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商鞅南门立木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9
语文S版六下《商鞅南门立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商鞅南门立木》的内容,感悟商鞅变法的决心和智慧。
2.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商鞅变法的决心和智慧。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商鞅变法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老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寓意。
2.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案例分析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五)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老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
(六)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商鞅变法的相关故事。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堂练习、拓展延伸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商鞅南门立木》的内容,感悟了商鞅变法的决心和智慧。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分析,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1.导入新课老师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秦国的崛起等。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商鞅变法的了解,如商鞅变法的目的、措施等。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如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学生分享自读感悟,如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商鞅的智慧和决心等。
3.课堂讲解老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寓意,如表明商鞅变法的决心、展示秦国的实力等。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商鞅南门立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背景,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分析其寓意。
2.教学难点: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以及商鞅南门立木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商鞅南门立木》这篇课文。
你们听说过商鞅吗?知道他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吗?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注意读音、书写和词义。
2.学生自主练习生字词,教师检查。
四、故事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背景,理解商鞅变法的初衷。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寓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2.学生分享对商鞅南门立木寓意的理解。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商鞅南门立木对秦国的影响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南门立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商鞅南门立木的现代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自主写作,教师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
二、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插图。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课后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秦国历史。
2.家长参与,共同探讨商鞅南门立木的教育意义。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商鞅南门立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商鞅南门立木课文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商鞅南门立木》课文主要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在此整理了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商鞅南门立木》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
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shù)长,主持变法。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
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这天清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南门城墙上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这个消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轰动。
人们纷纷涌向南门,拥在大木柱的四周。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嘿,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piányi]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那根木头。
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人,怕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悄悄地溜走了。
因此,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第二天,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dūnanɡ)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