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

◆适用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

一、古生物总论

1.古生物:出现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也泛指据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2.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化石。

3.化石: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必须具

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4.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5.化石化作用: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改变成为化石的过程。

形式:充填作用、交替作用/置换作用、升馏作用/碳化作用。

6.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经受明显变化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模铸物。并非生物体本身实体,但却能

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a)印痕化石:没有硬体的动物及植物的叶子的印痕。

b)印模化石: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的表面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分外模(生物硬体

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和内模(生物硬体的内面特征留下的印痕)。

c)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形成。分

内核(贝壳和骨骼的内部空腔中充填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物空腔形态大

小类似的实体)和外核(内部空腔还未被充填而原贝壳和骨骼已被溶解消失,

整个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d)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体全被溶解,又被

另一种矿物质填入所形成的化石。

7.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只在该段地层里出

现的化石。

8.古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共同起源、共同形态特征、习性和机能相似、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类似有机体在生殖上隔离的自然居群。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

9.生物的分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

10.命名法则:优先律(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单名法(属、亚属及以上单位的命名)、

二名法(种的命名,具体为该种所从属的属名加上种名)、三名法(亚种的命名),均用斜体字;拉丁语或拉丁语化。

11.细胞生物演化

1)非生物的化学物质向生物进化转变为最早生物;

2)生物多样性增加;

3)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4)后生动物出现。

12.同源器官:不同生物的器官功能不同,形态各异,但起源和内部结构一致。

同功器官:不同的生物具有结构和来源不同,而机能相似的器官。

13.生物进化途径:通过生物的不断的成种作用而完成。

14.生物进化原因:遗传、变异(为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隔离(导致遗传物质交流

的中断,使群体歧化不断加深)、自然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

15.成种作用模式:

渐变模式(通过微小变异长期积累):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突变模式(短期内形成新种):骤变式成种、迅变成种。

16.生物进化模式:

趋异:一个共同的祖先为适应于不同的环境,向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演变的进化进程。

趋同:亲缘关系上疏远的不同生物由于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产生相似的形态结构17.生物进化规律:进步性发展、不可逆律、相关律和重演律。

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

18.生物演化总貌:

1)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2)可分不同阶段,由许多中间过渡类型将不同阶段的生物联结起来;

3)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4)生物的进化是不平衡的,反映在进化速度上的不同;

5)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

新出现。

19.集群绝灭:在一些地质历史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界的绝灭率

突然升高。

二、古生物学各论

20.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亚纲

1)腔肠动物门概述:二胚层动物,身体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

2)珊瑚纲概述:单体或群体,大多数具有外骨骼,以钙质为主。

3)内部构造:隔壁、横板、鳞板或泡沫板、中轴或中柱。

a)隔壁:珊瑚体内呈辐射状纵向排列的板状骨骼。

b)横板:珊瑚体内横向分布的薄板状骨骼。

c)鳞板:位于两片隔壁之间,形状和大小都比较规则的弯曲小板。

4)四射珊瑚隔壁的生长顺序

主隔壁和对隔壁、侧隔壁和对侧隔壁、主部和对部、一级隔壁序生、二级隔壁轮生。

5)横板、鳞板和泡沫板的关系和区别

a)横板的外围是鳞板带或泡沫带,鳞板带或泡沫带与横板带在宽度上形成相互消

长的关系。

b)鳞板与泡沫板一般不共生于同一体,鳞板分布在隔壁之间,泡沫板切断隔壁。

c)鳞板向外凸,泡沫板向内凸。

6)生态:全属海生,固着底栖动物,生活在温暖的正常浅海。

7)地史分布:出现于中奥陶世,二叠纪末绝灭。

21.腔肠动物门—横板珊瑚亚纲

1)骨骼构造:板状隔壁不发育,不具中轴,横板很发育,具联接构造。

2)地史分布:出现于晚寒武世,在晚奥陶世至早二叠世繁盛,晚二叠世大多灭绝。

22.腕足动物门

1)概述:具有真体腔、两侧对称海生无脊椎动物,具有两瓣大小不等的几丁鳞灰质或

钙质外壳。

2)外壳定向:(两瓣大小不等的壳)

茎孔所在的壳较大,称为腹壳,另一个称背壳;

壳喙的一方为后方,喙旁边缘称后缘;

相对的一方为前方,其边缘称前缘。

3)背、腹壳的区别:腹壳大于背壳;腹喙大于背喙,腹铰合面大于背铰合面;腹中槽,

背中隆;腹铰齿,背铰窝;背壳有支腕构造。

4)有铰纲和无铰纲的区别

无铰纲:几丁鳞灰质,铰合构造无,腕基或腕骨无,主要依靠肌肉联接两壳,壳小,

无中槽、中褶。

有铰纲:钙质,铰合构造有,腕基、腕骨或腕螺有,壳中等到大,多有中槽、中褶。

(无腕骨类:只有腕基;有腕骨类:腕棒、腕环、腕螺)。

5)演化趋势:无铰合—有铰合;支腕构造逐步复杂化(腕棒—腕带—腕螺);壳质成

分(几丁磷灰质—钙质)。

6)生态:底栖固着生活,单体,群居,生活在温暖浅海、盐度正常的环境。

7)地史分布:早寒武世至现代。

23.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1)外壳定向:(壳体呈螺旋状壳)

壳顶为后方,壳底为前方;

壳口一侧是腹方,反侧称背方;

壳口面向观察者,壳口位于壳体右侧者为右旋壳,极少数位于左侧为左旋壳。

2)生态:广泛分布,对盐度、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营底栖爬行生活。

3)地史分布:发现于寒武纪,繁盛于古生代,新生代达到全盛时期。

24.软体动物门—双壳纲

1)外壳定向:(具有两瓣壳,大多左右对称)

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壳喙指向前方;后部较前部为长;放射及同心纹饰由喙向后方扩散;新月面在前,

盾纹面在后;后耳大于前耳;外套湾位于后部;闭肌痕为异柱时,大者在后,只有

一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

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前方,位于观察者左边的为左壳,右边的为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