳斯的?论崇高?1.崇高作品的特征2.崇高的来源3.崇高作品的创作与意象说4.崇高、天才与社会环境第三节普罗提诺的艺术理论1.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2.对艺术美的观照凭心灵和理性3.对摹仿说的新解释结语第三章3.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第二节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肯定1.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2.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1.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2.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3.?圣经?的象征意义结语第四章的小说理论2.维加的戏剧理论第三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1.锡德尼的?为诗辩护?2.莎士比亚论文艺创作结语第五章新古典主义引言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1.布瓦洛和路易十四时代2.?诗的艺术?的主要内容3.艾弗蒙与布瓦洛的古今之争第二节英国新古典主义1.屈雷顿及其?论剧体诗?2.蒲柏的?论批评?3.约翰生的“类型〞理论第三节德国新古典主义1.高特雪特与莱比锡学派2.温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理论结语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导言第六章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引言第一节法国启蒙主义文论1.伏尔泰文艺思想的二重性2.卢梭的“回到自然〞理论3.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第二节德国启蒙主义文论1.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2.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第三节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1.人类历史开展与文学艺术的开展2.原始思维——想象的特征结语第七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引言第一节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文艺理论1.对文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2.文学艺术理论第二节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2.感伤的诗的类型3.历史的分类和风格的分类第三节歌德的艺术经验总结1.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2.文艺与时代:古典的与浪漫的3.文学的开展: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四节黑格尔的艺术哲学1.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2.理想性格的主要特点3.艺术理想与艺术创造4.艺术开展的三种类型5.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结语第八章浪漫主义引言第一节德国浪漫主义1.以史勒格尔兄弟为代表的耶拿派浪漫主义2.海涅?论浪漫派?中的文艺思想第二节英国浪漫主义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2.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3.济慈的“消极能力〞说4.雪莱与庇卡克的对峙第三节法国浪漫主义1.夏多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2.史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北方文学的划分3.雨果的美丑对照原那么……第九章现实主义第十章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第十一章唯美主义第十二章直觉主义第十三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第十五章俄国形式主义第十六章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艺理论第十七章英美“新批评〞第十八章结构主义后现代文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文化研究批评〕第十九章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第二十章解构主义第二十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十二章阐释一接受理论、读者反响批评第二十三章女权主义批评及性别批评理论第二十四章新历史主义批评第二十五章后殖民主义批评第二十六章“文化研究〞批评理论后记第二次修订后记内容提要:文论是"文学理论"的简称,主要包括对文学规律的总结,对具体作品的评判,对文学新潮的倡导,推动等方面的系统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1.女性境遇的考察。
女权主义发现,女性在社会地下的地位和悲惨境遇,不是男性统治者所说的那样,不是天经地义的。
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的现实给予的。
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2.女性存在的缺失。
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她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
女性非存在的状态是社会男性强权统治和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表现了人类整体的存在的缺失。
3.女性权力的实践,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法律权力等多个方面都无法和男性取得相等的实际地位。
男女平等首先是权力的平等,男女平权意识和真正的权力平等都是很重要的。
可是到了今天,女性的权利被排斥和被践踏,仍是不期而至和十分严重的。
4.女性安全的毫无保障,需要警示和社会做出保护措施。
在家庭或社会公共场所里,女性经常受到男性的攻击和骚扰。
男性中心单一性别统治,用强制性的和暴虐的方式对待女性和弱者,导致了女性的性恐怖主义灾难。
5.女性创造力遭受压制和被无视。
女性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伟大力量,可是她们的创造性被忽视了,更有甚者,女性的创造力和创造物被男性所抢占豪夺据为己有。
女性创造力受到压制和掠夺,是社会不合理的状态所致,这是社会的损失,是全人类的不幸。
6.女性自觉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确立。
女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不仅是社会的问题,更是女性自身的问题,需要自我觉醒和自觉发展。
女性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主体,往往是不被承认的,只有依靠女性自己自强不息地自我奋斗和社会运动相结合,才可能有成功的可能。
7.女性的人道主义公正。
对女性遭受歧视的事实揭露,同时女性承担起实现人类的真正的公正、公平、自由和博爱的职责。
包括对女性和对自然,对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对个体和对整体,都要以人道主义的公正来对待。
8.女性的组织建设重整亟待实现的,以保护女性的人格及生命安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理论与实践引言: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探讨了性别认同与性别界限之间的关系。
这一研究理论呼吁打破以二元性别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提供包容与认同。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
一、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通过对二元性别的主观性进行质疑,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性别框架的思维方式。
传统性别观念将人们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极端,并为这两个性别设定了特定的行为和角色。
而“双性同体”研究认为,性别不是生理特征的简单划分,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同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之间的交织。
通过超越二元性别,探讨性别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催生了新的理论思考。
二、理论内容:1. 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主张取消以传统性别为基础的分类方式。
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性别认同的多样性,认为性别可以是多种不同因素的集合,如文化、社会角色等。
这一理论为非二元性别认同的个体提供了自由和机会,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2. 性别界限的超越: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关注性别界限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和歧视。
对于二元性别系统的批判,鼓励个体去超越性别界限,摆脱社会对性别表达的限制。
这种超越性别界限的努力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了平等和尊重的权利。
三、实践探索:1. 性别教育的重构: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提倡对性别在教育中的重构。
重视培养个体对性别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避免传统性别观念对教育、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
推崇性别平等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
2. 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人们开始重视社会制度中性别的特权和歧视。
致力于改善社会对性别非二元的个体的认同和包容,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变革,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平等权益。
女权批评名词解释
女权批评是一种批评性理论和分析框架,旨在揭示和批评性别不
平等和压迫。
它关注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中所经历的不平
等待遇,并通过揭示性别结构中的权力关系和文化观念来阐释这种不
平等现象。
女权批评分析通常关注文学、文化和媒体等领域中性别角色的呈
现方式,批评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
它还探讨女性在社会
文化中的语言权力、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不均等分配,并提出解决
这些问题的建议。
女权批评的目标是引起社会对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关注,并促进
社会变革以实现性别平等。
它主张认为性别不应该决定一个人的权利、机会或身份认同,而是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女权批评还可以拓展到其他群体的权益和不平等问题,例如性倾向、性别认同、种族、阶级和残疾等。
它强调将性别问题与其他社会
问题相联系,以综合考虑不同身份、背景和层面的不平等。
通过理解
和分析不平等的根源和运作机制,女权批评旨在促进社会公正和全面平等。
女权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及理论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性别平等及女性权益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近年来,一些批判声音开始涌现,对女权主义的限制、局限性以及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
本文将探讨女权主义的批判与反思,旨在增加对该运动的全面理解。
一、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概念上:性别不平等与社会建构。
性别不平等意味着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中面临着种种不公正待遇,包括工资差距、职位晋升受限以及家庭职责的不平等分配等。
社会建构则强调了性别角色的塑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女性被设定为弱势和次要的对象。
二、女权主义的成就女权主义的活动和努力使得社会对于性别平等的讨论变得更加广泛和普遍。
例如,在教育方面,女权主义促进了女性接受平等的教育权利,提高了女性在教育界的地位。
在职场上,女权主义争取了女性能够平等地参与政治和经济决策的权利。
此外,女权主义对于强调性别平等的法律和政策的制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女权主义的批判观点尽管女权主义取得了许多积极成就,但也面临着批判与反思。
一些人认为,女权主义在强调性别平等的同时,忽视了其他身份和不平等,如种族、阶级等。
此外,有观点认为,女权主义的理论体系太过于简化和二元化,将整个社会问题归结为性别问题,无法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四、女权主义的内在矛盾女权主义内部存在着一些内在矛盾,这限制了其发展和运作。
例如,在性工作者权益的问题上,女权主义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工作是一种对女性身体的剥削,应该废除;而另一些则主张保护性工作者的权益,主张性工作者合法合规地从事他们的工作。
五、女权主义的前景与展望尽管女权主义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局限性,但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批判和反思也对女权主义运动提出了挑战,为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未来,女权主义需要更加注重包容性和联合性,吸纳更多的社会议题、不同的身份和声音,以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多元且公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