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35.16 KB
- 文档页数:15
《诗五首》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
《己亥杂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4、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5.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诗五首》优秀教案优秀教案撰写优秀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优秀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五首》优秀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优秀教案供您参考!《诗五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示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掌握和感悟诗的表示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示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和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示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研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实际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教学目的】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饮酒(其五)(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二)诵读理解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复习《五柳先生传》的文学常识)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 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2)“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4)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明确:1)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3)人的自然的本性。
4)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5)各抒己见(三)当堂背诵行路难(一)导入: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五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五首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理解五首诗歌的意思。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五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五首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理解五首诗歌的意思。
2.教学难点:欣赏五首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引入本课五首诗歌。
2.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五首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每首诗歌的意思。
4.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深入分析1.分析《饮酒(其五)》:作者所表达的归隐之感及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分析《行路难(其一)》: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3.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关心民生的情感。
4.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5.分析《已亥杂诗》: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五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看法。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五首诗歌中的景象和情境,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美。
(五)课堂小结1.总结五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范读、自由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借助多媒体课件,配合图片、音乐等元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美。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教学目的】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饮酒(其五)(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二)诵读理解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复习《五柳先生传》的文学常识)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 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2)“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4)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明确:1)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3)人的自然的本性。
4)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5)各抒己见(三)当堂背诵行路难(一)导入: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
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4、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5.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自主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组诗歌。
本组诗歌包括:《春》、《夜雨寄北》、《竹石》、《登鹳雀楼》和《逢入京使》。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分别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夜雨的寂静、竹石的坚韧、登高望远的豪情和重逢的喜悦。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可能对一些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2.难点: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案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准备好相关的讲解和解读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春天的联想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五首诗歌,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 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一)朗读感知1.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齐读诗歌。
3.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二)合作探究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3、培养大家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作者作品介绍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 ________ ,世称靖节先生。
田园诗派的鼻祖。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2. 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有“ ________”之称,与杜甫合称 ________ ,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杜甫赞其诗歌“笔落惊风雨,________ ”。
3.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 ,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
郭沫若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4.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唐代诗人。
他与高适齐名,并称“ ”。
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
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
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
5. 龚自珍,字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背景介绍1、《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
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
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反映的是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还乡”离开长安时,友人盛情地送别与诗人愁闷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