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 渔歌三首 渔舟唱晚讲义 北师大版
- 格式:ppt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5
渔歌三首【教学目标】1.背诵《渔歌三首》,理解诗歌的主题。
2.掌握通过比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质朴风格、清新气息的词风。
2.了解作者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
3.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纵情山水间是历代许多文人们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柳宗元和张志和来体验一下当渔翁的感受。
柳宗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
对张志和,我们不大熟悉。
他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绝意仕途,隐居江湖。
张志和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均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
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首“风流千古”,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也得以千古风流。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西南。
《西吴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
”白鹭,嘴直而尖,颈长之鸟。
鳜鱼,一种名贵的淡水鱼名,口大鳞细,肉鲜美。
箬笠,用竹篾或箬叶编成的斗笠。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渔歌三首》,教师正音。
汲欸鳜箬笠徜徉脊骨2.教师配音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渔翁》和《渔父》,并且背诵。
4.思考:A.《渔翁》和《渔父》中作者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渔翁》中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
《渔父》中作者描绘了从容自适的渔父,还描绘了一幅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B.《渔翁》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请从诗中找出相应语句映证你的观点。
——时间顺序。
夜,晓,日出。
C.《渔父》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写了青山,写了绿水,写了渔舟、桃花、白鹭、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有静有动,有时间有空间,还写了一个从容自适、悠然脱俗的渔父。
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深入体验。
《渔翁》和《渔父》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渔翁》第一句诗中的“清”字写出了湘水的特点清澈。
北京师范大学版第三册《渔舟唱晚语文教案》渔船唱晚是王波《滕王阁序》的一句名言。
原句是“渔舟唱晚,响穷栗鹏岸;寒惊,声破衡阳之蒲”。
解说:傍晚时分,渔船的歌声响彻栗鹏湖滨,感觉寒冷的大雁叫声回荡在衡阳水边。
以下是北师大版初三边肖编的《渔舟唱晚》语文教案。
欢迎学习和参考!《渔舟唱晚》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识别古筝的形状和音色特征。
能够用音乐唱出熟悉的旋律。
2.让学生分析旋律等音乐语言。
去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的初步能力,获得美好的体验。
教材重点难点:1。
可以根据音乐旋律想象音乐画面,根据音乐的意境联想对面的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古筝、《丰收锣鼓》 VCD首先,导入新的课程:老师:今天的课上,我们教室里又多了一件乐器。
各位,这是什么乐器?老师:古筝是弹拨乐器,音色优美,旋律流畅,像天上的云,低空中的流水。
有许多和郑一起演奏的曲目。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首经典古筝独奏《渔舟唱晚》。
这首曲子是古筝老师娄淑华在20世纪30年代改编的.请仔细欣赏。
有两个问题要问你:1。
这首曲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2.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段落?二、了解音乐:(1)学生再次欣赏整首歌。
(2)学生回答问题。
(3)老师总结:学生说的很好,每个从不同角度欣赏音乐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这首乐曲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诗意景象,渔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唱着歌回家。
老师:你认为音乐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健康:三部分。
(4)分段欣赏欣赏第一部分(1)老师:是的。
接下来,老师让我们班的吴新宁给你演第一部分。
请思考一下这部分音乐的节奏、情绪、速度和旋律。
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扮演完角色后回答)节奏:平静的心情:安静的速度:缓慢的旋律:美丽而安静。
小结:这一部分描绘的是夕阳西下,船帆缓缓移动,渔民在轻声歌唱。
真是一幅迷离动人的风情画。
学主题旋律:让我们在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里,跟着吴新宁的钢琴一起唱。
(2)欣赏第二部分你在这篇文章中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流水,一系列加速的声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