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9)讲义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3
检验技师《抗原抗体反应》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检验技师《抗原抗体反应》第二章试题及答案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用嗜异性凝集来鉴别吸收试验结果正确的是()。
A、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可被牛红细胞吸收B、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可被马红细胞吸收C、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也可被牛红细胞吸收D、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不被牛红细胞吸收E、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亦可被马红细胞吸收2、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合出现的沉淀现象称为()。
A、等价带B、带现象C、前带D、后带E、中带3、甲、乙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半抗原B、完全抗原C、TD-AgD、TI-AgE、共同抗原4、凡具有强免疫原性的物质,一般的分子量应是()。
A、≥10000B、1000C、5000D、1000000E、1000005、容易引起免疫耐受性的抗原注射途径为()。
A、静脉皮下肌内腹腔B、静脉腹腔皮下肌内C、腹腔静脉皮下肌内D、皮下肌内腹腔静脉E、腹腔皮下肌内静脉6、抗原的反应原性是指()。
A、抗原对机体的反应性的特性B、抗原与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C、抗原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D、抗原与载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E、抗原引起自身反应淋巴细胞活化的特性7、下列不是凝集反应试验的是()。
A、直接凝集试验B、间接凝集试验C、凝集抑制试验D、协同凝集试验E、毒素中和试验8、对人类而言属于异嗜性抗原的物质是()。
A、人抗白喉外毒素血清B、BSAC、破伤风抗毒素D、ABO血型抗原E、大肠杆菌O149、决定免疫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B、佐剂C、抗原决定簇D、TI-AgE、TD-Ag10、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以及彼此之间的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结合,不形成共价键。
1.静电引力(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最强。
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亲和力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强,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合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抗体的亲和性、抗原有效表位数目等相关。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抗原抗体多为蛋白质,为亲水胶体,在水中不发生自然沉淀。
在高pH溶液中,使得抗体蛋白质带负电,若此时与抗原结合,则抗原抗体复合物转化为疏水胶体。
若此时加入NaCl等电解质,则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一、特异性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
这一特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
二、可逆性抗原抗体是非共价结合,故不牢固,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抗原抗体的亲合力及反应条件(如离子强度、pH等)可影响解离。
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三、比例性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临床检验免疫主管 (2)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第三节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第四节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抗原决定簇=表位。
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
完全抗原=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半抗原=反应原性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最强)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消失,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亲和力亲和力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强,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合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
抗体亲合力强,与抗原结合牢固,不易解离。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为蛋白质,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
2019 年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大纲-免疫学和检验单元细目要点要求科目一、概论1.免疫学简介(1)免疫学概念与免疫应答熟练掌握 1(2)免疫组织与器官熟练掌握 1(3)免疫细胞熟练掌握 1(4)免疫分子熟练掌握 12.临床免疫学(1)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掌握 1(2)移植免疫掌握 1(3)肿瘤免疫掌握 1(4)感染免疫掌握 13.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1)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了解 1 (2)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了解 1二、抗原抗体反应1.抗原抗体反应原理(1)抗原抗体结合力了解 1(2)抗原抗体亲和力和亲合力了解 1(3)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了解 1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特异性熟练掌握 1(2)可逆性熟练掌握 1(3)比例性熟练掌握 1(4)阶段性熟练掌握 1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1)反应物自身因素掌握 1(2)环境因素掌握 14.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基本类型掌握 3三、免疫原和抗血清制备1.免疫原的制备(1)颗粒性抗原的制备掌握 3 (2)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了解 3(3)半抗原免疫原的制备掌握 3 2.免疫佐剂(1)佐剂的种类了解 1(2)佐剂的作用机制了解 13.抗血清的制备(1)免疫动物的选择了解 3(2)免疫程序了解 3(3)动物采血法了解 34.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1)抗血清的鉴定了解 3(2)抗血清的保存了解 35.抗血清的纯化(1)特异性 IgG 抗体了解 3(2)单价特异性抗血清了解 3四、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1.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1)杂交瘤技术掌握 3(2)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与冻存了解 3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单克隆抗体的产生了解 3(2)单克隆抗体的纯化了解 3(3)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掌握 3(4)单克隆抗体的特性了解 33.基因工程抗体制备(1)人源化抗体了解 1(2)小分子抗体了解 1(3)抗体融合蛋白了解 1(4)双特异性抗体了解 1 (5)噬菌体抗体库技术了解 2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检验医学诊断试剂了解 2 (2)蛋白质的提纯了解 2 (3)小分子抗体的应用了解 2 (4)抗体融合蛋白的应用了解 2 (5)双特异抗体的应用了解 2 (6)抗体库技术的应用和前景了解 2五、凝集反应1.凝集反应的特点概念熟练掌握 12.直接凝集反应(1)玻片凝集试验熟练掌握 3(2)试管凝集试验熟练掌握 33.间接凝集反应(1)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熟练掌握 4(2)间接血凝试验熟练掌握 4(3)胶乳凝集试验掌握 4(4)明胶凝集试验掌握 4 (5)间接凝集反应的应用掌握 4七、放射免疫技术1.放射免疫技术(1)基本类型及原理掌握 3(2)常用的放射性核素熟练掌握 3(3)标记物制备及鉴定了解 3(4)抗血清鉴定了解 2(5)方法学评价了解 22.放射免疫分析(1)基本原理了解 3(2)试验方法及测定方法了解 4 3.免疫放射分析(1)基本原理了解 3(2)IRMA 与 RIA 的比较了解 44.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实际应用掌握 4八、荧光免疫技术1.概述(1)荧光的基本知识了解 1(2)荧光物质掌握 12.荧光抗体技术(1)荧光抗体的制备掌握 4(2)标本的制作熟练掌握 4(3)荧光抗体染色与结果熟练 4判断掌握(4)荧光显微镜的基本结构掌握 43.荧光免疫分析的类型(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熟练掌握 4(2)荧光偏振免疫测定了解 4(3)荧光酶免疫测定了解 44.荧光免疫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1)荧光抗体技术的应用掌握 2 (2)荧光免疫测定的应用掌握 2九、酶免疫技术1.酶免疫技术的特点(1)酶和酶作用底物掌握 2 (2)酶标记抗体或抗原掌握 2 (3)固相载体熟练掌握 22.酶免疫技术分类(1)均相酶免疫测定熟练掌握 4(2)异相酶免疫测定熟练掌握 4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基本原理熟练掌握 3(2)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熟练掌握 44.酶免疫测定的应用掌握 4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1.概述(1)化学发光掌握 2(2)化学发光效率了解 22.化学发光剂和标记技术(1)化学发光剂了解 2 (2)发光剂的标记技术了解 4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1)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了解 3(2)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掌握 3 (3)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熟练掌握 3(4)临床应用掌握 4十一、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1.生物素的理化性质与标记(1)活化生物素了解 1 (2)生物素标记蛋自质了解 12.亲和素、链霉亲和素理化性质与标记(1)亲和素及其活性了解 1 (2)链霉亲和素及其活性了解 1 (3)亲和素(或链霉亲和素)的标记了解 23.生物素_亲合素系统的特点(1)灵敏度了解 3(2)特异性了解 3(3)稳定性了解 3(4)适用性了解 3(5)其他了解 3(1)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基本类型及原理了解 3(2)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酶免疫测定中应用了解 44.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应用(3)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荧光免疫技术中的应用了解 4(4)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放射免疫测定中的应用了解 4(5)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了解 4十二、固相膜免疫测定1.概述(1)常用的固相膜了解 3(2)固相膜的技术要求了解 32.免疫金标记技术(1)胶体金的制备了解 3(2)免疫金制备了解 33.膜载体免疫测定的种类与原理(1)免疫渗滤试验熟练掌握 4(2)免疫层析试验熟练掌握 4(3)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了解 4(4)酶联免疫斑点试验了解 4(5)免疫印迹法掌握 4(6)放射免疫沉淀试验了解 4(1)标本的处理了解 2(2)抗原的保存与修复了解 21.概述(3)抗体的处理与保存了解 2(4)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了解 3(5)质量控制了解 2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1)组织处理了解 4(2)荧光抗体的标记及染色了解 4十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3.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组织处理了解 4(2)酶标记抗体免疫组化染色了解 4(3)非标记抗体免疫酶组化染色了解 4(4)酶免疫组化染色中常用的酶及显色底物了解 34.亲和组织化学染色(1)生物素-亲和素法了解 4(2)葡萄球菌 A 蛋白法了解 4(3)凝集素法了解 4(4)链酶亲合素-生物素法了解 45.免疫标记电镜技术(1)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原理了解 1(2)免疫标记电镜技术标本制备的要求了解 2(3)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了解 46.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掌握 3(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拓展了解 2十四、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1.免疫细胞的分离(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掌握 3(2)淋巴细胞的分离熟练掌握3(3)T 细胞和 B 细胞的分离了解 3(4)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了解 3 (5)不同细胞分离方法的综合评价了解 2(6)分离细胞的保存及活力测定掌握 32.淋巴细胞标志及亚群分类(1)T 细胞表面标志及其亚群熟练掌握 4(2)B 细胞表面标志熟练掌握 4(3)NK 细胞表面标志掌握 43.其他的免疫细胞(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了解 2(2)树突状细胞了解 24.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及应用(1)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了解 4(2)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检测的临床意义了解 3十五、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1)T 细胞功能检测掌握 4(2)B 细胞功能检测掌握 4(3)NK 细胞活性测定了解 42.吞噬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了解 3(2)巨噬细胞功能检测了解 33.免疫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掌握 4十六、细胞因子与细胞粘附因子的测定1.生物学测定方法(1)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增殖测定法了解 3(2)细胞毒活性测定法共同特性了解 3(3)抗病毒活性测定法了解 3 (4)趋化活性测定法了解 3(5)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学评价了解 22.免疫测定方法(1)ELISA 方法了解 4 (2)流式细胞分析法了解 4 (3)酶联免疫斑点试验了解 4 (4)免疫学测定方法学评价了解 43.细胞因子与细胞粘附因子测定的临床应用(1)临床应用了解 4(2)特定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了解 4(3)评估疾病的免疫状态、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了解 4 十七、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1.概述(1)工作原理了解 1 (2)散射光的测定了解 2 (3)荧光测量了解 2 (4)细胞分选原理了解 12.数据的显示与分析(1)参数了解 2(2)数据显示方法了解 2(3)设门分析技术了解 23.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1)免疫检测样品制备了解 4 (2)免疫分析中常用的荧光染料与标记染色了解 2(3)免疫胶乳颗粒技术的应用了解 4(4)流式细胞免疫学技术的质量控制了解 24.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1)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掌握 4(2)淋巴细胞功能分析了解 4 (3)淋巴造血系统分化抗原及白血病免疫分型了解 4(4)肿瘤耐药相关蛋白分析了解 4(5)AIDS 病检测中的应用熟练掌握 4(6)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A 抗原分析熟练掌握 4(7)移植免疫中的应用了解 4十八、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1.血清 IgG、IgA、IgM测定(1)血清 IgG、IgA、IgM测定熟练掌握 4(2)血清 IgG、IgA、IgM测定的临床意义熟练掌握 42.血清 IgD 和 IgE 测定(1)IgD 测定及临床意义掌握 4 (2)IgE 测定及临床意义掌握 43.尿液及脑脊液 Ig 测定(1)尿液 Ig 测定及临床意义掌握 4(2)脑脊液 Ig 测定及临床意义掌握 44.血清 IgG 亚类测定及临床意义了解 45.M 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熟练掌握 46.轻链测定及临床意义掌握 47.冷球蛋白的检测掌握 4十九、补体检测及应用1.概述(1)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熟练掌握 1(2)补体的活化途径熟练掌握 12.补体总活性测定掌握 23.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1)免疫溶血法了解 3 (2)免疫化学法掌握 34.补体结合试验(1)试验原理了解 4(2)试验方法了解 4(3)方法评价了解 3二十、免疫检验自动化仪器分析1.自动化免疫浊度分析系统(1)免疫透射比浊法掌握 3 (2)免疫胶乳比浊法了解 3 (3)免疫散射比浊法熟练掌握 3(4)免疫比浊分析的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掌握 42.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系统(1)吖啶酯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掌握 3(2)酶联发光免疫分析仪了解 3 (3)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掌握 3(4)在临床免疫检测中的熟练 4应用掌握3.自动化荧光免疫分析系统(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掌握 3(2)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了解 3 4.自动化酶联免疫分析系统掌握 31.概述(1)与质量保证相关的定义熟练掌握 1(2)实验方法诊断效率评价熟练掌握 32.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原则(1)标本的正确收集及处理熟练掌握 3(2)标准化操作及流程了解 3 (3)标准品和质控品的应用熟练掌握 3二十一、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4)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和设备了解 33.质量保证、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之间的关系了解 3 4.常用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1)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中常用统计学方法的选择熟练掌握 3(2)定性免疫检验掌握 3 (3)定量免疫检验掌握 3 (4)半定量免疫检验掌握 3 5.免疫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数据处理(1)室内质控数据的评价和管理了解 3(2)室内质控的局限性了解 3 (3)免疫检验质量保证的意义了解 3二十二、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1.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1)链球菌感染熟练掌握 3(2)伤寒沙门菌感染掌握 3 (3)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熟练掌握 32.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1)深部真菌感染掌握 3 (2)类真菌感染了解 33.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1)流感病毒感染掌握 3(2)轮状病毒感染掌握 3 (3)肝炎病毒感染熟练掌握 3(4)冠状病毒感染掌握 34.先天性感染的免疫检测(1)弓形虫感染掌握 3(2)风疹病毒感染掌握 3 (3)巨细胞病毒感染掌握 3 (4)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掌握 3 5.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检测(1)疟原虫感染掌握 3(2)血吸虫感染了解 3(3)丝虫感染了解 3(4)华支睾吸虫感染了解 3 (5)猪囊尾蚴感染了解 31.I 型超敏反应(1)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掌握 1(2)常见 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掌握 3(3)I 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熟练掌握 42.Ⅱ型超敏反应(1)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掌握 1(2)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掌握 3(3)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熟练掌握 4二十三、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1)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掌握 1性疾病及其免疫检(2)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掌握 3测(3)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熟练掌握 44.Ⅳ型超敏反应(1)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掌握 1(2)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掌握 3(3)Ⅳ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熟练掌握 4二十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1.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掌握 32.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损伤(1)自身抗原掌握 1(2)免疫调节异常了解 1 (3)遗传因素了解 l3.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由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了解 3(2)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了解 3(3)T 细胞对自身抗原应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了解 3 4.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抗体检测(1)自身抗体的特性掌握 3 (2)抗核抗体的检测与应用熟练掌握 4(3)抗 ENA 抗体谱的检测与应用熟练掌握 4(4)与小血管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与应用了解 4(5)与 RA 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掌握 4(6)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掌握 4 (7)与桥本甲状腺炎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了解 4 (8)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了解 45.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1)自身抗体检测的一般原则了解 2(2)实验室方法的选择及结果的确认了解 26.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实验检测(1)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及临床意义掌握 3(2)淋巴细胞检测及临床意义了解 3(3)细胞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了解 3(4)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及临床意义掌握 3二十五、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1.概念及分类了解 22.免疫球蛋白异常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1)浆细胞异常增殖了解 2 (2)正常体液免疫抑制了解 2 (3)异常免疫球蛋白增生造成的病理损伤了解 2(4)溶骨性病变了懈 23.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1)多发性骨髓瘤掌握 3 (2)巨球蛋白血症掌握 3 (3)重链病了解 3(4)轻链病了解 3(5)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了解 34.免疫球蛋白异常增殖常用的免疫检测(1)血清区带电泳熟练掌握 4(2)免疫电泳熟练掌握 4(3)免疫固定电泳熟练掌握 4(4)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熟练掌握45.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测定(1)M 蛋白的检测熟练(2)尿液轻链蛋白的检测掌握 4 (3)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掌握 4二十六、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1.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1)免疫缺陷病分类掌握 3 (2)免疫缺陷病特点掌握 2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原发性 B 细胞缺陷了解3(2)原发性 T 细胞缺陷 3 (3)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3 (4)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 33.继发性免疫缺陷病(1)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原因掌握 3(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4.免疫缺陷病检验(1)B 细胞缺陷的检测掌握 4 (2)T 细胞缺陷的检测掌握 4 (3)吞噬细胞缺陷的检测了解 4 (4)补体系统缺陷的检测了解 4 (5)获得性免疫缺陷的检测熟练掌握 4二十七、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1.肿瘤抗原(1)根据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类了解 2(2)根据肿瘤抗原产生机制分类了解 22.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1)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了解 1(2)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机制了解 13.肿瘤免疫学检验(1)肿瘤标志物熟练掌握 3(2)肿瘤患者免疫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掌握 4二十八、移植免疫及 1.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了解 1其免疫检测原(2)其他组织相容性抗原了解 12.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机制(1)超急性排斥反应了解 3(2)急性排斥反应了解 3(3)慢性排斥反应了解 3(4)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了解 33.HLA 分型(1)血清学分型法了解 4(2)细胞学分型法了解 4(3)分子生物学分型法了解 4 4.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1)肾脏移植了解 3(2)肝脏移植了解 3(3)心脏移植与心肺联合移植了解 3(4)骨髓与其他来源的于细胞移植了解 35.排斥反应的预防与治疗(1)组织配型掌握 2(2)移植物与受体的预处理了解 2(3)免疫抑制措施了解 26.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了解 4 (2)尿微量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了解 4(3)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检测的临床意义了解 4 (4)免疫抑制剂体内药物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了解 4。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结合,不形成共价键。
1.静电引力(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最强。
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合力
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性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强,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合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抗体的亲和性、抗原有效表位数目等相关。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和大多数的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带有负电荷,形成水化层,成为新水胶体,因此,蛋白质分子不会相互凝集或沉淀。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使其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成为疏水胶体。
在电解质作用下,胶体粒子表面的电荷被中和,使疏水胶体进一步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
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
这一特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
但某些天然抗原具有多种抗原表位,与另一物质可能有共同抗原表位,对检验结果产生交叉反应。
二、可逆性
抗原抗体是非共价结合,故不牢固,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抗原抗体的亲合力及反应条件(如离子强度、pH等)可影响解离。
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三、比例性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四、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此阶段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
第二阶段:可见反应阶段,此阶段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反应过程受到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第三节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1.抗体:浓度、特异性、亲和性和等价带的宽窄都影响抗原抗体反应。
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合力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
但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2.抗原: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表位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
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环境因素
1.电解质:抗原抗体反应时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2.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之间进行。
3.温度:一般为15~40℃,常用反应温度为37℃,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4.振荡:适当振荡也可加速反应。
第四节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早期包括:凝集现象、沉淀现象、溶血现象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测定、放射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金免疫技术等。
抗原抗体反应不包括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多价性
E.电离性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和阶段性。
可以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多价性
E.电离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指的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
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
抗原抗体反应需要合适的温度才有利于二者结合,其范围一般为
A.4~10℃
B.11~15℃
C.16~20℃
D.15~40℃
E.41~5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一般为15~40℃,常用反应温度为37℃,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不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是
A.温度
B.电解质
C.pH
D.适当振荡
E.隔绝空气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①反应物自身因素:抗体、抗原。
②环境因素:电解质、酸碱度、温度、振荡。
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是
A.PCR技术
B.免疫电泳技术
C.酶联免疫技术
D.免疫比浊技术
E.放射免疫技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或特异性DNA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