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课堂实录 _2
- 格式:docx
- 大小:20.93 KB
- 文档页数:7
《行道树》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贪婪、点缀、堕落、冉冉、牙龈、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教学方式: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合作探究,品味体会3、联系生活,读出感悟4、总结归纳,举一反三一、导入同学们,当你们逛街的时候,街上最吸引你们的是什么?生答:高楼商店名车帅哥美女同学们,我们平时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最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花花绿绿的广告牌,装扮时尚的俊男靓女,而在道路两旁离我们最近的行道树却很少吸引我们,但是这些行道树却吸引了作家张哓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行道树>这一棵,看看是行道树的什么吸引了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1、在读学习之前我们还是先来扫清词语障碍。
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出示大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是看结果的时候了,大家一起来大声把屏幕上的字词读出来。
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2、同学们字词读的很不错,现在呢翻开课本31页,我们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注意品位文章的语言,本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所以假设你们自己就是一棵行道树,读出感情.这样吧,男同学来读第一部分,女同学读第二部分。
师:好了同学们,你们自己来评一下你们读得如何?(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纠正)现在呢,老师放一下行道树的配音阅读,体会一下录音里老师的读法,读到动情处同学们也可以一起读。
学生听读课文对比一下刚才我们自己读的和录音的,又有什么新的感受,觉得录音里老师读的如何呢?老师总结(配音老师感情饱满,仿佛听到了行道树痛苦而不悔的述说等等)三、合作探究,品味体会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行道树》教学实录2篇Teaching record of street trees《行道树》教学实录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行道树》教学实录2、篇章2:《行道树》教学实录篇章1:《行道树》教学实录师:上课!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
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
(屏幕显示两幅行道树图片)师:行道树是指什么?生(齐):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男):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女):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生(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7 《行道树》课堂实录及评点【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兰天同学画的一幅画。
(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男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
哪位同学还能说得再细致具体一些呢?女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
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女生答:喜欢。
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全班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兰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
”)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
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生: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
(全班同学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
它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
我喜欢其他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它懂得奉献。
师:说得太好了。
你把这段也读一下吧。
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生:她读得没节奏,没感情,声音小。
师(笑):哦,是这样的吗?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
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啊。
《行道树》课堂实录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师: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面对一篇课文,我们应该明白学什么,然后共同研讨怎么学,最后实现一个目标:学会,会学。
那么今天这节课要学点什么?有两个目标:1、抓住最富有哲理性的点睛之句,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形象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行道树的形象、精神。
但是这节课很快就会过去,如果同学没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没有竞争的意识,没有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很难完成这些目标,大家想不想高效率地完成?生:想!师:老师想给大家提个要求行吗?生:行!师:积极思维,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行吗?生:行!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勾划出最富有哲理性的点睛之句。
(一学生读完后就有许多同学举手回答。
)师:找对了,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我们齐读这一句好吗?(学生齐读: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文中说“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业”?(板书:神圣)生1: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生2:高尚的事业。
师:说得很好。
神圣就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是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
那么,行道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3:第二段“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同伴在吸露,在玩,而我们在净化环境生4:第三段“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生5:第四段“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生6:第五段“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老师针对同学回答,依次板书:净化环境、勤生绿叶、献出浓阴、迎接光明、制造清新)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但是老师不理解的是书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痛苦的句子。
《行道树》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人教版教学设计)一、导语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却有一排排站在路边的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默默地苦熬着。
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正在想什么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曾经站在行道树的立场上写过一篇文章,那她是如何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
(板题)二、解题大家知道什么是行道树吗?我们来看树下注释2,一起读一下:行道树,指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在我们学校里,外面的大街上就有很多行道树,你们平时留意了吗?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张晓风却注意到了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美。
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张晓风。
三、作者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张晓风?(生介绍)这位同学介绍的比较详细。
在我们认识一位作者时,可以按照“五字记忆法”来记住和他相关的内容,即“名、时、地、评、作(姓名,出生时间,是什么地方的人,社会对他的评价,主要作品)”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认识一下张晓风,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张晓风,1941年出生,台湾人,女作家,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愁乡石》等)(板书作者)四、读、悟(一)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注意老师在朗读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注意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二)好了,老师读完了,同学们都听清了吧?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同时要要准字音,注意我写在黑板上的字。
(板书:贪婪、堕落、点缀、冉冉、给予、牙龈)同学们都读完了吧?那么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这些字注音呢?好,这位同学很勇敢,大家也一起拿起笔来,在书上标好拼音。
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标的对不对?我们一起念一遍(生齐读)(三)我们知道了这些词的读音,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仅仅是为写树而写树吗?好,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课文。
《行道树》课堂实录及评点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树木无处不在。
它们有的生长在森林里,有的在公园里,还有的就在我们每天行走的道路两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张晓风的《行道树》,看看这些特殊的树木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心声。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行道树”)二、初读课文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行道树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课文,大家来说说,行道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步印象?生 1:我觉得行道树很辛苦。
生 2:它们很孤独。
生 3:行道树在默默奉献。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师:谁能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4:课文写了行道树在城市道路旁的生活,它们承受着很多痛苦,但依然在为人们奉献。
师:很好。
那行道树都承受了哪些痛苦呢?生 5:它们站在路边,被灰尘弄脏,还被人们忽视。
生 6:它们的生活环境很差,充满了烟尘。
师:是啊,行道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那它们又为人们做了什么奉献呢?生 7:它们制造清新的空气。
生 8:给城市带来了绿色。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
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行道树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句子。
四、精读课文师:(出示句子“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大家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思考一下“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 9:我觉得这里的“堕落”不是指真正的道德败坏,而是说行道树从美好的环境来到了糟糕的环境。
师:理解得很准确。
那作者为什么要用“堕落”这个词呢?生 10:这样更能突出行道树的无奈和牺牲。
师:非常好。
再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
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从这个句子中,你能体会到行道树怎样的心情?生 11:我能体会到它们的悲伤和无奈。
《行道树》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人教版教学设计)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却有一排排站在路边的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默默地苦熬着。
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正在想什么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曾经站在行道树的立场上写过一篇文章,那她是如何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
(板题)二、解题大家知道什么是行道树吗?我们来看树下注释2,一起读一下:行道树,指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在我们学校里,外面的大街上就有很多行道树,你们平时留意了吗?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张晓风却注意到了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美。
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张晓风。
三、作者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张晓风?(生介绍)这位同学介绍的比较详细。
在我们认识一位作者时,可以按照五字记忆法来记住和他相关的内容,即名、时、地、评、作(姓名,出生时间,是什么地方的人,社会对他的评价,主要作品)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认识一下张晓风,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张晓风,1941年出生,台湾人,女作家,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愁乡石》等)(板书作者)四、读、悟(一)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注意老师在朗读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注意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二)好了,老师读完了,同学们都听清了吧?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同时要要准字音,注意我写在黑板上的字。
(板书:贪婪、堕落、点缀、冉冉、给予、牙龈)同学们都读完了吧?那么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这些字注音呢?好,这位同学很勇敢,大家也一起拿起笔来,在书上标好拼音。
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标的对不对?我们一起念一遍(生齐读)(三)我们知道了这些词的读音,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仅仅是为写树而写树吗?好,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课文。
《行道树》课堂实录及评点(通用12篇)《行道树》及评点篇1【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兰天同学画的一幅画。
(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男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
哪位同学还能说得再细致具体一些呢?女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
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女生答:喜欢。
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全班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兰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
”)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
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生(1):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生(1)朗读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全班鼓掌)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
(全班同学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
它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
我喜欢其他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它懂得奉献。
师:说得太好了。
你把这段也读一下吧。
(生(2)朗读第2自然段)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生(3):她读得没节奏,没感情,声音小。
师(笑):哦,是这样的吗?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3)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
《行道树》课堂实录
师:漫步于繁华的都市,徜徉在宁静的树阴,清风拂过朝露滋润的脸颊,晨曦暖透温馨装点的清凉人们快乐着,幸福着,却少有人关注为我们制造清新,生产活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行道树.它们生长在寂寞里,生长在不被人了解的孤独里.今天,著名作家张晓风将带我们走进行道树,去聆听它们心底最真的声音.下面,老师朗读课文,请大家仔细来听,看大家能听出哪些疑问.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们仔细地听读并时时做一些笔记.)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不知大家听出了多少疑问,下面请你们按小组坐好,开始讨论并畅所欲言.
生:我想问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飞尘一词,可不可以换成灰尘?
师:这个问题很细微,但是很有价值.谁能帮他解答一下?
生:飞尘指飞扬的尘土,重在飞上,如果换成灰尘就不能表现尘土飞扬的状态,所以不能替换.
师:回答正确,我还想补充一问:飞尘一词,它还暗示了什么?这对于写行道树有什么作用?
生:暗示城市的环境差.这种环境不利于市民生活,而行道树能吸附飞尘,改善市民的生活条件,它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做着对人民有利的事,而这正是本文要歌颂的.因此,它对下文赞颂行道树实际上起着铺垫的作用.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精彩!你们看,就一个词,便可以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可见,问题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问得有价值.请同学们继续提问.
生: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了我们?
师: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神圣的事业指拿一类事业?请概括.
生:指对社会,对人类有利的事业.
师:是的.这种事业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众生:只讲奉献,不讲索取.
师:为什么说这种事业是痛苦的呢?
生:因为这种事业要你对此付出牺牲,所以痛苦是在所难免.(学生鼓掌)
师:我十分赞同这种观点,那为什么说也惟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了我们?
(学生们沉默,无人能回答此问题.)
师:首先得理解深沉一词,很显然,这里不能理解为沉着持重的意思,它应该有深层的内涵,这深层的内涵就是指行道树奉献、牺牲之后的幸福与快乐.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它往往深埋于成熟者的心里.谁能举出一些神圣的事业(职业)呢?
生1:人民教师,清洁工人.
生2:医生,中国人民志愿军
师:是的.这些人虽然工作不同,但都无私奉献且默默无闻.让我们为从事神圣职业和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们致敬!
(师生鼓掌.)
生:课文中有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一句,我觉得点缀应该是让事物更美好,既然这样,为何有说是悲凉的呢?
师:这问题有一定深度,我们一起来讨论.请问同学们:行道树的奉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制造清新的空气.
生2:在夏天献出浓阴供人们乘凉.
师:这也就是说,行道树在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市民早已习惯于污浊了,环保意识淡薄.市民的健康问题并不是几棵行道树可以解决的,所以它们的内心深感悲凉.
生:既然这样,它们为何还生活在城市里?
师:这个问题交给你们自己解决,请各小组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
生:这是行道树奉献精神的再次体现.它们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并心甘情愿地为此付出,辛苦并执着的工作.它们的诚心一定会感动麻木不仁的人们,城市的环境状况有望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生:课文结尾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这种说法矛盾吗?
生:不矛盾.我认为忧愁是指行道树为城市的空气遭受污染,市民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以及环保意识的淡薄而忧愁;快乐则是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对社会有益,所以幸福而快乐.
师:问得好,答得好.谁能回答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行道树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生: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行道树的内心独白.它向读者诉说着自己酸甜苦辣,作者借行道树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
师:对,这种把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寄托在某一事物身上的写法叫象征,也叫做托物言志.这
也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请思考:作者要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可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很多的,为何偏偏选择行道树?
生:因为行道树是人们常见的事物.
生:它容易被忽视,但它并不计较,更能突出它默默无闻的品质.
生:这叫以小见大.
生:很好.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
生:像是行道树的真情告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正确.当然,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远不只这些.一篇精美的文章是永远也读不透的.建议大家在课外继续探讨,深入挖掘,同时,还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让自己的文章也变得精、美.散文是极好的朗读材料.而朗读一篇文章,首先得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同学们,结合老师先前的范读,加上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本文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
生:自豪和幸福.
生:伤感与悲凉.
师:我觉得应该把这些融在一块儿.行道树从事的是神圣的事业饿、,是自豪的、幸福的;但同时它有承受着被人冷落的孤独,所以内心的伤感和悲凉不可避免.我认为朗读时宜放慢语速,在快乐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请各小组自由练读,然后推举以为同学参加全班的朗读比赛.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派出的选手表现最好.要求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学生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师:同学们的表现让我非常满意,但我们还不能满足.同学们应该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朗读训练.既能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又能在朗读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学完这篇文章,同学们一定感慨万千,请你们用最精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内容不要求多,但一定要美.各小组开始准备.
(各小组积极准备,气氛异常活跃,老师巡视释疑.)
生: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人贡献很大,但因为他们身份卑微,不容易被人们发现.我们要走进他们,肯定他们,歌颂他们!
生:有一句话叫做痛苦并快乐着,我认为用来评价行道树是很合适的.
生: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这才是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命活力无边但生命有限,让你的生命焕发光彩,照亮世界,就是幸福和快乐的!(师生鼓掌.)
师:说得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摘录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并任选一角度作一些品析,我将利用这个时间,对今天个小组的表现作出评价,还将评出你们当中的最佳组合!
(学生做作业,教师评价个小组的表现,在下课前评出最佳组合,授课结束.)
【课后感】
《行道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短小散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受到文学艺术之美的良好熏陶,同时也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教学本文,我将课堂大胆交给学生主宰.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学生需要什么来组织,教师只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点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起语文综合素质.
授课结束,我只有一种感觉:轻松!彻底的轻松!学生也表现出意犹未尽之态.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以更加牢固.全新的教学已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教师有多累,学生便有多苦,这是对传统教学的形象评价.造成师生身心疲惫的原因是没有
找准教学活动的主体.一方面教师生怕将该传授的知识遗漏,必然会尽可能吃透教材,将知识整理归类,然后要求学生一一掌握,从而形成了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学生是很不乐意接受的;另一方面,学生渴望表现自己,他们希望自己的发现被老师看见并且肯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传统的教学课堂没有给学生这种权利,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知识的奴隶.所以到头来老师劳累,学生辛苦,教学效果不佳.由此看来,如果教育观念不改变,越是负责任的老师,对学生的毒害就越深也不无道理.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丝毫没有淡化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开放而有序地组织教学.教师只有控制好课堂并极力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的优越性才能表现出来.当然,只追求形式的多样性,而不注重效果的教学是不可取的.
新事物地出现并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必定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教学亦是如此.就本次教学而言,仍然存在许多的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弥补和改正.但它更新了我的观念,指引了我的教学方向,这一点,已是弥足珍贵的了.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