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 格式:pptx
- 大小:64.27 KB
- 文档页数:8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本章考点1概.述2抗.原抗体反应原理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4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5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温度、电解质和补体影响下,出现沉淀、凝集、细胞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在血清学反应中,以上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往往受反应条件(如温度、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
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4疏.水作用力: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失去,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图10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作业1.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A.静电引力B.范德华引力C. 氢键结合力D.疏水作用力E. 分子间结合力【答案】:D2.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A. 特异性B.比例性C.C .可逆性D. 亲和性E.带现象【答案】:A3.由于抗体过量导致抗原抗体结合物减少的现象为A. 前带B. 后带C. 带现象D. 等价带E. 等电点【答案】:A4.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为A. 4℃B. 25℃C.C .37℃D. 56℃E. 45℃【答案】:C5.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A. 抗原的化学组成B. 抗原结构的复杂性C. 抗原表位的数量D. 抗原决定簇的性质及空间构型E. 抗原分子量的大小【答案】:D第三章抗原的制备作业1.以下抗原中哪一种属于颗粒性抗原A. 各种蛋白质B. 各种细胞C. 细菌毒素D.核酸E.免疫球蛋白片段【答案】:B2.根据抗原分子大小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A. 盐析沉淀法B. 有机溶剂沉淀法C. 凝胶过滤D. 离子交换层析E. 亲和层析【答案】:C3.根据抗原分子所带电荷不同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A.盐析沉淀法B.有机溶剂沉淀法C.凝胶过滤D.离子交换层析E. 亲和层析【答案】:D4.颗粒性抗原中细胞抗原一般情况经如何处理即可使用A.100℃加温2-2.5小时B.用0.3%-0.5%甲醛处理C.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置成一定浓度D.使用表面活性剂进行处理E.灭菌后加0.5%-1.0%L氯化钙溶液【答案】:C5.制备鞭毛抗原选择A.100℃加温2-2.5小时B.用0.3%-0.5%甲醛处理C. 56℃加热30minD.-20℃反复冻融E. 灭菌后加0.5%-1.0%L氯化钙溶液【答案】:B6.实验室中抗血清制备后,抗体特异性鉴定最常采用的方法是A.单向免疫扩散B.双向免疫扩散C.亲和层析D.免疫吸附法E.免疫电泳【答案】:B第四章抗体的制备作业1.单克隆抗体是指A.单个骨髓瘤细胞增殖产生抗体B.单个杂交瘤细胞增殖产生的抗体C.单个浆细胞产生的抗体D.单个抗体通过克隆化产生大量抗体【答案】:B2.下面哪些是天然佐剂A.弗氏完全佐剂B.弗氏不完全佐剂C.多聚核苷酸D.百日咳鲍特菌E.外毒素【答案】:D3.单克隆抗体和血清抗体相比,其优越性在于A.单克隆抗体能制成“生物导弹”B.单克隆抗体能够在体外制备C.单克隆抗体比血清抗体的特异性强,免疫活性高D.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简单【答案】:C4.抗血清保存3-5年选择A.4℃B.半量甘油C.加叠氮钠D.-20-40℃E.真空冷冻干燥【答案】:D5.制备抗血清时,若免疫原不容易获得,可选择下列何种免疫途径A.腹腔注射B.静脉注射C.肌肉注射D.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E.皮下注射【答案】:D6.单克隆抗体纯化法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A.盐析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法D.辛酸提取法E.亲和纯化法【答案】:E7.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主要的区别之一是A.只与相应的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B.与抗原结合牢固C.生物活性多样D.对热稳定E.可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含量【答案】:A8.液氮保存和复苏细胞的基本原则A.快冻快溶B.慢冻快溶C.慢冻慢溶D.快冻慢溶E.自然溶冻【答案】:B9.佐剂的功能不包括A.作用于T细胞抗原受体B.激活抗原提呈细胞C.延长抗原的体内滞留时间D.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E.增强免疫应答【答案】:A第五章免疫凝集试验作业1.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一、A1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用嗜异性凝集来鉴别吸收试验结果正确的是()。
A.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可被牛红细胞吸收B.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可被马红细胞吸收C.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也可被牛红细胞吸收D.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不被牛红细胞吸收E.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亦可被马红细胞吸收2、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合出现的沉淀现象称为()。
A.等价带B.带现象C.前带D.后带E.中带3、甲、乙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半抗原B.完全抗原C.TD-AgD.TI-AgE.共同抗原4、凡具有强免疫原性的物质,一般的分子量应是()。
A.≥10000B.<1000C.<5000D.1000000E.1000005、容易引起免疫耐受性的抗原注射途径为()。
A.静脉>皮下>肌内>腹腔B.静脉>腹腔>皮下>肌内C.腹腔>静脉>皮下>肌内D.皮下>肌内>腹腔>静脉E.腹腔>皮下>肌内>静脉6、抗原的反应原性是指()。
A.抗原对机体的反应性的特性B.抗原与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C.抗原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D.抗原与载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E.抗原引起自身反应淋巴细胞活化的特性7、下列不是凝集反应试验的是()。
A.直接凝集试验B.间接凝集试验C.凝集抑制试验D.协同凝集试验E.毒素中和试验8、对人类而言属于异嗜性抗原的物质是()。
A.人抗白喉外毒素血清B.BSAC.破伤风抗毒素D.ABO血型抗原E.大肠杆菌O149、决定免疫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B.佐剂C.抗原决定簇D.TI-AgE.TD-Ag10、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
A.核酸B.蛋白质C.多糖D.半抗原E.类脂11、不同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抗原抗体复合物吸引在一起依靠A.静电引力B.共价键C.分子间吸引力D.疏水结合力E.范德华引力参考答案:C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不包括A.特异性B.比例性C.多价性D.可逆性E.电离性参考答案:E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指的是A.两者分子功能的相近性B.两者分子的电子云吸引力C.两者之间空间结构的相似性D.两者分子大小的相近性E.两者之间相互吻合的互补性参考答案:E4.完全抗原的特征是A.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B.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参考答案:D5.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不包括A.电解质B.温度C.PHD.适当振摇E.溶液量参考答案:E6.A、B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A.TD-AgB.TI-AgC.半抗原D.完全抗原E.共同抗原参考答案:E7.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主要原理是A.氨基酸结构发生改变B.氨基酸数量发生改变C.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D.由亲水胶体转变为疏水胶体E.由疏水胶体转变为亲水胶体参考答案:D8.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合适浓度是A.固定的B.规定的C.随便设定的D.与抗原相对而言E.人为规定的参考答案:A9.下列关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结合力,不正确的是A.非共价键B.氢键C.范德华力D.疏水键E.需8种分子间引力参与参考答案:E10.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pH值为A.6.0~9.0B.6.0~8.0C.6.0-7.0D.5.0~7.0E.5.0~6.0参考答案:B11.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纯化抗原或抗体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A.特异性B.比例性C.可逆性D.亲和力E.疏水作用力参考答案:C12.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叫做A.前带B.后带C.带现象D.等价带E.拖尾参考答案:C13.凝集反应的抗原是A.半抗原B.超抗原C.可溶性抗原D.异嗜性抗原E.颗粒性抗原参考答案:E14.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范围为A.15~25℃B.15~37℃C.15~35℃D.15~40℃E.18~42℃参考答案:D15.有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的pH值为A.7.0~7.5B.7.0~8.0C.7.2~7.4D.7.2~8.0E.7.5~8.5参考答案:C二、共用备选答案单选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使用在考题前面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