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
- 格式:docx
- 大小:15.86 KB
- 文档页数:2
农作物如何分类
(1)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豆类、薯类、青稞、蚕豆、小麦为主要作物;(2)油料作物:以油籽、蔓青、大芥、花生、胡麻、大麻、向日葵等为主;(3)蔬菜作物:主要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莲花菜、菊芋、刀豆、芫荽、莴笋、黄花、辣椒、黄瓜、西红柿、香菜等;(4)果类:有梨、青梅、苹果、桃、杏、核桃、李子、樱桃、草莓、沙果、红枣等品种;
(5)野生果类:有酸梨、野杏、毛桃、山枣、山樱桃、沙棘、等;
(6)饲料作物:如玉米、绿肥、紫云英等;
(7)药用作物:有人参、当归、金银花、薄荷、艾蒿等。
△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
农作物分类主要分为七大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果类、野生果类、饲料作物、药用作物。
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薯类为主要作物;经济作物:以油籽、蔓青、大芥、花生、胡麻、大麻、向日葵等为主;蔬菜作物:主要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莲花菜、莴笋、黄花、辣椒、黄瓜、西红柿、香菜等;果类:有梨、青梅、苹果、桃、杏、核桃、李子、樱桃、草莓、沙果、红枣等品种;野生果类:有酸梨、野杏、毛桃、山枣、山樱桃、沙棘、等;饲料作物:如玉米、绿肥、紫云英等;药用作物:有人参、当归、金银花、薄荷、艾蒿等。
重点介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亦称“食用作物”“粮谷作物”,是对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及食用豆类作物的总称。
在营养上,谷类作物主要提供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豆类作物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等;薯类作物主要提供淀粉、维生素等。
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牲畜的精饲料,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
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
经济作物一般指为工业,特别是为轻工业提供原料的作物。
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橄榄);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灵芝);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
具体农作物2018年8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将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等,具有开发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于明朝中后期经过东南亚传入我国的。
现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面积最多的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
中国农作物分布情况及特色(地图版)一、北方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小麦: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
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方小麦以其粒大、质优、口感好等特点著称。
2. 玉米:玉米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也相当广泛,尤其在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这些地区的玉米以其饱满、香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受到消费者喜爱。
4. 薯类:马铃薯、红薯等薯类作物在北方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尤其在甘肃、陕西等地。
这些地区干旱少雨,适宜薯类作物生长。
二、南方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水稻: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口感细腻,是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
2. 柑橘:南方地区的柑橘产业具有世界知名度,尤其是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这些地区的柑橘以其皮薄、汁多、味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备受消费者喜爱。
3. 茶叶:我国南方茶叶种类繁多,如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
茶叶产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安徽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生长。
4. 棉花:南方地区的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棉花纤维品质优良,产量稳定,对我国棉纺织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西北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枣树:新疆是我国枣树的主产区,尤其以若羌红枣、和田大枣等品种闻名。
新疆的枣树种植历史悠久,红枣品质上乘,营养价值高。
2. 葡萄:新疆葡萄品种繁多,口感各异。
吐鲁番地区的葡萄干享誉世界,具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
3. 瓜类:西北地区的哈密瓜、西瓜等瓜类作物品质优良,口感鲜美。
尤其是哈密瓜,以其甜度高、肉质细腻著称。
四、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青稞:青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点。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 藏药: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藏药资源。
农作物名词解释农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它依赖于各种作物,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食物、服装和燃料。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作物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术语。
农业是指以栽培农作物及其他植物,养殖隐性动物,收获种植作物,收集野生植物及其他类型植物,以及转售种植作物等劳动的过程。
农作物是指用于为人类提供食物、服装和燃料的各种植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甘蔗、油菜等。
它们可以分为两类: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
经济作物是指经过独特的培育而被开发用于食物、服装、谷物或其他商业用途的作物,例如水稻、小麦、棉花、甘蔗、玉米等。
这些作物比较适宜栽培,并且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其他作物是指无经济价值的作物,如蔬菜、水果、药草等,这些作物不仅仅是物质价值,它们还有营养价值。
耕种是指在农田中种植种子、种子幼苗和植株以及施用肥料和农药等活动。
它是一种传统的农业技术,主要针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如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
收割是指准备收获作物的过程,包括收割作物、成熟的作物和发芽的作物,以及收割作物时被移出农田的作物。
授粉是指将一种植物的花粉移植到另一种植物上以改善其种子属性的活动。
它有助于改善植物的品质,提高产量,并促进新品种的发展。
施肥是指补充土壤中营养物质的活动,以改善土壤质量,使作物成长茁壮。
施肥是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常用的有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两种。
灌溉是指将水引入田地内部,使其被作物吸收的过程。
它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而且有助于提高作物品质,同时也能保护作物免受干旱的影响。
收获是指将作物收获时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收获期间获得的作物。
收获通常可以分为收割及收割后的分类、包装、储存和运输等几个步骤。
这些术语组成了农作物的基本定义。
从实际出发,农业就是根据这些术语收获农作物的过程,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维持世界的正常运行。
虽然农业术语传统丰富,但它们的基本意义是通用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农业及其相关活动,从而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20种常见作物的播种时间、种植要点1. 小麦播种时间:秋季播种或春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和充足的水源,及时施肥,防治病虫害。
2. 玉米播种时间:春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土壤肥沃的地块,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施肥,定期除草,防治玉米螟等病虫害。
3. 大豆播种时间:春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播种前进行充足的灭草,及时施肥施水,防治病虫害。
4. 水稻播种时间:春季或夏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充足水源的地块,定期保持水田的充足灌溉,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5. 花生播种时间:春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保证充足的光照和水源,及时施肥,防治花生蚜虫等害虫。
6. 芝麻播种时间:春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粘土、黏砂质或壤土性土壤,施入足够有机质和氮肥、磷肥,防治病虫害。
7. 土豆播种时间:春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保证土壤湿润,施足够肥料,防治病虫害。
8. 番茄播种时间:春季或夏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肥沃、疏松、排水性良好的砂质土壤,保持土壤湿润,定期施肥,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
9. 胡萝卜播种时间:春季或夏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排水性良好的砂质或壤土土壤,保持土壤湿润,加强施肥,防治病虫害。
10. 青椒播种时间:春季或夏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肥沃、疏松、排水性良好的砂质土壤,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施肥,防治病虫害。
11. 马铃薯播种时间:春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保证土壤湿润,施足够肥料,防治病虫害。
12. 洋葱播种时间:春季或秋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保证土壤湿润,施足够肥料,防治蚜虫、蚜螨等害虫。
13. 黄瓜播种时间:春季或夏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肥沃、疏松、排水性良好的沙质土壤,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施肥,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
14. 茄子播种时间:春季或夏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保证土壤湿润,加强施肥,防治病虫害。
15. 南瓜播种时间:春季或夏季播种种植要点: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和充足的水源,及时施肥,防治蚜虫、蚜螨等害虫。
农作物概述主要内容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农作物概述主要内容1.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2.农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3.农作物栽培主要措施第一章农作物概念及分类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是农作物的概念掌握和农作物分类,难点是农作物分类,技能点是熟练区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一、农作物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一)农作物概念狭义: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作物或“庄稼”:指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
广义:人类栽培的,有利用价值的各种植物。
例如:五谷杂粮(二)农作物与野生植物区别:是否经过人工的驯化和栽培。
二、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种类很多,他们分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种。
通常按照以下分类法分类(一)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绿肥作物和药用作物。
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1)禾谷类作物多数属于禾本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农作物有大豆、豌豆、绿豆、小豆、蚕豆、小扁豆、鹰嘴豆、饭豆等(3)薯类作物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
主要农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芋、菊芋、山药、蕉藕等。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他作物。
(1)纤维作物主要有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苎麻、蕉麻、菠萝麻等。
(2)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等,有时大豆也归于此类。
前四种主要是食用油料作物,后面几种是工业用油料作物。
四大油料作物:花生、大豆、芝麻、棉花。
(3)糖料作物: 主要有甘蔗和甜菜,甜叶菊和芦粟等。
甘蔗主要是在南方种植,甜菜主要是东北,华北等地种植较多,甜叶菊济宁也有种植。
(4)嗜好性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可可等,此外还有一些挥发性香料作物,如香茅草等。
(5)其他作物主要有桑、橡胶、席草、芦苇等。
农作物特征农作物特征是指农作物在形态、生理、生态、遗传和经济等方面的表现和特点。
了解农作物的特征对于农业生产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适应性、形态特征、生理特征、遗传特征和经济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包括光周期性、温度适应性、水分需求等。
例如,水稻是一种光周期性作物,其生长和发育受到光照时间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日照时数才能开花结果;而玉米是温度适应性较强的作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5摄氏度;棉花则对水分需求较高,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灌溉。
二、农作物的适应性农作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
例如,大豆是适应性较强的作物,能耐寒、耐旱、耐盐碱,适宜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小麦则对土壤要求较高,对酸性土壤较敏感,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
三、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包括株高、根系结构、茎叶形态等。
例如,玉米具有高大的株高,茎秆粗壮,叶片宽大;水稻的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小麦的茎秆较矮小,叶片细长。
四、农作物的生理特征农作物的生理特征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传导作用等。
例如,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量转化为化学能,促进生长发育;呼吸作用是农作物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供给生长发育所需。
五、农作物的遗传特征农作物的遗传特征决定了其遗传性状和变异性。
例如,水稻的杂交优势明显,通过杂交育种可以获得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小麦的自交不纯度较高,杂交育种效果较差。
六、农作物的经济特征农作物的经济特征主要包括产量、品质和市场需求等。
例如,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果树作物如苹果、梨等,除了产量外,品质也是消费者重视的因素。
农作物的特征包括生长习性、适应性、形态特征、生理特征、遗传特征和经济特征等方面。
了解和研究农作物的特征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品种、制定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分类标准农作物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而栽培的植物。
根据其生长特点、用途和分类特征,农作物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农作物的分类标准对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农作物资源。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作物进行分类,并介绍其分类标准。
一、按照生长周期和生长特点分类。
1. 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麦等,生长周期一般在半年以上,以种子为食用部分。
2. 豆类作物,包括大豆、绿豆、花生等,生长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以种子为食用部分。
3. 薯类作物,包括马铃薯、甘薯等,生长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以块茎或地下器官为食用部分。
4. 饲料作物,包括玉米、青贮料、豆饼等,生长周期一般在半年以上,以全草或部分植物为饲料。
二、按照用途和经济价值分类。
1. 粮食作物,主要供给人类食用,包括谷类作物和部分豆类作物。
2. 油料作物,主要用于榨油,包括大豆、花生、油菜籽等。
3. 经济作物,主要用于商品交易和工业加工,包括棉花、烟草、甘蔗等。
4. 饲料作物,主要用于家畜饲养,包括玉米、青贮料等。
三、按照植物形态和生长习性分类。
1. 禾本科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等,具有茎秆中空、叶片有鞘和舌等特点。
2. 豆科作物,包括大豆、绿豆、花生等,具有根瘤菌共生、叶片复叶等特点。
3. 菊科作物,包括菊芋、甘薯等,具有块茎或地下器官发达、叶片大型等特点。
4. 单子叶作物,包括玉米、稻谷等,具有叶脉平行、叶片质薄等特点。
四、按照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分类。
1. 旱作物,适应干旱环境,包括小麦、玉米等。
2. 水稻作物,适应水稻田种植,包括水稻、菰、茭白等。
3. 棉麻作物,适应亚热带环境,包括棉花、亚麻等。
4. 热带作物,适应热带气候,包括甘蔗、香蕉等。
综上所述,农作物的分类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包括生长周期和生长特点、用途和经济价值、植物形态和生长习性、生长环境和适应性等方面。
这些分类标准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农作物资源,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探索出“双季超级稻定产、定苗、定氮栽培”(简称“三定”栽培法)新技术,今年起开始大面积推广。
4月14日,湖南省农业厅向全省50个水稻高产创建县下发1万份《双季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每县培训1万个示范户,带动水稻迈向节约型生产,实现内涵增长。
水稻栽培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稻作区域,由于温、光、水、土不同,水稻产量潜力不同。
湖南省超级稻栽培协作组针对不同生态区,提出不同的目标产量,规范不同生态区域具有普遍实用性的高产栽培措施,首创双季超级稻高产“三定”栽培法,其核心即为“因地定产,依产定苗,测苗定氮”。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湖南农大教授邹应斌介绍,“因地定产”一般采取前3年的平均产量,加上15%至20%的增产幅度,确定田块的目标产量。
“依产定苗”即依照品种的栽培特性,确定基本苗、有效穗、每穗粒数等指标,进行适量播种、宽行匀植。
在“三定”栽培法中,“测苗定氮”是最关键的环节。
由于水稻叶色能准确反映氮素,专家绘出黄绿至深黑的比色卡片,农民只需把水稻叶片的颜色与比色卡片对照,即可知道水稻是否缺氮,缺多少补多少,杜绝盲目增施氮肥,实现水稻全程科学供肥。
近3年,湖南省超级稻办在全省11个县的94块田开展多点联合定位试验,在湘北平湖区、湘中丘陵区、湘南山区等不同生态区中,“三定”栽培超级稻普遍取得单产增20%,减少氮肥用量30%的效果。
桂东县在海拔近700米的寨前乡示范“三定”栽培法,作中稻栽培的超级稻,去年单产达到886公斤。
一、超级稻“三定”栽培的技术内涵超级稻“三定”栽培法是指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的水稻栽培方法。
在目标产量已确定的基础上(定产),群体指标的调控首先是确定基本苗数和栽插密度(定苗),其次是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定氮)。
超级稻“三定”栽培法的内涵可理解为:因地定产、依产定苗、测苗定氮,即定产、定苗、定氮。
二、超级稻“三定”栽培的技术原理 1.目标产量与种植区域生态条件相一致超级稻产量表现受种植区域气候、土壤等因子的影响,目标产量的确定应与种植区域的生态条件相一致。
超级稻籽粒产量的75%~90%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作用产物,因此抽穗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光照和昼夜温差,对于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
事实上,超级稻高产记录是在气候、土壤、肥水比较好的生态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不是什么地方、什么年份都具有创造水稻高产记录的这种条件。
特别是气候条件变化很大,比如水稻抽穗及其灌浆结实时期较好的气候条件,对很多地方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但是,在相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只要种植得当,超级稻的增产潜力就能够得到发挥。
目前培育的超级稻品种生育期较长,作一季稻栽培生育期一般130天~150天,在海拔较高的山区种植,产量可达到每667平方米800公斤,在湘中、湘北、湘南等双季稻区种植,每667平方米产量一般为600公斤~700公斤。
这是因为在超级稻抽穗结实期间,高海拔山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裕和相对湿度适中等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和高产形成的气候条件,而在湘北、湘中、湘南等双季稻区,由于昼夜温差小、光照强而不稳定等不利于光合产物积累的气候条件的影响,产量往往不如高海拔山区。
2.目标产量与水稻群体生长发育相一致超级稻的群体发育指标应与目标产量因子相一致,过小的和过大的群体结构均不利于子粒产量的形成。
与水稻矮秆多穗品种的栽培特性比较,中秆大穗品种(包括常规稻和杂交稻)具有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生产量大等特点,尤其是杂交水稻的分蘖能力、根系生长、叶面积扩展、生物产量和大穗的优势更为明显。
对于超级稻的栽培,应强调在不降低收获指数的前提下增加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并保持与产量构成相协调的群体指标。
超级稻单位面积产量可表达为单位面积穗数、每
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乘积,其中任何一个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动都可能导致产量的变化。
因此,促进超级稻群体发育各项指标的协调、保持较为稳定的产量构成因子及其各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协调,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高效栽培的关键。
过小和过大的库容量和生物产量均不利于超级稻子粒产量的形成,因为库容量和生物产量过小,不能发挥超级稻的高产潜力,而过大又会由于叶片相互隐蔽,中下部叶片的呼吸作用加大,消耗更多的光合产物,影响抽穗后子粒的灌浆结实而减产,特别是在后期出现贪青晚熟和倒伏的情况,导致严重减产。
3.目标产量与水稻栽培技术措施相协调栽培措施应满足对种植区域气候、土壤条件的要求,协调与超级稻目标产量相一致的群体和个体的发育。
水稻不同目标产量栽培条件下的技术规范不同:①计划的用肥量与目标产量有关,也与养分吸收利用率(氮肥占30%~35%、磷肥占20%、钾肥占35%~40%)和稻田土壤供肥能力有关。
根据我们连续4年在湖南省宁乡县的定位试验结果发现,在不施肥条件下地力产量一季稻667平方米产量达到400公斤、双季稻667平方米产量达到240公斤~280公斤)。
每生产1吨稻谷地上部植株(稻草+稻谷)需要吸收17公斤~18公斤氮(有效成分,下同),六七公斤磷、21公斤~23公斤钾,同时超级稻植株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随着稻谷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②计划的穗数与目标产量有关,也与栽插密度、每穴的基本苗数、灌溉措施及品种分蘖特性等有关。
水稻表现出随着穗数的增加而产量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