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10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学1.化⽯的定义;化⽯的保存类型(1)化⽯的定义:化⽯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和遗迹。
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地史时期指全新世以前,即1万年或1.2万年)(2)化⽯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的保存特点,⼤体上可以将化⽯分为4⼤类,即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1实体化⽯:古⽣物遗体本⾝⼏乎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
变化实体:由⽣物硬体部分经不同程度的⽯化作⽤形成;未变实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其硬体与软体可以⽐较完整的保存⽽⽆显著的变化。
○2模铸化⽯:指⽣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4类:a.印痕化⽯:即⽣物⼫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物软体的印痕。
b.印模化⽯:即⽣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c.核化⽯:即由⽣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物体⼤⼩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外核和内核两种。
d.铸型化⽯: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质充填所形成的化⽯。
○3遗迹化⽯: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物⽣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分为痕迹化⽯和遗物化⽯)○4化学化⽯:地史时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蛋⽩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2.⽣物的⽣活⽅式;海洋⽣物环境分区(1)(海洋)⽣物的⽣活⽅式:○1底栖⽣物:指⽣活在⽔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物。
底栖⽣物如果⽣活在基底表⾯以上则称为表⽣⽣物(a.营海底爬⾏或跳跃⽣活——底栖活动型;b.营海底固着⽣活——底栖固着⽣物),⽣活在基底表⾯以下的⽣物称为内⽣⽣物(a.营潜⽳;b.营钻孔)。
○2游泳⽣物:体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古生物学有孔虫亚纲——筳第二节腕足动物门(二)、外壳形态及基本构造腕足动物有双壳组成,两壳大小不一,一般而言,腹壳较大,背壳较小。
在腹壳中部有一凹槽,称为腹中槽,在背壳中部有一中隆,称为背中隆。
偶尔也有相反的情况。
1正视外壳形态 --外形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腕足动物背、腹壳的外形有圆形,近三角形 ,近五角形 ,长卵形 ,舌形 ,半椭圆形等 .2侧视外壳形态 --外形从侧面观察,腕足动物两壳凸凹程度亦变化很大,按两壳凸隆程度可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先背后腹):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背凸型、双凹型。
双凸型两壳凸隆程度近于相等;平凸型背壳近平而腹壳凸隆;凹凸型背壳凹陷而腹壳凸隆;背凸型背壳凸隆程度远大于腹壳;颠倒型幼年期凹凸而老年期变为凸凹.3 前视外壳形态--外形4外壳形态 --定向定向背上前下 , 长宽厚如图示一般两瓣大小不等:背瓣较小,腹瓣较大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两侧边为侧缘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为对称面(三)、外壳构造 --后部构造喙: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
背基面较小,腹基面较发育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
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
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
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五)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内部构造 --铰合构造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隔板背壳:铰窝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板背壳:铰窝有铰腕足类腹三角孔的两个前侧角上,各有一个向背壳突出的小凸起,称为铰齿,铰齿与背壳内的一对铰窝构成铰合构造。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化石的形成形成及命名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如叠层石。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2.石化作用及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经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白云化、黄铁矿化等3)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3.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印模(外模、内模),核化石(外核、内核),铸型)、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2、模铸化石:mode and cast fossil: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1)印痕化石impression fossil: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2)印模化石(mold fossil):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external mold: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模internal mold: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复合模composite mold: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注意印模化石上所反映的纹饰和构造与生物体实际情况,正好凸凹方向相反。
(3)核化石core fossil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内核internal core 外核external core(4)铸型化石cast fossil:在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原壳体被全部溶解,沉积物在溶解后的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适用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一、古生物总论1.古生物:出现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也泛指据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2.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化石。
3.化石: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4.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5.化石化作用: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改变成为化石的过程。
形式:充填作用、交替作用/置换作用、升馏作用/碳化作用。
6.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经受明显变化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模铸物。
并非生物体本身实体,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a)印痕化石:没有硬体的动物及植物的叶子的印痕。
b)印模化石: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的表面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分外模(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和内模(生物硬体的内面特征留下的印痕)。
c)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形成。
分内核(贝壳和骨骼的内部空腔中充填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物空腔形态大小类似的实体)和外核(内部空腔还未被充填而原贝壳和骨骼已被溶解消失,整个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d)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体全被溶解,又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入所形成的化石。
7.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的化石。
8.古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共同起源、共同形态特征、习性和机能相似、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类似有机体在生殖上隔离的自然居群。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
古生物沉积学与地层学期末复习.1.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横向堆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
2.笔石属于半索动物门动物门,是O时代的标准化石。
3.横板珊瑚的联接构造主要有联接孔、联接管和联接板。
4.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覆律,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原始水平律、原始连续律、叠置律。
5(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蜓、三叶虫、笔石等多种类型。
6.腕足动物的腕骨有四种基本类型,为:腕基、腕棒、腕环和腕螺。
7.年代地层单位单位可以分为宇、界、系、统、阶。
8.通过沉积环境和沉积厚度恢复沉积盆地的构造性质,可将盆地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补偿型、非补偿型和超补偿型。
9.根据古植物的演化特点,中生代可称为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可称为被子植物时代。
10.中国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华北以陆相沉积为主,华南以海陆交互相为主。
1.物种具有共同起源,能够交配或有可能杂交并能产生能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它们与其它类似的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2.集群绝灭在一定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灭绝率突然升高3.瓦尔特相变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或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壳等,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标志。
5.沉积相是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6.磨拉石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
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9.标准化石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
)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
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
)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
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
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a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b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c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d 石化作用时间e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f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5.成岩石化条件a: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b: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b模铸化石(印痕: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印模: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核: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铸型: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c遗迹化石(包括痕迹和遗物)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d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化石的用途:a.确定和对比地层时代;b.阐明古地理、古气候;c.阐明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和分布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地史学也叫“历史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岩石圈,即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
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沉积(地层)发育史、生物演化和构造运动史。
2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建立在岩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伸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龄。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4 穿时性: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
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6 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7 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 威尔逊旋回: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演化循环9 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0 旋回沉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一、名词解释化石、双名法、组、延限带、谱系带、阶、穿时、米兰科维奇旋回、界线层型、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律、相、地台、双变质带、蛇绿岩套、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笔石页岩相、加里东构造二、填空题1.蜓类旋壁的微细壳层可分为、、、、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五种。
2.生物带是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经常使用的生物带有五种类型,它们是、、、、。
3. 奥陶纪后期,由于____________ 运动的影响,使华北地台整体上升,从而由老到新缺失的地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华北地区二叠系岩石地层单位(组)从下而上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
5.两栖类最早出现的地质时代是。
6.中生代构造运动分为两期:第一期发生在时期,在我国称为;第二期发生在期间,我国称为运动。
7. 人类从南方古猿到现代人的演化进程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简答题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二者的关系。
2、什么叫小壳动物化石?研究小壳动物化石的地质意义。
四、论述题1、认真阅读以下地层剖面(假想),并从构造运动、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三方面简要分析该地的地质发展史?上覆地层 G组紫灰色砾岩、夹砂岩、泥岩条带60m ————————F组棕红色、紫红色砾岩、夹砂岩,粉砂岩,含植物Pterophyllum、Podozamites化石274m E组上部紫红色薄板状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含双壳纲Claraia及淡水鱼化石,中下为紫红色砂岩、泥岩夹页岩84mD组上部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下部绿黄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含植物Glossopteris、Pecopteris、孢粉及双壳纲Myophoria等化石135mC组上部灰黑色粉砂岩、页岩、夹煤层多层,下部为肉红色砂岩含植物Sphenophyllum、孢粉等化石250mB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有细砂岩、粉砂岩,产植物Neocalamites、Pecopteris化石 75m ————————下伏地层 A组灰黑色泥岩、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煤层和煤线,产植物Lepidodendron、介形类、双壳类等化石224m 2、我国二叠纪含煤地层的时空分布有何规律,举例说明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矿大版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化石的定义、古生物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石化作用过程;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化石的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
化石的分类与命名:分类单位命名法则——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优先律拉丁语缩写词及含义:cf., aff., sp., nov., indet.二、生物进化规律及特点、生物进化的证据1)生命的起源:外星来源说,地球发生说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显生宙生物的演化: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物种的形成:渐变说和突变说;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生物的进步性发展,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和重演律,适应、特化、适应辐射和适应趋同,背景灭绝与群集灭绝;生物的复苏。
2)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实习报告)原生动物门:有孔虫、蜓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软体动物门:头足类、双壳类、腹足类节肢动物门:三叶虫、介形虫、腕足动物门笔石动物牙形石古植物(孢粉):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等。
三、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一般关系: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生态平衡、营养结构、食物链、生物相;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温度、水深、光线盐度、底质、气体、海拔和生物因素生物环境分区;沉积相模式生物的主要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与生态系化石群落分析的一般方法。
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一、地史学基础部分:1)地史学;它的三个主要内容;2)相的概念,相分析的原理;3)地层概念,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4)地层划分,什么是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地层划分的多重性与多重地层单位)(化石层序律、标准化石\标志层)5)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组成;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分的组成,其相互对应关系;(层型、穿时或时侵)6)记忆地质年代表;7)沉积组合、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的概念;8)地槽,其主要特点和发展模式;地台,其主要特点;9)构造旋回,地质发展史的几个构造旋回及分别对应的地质时代;10)板块构造学说与槽台学说的关系。
古生物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开展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生活过的各类生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及生物有关的资料。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石(fossil),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与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及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与定向性,生活于一样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3.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与〔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与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局部。
4.印模化石及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外表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构造,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开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与繁殖时机。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适用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一、古生物总论1.古生物:出现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也泛指据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2.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化石。
3.化石: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4.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5.化石化作用: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改变成为化石的过程。
形式:充填作用、交替作用/置换作用、升馏作用/碳化作用。
6.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经受明显变化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模铸物。
并非生物体本身实体,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a)印痕化石:没有硬体的动物及植物的叶子的印痕。
b)印模化石: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的表面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分外模(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和内模(生物硬体的内面特征留下的印痕)。
c)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形成。
分内核(贝壳和骨骼的内部空腔中充填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物空腔形态大小类似的实体)和外核(内部空腔还未被充填而原贝壳和骨骼已被溶解消失,整个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d)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体全被溶解,又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入所形成的化石。
7.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的化石。
8.古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共同起源、共同形态特征、习性和机能相似、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类似有机体在生殖上隔离的自然居群。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
9.生物的分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
10.命名法则:优先律(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单名法(属、亚属及以上单位的命名)、二名法(种的命名,具体为该种所从属的属名加上种名)、三名法(亚种的命名),均用斜体字;拉丁语或拉丁语化。
11.细胞生物演化1)非生物的化学物质向生物进化转变为最早生物;2)生物多样性增加;3)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4)后生动物出现。
12.同源器官:不同生物的器官功能不同,形态各异,但起源和内部结构一致。
同功器官:不同的生物具有结构和来源不同,而机能相似的器官。
13.生物进化途径:通过生物的不断的成种作用而完成。
14.生物进化原因:遗传、变异(为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隔离(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使群体歧化不断加深)、自然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
15.成种作用模式:渐变模式(通过微小变异长期积累):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突变模式(短期内形成新种):骤变式成种、迅变成种。
16.生物进化模式:趋异:一个共同的祖先为适应于不同的环境,向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演变的进化进程。
趋同:亲缘关系上疏远的不同生物由于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产生相似的形态结构17.生物进化规律:进步性发展、不可逆律、相关律和重演律。
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
18.生物演化总貌:1)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2)可分不同阶段,由许多中间过渡类型将不同阶段的生物联结起来;3)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4)生物的进化是不平衡的,反映在进化速度上的不同;5)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19.集群绝灭:在一些地质历史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界的绝灭率突然升高。
二、古生物学各论20.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亚纲1)腔肠动物门概述:二胚层动物,身体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
2)珊瑚纲概述:单体或群体,大多数具有外骨骼,以钙质为主。
3)内部构造:隔壁、横板、鳞板或泡沫板、中轴或中柱。
a)隔壁:珊瑚体内呈辐射状纵向排列的板状骨骼。
b)横板:珊瑚体内横向分布的薄板状骨骼。
c)鳞板:位于两片隔壁之间,形状和大小都比较规则的弯曲小板。
4)四射珊瑚隔壁的生长顺序主隔壁和对隔壁、侧隔壁和对侧隔壁、主部和对部、一级隔壁序生、二级隔壁轮生。
5)横板、鳞板和泡沫板的关系和区别a)横板的外围是鳞板带或泡沫带,鳞板带或泡沫带与横板带在宽度上形成相互消长的关系。
b)鳞板与泡沫板一般不共生于同一体,鳞板分布在隔壁之间,泡沫板切断隔壁。
c)鳞板向外凸,泡沫板向内凸。
6)生态:全属海生,固着底栖动物,生活在温暖的正常浅海。
7)地史分布:出现于中奥陶世,二叠纪末绝灭。
21.腔肠动物门—横板珊瑚亚纲1)骨骼构造:板状隔壁不发育,不具中轴,横板很发育,具联接构造。
2)地史分布:出现于晚寒武世,在晚奥陶世至早二叠世繁盛,晚二叠世大多灭绝。
22.腕足动物门1)概述:具有真体腔、两侧对称海生无脊椎动物,具有两瓣大小不等的几丁鳞灰质或钙质外壳。
2)外壳定向:(两瓣大小不等的壳)茎孔所在的壳较大,称为腹壳,另一个称背壳;壳喙的一方为后方,喙旁边缘称后缘;相对的一方为前方,其边缘称前缘。
3)背、腹壳的区别:腹壳大于背壳;腹喙大于背喙,腹铰合面大于背铰合面;腹中槽,背中隆;腹铰齿,背铰窝;背壳有支腕构造。
4)有铰纲和无铰纲的区别无铰纲:几丁鳞灰质,铰合构造无,腕基或腕骨无,主要依靠肌肉联接两壳,壳小,无中槽、中褶。
有铰纲:钙质,铰合构造有,腕基、腕骨或腕螺有,壳中等到大,多有中槽、中褶。
(无腕骨类:只有腕基;有腕骨类:腕棒、腕环、腕螺)。
5)演化趋势:无铰合—有铰合;支腕构造逐步复杂化(腕棒—腕带—腕螺);壳质成分(几丁磷灰质—钙质)。
6)生态:底栖固着生活,单体,群居,生活在温暖浅海、盐度正常的环境。
7)地史分布:早寒武世至现代。
23.软体动物门—腹足纲1)外壳定向:(壳体呈螺旋状壳)壳顶为后方,壳底为前方;壳口一侧是腹方,反侧称背方;壳口面向观察者,壳口位于壳体右侧者为右旋壳,极少数位于左侧为左旋壳。
2)生态:广泛分布,对盐度、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营底栖爬行生活。
3)地史分布:发现于寒武纪,繁盛于古生代,新生代达到全盛时期。
24.软体动物门—双壳纲1)外壳定向:(具有两瓣壳,大多左右对称)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壳喙指向前方;后部较前部为长;放射及同心纹饰由喙向后方扩散;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后耳大于前耳;外套湾位于后部;闭肌痕为异柱时,大者在后,只有一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前方,位于观察者左边的为左壳,右边的为右壳。
2)生态:以海生为主。
3)地史分布:出现于早寒武世,中生代开始迅速发展,现代达到全盛。
25.软体动物门—头足纲1)外壳定向:(多为两侧对称)壳口位于前方,胎壳位于后方;腹弯一侧为腹部,对侧为背侧;体管位于腹侧或壳中央;旋壳,旋环的外侧为腹侧,对应侧为背侧;体管多位于腹侧。
2)体管:贯穿整个壳体的钙质管道,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
体管类型:无颈式:隔壁颈无或极短,无连接环;直颈式:隔壁颈直而短,连接环直;弯颈式:隔壁颈短且向外弯曲,连接环向外凸;全颈式:隔壁颈长达到或超过一个气室,无连接环。
3)缝合线: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相接触的线。
缝合线的类型:鹦鹉螺式:无明显的鞍、叶之分,呈舒缓波状;无棱菊石式: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棱菊石式:鞍、叶形态完整但呈尖棱状;齿菊石式:鞍形态完整,叶部呈齿状;菊石式:鞍、叶都有许多小齿状褶曲。
4)演化趋势:a)缝合线:简单(鹦鹉螺式)—复杂(菊石式);b)壳形:直壳—旋卷,外卷—内卷;c)体管:小—大—小(出现内结构);d)壳饰:光滑—简单—复杂;e)个体:小—大;f)隔壁颈:向后伸—向前伸。
5)生态:海生,在浅海到深海区,营游泳及底栖爬行。
6)地史分布:寒武世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
26.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1)背甲基本特征: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横向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
2)头甲构造:中部隆起的部分为头鞍,头鞍上分布有成对的横沟,即头鞍沟;头鞍之前的头甲部分称为前边缘,环绕头甲一周的浅沟为边缘沟,边缘沟外侧部分呈隆起的凸边为外边缘,边缘沟与头鞍之间的部分为内边缘;颊部上呈半圆型或肾型凸起支持眼的构造为眼叶,与眼叶相对突起,在活动颊内侧为眼;通过眼叶和眼内侧之间,切穿颊部的裂缝为面线。
3)尾甲类型:小尾型,尾<<头;异尾型,尾<头;等尾型,尾=头;大尾型:尾>头。
4)面线类型及特征后颊型:后支交于后边缘;前颊型:后支交于侧缘;角颊型:后支交于颊角。
5)生态:与海生动物共生,生活在正常盐度的浅海—深海环境。
6)地史分布:早寒武世出现,二叠纪末全部绝灭。
27.叶肢介和双壳纲的区别:1)叶肢介的壳瓣是薄的几丁质,双壳纲是钙质;2)叶肢介两瓣壳瓣是由肌肉韧带连接的,双壳纲则由铰齿连接;3)叶肢介壳瓣的生长带上多数都有各种花纹的装饰,双壳纲则无;4)叶肢介的生长线细而规则,中间没有中断、分叉、相交或尖灭现象,双壳纲的生长线则经常分叉、尖灭、中断或相交。
28.笔石纲1)硬体构造:由胎管、胞管、笔石枝(多胞管)、笔石体(多笔石)和笔石簇(多笔石体)组成。
2)演化趋势:a)笔石枝:多—少;b)笔石枝生长方向:下斜—平伸—上攀;c)胞管形态:直管—弯曲;d)胞管类型:简单—复杂;e)体壁网格化;f)横管:少—多。
3)笔石枝胞管排列的形式:单列式、双列式、四列式。
4)生态:海生群体动物,底栖和漂浮。
5)地史分布:出现于中寒武世,在早石炭世绝灭。
29.原生动物门—蜓亚目1)旋壁类型单层式:旋壁仅一层致密层或原始层;双层式:致密层加透明层;致密层加蜂巢层;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致密层+蜂巢层+内疏松层;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2)演化趋势a)个体大小:小—大;b)壳形:短轴—长轴—等轴;c)旋壁:单层—四层—具蜂巢层;d)隔壁:平直—褶皱;e)旋脊:粗大—小—拟旋脊。
3)生态:生活在正常盐分的海洋中,多数营底栖生活。
4)地史分布:寒武纪出现。
30.牙形石1)形态结构单锥型:形状如牛角或弯曲的齿状,由齿锥和基部两部分组成;复合型:呈齿片状或齿耙状,由一个主齿和突起(齿突)所组成。
可分为两类。
齿棒状,基部呈棒状,窄长,两侧强烈肿大,其上生有分离细齿,主齿大而长,基腔位于主齿之下;齿片状,基部呈片状,薄而高,主齿与细齿等大或稍大于细齿,彼此愈合;台型:刺体由前齿片和齿台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