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 (2)
- 格式:pptx
- 大小:9.93 MB
- 文档页数:27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家的意味课时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道德修养: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劳节俭、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家庭的好成员。
健全人格: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处理与家庭、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责任意识:提升他们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
教学重点:家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家风的重要性课前准备:预习第四课第一框内容,思考一个问题:家,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方法用具:无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讨1:家的重要性(1)观点讨论。
关于“家”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小李:家是地域——我的家在某省某县某镇某村。
小亮:家是住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
小红:家是一群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妹妹,还有……小燕:哪里有家人的关爱,哪里就是家。
从上述观点中得出: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
(2)明晰概念。
由家庭的含义(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判断家庭关系确立的不同情形:男女结婚成家、继子女与继父母也是一家人→婚姻关系;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血缘关系;养子女与养父围绕观点、生活实际、故事等,展开探究,回答问题。
从中细细品味家的意味,能够更加热爱家庭,更加孝敬父母和长辈。
同时,完成相应知识笔记。
通过设置观点讨论、明晰概念、故事分享等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既锻炼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又挖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攻破知识点——家的重要性:①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
②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
③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家的意味》(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七年(上册)一、教学介绍《家的意味》是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体会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二、学情介绍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他们可能会对家庭中的一些问题产生困惑和矛盾,同时也渴望得到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任务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知道家庭的功能。
体会家庭中的亲情之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学会关心、爱护家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回报家庭。
四、组织教学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家庭的视频或讲述一个与家庭有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讲解家的内涵、意义、功能以及亲情之爱等内容。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的感受和体会,探讨如何关心、爱护家人。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强调家的重要性和亲情之爱的珍贵。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
(2)体会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3)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心、爱护家人,增强家庭责任感。
六、教学法讲授法:讲解家的内涵、意义、功能等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之爱。
七、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资料、案例材料等。
《家的意味》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性,理解家庭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
2.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家庭的情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责任意识:5.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主动为家庭做出贡献。
6.培养学生孝亲敬长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家庭的含义和功能。
2.认识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3.明白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难点:4.理解家的内涵,体会家的温暖和亲情。
5.掌握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家庭的温馨图片,如一家人团聚、共度节日等,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2.讲述一个关于家的温暖故事,如一个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最终回到家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慰的故事,提问:这个故事让你对家有了怎样的感受?(二)讲授新课1.家的含义(1)提问:在你心目中,家是什么?是一所房子、一个地域,还是其他的什么?o学生可能会回答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有亲人的地方等。
(2)展示关于家的不同理解的内容,如“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等歌词,提问:这些歌词中的“家” 指的是什么?“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中的“家” 指的是一个可以栖息的住所。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中的“家” 指的是有亲人、有亲情的地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中的“家” 指的是一个地域。
(3)讲解家庭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并结合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张寒和李小樱恋爱一年,结婚成了家,这是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的家庭;一年后,二人生下一对双胞胎,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这是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他们的邻居合法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取名闹闹,这是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小两口的舅舅离婚三年后又结婚了,组成了新家庭,这是随父或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3课时)第1课时家的意味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的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目《家的意味》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有以下几大构建:1、生命的居所;2、中国人的“家”。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并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认识并了解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庭内涵及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2、了解中华文化中“家”的意味。
过程与方法1、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知道“孝”的精神内涵及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家庭、热爱亲人的道德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孝”的精神内涵。
难点对“孝”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精心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汉字“家”的多种写法及与“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
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激趣播放歌曲《回家》:“走过的世界不管多辽阔,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
”《回家》这首歌曲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生命的居所【过渡语】提起“家”,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问你什么是家,家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1.什么是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