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
- 格式:doc
- 大小:165.29 KB
- 文档页数:5
由。
"爱"到"权"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赏析《后宫甄嫘传》谭琦;朱润萍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本文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视角,分为觉醒、抗争、争夺和余音四个部分解析《后宫·甄娠传》中以甄娠为代表的后宫女子所遭受的种种不平等,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人生悲剧。
试图以此说明在封建社会中,皇权、财富和爱情的不可兼得性,以及权力争夺的残酷性。
【总页数】2页(P193-194)
【作者】谭琦;朱润萍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省大连市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爱的葬歌,情的颂歌——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主题探析 [J], 陈力士
2.悲情红颜,无法置换的角色定位——基于女性主义角度下对《后宫·甄嬛传》女性人物形象的赏析 [J], 姚淑女
3.悲情红颜,无法置换的角色定位——基于女性主义角度下对《后宫·甄嬛传》女性人物形象的赏析 [J], 姚淑女;
4.从《后宫·甄传》和《简·爱》看女性主义及现实启示 [J], 张晓丽
5.从《后宫·甄传》和《简·爱》看女性主义及现实启示 [J], 张晓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语言文学学号: 2014020128 姓名:陈亚斐授课老师:宁梅成绩:2015年1月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陈亚斐(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邮编;550025)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甄嬛传》引言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伴随女性运动出现的。
在人类历史上,女性在社会等级观念的桎梏下,无论在政治、社交,还是在经济领域,几乎没有发言权。
她们成为“不重要的他者”,完全被男人所忽视,这是女性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前者从属于后者。
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过了50年的历程。
女性主义批评被认为是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甄嬛传》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是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
该剧由郑晓龙导演执导,讲述的是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
其中以甄嬛为主的五个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再现了以男性为主导,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的卑微。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角度解读该作品中五个女主角悲惨命运的成因。
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简史上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席卷了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大陆。
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m)正是随着这次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蓬勃发展的。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视剧《甄嬛传》中的 现代女性意识王 霞(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摘 要:电视剧《甄嬛传》是根据流涟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大型宫廷电视剧,一经播出便掀起了收视狂潮。
究其原因,是其中反映出来的现代女性意识获得了当代女性的认同感。
因此,本文尝试探究该剧中的现代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男女平等;自我价值2012年,大型古装宫廷剧《甄嬛传》一经播出便斩获超高收视率,其后,几乎中国的各大卫视都竞相播放,时至今日,其辉煌依然无人能敌。
因此,本文尝试分析该剧如此成功的原因。
1 电视剧《甄嬛传》简介电视剧《甄嬛传》以主人公甄嬛的命运为主线,讲诉了甄嬛从懵懂无知的花季少女到被皇帝选中进入后宫成为妃嫔,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斩获成功人生的励志故事。
具体而言,甄嬛和昔年好友沈眉庄一同参加皇帝的选秀,期间遇上了安陵容并结拜为姐妹。
三人机缘巧合,一同入宫为妃。
在入宫后三人受到了当时宫中正得圣宠的华妃娘娘的明枪暗箭。
其时的皇后也对新入宫的三人虎视眈眈。
但皇后此时的最大敌人是华妃,因此,皇后利用甄、沈和安三人,合力搬倒其在宫中的宿敌华妃。
搬倒华妃后,甄嬛圣宠盖过皇后。
于是,皇后各种挑拨离间,使安陵容与甄嬛为敌,还各种陷害甄嬛。
最终,甄嬛主动失宠,寄居甘露寺。
后经历各种波折,甄嬛重回皇宫,利用自己的智慧与胆识搬倒皇后,最终成为皇太后。
2 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纵观人类历史,女性始终处于社会中不平等的一方,长久以来,女性都没有权利像男性一样拥有教育权、就业权和选举权。
为争取女性的正当权益,西方国家率先爆发了女权运动。
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女权宣言》,标志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幕。
其后,美国相继爆发了为妇女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就业权和选举权的斗争。
最终,女性主义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女性主义运动而来的是女性主义研究的繁荣。
女性主义先锋作家伍尔夫敏锐地察觉到女性在诸多上层领域没有发言权,其著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标志着女性主义理论的诞生。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视域下的国产宫斗剧研究中国国产电视剧至今已有五十八年的发展历程,而电视剧理论研究还道阻且长。
宫斗剧作为新崛起的艺术形式,为国产电视剧开辟了新的篇章,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带着严谨的态度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门视听艺术。
2011年上映的《甄嬛传》作为国产宫斗剧的标杆,带有典型的大众文化产品的特点和功能,用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甄嬛传》进行研究,是对国产电视剧理论研究的一次丰富。
意在秉持批判的眼光,坚持艺术的本质,为国产电视剧的长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一共探讨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简述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用以国产电视剧研究的现状、方法及意义;二是对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和国产宫斗剧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三是通过对《甄嬛传》中所体现的大众文化商品化、标准化、技术化、伪个性化的特点的阐释,对国产宫斗剧进行批判分析;四是通过对《甄嬛传》中所体现的大众文化意识层面与非意识层面两大功能的阐释,对国产宫斗剧进行批判分析;五是明确利用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国产宫斗剧进行分析的价值所在,提出其合理性及局限性。
多重视野下的《甄嬛传》一、本文概述《甄嬛传》,一部脍炙人口的古装宫廷剧,以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扣人心弦的剧情发展,以及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自该剧首播以来,其影响力和讨论热度经久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化领域的一个独特现象。
本文旨在从多重视野出发,全面而深入地剖析《甄嬛传》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学价值、艺术表现、社会影响以及跨文化视角下的解读等。
通过对这些不同维度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窥见中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以及人性复杂性的丰富内涵。
二、历史视野下的《甄嬛传》《甄嬛传》不仅仅是一部充满情感纠葛的宫廷剧,它更是一部历史剧。
当我们将目光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时,会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元素和深刻的历史洞见。
从历史背景来看,《甄嬛传》设定在清朝乾隆年间,这个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乾隆皇帝作为清朝第六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长达60年,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而《甄嬛传》正是通过讲述乾隆年间后宫的故事,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历史人物的影子,如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
这些历史人物在剧中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和情感表现,从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内心世界。
同时,剧中还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和宫廷规矩的描绘,让观众对清朝的宫廷文化和政治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甄嬛传》还通过讲述后宫女子的命运和宫廷斗争,反映了清朝宫廷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在清朝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尤其是后宫女子更是处于弱势地位。
然而,《甄嬛传》中的甄嬛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在宫廷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乾隆皇帝的宠妃。
她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价值的彰显。
历史视野下的《甄嬛传》不仅是一部展现清朝宫廷生活和文化的历史剧,更是一部反映女性地位和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
电视剧《甄嬛传》文化视点反思
电视剧《甄嬛传》讲述的是清朝后宫嫔妃之间的权力斗争。
它
不仅描绘了后宫内部的生活,还展现了魏璎珞的聪明才智、勇气和
毅力,让观众对她深感敬佩。
然而,这部剧也引发了一些文化视点的反思。
首先,它展现了
皇帝与妃子之间的道德混乱和纵容。
皇帝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把
妃子当成玩物,让她们争斗,甚至相互残杀。
这不仅违反了中国传
统的伦理道德,也反映了官僚制度下的道德沦丧。
其次,该剧也反映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低下和束缚。
女
性在宫廷内部属于被支配者,缺乏独立的地位和权力。
妃子们一直
在相互竞争和互相欺骗,以求得更高的地位。
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
对女性的压制和剥夺。
另外,该剧还引发了争议,认为它误导了年轻观众的审美观和
价值观。
例如,强调了外表和品味的重要性,以及憧憬“宫廷生活”的不切实际想象,可能导致观众的消费主义和虚荣心。
总之,电视剧《甄嬛传》反映了封建社会下的道德黑暗和性别
歧视,也激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然而,我们也应该思
考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让自己更加理性和开放。
___批评历史剧甄嬛传《 ___》批剧《甄嬛传》宣扬犬儒主义,以下是 ___为大家的一些关于历史剧甄嬛传的资料,欢迎大家参阅。
文章指出这些人并不是没有能力辨别是非,而是选择作恶,这种社会风气折射到近年流行的官场小说和宫廷剧中。
文章指,甄嬛刚入宫时是一个心地善良、简单纯朴的女孩,但在残酷的宫廷环境中,时刻受到以皇后为首的宫廷势力的暗算和___。
经历了一系列惨痛教训后,她终于懂得了“真理”:你必须学会比对手更加阴险毒辣,你的权术和阴谋必须高于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把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做对比:大长今在宫廷斗争中同样受恶势力 ___,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相信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文章说,《甄嬛传》可能比《大长今》更真实,但是文艺作品不能简单 ___现实,重要的是价值观,“不正确的价值观会导致观众把不正确的生存理念带入现实生活”。
陶东风在文章中指出,许多观众以甄嬛为榜样,选择以恶抗恶,并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这种犬儒主义和投机活动的大___泛滥,将会对社会道德造成巨大腐蚀。
”文章说,要改变现状,必须弘扬核心价值观,培育诚信,这需要有载体,需要靠人去躬行,文艺作品肩负着重要使命,“必须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陶东风是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注中国文艺和。
他的这篇文章在《 ___》发表后在网上广为传播。
但是,许多网友在微博上就这篇文章发表不同看法,显示 ___已经不能完全霸占话语权。
在新浪微博,不少网友指出道德和诚信的缺失与社会制度和官员贪腐有很大关系。
署名李国庆1953的网友指出腐蚀社会道德的是官员的 ___行为。
网友巨鹿吧说,腐蚀社会道德的是言论的封闭, ___和司法的___和 ___。
网友公民百川写道:比价值观更应的是制度。
人是善恶的综合体,好的制度能激发人性中善的因素, ___则无限放大人性中恶的方面。
最高权力掌控所有资源,支配一切为所欲为;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别,践踏尊严、压抑人性。
六结语在文化的商业化运作中,社会进入一个图像文化的时代,更是一个影像复制的时代。
原始文本已被淹没,一切都可以用机械复制。
诸如《灰姑娘》这样的原始文本已不存在,电视剧创作者抓住成功文本的精华所在,就可运用雷同模式,获得利润。
《后宫甄娠传》在《灰姑娘》的故事框架下进一步重构和衍化,并带有商业电视带来的新特点。
《后宫甄媛传》塑造了独特的“甄媛传式符码”是商业的需要,同时也打造了一个中国式的“灰姑娘”。
在女性主义角度,《甄嫒传》的确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文中以女性作为观看和偷窥的对象,以女性的宫廷冒险表现男权社会女性生存挣扎等等,但是如果将《甄嫘传》做去性别化的权力解读也是可行的。
以男女之情为抒发点,表达臣子衷心的手法渊源流传,是古代中国文人惯用的比兴手法。
早在屈原《楚辞》中就运用的“香草美人”、“以男女喻君臣”的比兴手法,表达臣对君的爱戴和衷心。
主要原因就是,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儒家传统伦理排序中“臣、子、妻”相对“君、父、夫”都是处于末位,而“妻”是最末位的排序,也是最丧失话语权的所在。
这里可以看出,《甄媛传》是在用女性的竞争来叙述一个中国式权力社会的周转和运行。
如果说,《灰姑娘》利用女性在男性世界的尝试和冒险为主题,从本质上放大了人类共有的投机心理:《甄擐传》则通过女性竞争表达全体中国人在“差序格局”的权力构成中,个人期许与权力运作的妥协与得失。
女性主义的出现以改变女性地位为契机,挑战和解构男权社会二元对立泾渭分明的世界观。
从这个角度看,女性主义非仅为女性,而是为所有受压迫者赋权。
在此角度,《甄媚传》中的争权夺利也非仅停留在女性得失,而是借女性在权力排序的末端地位,试图探讨中国当下权力的运行机制,引起人们的思考。
《甄嬛传》的“伪女性”叙事及宫斗剧的价值观异化宫斗剧《后宫甄嬛传》历经网络在线观看、地方台热播以及各大卫视上星力捧后,几近形成横扫全民之势。
在短短的两年间,《甄嬛》剧就登陆了全国各大卫星电视及地方数十家电视台或频道。
《甄嬛》剧获得了“秒杀其他宫斗剧”的网评,甚至被奉为优质女人的个人奋斗史、女性职场圣经。
但《甄嬛》剧美轮美奂的制作并不意味着该剧超越了一般宫斗剧的格局和意义,事实上,该剧价值观的异化比其他宫斗剧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情爱的异化爱情的本性与自由最接近,但爱情却未必给人带去自由,别尔嘉耶夫早已提醒世人:“爱情可能是最大的奴役”。
①在《甄嬛传》中,两性之爱被演变为一种极其隐蔽和有效的剥削形式。
皇宫内的两性资源严重不合比例,皇帝哪怕是一介平民,坐拥分配“侍寝”资源的绝对权力,贵为皇后、妃子的众女子也都只能俯首称臣。
建立在平等和两情相悦基础上的爱情失去根基,女性只是单方面取悦帝王、被悦于帝王。
当“侍寝”变成女性获取一切有关衣食住行等明确现实利益的唯一途径时,爱情被工具化了,“侍寝”显露出了其具有剥削本质的真面目。
《甄嬛传》传递的两性核心信息不是爱情,而是被宠幸与被承认,女性最终被认可的只是赤裸裸的性资源与单纯生殖机器的价值。
两性关系已被异化为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甄嬛传》中异化的不仅有爱情,还有亲情。
皇帝因为一嫔妃的“美色”不足,连带不爱这名嫔妃所生之子,居然几年不见亲生儿子一面,令无辜的小阿哥倍尝人间冷暖。
皇帝为政治利益嫁妹于年迈的准格尔汗,令亲妹妹痛不欲生。
甄嬛的亲妹妹也因为嫉妒姐姐的美貌与受宠,竟然替甄嬛的“劲敌”华妃充当“内鬼”。
当亲情一旦面临利益之争时,亲人总会很“受伤”,亲情也一再轻易被否定和抹杀。
尽管剧中所有嫔妃均以“姊妹”相称,但实际关系却势同水火,要好的嫔妃与其说是朋友,不如说是盟友。
盟友当然是以利益为首要考量,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考察甄嬛从头至尾真正的朋友,只有两名:眉庄与淳儿。
分数:2012-2013学年第2学期《电影美学》课程论文修成玉颜色,卖与帝王家从《甄嬛传》中解读女性主义中的男权话语任课教师:赵*姓名:学号:时间:2013年6月1日从如今热播的电视剧题材中观众不难发现,后宫女人戏无疑占据了电视节目的黄金时间档。
2011年末至今,一部《甄嬛传》的上映,可谓是一篇巨型寓言。
它以鸿篇巨制、沉稳的叙事线路讲述了一个名为甄嬛的女人一生的曲折起伏,继而也反映出清朝当时后宫女人病态且阴暗的人性和苍凉命运。
郑晓龙导演在《甄嬛传》全剧中所刻画出来的不论是甄嬛,还是皇后或者华妃,都是国产影视剧所呈现的几种典型的女性形象。
在笔者看来,《甄嬛传》中所展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依然是男性话语的自我投射,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在《甄嬛传》里主角并非甄嬛一个人,而是后宫女性一整个群像,一群女人的父权主张。
在专制集权和后宫不过嫔妃制度严谨的时代,女性围绕皇权的支配和统治而活,剧中每个女人都在抗争,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但她们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没有绝对的胜利,终究都只是一枚棋子,只是不同的走法。
《后宫·甄嬛传》的原著作者流潋紫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史书是属于男人的历史,作为女性,能在历史中留下寥寥数笔的只是一些极善或极恶的人物,像丰碑或是警戒一般存在,完全失去个性。
女性的心理其实是非常细腻的,所以我极力想写下历史上那些生活在帝王将相背后的女人的故事,还原真实的后宫女子心态图。
”观《后宫甄嬛传》我们不难看到,整个后宫中人人都在抗争,却又总是一步步臣服于男权社会。
《甄嬛传》的热播,剧中的女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总而言之,《甄嬛传》一剧以大气的悲悯情怀,表现出在男性社会下那些后宫女性无助、无奈悲惨的抗争,触动受众的心灵。
一、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看命运嘲弄——甄嬛对于甄嬛这个女性形象,她所展现的可以说是一整个后宫女人的缩影。
她从选秀进宫受到皇上几度宠爱,再而出家到甘露寺饱受苦难,接着回宫与后宫嫔妃甚至皇权做斗争。
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语言文学学号: 2014020128 姓名:陈亚斐授课老师:宁梅成绩:2015年1月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陈亚斐(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邮编;550025)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甄嬛传》引言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伴随女性运动出现的。
在人类历史上,女性在社会等级观念的桎梏下,无论在政治、社交,还是在经济领域,几乎没有发言权。
她们成为“不重要的他者”,完全被男人所忽视,这是女性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前者从属于后者。
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过了50年的历程。
女性主义批评被认为是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甄嬛传》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是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
该剧由郑晓龙导演执导,讲述的是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
其中以甄嬛为主的五个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再现了以男性为主导,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的卑微。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角度解读该作品中五个女主角悲惨命运的成因。
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简史上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席卷了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大陆。
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m)正是随着这次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蓬勃发展的。
作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深入到社会、文化、文学等领域后所产生的成果。
可以说,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中重要的言说形式,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用女性意识来评论文学作品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的特点是以性别或者社会性别为基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个人色彩。
通常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其中英美学派更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法国学派则侧重结构。
女性主义批评从未停止过脚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理论的影响,包括新批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
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女性主义理论兴起的时候正是新批评走向没落的时候,因此女性主义理论打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并吸收了新批评所摒弃的关于作家生活背景的研究,提倡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平等,而在以前的社会里,从某种角度讲男性与女性是两个不平等的阶级,因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流派。
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借鉴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原则和方法,解构主义强调去中心化,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中心,反对所谓的“二元论”,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方针是对男性词语中心的传统进行消解。
女性主义批评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是文艺评论理论的热点,目前女性主义批评虽然势头有所减弱,但仍在不断发展之中。
二、《甄嬛传》剧情简介《甄嬛传》是一部清朝宫廷古装剧,讲述的是五个女主角甄嬛、眉庄、陵容、华妃、皇后彼此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讨好皇上、争夺名分的故事。
剧中甄嬛说过这么一句话:在这里,人人被害又人人害人,她们为了家族、为了地位、为了荣宠,不惜姐妹相残。
在这里,他们锦衣玉食,吃得是最好的,用的是最好的,可她们并不快乐。
《甄嬛传》以一个纯真少女在皇帝后宫几经沉浮、生死搏杀的命运轨迹,狠辣地撕开封建宫廷的重重帷幕,让观众真切地看到“颜色如花、命如一叶”的落寞与悲怆。
对于甄嬛这个女性形象,她所展现的可以说是一整个后宫女人的缩影。
她从选秀进宫受到皇上几度宠爱,再而出家到甘露寺饱受苦难,接着回宫与后宫嫔妃甚至皇权做斗争。
“甄嬛”一生的起伏也是主要牵动剧情发展的脉络之一。
剧中主人公甄嬛用她爱情、友情和自由的牺牲换来了表面的胜利。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美的人、美的情愫被异化、被毁灭的整个过程。
后宫中女性无一能够逃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戕害。
皇权之下,等级森严。
从答应、常在、贵人、嫔、妃,到贵妃、皇贵妃,如登刀山,愈登刀愈尖。
政治上的世袭制决定了皇帝必须绵延子嗣,这是后宫“最大的政治”。
皇帝客观条件下的不能专宠与后宫女子主观意志上的竞相争宠,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些日日自危的女性,为自己争,更为家族争,朝廷政治与后宫争斗搅和一起,成为权谋和腐败滋生的温床。
《甄嬛传》对后宫斗争的展示比一般宫廷剧更为辛辣,但这不是歌颂阴谋、欣赏斗争,而是借一个个青春女性理想和生命的惨烈毁灭,揭示后宫女人的悲惨命运及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三、《甄嬛传》中五个女主角的悲剧成因由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和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将《甄嬛传》看成是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也好,当做文学作品也罢,作者笔下的妇女形象在男性高大的身影下显得异常矮小,女性从出生到死亡,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地位,没有什么发言权,一切都是由男性在主宰。
《甄嬛传》塑造了许多被权力严重异化的女性形象。
沈眉庄人如其名,娴雅端庄。
她出身良好,饱读诗书,大方得体,性格恬淡,初入宫便得到皇帝宠爱。
后来,在后宫争斗中,她心冷彻悟,是最早看透宫斗和皇帝寡情的人,于是一个人独居碎玉轩。
最后,她付出了代价,生下和实初的孩子后血崩而亡。
安陵容,个性温柔出身卑微,刚刚入宫便受尽了欺负,后来因为接受了甄嬛的施舍而被华妃当做甄嬛党痛加打击。
安陵容拥有一副好嗓音,奈何相貌不佳无法与华妃、甄嬛等抗衡。
后来安陵容与甄嬛决裂,在暗中打掉她的孩子,并差点揭发沈眉庄与温太医的奸情,奈何人微言轻,最后在甄嬛的陷害下,服苦杏仁而亡。
曾经活泼开朗的华妃为想天长地久地拥有帝王之爱,不断排除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同类,深陷于各种阴谋之中,而日趋骄横、跋扈、残忍。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也逃不脱人格严重分裂的命运,她深爱皇上但一生都不得皇上所爱,因此夺其所爱的亲姐姐和其他受宠的嫔妃便成为眼中钉、肉中刺。
而宫廷历练又使她明白权力是最管用的尚方宝剑,看着皇上在众多嫔妃之中流连忘返,她妒恨不已却不得不以母仪天下的气度去掩饰这一切。
天真烂漫单纯的甄嬛在后宫权力的斗争中,虽然胜出,却是以爱情的丧失、善良的丢失、人性的迷失为代价,最终变得算计、阴狠。
剧末,当她以皇太后的身份躺在床上时,已是虽生犹死、虽胜尤败。
为获男性世界宠爱,女性与女性之间形成一种争斗关系,无数阴谋的得逞或流产无不折射出在男权规约之下女性所发生的人性扭曲与人格异化。
《甄嬛传》中所展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依然是男性话语的自我投射,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在《甄嬛传》里主角并非甄嬛一个人,而是后宫女性一整个群像,一群女人的父权主张。
在专制集权和后宫不过嫔妃制度严谨的时代,女性围绕皇权的支配和统治而活,剧中每个女人都在抗争,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但她们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没有绝对的胜利,终究都只是一枚棋子,只是不同的走法。
故事的结局很悲惨,甄嬛,虽然成了太后,却没有了贴心之人,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了,不管曾经多少争斗杀戮都随风而逝,偌大的后宫只剩下她孤寂的身影。
华妃,撞墙而死, 华妃最大的悲剧在于她把满满的爱都献给了皇上,最后却死在心爱的人手里。
华妃有显赫的家世,她除了爱情,真是什么都不缺。
眉庄,生孩子后血崩而亡。
陵容,在甄嬛的陷害下,服苦杏仁而亡。
皇后,死生不复相见。
造成后宫女性悲剧的命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由于该故事发生在清朝雍正年间,五个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就是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思想的根深蒂固,男性永远是社会的统治者,而女性则是“不重要的他者”。
皇宫中的等级更是森严,男人高于女人,皇帝高于一切,因此皇帝身边的妃嫔没有任何权利,她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皇上的手里。
皇上高兴时,拿她们当玩具;皇上不高兴时,她们就是出气筒。
她们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更不用提和自己心爱的男人在一起了。
她们整天煞费苦心,勾心斗角,为的只是争取皇上的宠爱。
这一切导致了五个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
2、后宫女性的反抗和局限性。
造成后宫女性悲剧的不只是社会制度,她们的某些自身因素也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她们的悲剧。
华妃抗争了,但她的抗争换来的三尺白绫和一壶毒酒;皇后抗争了,她的抗争换来的是绝情的死生不复相见;沈眉庄抗争了,但她对爱情的追求换来的是生命的陨落,她不敢承认自己与温太医的孩子,还是得假装是皇帝的孩子,以此求得保全;安陵容抗争了,但她的抗争不仅没有赢得家族荣耀和地位的上升,反而心力交瘁,只能面对死亡。
甄嬛抗争了,她的抗争换来了尊荣,但失去了爱情、友情,失去了她想要的生活,只剩下孤身一人和令人胆寒的步步为营,以后的生活仍将如此,她所有得到的都因为她失去的而变的黯然失色。
在那个男权、皇权集于一体的压迫下,她们都抗争了,但是都失败了。
在那个极度疯狂的皇权时代,她们无论怎样抗争都将会是皇权的牺牲品,因为这是一个父权社会。
3、存在的外部因素一个个悲剧的形成。
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后宫女性的争斗已经不是简简单单为了爱情而攀比倾轧,也不是蝇营狗苟为了名利而追逐厮杀,这是一种人性被束缚下的爆发:或者在压抑中变态,或者在压抑中反抗。
嫔妃入宫,皇帝希望她们像拉磨的驴马,遵循既定轨道驯服安分,取悦圣心;其实每个妃嫔都希望得到皇帝的宠爱,而自己的家族更是可以攀上一层楼,而妃子还有机会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光祖耀祖才是重要的一点,妃子得到皇帝宠爱,就连仆从们都跟着提升了自己的等级,俗话说“鸡犬升天”就是这个道理了,在无数的推手后面,让这些皇帝的女人身不由己了。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所受的最根本压迫是阶级压迫,因此该理论主张阶级平等,而封建社会就是一个以地主阶级为主的阶级社会,因此也就必然导致了女性从出生至死亡一直被控制在男性思想的枷锁下。
四、结语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批判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事实,以各种方式号召女性意识的觉醒。
然而可悲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女性往往是男性主导的文化理念和性别差异的刻板陈见的延续,陚予女性年轻、漂亮、温柔、顺从等固定的性别特征,强化女性传统的家庭角色,宣传女人为家庭、为男人而活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氛围下,“夫为妻纲”被她们领悟得极为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