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技术的图样——三视图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7
常见的技术图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为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第二节《常见的技术图样》之第一课时:“正投影与三视图”,它主要描述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三视图的识读和绘制等内容。
首先,三视图是按正投影法绘制的,故正投影法是绘制和识读三视图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绘图和识图的前提。
其次,三视图是工程设计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
最后,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形体的尺寸标注”和“机械加工图”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中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过有关三视图的知识,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来引导教学。
此外,学生一般对动手实践的好奇心强、积极性高,但往往缺乏细致、严谨的态度,故教师应注意进行积极地引导。
三、教学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投影的原理,初步理解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2)过程与方法:初步绘制和识读简单的三视图,初步学会规范作图的方法和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视图的绘制和识读在设计交流与表达中的重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细致、规范的技术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综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可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教学难点是三视图的绘制与识读。
五、教学准备三投影面体系教具,实物模型,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策略在本节的教学中,将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
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知识建构——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能力拓展”。
1、回顾设计交流的技术语言进行与具体的故事相结合实现情景导,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利用“手影”游戏、多媒体课件等演示并说明正投影的原理,为学习三视图成图原理作铺垫。
3、三面投影体系、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建构三视图成图原理。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南安国光中学技术组通用技术公开课《§6.2常见的技术的图样——三视图2》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朱仕成日期:授课班级:高一年13班地点:泰华楼四楼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对“设计交流”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要“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从中可知技术图样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而三视图则是技术图样教学的重点。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侧重于培养学生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生活甚至今后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三视图是最常见的技术图样之一,许多工程图如机械加工图等多用三视图的形式来表达。
因此,识读三视图是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的基础;识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是识读一般机械加工图的起点或平台。
其次,“识读三视图”教学涉及到本章的绘制草图、正等轴测图和第七章的模型制作、工艺等教学内容,通过“识读三视图”教学可以使前后章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既能培养学生识读一般机械加工图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为“识读三视图(识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也是对第六、七章教学内容进行重排的课时之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的前继课时已经学习了“设计表现图”的相关内容,可成为读图的准备。
其次,学生在高一年数学第二模块的教学中已经了解一般几何体的三视图和斜二测画法,对学生识读组合体的三视图也有一定帮助。
此外,一般学生动手的积极性高,好奇性强,但往往缺乏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这方面应注意积极引导其有利的因素进行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常见的技术的图样——三视图
《§6.2常见的技术的图样——三视图(2)》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设计交流”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要“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从中可知技术图样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而三视图则是技术图样教学的重点。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侧重于培养学生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生活甚至今后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三视图是最常见的技术图样之一,许多工程图如机械加工图等多用三视图的形式来表达。
因此,识读三视图是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的基础;识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是识读一般机械加工图的起点或平台。
其次,“识读三视图”教学涉及到本章的绘制草图、正等轴测图和第七章的模型制作、工艺等教学内容,通过“识读三视图”教学可以使前后章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既能培养学生识读一般机械加工图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为“识读三视图(识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也是对第六、七章教学内容进行重排的课时之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的前继课时已经学习了“设计表现图”的相关内容,可成为读图的准备。
其次,学生在高一年数学第二模块的教学中已经了解一般几何体的三视图和斜二测画法,对学生识读组合体的三视图也有一定帮助。
此外,一般学生动手的积极性高,好奇性强,但往往缺乏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这方面应注意积极引导其有利的因素进行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2、了解识读三视图的基本方法,并形成能力。
3、掌握美工刀等加工工具的安全操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识读三视图制作模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识读能力,初步学会模型的制作方法,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制作模型识读三视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2、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和质量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的读图技能和动手能力。
2、难点:应用投影原理来分析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关系,想象形体。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更注重学生思想的交流和方法的掌握。
在教学中.应留意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过程。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
教学内容应服务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是载体,不是教学的唯一。
因此,教学案例选择以简单的组合体三视图为核心,将教材的练习题和马上行动等的部分内容改造为案例,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为了便于学生能根据所给材料大小进行模型制作,活动案例视图的尺寸标注以比例形式标注,但强调设计实践以中应标注具体数字,给学生更大的创作空间,又不失细致和严密。
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时,每三人一组,创作的作品同排的两组进行互评,互评后将作品放在教室中央的展台上展出。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促进学生思想和方法的交流。
五、教学准备
1、材料:泡沫塑料若干、双面胶18卷。
2、工具:三角板36副、圆规18件、美工刀36支、钢锯条18片。
3、设备:展示台、教学多媒体系统
4、制作《§6.2常见的技术图样—三视图(2)》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印发随堂教学辅助练习及作业。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师生互动】
1、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宽相等”。
2、三视图的基本画法(学生回答后投影出来)
⑴选主视方向⑷画左视图、俯视图
⑵定图位⑸描深物体轮廓线
⑶画主视图⑹尺寸标注
【点评】教师结合简单组合体三视图案例,将学生在画三视图中出现的错误反馈给学生,并予以纠正。
(二)新课——识读三视图
【案例解读】教师结合讲评案例,逐步引导学生识读三视图。
(放映课件)
【归纳】师生互动总结识读三视图的基本思路:“抓主视、按线框、对投影、想形状”。
【案例巩固】教师利用课件给出一副简单的组合体三视图让学识读。
待学生识读出之后给出正等轴测图。
【点拨过渡】模型在识读三视图过程中的作用。
【马上行动1】根据识读出的三视图用泡沫塑料制作模型。
学生活动前,教师宣布活动的方法、安全操作和劳动卫生要求。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留意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并注意个别指导或小组指导。
【成果展示与评价】利用展示台和投影仪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相互评价,分享获取劳动成果的喜悦。
【点评】教师对学生作品先给予肯定,再指出不足的地方,要求予以改正。
【马上行动2】利用课件投影出两副简单的组合体三视图并印刷分发给各组(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性,读图的速度有的慢、有的快,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印发的材料将活动视图案例增加两例,难度也适当增大。
),让1~9组学生(每组3人)识读视图1案例,10~18组学生识读视图2案例,并用泡沫塑料制作相应模型进行验证。
要求各组识读并制作出相应的模型后,同排的两组同学进行互评。
学生活动时,教师仍
下去巡视,并个别或小组指导。
注意控制教学节奏。
学生实践活动综合评价表(评A、B、C、D四个等级)
班级组
别
成员
总
评
项目
综合评价
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老师评价合作态度
基本技
能
劳动卫
生与工
具
合作态度
基本技
能
劳动卫
生与工
具
合作态度
基本技
能
劳动卫生
与工具
活动内容
活动1 活动2
基本技能评价:A:识读出的形体、位置正确,模型尺寸误差不大于1mm:
B:识读出的形体、位置正确,模型尺寸误差不大于2mm
C:识读出的形体、位置正确,模型尺寸误差不大于3mm
D:识读出的形体、位置正确,模型尺寸误差大于3mm
【成果展示】请学生将作品放到展示台上,或用投影仪展出。
【收拾战场】请学生收拾工具、材料及教室卫生清理。
【课堂总结】简要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点评,先表扬,后纠错。
(三)作业布置
利用下列结构块通过一定的方式构成不同结构类型的形体,并用橡皮泥、粘土、瓜果等软质材料制作出它们的模型。
附1:板书设计:
§6.2常见的技术图样——三视图
一、投影规律
1、基本思路
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1)抓主视
(3)对投影
二、画三视图
(2)按线框
(4)想形状
物图
2、制作模型
三、识读三视图
(1)叠加法
(3)组合法
图物
(2)切割法
附2:识读三视图制作模型案例
马上行动1(课件、泡沫塑料)
马上行动2(课件、泡沫塑料)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获得了教育部课题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催允淳教授等专家和听课教师的认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教师准备充分,对教材的使用恰当,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创意性,很有技术课程的味道。
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学习评价相结合进行组织教学,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很好的落实。
但也存在着些小的不足,如动手操作活动之前若将评价的要求向学生阐明,学生的活动将更加的协调。
教师复习与讲授的时间偏长,用了将近15分钟,否则学生活动的时间将更加的充足。
总体上说本节课是一堂很成功的教研课。
能够得到催允淳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使我对新课程的实施更有信心。
相信成功来自于有准备的头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注重探索,努力与新课程同成长,将我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开好,真正成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