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反应题库1-2-10
- 格式:pdf
- 大小:78.47 KB
- 文档页数:9
抗原抗体反应练习题一、A11、异嗜性抗原的本质是A、同种异型抗原B、共同抗原C、改变的自身抗原D、抗原E、半抗原2、凡具有强免疫原性的物质,一般的分子量应是A、≥10000B、<1000C、<5000D、1000000E、1000003、对人体来说细菌的菌体(O)抗原属于A、自身抗原B、异种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D、异嗜性抗原E、半抗原4、关于抗原抗体反应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抗体只有在适当比例时才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B、抗原抗体反应依赖于两种的特异性结合C、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D、抗原过量称为前带E、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反应充分,称为等价带5、对抗原抗体反应叙述正确的是A、抗原抗体结合特异性指抗原表位与抗体铰链区结合B、抗原越多肉眼可见免疫复合物越多C、抗体越多肉眼可见免疫复合物越多D、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E、抗原抗体结合是一种共价结合6、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抗原抗体结合牢固不易受环境影响B、解离后的抗体结构活性改变C、解离后抗体不能再与抗原结合D、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仍可与其他抗原结合E、解离后抗体的活性和特异性不变7、与抗原的免疫原性无关的物质特性是A、异物性B、分子的大小C、分子的化学结构D、分子的立体结构E、物质的纯度8、天然抗原多属于哪种抗原A、TI抗原B、TD抗原C、既是TI抗原又是TD抗原D、既不是TI抗原又不是TD抗原E、超抗原9、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多而出现对反应的抑制现象称为A、亲和性B、抑制性C、前带现象D、后带现象E、解离现象10、甲、乙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A、半抗原B、完全抗原C、TD-AgD、TI-AgE、共同抗原11、对人类而言属于异嗜性抗原的物质是A、人抗白喉外毒素血清B、BSAC、破伤风抗毒素D、ABO血型抗原E、大肠杆菌O1412、纯化抗原常用的葡聚糖法适用于A、凝胶过滤B、离子交换层析C、亲和层析D、密度梯度离心E、沉淀13、抗原抗体反应最适PH为A、6.2~7.4B、7.2~7.4C、6.2~8.4D、7.2~8.4E、6.0~9.014、抗原的反应原性是指A、抗原对机体的反应性的特性B、抗原与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C、抗原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D、抗原与载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E、抗原引起自身反应淋巴细胞活化的特性15、抗原必需具备的基本特性是A、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B、无免疫原性,有免疫反应性C、分子量大,化学结构复杂D、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E、异物性、复合性1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A、抗原的化学组成B、抗原分子量的大小C、抗原结构的复杂性D、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及空间构型E、抗原表位的数量17、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是A、放射免疫技术B、免疫电泳技术C、酶联免疫技术D、免疫比浊技术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18、抗原抗体反应中,何种条件形成肉眼可见的免疫复合物A、抗原显著多于抗体B、抗体显著多于抗原C、抗原略多于抗体D、抗体略多于抗原E、抗原抗体比例适当19、不同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A、抗原与抗体比例不合适B、抗体的分子量较大C、抗原和抗体的大小相近D、抗体为多聚体E、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20、抗原分子诱导宿主产生应答的能力称为A、宿主反应性B、免疫原性C、免疫反应性D、抗原刺激性E、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21、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A、前带B、后带C、带现象D、等价带E、拖尾现象22、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最合适的条件是A、0.65%NaCl、pH 2~6、35℃B、0.85%NaCl、pH 6~8、37℃C、0.85%NaCl、pH 2~6、35℃D、0.85%NaCl、pH 2~6、37℃E、0.65%NaCl、pH 6~8、37℃2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不包括A、特异性B、可逆性C、可见性D、比例性E、阶段性24、来源于其他物种的抗原物质称为A、完全抗原B、异种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D、自身抗原E、半抗原25、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A、电解质、温度和酸碱度B、抗原抗体浓度、反应体积和温度C、抗原分子量和抗体效价D、温度、电解质和反应体积E、酸碱度、温度和抗原抗体浓度26、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合出现的沉淀现象称为A、等价带B、带现象C、前带D、后带E、中带27、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的合适浓度是A、固定的B、规定的C、与抗原相对而言D、随便设定的E、人为规定的28、抗原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抗原分子的A、物理性状B、结构的复杂性C、分子量大小D、表面的特殊化学结构E、异物性29、从抗原化学性质来讲,免疫原性较好的是A、脂多糖B、脂肪C、糖类D、DNAE、蛋白质30、容易引起免疫耐受性的抗原注射途径为A、静脉>皮下>肌内>腹腔B、静脉>腹腔>皮下>肌内C、腹腔>静脉>皮下>肌内D、皮下>肌内>腹腔>静脉E、腹腔>皮下>肌内>静脉31、决定免疫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A、载体B、佐剂C、抗原决定簇D、TI-AgE、TD-Ag32、患者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滴度为1:224,用豚鼠肾吸收后为1:56,用牛红细胞吸收后为0,可以辅助诊断A、血清病B、霍奇金病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D、病毒性肺炎E、冷凝激素综合征33、下列不是凝集反应试验的是A、直接凝集试验B、间接凝集试验C、凝集抑制试验D、协同凝集试验E、毒素中和试验34、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该抗体属于IgMB、该抗体可被含有Forssman抗原组织吸收C、该抗体与正常人血清中Forssman抗体不同D、该抗体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高峰为3~4周E、该抗体持续时间为3~6个月35、兼有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物质称为A、简单半抗原B、复合抗原C、阻断抗原D、完全抗原E、封闭抗原。
高中抗原练习题
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物质。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疫苗的研制中,抗原的作用不可忽视。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原的高中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抗原的理解。
1. 抗原的定义是什么?
2. 抗原可以是哪些类型的物质?
3. 什么是自身抗原?为什么自身抗原在免疫系统中有重要作用?
4. 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描述特异性抗体与特异性抗原的互作机制。
5. 什么是免疫原性?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6. 请解释交叉反应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和意义。
7. 抗原的性质对免疫应答有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8. 请描述抗原识别和抗原呈递在免疫应答中的过程。
9. 请解释T细胞和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的不同机制。
10.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有哪些后续的免疫应答过程?
11. 请简要介绍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12. 抗原的多样性对免疫系统有何重要意义?
以上是一些关于抗原的高中练习题。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学生可以加深对抗原的理解,掌握免疫系统中抗原的重要作用,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第二章抗原一、名词解释:1、抗原决定簇:2、TD-Ag3、TI-Ag4、异嗜性抗原5、交叉反应6、B细胞表位7、T细胞表位8、佐剂9、超抗原10、半抗原11、抗原12、类毒素二、问答题:1、简述T细胞表位和B细胞主要特点2、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3、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4、TD-Ag与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有何特点5、超抗原和常规抗原有何区别三、单选择题1、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A、异嗜性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体E、细菌多糖2、类毒素的性质()A、有免疫原性,有毒性B、无免疫原性,无毒性C、有免疫原性,无毒性D、有毒性,无免疫原性E、有过敏原性,有毒性3、交叉反应是由于二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A、构象决定簇B、不同的抗原决定簇C、功能性决定簇D、共同抗原决定簇E、连续性决定簇4、存在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A、异种抗原B、交叉抗原C、超抗原D、异嗜性抗原E、类属抗原5、仅有反应原性而元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超抗原B、半抗原C、完全抗原D、异嗜性抗原E、类属抗原6、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A、蛋白质B、脂质C、多糖D、核酸E、脂多糖7、接种牛痘疫苗后产生对天花的抵抗性,这反应了()A、抗原的特异性力B、抗原的交叉反应C、病毒的超感染D、先天免疫E、主动免疫8、属于自身抗原的是()A、ABO血型抗原B、肺炎球菌荚膜多糖C、类脂D、眼晶体蛋白E、破伤风类毒素9、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A、抗原的大小B、抗原的物理性状C、抗原结构的复杂性D、抗原的种类E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四、多选题:1、佐剂的生物学作用()A、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B、改变产生抗体的类型C、诱导免疫耐受D、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E、增强抗体效价2、抗原的免疫性与何相关()A、抗原的大小B、抗原的异己性程度C、抗原的化学组成D、抗原的分子构象E、抗原的进入机体的途径3、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点分别是()A、T细胞表位只位于抗原分子表面B、B细胞恶语中伤别的表位往往是天然的C、T细胞表位有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两种类型D、B细胞表位有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两种类型E、T细胞表位需MHC分子递呈。
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室题库1-2-10问题:[单选,A1型题]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的特点,除外()A.HE染色中,细胞质的脂肪被溶解呈空泡状B.HE染色中,细胞质的脂肪呈嗜酸性C.细胞核呈扁圆形,位于细胞一侧D.胞质中含有一个大的脂滴,位于细胞中央E.为单泡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的特点是:胞质内含有一个大的脂滴,位于细胞中央,在HE染色标本上因脂肪被溶解呈大空泡状,胞核被挤在周边,称为单泡脂肪细胞。
问题:[单选,A1型题]下列不是网状组织的特点的是()A.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B.银染法可显示网状纤维C.构成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的基本组成成分D.构成造血组织的细支架E.由毛细血管构成网架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是构成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的基本组成成分。
网状纤维银染时被染成深黑色,具有嗜银性。
问题:[单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A.抗原决定簇B.异物性C.化学组成D.分子结构E.分子量(手机棋牌游戏 )问题:[单选]半抗原具有的特性是()A.大分子的蛋白质B.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C.具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D.具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E.本身可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问题:[单选,A1型题]交叉反应的产生是由于()A.抗原分子量一致B.抗原来源于同一个体或种系C.存在共同抗原D.化学性质相同E.以上都不是问题:[单选,A1型题]类毒素对人体而言是()A.抗体B.抗原C.补体D.调理素E.自身抗体问题:[单选,A1型题]关于类毒素正确的是()A.有免疫原性,无毒性B.没有免疫原性,有毒性C.其性质很不稳定D.没有免疫原性也没有毒性E.能中和毒素的毒性问题:[单选,A1型题]免疫动物的血清对人来说()A.既是抗原,又是抗体B.是抗原,不是抗体C.不是抗原,是抗体D.不是抗原,也不是抗体E.以上都不是免疫动物血清一般是用特定的抗原免疫动物所得到的特异性抗体,因此对抗原来说免疫血清是抗体,而异种的动物血清对人来说,也一定是抗原。
第一章绪论A型题:1.现代免疫的概念E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已,对自身耐受,对非已排除的生理反应。
2.机体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称为D免疫防御3.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称为A免疫监视4.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易引发E超敏反应5.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易引发B自身免疫病(或超敏反应)6.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易引发A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病或对病原体高度易感)7.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引发A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8.下列淋巴细胞中属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是DαβT细胞9.下列免疫细胞中属固有样淋巴细胞的是DNK T细胞10.属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是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11.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适应性免疫细胞是AB2细胞12.人类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C胸腺13.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B骨髓14.人类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B胸腺15.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A巨噬细胞B型题1.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可引发A免疫缺陷病2.免疫自稳功能正常,可引发B适度免疫应答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引发D病毒持续感染4.免疫防御功能正常,可引发E抗感染免疫作用5.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C自身免疫病6.ɣδ T细胞表达C泛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7.巨噬细胞表达B模式识别受体8.NK细胞表达D杀伤细胞活化/抑制受体9.αβ T细胞表达A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10.病原微生物表达E病原相关模式分子第二章抗原A型题:1.免疫原性是指A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2.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D半抗原3.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青霉素4.半抗原D是只有抗原性5.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表位称为DB细胞表位6.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E抗原决定簇(表位)7.通常诱导机体产生最佳免疫效果的抗原注入途径是B皮内8.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D异嗜性抗原9.下列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E蛋白质10.发生交叉反应是因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D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11.释放后容易诱发自身抗体产生的物质是B隐蔽抗原12.抗原分子中的顺序表位D是由一段序列相连的线性氨基酸残基组成13.抗原分子中的构象表位D是B细胞主要识别的表位14.胸腺依赖性抗原E是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的抗原15.下列物质中属TI抗原的是B细菌脂多糖16.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MHC抗原是B同种异型抗原17.下列物质中属隐蔽抗原的是E眼葡萄膜色素蛋白18.B细胞表位所不具备的特征或作用是E也可被T细胞直接识别19.超抗原所不具备的特点是C发挥作用无需APC参与20.能激活多克隆B细胞的丝裂原是D细菌脂多糖(LPS)21.佐剂所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B可特异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B型题:1.位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B细胞或抗体直接识别的表位称为D功能性抗原表位2.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不能被B细胞直接识别结合的表位称为C隐蔽性抗原表位3.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经APC加工后能被MHCⅡ类分子提呈的线性表位称为ET细胞表位4.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由空间位置相邻而序列不相连续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表位称为A构象表位5.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E异嗜性抗原6.人类ABO血型抗原称为C同种异型抗原7.可多克隆激活T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的抗原称为D超抗原8.正常情况下与机体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某些自身成分称为B隐蔽抗原第三章抗体A型题:1.抗体的基本结构是C由两条相同的H链和两条相同的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2.抗体超变区位于BVH和VL区3.抗体分为ƙ和λ两型的依据是D CL抗原性的不同4.抗体分为五类的依据是ACH抗原性的不同5.IgG的重链称Eɣ链6.抗体铰链区位于A CH1与CH2之间7.抗体独特型表位存在于B VH和VL功能区8.不含铰链区的抗体是DIgE类抗体9.以多聚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抗体是C I gM类抗体10.具有J链的抗体是C IgM和SIgA类抗体11.可将IgG裂解为二个Fab片段的酶类物质是D木瓜蛋白酶12.具有补体C1q结合点的抗体是B IgG和IgM类抗体13.产妇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A SIgA类抗体14.能够通过胎般进入胎儿体内的抗体是D IgG类抗体15.能够介导NK细胞产生ADCC效应的抗体是B IgG类抗体16.能与肥大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其致敏的抗体是AIgE类抗体17.宫内感染导致胎儿脐血中含量增高的抗体是D IgM类抗体18.能够介导吞噬细胞产生调理作用的抗体是A IgG类抗体19.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的抗体是ESIgA类抗体20.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B IgM类抗体B型题:1.分子量最大的抗体是CIgM2.血清含量最高的抗体是AIgG3.血清含量最低的抗体是DIgE4.血清半衰期最长的抗体是AIgG5.具有J链和分泌片的抗体是BSIgA6.过敏反应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升高的抗体是DIgE7.可介导产生调理作用的抗体是CIgG8.可介导产生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DIgE9.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的抗体是B SIgA10.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AIgM11.激活补体能力量强的抗体是AIgM12.可介导产生ADCC作用的抗体是C IgG13.IgG的重链称为Bɤ链14.IgM的重链称为E µ链15.IgA的重链称为Aα链16.IgD的重链称为Cδ链17.IgE的重链称为Dɛ链第四章补体A型题: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组分是B C32.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顺序是C C1423567893.IgG分子中能与C1q结合的功能区是B CH24.IgM分子中能与C1q结合的功能区是C CH35.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D C5a6.降解后可产生激肽样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E C2b7.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B C3b8.具有免疫黏附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B C3b和C5b9.启动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A抗原-抗体复合物10.启动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B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残基11.启动补体旁路途径活动的主要物质是D细菌脂多糖12.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AC1(C1q:C1r2:C1s2)13.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D MBL-MASP1/2复合体14.补体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补体组成是B C415.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BB因子裂解为Ba和Bb16.补体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D C2裂解为C2a和C2b17.补体凝集素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A C1q构象改变使C1r和C1s相继活化18.一个完整的C1q分子是由C 6个C1q三聚体亚单位组成19.C1抑制物缺陷可引发E遗传性血管水肿B型题:1.补体旁路途径稳定态C3转化酶是B C3bBbP2.补体凝集素途径C3转化酶是A C4b2a3.补体旁路途径液相C3转化酶是E C3(H2O)Bb4.补体经典途径C5转化酶是C C4b2a3b5.补体旁路途径C5转化酶是D C3bBb3b6.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物是E细菌脂多糖7.补体凝集素途径激活物是A病原体表面乙酰化低聚糖8.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物是D抗原-抗体复合物9.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B MBL-MASP1/2复合体10.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C C1(C1q:C1r2:C1s2)复合体11.对嗜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E C5a12.其裂解产物具有激肽样作用A C2b13.是B细胞辅助受体中CD21识别结合的分子C C3d14.具有过敏毒素作用而无趋化作用的分子B C3a15.具有调理和免疫黏附作用的分子D C3b第五章细胞因子A型题:1.细胞因子不包括B过敏毒素2.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C诱导细胞凋亡3.IL-2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D可抑制Th1细胞形成4.可诱导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的细胞因子是E IL-45.IL-17所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是C具有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6.ɤ-干扰素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C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7.接受刺激后主要产生IFN-ɤ的细胞是A NK细胞8.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因子是C TNF-α/β9.可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细胞因子是B SCF10.可诱导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为血小板的细胞因子是D TPO11.可诱导成红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EPO12.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活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E IL-8/CXCL813.可抑制Th2细胞形成和增殖的细胞因子是D IFN- ɤ14.对巨噬细胞和NK细胞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BIL-1015.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B特异性16.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是B一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17.能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B IL-1和TNF-α18.在体外能够诱导自体淋巴细胞形成LAK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219.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细胞因子是A IFN-α20.临床用于治疗乳腺癌的生物制剂是D人源化抗HER-2单抗B型题:1.Th1细胞产生,可抑制Th2细胞形成E IFN- ɤ2.ɤδT细胞产生,可刺激成纤维/上皮/内皮细胞合成分泌促炎细胞因子C IL-173.Th2细胞产生,可抑制巨噬细胞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AIL-104.Treg细胞产生,可抑制T细胞增殖和树突状细胞活化BTGF-β5.Th2细胞产生,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 IL-46.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可诱导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C SCF7.肾细胞和肝细胞产生,可诱导成红祖细胞增殖分化A EPO8.肾细胞和肝细胞产生,可诱导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B TPO9.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可诱导胸腺细胞增殖分化D IL-710.Th1细胞产生,可诱导T、B细胞增殖分化E IL-2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A型题:1.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称为A HLA复合体2.HLA复合体位于B 第6号染色体3.位于HLA Ⅱ类基因区的经典Ⅱ类基因是C HLA-DR4.位于HLA Ⅰ类基本区的经典Ⅰ类基因是B HLA-B5.非经典HLAⅠ类基因包括C HLA-E、F、G6.HLA Ⅲ类基因区基因编码产物不包括E HLA-DM分子7.编码人β-2m的基因位于E 第15号染色体8.在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是E HLA-E和HLA-G分子9.NK细胞表面C型凝集素样受体家族成员识别的配体分子是AHLA-E分子10.NK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家族成员识别的配体分子是CHLA-G分子11.NK细胞表面NKG2D活化性受体识别的配体分子是E MIC A/B分子12.HLA Ⅱ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位于A α1与β1结构域之间13.HLA Ⅰ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位于Bα1与α2结构域之间14.CTL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E HLAⅠ类分子α3结构域15.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A HLAⅡ类分子β2结构域16.表面尚未检出经典HLA Ⅰ类分子的细胞是C成熟红细胞17.组成性表达HLA Ⅱ类分子的细胞是C树突状细胞18.同胞之间两个单体型完全相同的概率为B25%19.器官移植时选择的量适供者是E患者同卵双生的兄弟姐妹20.患者多次输血后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是B患者体内产生抗供者HLAⅠ类抗特异性抗体21.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密切相关的HLA分子是D HLA-B27分子B型题:1.编码经典HLA Ⅰ类分子的基因C HLA-A、B、C基因2.编码非经典HLA Ⅰ类分子的基因E HLA-E、F、G基因3.编码经典HLA Ⅱ类分子的基因D HLA-DP、DQ、DR基因4.编码免疫相关分子的基因B HLA-DM基因5.编码小鼠主要组织相关性抗原的基因A H-2复合体6.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C HLAⅡ类分子β2结构域7.CTL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A HLAⅠ类分子α3结构域8.具有高度多态性E HLAⅡ类分子β1结构域9.较少多态性D HLAⅡ类分子α1结构域10.非多态性结构B HLAⅠ类分子轻链β2m第九章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A型题:1.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D TCR2.T细胞表面能与TCR结合形成具有信号转导功能复合物的膜分子是B CD33.CTL表面的TCR辅助受体是C CD84.Th细胞表面的TCR辅助受体是BCD45.人T细胞表面能与HIV壳膜蛋白gp120结合的受体是B CD46.T细胞表面CD4分子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中MHC-Ⅱ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D β2结构域7.T细胞表面CD8分子与能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MHC-Ⅰ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Eα3结构域8.活化T细胞表面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膜分子是B CTLA-49.能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细胞和B细胞增殖的丝裂原是C美洲商陆原(PWM)10.T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密切相关的CD分子是ECD2811.初始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是C CD45RA+CD62L+12.可通过分泌IL-17发挥抗真菌和胞外细菌感染的CD4+T细胞是D Th17细胞.13.可通过事成分泌TGF-β和/或IL-10发挥免疫抑制效应的T细胞是C Treg细胞14.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的细胞因子是D IFN- ɤ、IL-1215.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 IL-416.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的细胞因子是B TGF-β17.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iTreg细胞的细胞因子是D TGF-β、IL-218.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3细胞的因子是A TGF-β19.对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是C CD8+CTL20.B细胞表面特有的表面标志是C BCR(mIg)21.B细胞作为专职APC其表面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是C CD4022.BCR辅助受体中能够识别结合C3d的分子是A CD2123.活化T细胞表面对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的CD分子是A CD2824.B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密切相关的膜分子是 BCD80/CD86(B7-1/2)25.B细胞表面的BCR辅助受体是E CD19-CD21-CD81复合体26.鉴别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B CD5分子B型题:1.Th1细胞主要分泌B IFN- ɤ、IL-2、TNFα/β2.Th2细胞主要分泌A IL-4、IL-5、IL-133.Tfh细胞主要分泌E IL-4、IL-10、IL-214.Th17细胞主要分泌C IL-17、IL-21、IL-225.Tr1细胞主要分泌D TGF-β、IL-106.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T细胞是E CD-+CTL7.通过直接接触和分泌TGF-β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是CCD4+Treg细胞8.通过分泌IL-4和IL-10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Ig类别转换的T细胞是B CD4+Tfh细胞9.通过分泌IL-17和IL-22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T细胞是D CD4+Th17细胞10.通过分泌IFN-ɤ和IL-2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T细胞是ACD4+Th1第十章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A型题:1.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受体是B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2.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吞噬杀菌作用的固有免疫细胞是D巨噬细胞3.对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的细胞因子是A IL-24.对巨噬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C IL-8(CXCL8)5.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C IL-8(CXCL8)6.巨噬细胞表面可直接识别病原菌表面岩藻糖残基的分子是D甘露糖受体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器官后可分化为B巨噬细胞8.血液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B中性粒细胞9.吞噬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B CD1410.可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是B 髓样树突状细胞11.未成熟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表达特征是C高表达模式识别受体,低表达MHCⅡ/Ⅰ类分子12.成熟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是D高表达MHCⅡ/Ⅰ类分子,低表达模式识别13.NK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A TCR-、mIgM、CD56、CD16+14.能够发挥ADCC效应的淋巴细胞是B CD8+效应CTL15.NK细胞释放的能使靶细胞溶解破坏的生物活性介质是D穿孔素16.NKT细胞表面TC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B CD1分子提呈的磷脂/糖脂类抗原17.ɤδ T细胞主要分布于C 黏膜和皮下组织18.ɤδT细胞不能识别的抗原是EAPC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19.B1细胞主要分布于D胸/腹膜腔和肠道固有层淋巴组织中20.B1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A TCR-、mIgM+、CD5+21.B1细胞通常不能识别D蛋白质抗原22.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抗体的时间约为C 48小时23.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可产生C以IgM以为的低亲和性抗体24.在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B嗜酸性粒细胞B型题:1.巨噬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E数月2.中性粒细胞存活期约为C2-3天3.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约为B12-24小时4.B1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A48小时5.B2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D1-2周6.可识别表达于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经典/非经典HLAⅠ类分子D NK细胞通过表面KIR-KLR7.可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A αβT细胞通过表面TCR8.可识别某些病原体表面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C 巨噬细胞通过表面PRR9.可识别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MHCⅠ类链相关A/B分子B ɣδT细胞通过表面TCR10.可识别某些细菌表面共有多糖类抗原E B1细胞通过表面BCR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A型题: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通常是指B能够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的APC2.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专职APC是D树突状细胞3.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非专职APC是E肿瘤细胞4.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是A髓样树突状细胞(mDC)5.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专职APC是A滤泡树突状细胞6.摄取抗原和迁移能力最强的APC是A滤泡树突状细胞7.分布于皮肤、黏膜组织中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称为C朗格汉斯细胞8.分布于淋巴结深皮质区的树突状细胞称为B并指树突状细胞9.B细胞有别于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特点是D可通过BCR识别摄取抗原10.树突状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E CD4+/CD8+初始T细胞11.B细胞区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B CD4+Th2/Tfh细胞12.巨噬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A CD4+Th1细胞13.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E蛋白酶体14.可介导内源性抗原转运至内质网的分子是D.TAP相关蛋白(tapasin)15.内质网中空载MHCⅠ类分子形成后首先结合的物质是D.伴侣蛋白复合体16.外源性抗原在巨噬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A内体-溶酶体17.外源性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部位是MHCⅡ类器室18.内质网中空载MHCⅡ类分子形成后首先结合的物质是Ⅱ类相关恒定链肽(CLIP)19.能够提呈脂类抗原的分子是CCD1分子(MHCⅠ类样分子)20.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B.B2细胞21.表达于APC表面可诱导Th细胞产生活化第一信号的物质是B.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22.表达于APC表面可诱导T细胞产生活化第二信号的共刺激分子是C.B7-1/2分子23.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可诱导B细胞产生活化第二信号的共刺激分子是E.CD40L分子B型题:1.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APC是C髓样树突状细胞2.可有效激活CD4+Th1细胞的专职APC是B巨噬细胞3.可有效激活CD4+Th2细胞的专职APC是A B细胞4.抗原加工提呈能力微弱,可接受病毒刺激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的APC是E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5.没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能结合可溶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供B细胞识别的APC是D滤泡树突状细胞6.摄取抗原能力强,加工提呈抗原能力弱的专职APC是C朗格汉斯细胞7.可分泌CXCL13(BLC)趋化募集B细胞的APC是E滤泡树突状细胞8.可诱导表达MHCⅡ类分子的非专职APC是B病毒感染/肿瘤靶细胞9.可高表达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和共刺激分子的专职APC是C朗格汉斯细胞10.可表达非已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非专职APC是A血管内皮细胞11.可介导内源性抗原肽转运至内质网的分子是A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12.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D蛋白酶体13.内质网中能与新生MHCⅠ类分子ɑ链结合的分子是E钙联素14.内质网中可对内源性抗原肽进一步加工的物质是B伴侣蛋白复合体15.内质网中能与空载MHCⅠ类分子结合的物质是C内质网氨肽酶16.内质网中能与空载MHCⅡ类分子结合的物质是B Ia相关恒定链17.能使Ⅱ类相关恒定链肽与MHCⅡ类分子解离的分子是CHLA-DM分子18.Ⅱ类相关恒定链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在APC内形成的部位是A酸化内噬囊泡19.外源性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在APC内结合的部位是D MHCⅡ类器官20.外源性抗原在APC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E晚期内体/溶酶体第十二章适应性免疫应答A型题:1.不能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器官是A骨髓2.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不包括ENK细胞的活化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3.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T/B淋巴细胞均具有A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4.参与和执行适尖性细胞免疫应答的细胞不包括Eɣδ T细胞5.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中产生的免疫效应细胞是BCD4+ Th1细胞、CD8+CTL6.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是A αβT细胞7.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后未与相应抗原接触的成熟T细胞称为C初始T细胞8.抗原提呈细胞与T细胞间最重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是C B7与CD289.可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是C IFN-ɣ、IL-1210.效应Th1细胞分泌的可介导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是E IFN-ɣ、IL-2、TNF-α/β11.效应Th1细胞产生的可诱导巨噬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是DIFN-ɣ12.效应Th1细胞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过程和机制不包括E活动巨噬细胞表达FasL诱导自身凋亡,导致病原体释放被其他吞噬细胞吞噬清除13.细胞间作用受MHCⅠ类分子限制的是D CTL与肿瘤靶细胞14.对效应CTL杀伤靶细胞的正确论述是E通过极化使细胞毒性介质作用于靶细胞将其溶解破坏15.初始CTL活化无需Th1细胞协助的情况是A病毒感染的高表达共刺激分子的髓样DC与初始CTL相互作用16.分泌型IgA产生部位主要是E派尔集合淋巴结17.初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主要是B IgM类抗体18.再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主要是A IgG类抗体19.初次应答所不具备的特征是E血清中以高亲和性IgM类抗体为主20.再次应答所不具备的特征是B所需抗原剂量与初次应答大致相同B型题:1.可分泌抗体介导产生体液免疫效应E浆细胞2.可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或肿瘤靶细胞A效应CTL3.可分泌IFN-ɣ活化巨噬细胞B效应Th1细胞4.可有效杀伤胞内寄生菌D活化巨噬细胞5.可诱导活化B细胞增殖分化C效应Th2细胞6.可诱导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BIL-47.可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A IL-28.可诱导T细胞增殖分化C IL-129.滤泡DC产生,可趋化募集B细胞E CXCL1310.成熟DC产生,可趋化募集初始T细胞D CXCL18第十三章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A型题:1.关于固有免疫应答说法不正确的是B识别特点具有特异性2.以下哪项不属于皮肤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E尿液的冲洗3.即刻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感染A0-4小时内4.早期诱导性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C4-96小时内5.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阶段发生于感染D96小时后6.感染后0-4小时内,发挥强大吞噬杀菌作用的细胞是E中性粒细胞7.黏膜上皮细胞的抗感染作用不包括D吞噬作用8.在早期诱导性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挥抗感染作用最主要的细胞是D巨噬细胞9.下列关于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E能协助B细胞产生不同类型的抗体10.能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C树突状细胞11.下列哪项不是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C可产生免疫记忆12.关于固有免疫应答的抗感染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可以协助效应T细胞进入感染部位B型题:13.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H2O2杀伤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属于哪种屏障C微生物屏障14.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哪种屏障发育不完善所导致D血脑屏障15.孕妇妊娠3个月内发生风疹病毒感染可导致流产是哪种屏障发育不完善所导致E血胎屏障16.眼泪中的溶菌酶可以杀伤细菌属于哪种屏障B化学屏障17.呼吸道的纤毛定向摆动属于哪种屏障A物理屏障第十六章超敏反应A型题: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B IgE类抗体2.与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免疫细胞是C Th1细胞3.与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生物活性介质是A 补体4.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的细胞因子是D IL-45.引发早期相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是C组胺6.引发晚期相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是C白三烯7.晚期相过敏反应通常发生于患者再次接受变应原后D6-12小时8.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不包括E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9.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过敏性鼻炎10.预防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A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或使用11.采用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进行防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2.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细胞溶解破坏的作用机制是C激活补体产生攻膜复合物使靶细胞溶解破坏13.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免疫细胞或分子是B CD4+Th1细胞14.对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的错误叙述是C使新生儿红细胞溶解破坏的抗体为IgM类血型抗体15.能使胎儿或新生儿R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 B IgG类免疫血型抗体16.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多发生于C Rh-母亲再次妊娠,血型为Rh+的新生儿.。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抗原抗体复合物吸引在一起依靠A.静电引力B.共价键C.分子间吸引力D.疏水结合力E.范德华引力参考答案:C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不包括A.特异性B.比例性C.多价性D.可逆性E.电离性参考答案:E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指的是A.两者分子功能的相近性B.两者分子的电子云吸引力C.两者之间空间结构的相似性D.两者分子大小的相近性E.两者之间相互吻合的互补性参考答案:E4.完全抗原的特征是A.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B.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参考答案:D5.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不包括A.电解质B.温度C.PHD.适当振摇E.溶液量参考答案:E6.A、B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A.TD-AgB.TI-AgC.半抗原D.完全抗原E.共同抗原参考答案:E7.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主要原理是A.氨基酸结构发生改变B.氨基酸数量发生改变C.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D.由亲水胶体转变为疏水胶体E.由疏水胶体转变为亲水胶体参考答案:D8.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合适浓度是A.固定的B.规定的C.随便设定的D.与抗原相对而言E.人为规定的参考答案:A9.下列关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结合力,不正确的是A.非共价键B.氢键C.范德华力D.疏水键E.需8种分子间引力参与参考答案:E10.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pH值为A.6.0~9.0B.6.0~8.0C.6.0-7.0D.5.0~7.0E.5.0~6.0参考答案:B11.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纯化抗原或抗体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A.特异性B.比例性C.可逆性D.亲和力E.疏水作用力参考答案:C12.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叫做A.前带B.后带C.带现象D.等价带E.拖尾参考答案:C13.凝集反应的抗原是A.半抗原B.超抗原C.可溶性抗原D.异嗜性抗原E.颗粒性抗原参考答案:E14.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范围为A.15~25℃B.15~37℃C.15~35℃D.15~40℃E.18~42℃参考答案:D15.有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的pH值为A.7.0~7.5B.7.0~8.0C.7.2~7.4D.7.2~8.0E.7.5~8.5参考答案:C二、共用备选答案单选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使用在考题前面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
抗原[单项选择题]1、完全抗原是指()A.只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B.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C.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D.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E.不能激发细胞免疫应答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有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动物血清等。
[单项选择题]2、甲胎蛋白属于()A.自身抗原B.异种抗原C.异嗜性抗原D.肿瘤相关抗原E.肿瘤特异性抗原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极低。
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故甲胎蛋白是肿瘤相关抗原,1题选D。
[单项选择题]3、完全抗原()A.不能激发细胞免疫应答B.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C.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D.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E.只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故选D。
[单项选择题]4、关于T细胞抗原决定簇,正确的是()A.多为构象依赖型B.比B细胞抗原决定簇大C.可同时活化T细胞和B细胞D.必经MHC分子提呈E.只能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T细胞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常为连续性决定簇,故A错。
其大多位于天然蛋白质的内部,故E错。
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为小的肽段,然后才能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MHC分子结合成为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所识别,故C错、D对。
T细胞和B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大小范嗣有重叠,故B错。
正确答案为D。
[单项选择题]5、关于抗原,下列哪项组合是错误的()A.半抗原--青霉素B.自身抗原-HLA抗原C.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D.细胞质抗原--线粒体抗原E.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6、参与TD-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B.T细胞和B细胞C.B细胞D.巨噬细胞和B细胞E.巨噬细胞和T细胞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参与TD-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抗原抗体反应题库1-
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原理主要是蛋白质()。
A.氨基酸数量发生改变
B.氨基酸结构发生改变
C.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
D.由亲水胶体转变为疏水胶体
E.由疏水胶体转变为亲水胶体
抗原抗体结合中,结合力最强的是疏水作用力。
蛋白质在疏水作用力的作用下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从而发生凝集或沉淀等。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哪种特性,是其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
A.特异性
B.可逆性
C.比例性
D.阶段性
E.交叉反应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高度的特异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
但多数天然抗原具有不止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另一物质可能有共同抗原,对检验结果产生交叉反应,但这交叉反应仍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对临床诊断可能产生干扰,不过有时也将这种交叉反应用于临床诊断,如外斐试验。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是利用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哪种特点()。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结合性
E.不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免疫学中的亲和层析正是利用该特性将抗原或抗体分离纯化。
/ 孕妇护肤品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凝集反应判断结果是在()。
A.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开始时
B.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完成时
C.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开始时
D.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完成时
E.加入抗体后立即判断结果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哪个特点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A.比例性
B.特异性
C.可逆性
D.亲和力
E.疏水作用力
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重要因素是()。
A.电解质、pH和反应体积
B.抗原抗体的浓度、反应体积和温度
C.电解质、pH和温度
D.温度、电解质和反应体积
E.温度、pH和反应体积
①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
②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
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2~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
③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
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
一般为15~40℃,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要求。
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人类ABO血型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异嗜性抗原
C.同种异性抗原
D.自身抗原
E.半抗原
同种异性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来源的抗原物质,人类ABO血型即属于此类抗原。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抗球蛋白实验属于哪种类型的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A.沉淀反应
B.凝集反应
C.补体参与反应
D.标记免疫的抗原抗体反应
E.中和反应
抗球蛋白实验属于凝集反应;琼脂凝胶扩散实验等属于沉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