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野望》教学设计执教:【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2.通过抓住诗歌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诗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山川风物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在中国文学上灿若星河,《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绩的思想世界。
二、初读感知1.朗读一次《野望》,背一次《龟虽寿》2.你认为这两首诗的句式一样吗?【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3.简单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律诗的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请反复朗读,说说怎么给这首诗划分节奏?【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三、再读总体把握再读一次诗歌,从题目《野望》你能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动笔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
【创造性问题】四、研读诗歌1. 你认为诗人为什么在这个秋天的傍晚“徙倚”?【推理性问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2. 联系材料思考“欲何依”有何含义?【推理性问题】材料1:曹操的《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zā),何枝可依”的诗句,它的大意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停留,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呢?曹操希望招纳天下英才,所以用乌鹊绕树不知“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英才们,不要犹豫了,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表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慕。
材料2: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年间,曾三次当官又三次归隐。
心想在仕途有所作为,但又自知难以达到自己期望的地位,故归隐山林田园。
此诗应该创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是诗人对人生道路在何方的一次思考,诗人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又不得意,这是诗人矛盾与迷茫的表现。
3.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人那种苦闷与矛盾的心境,颔联和颈联却写了一幅这么美的秋景图,是不是前后有点不协调?【批判性问题】这是一种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眼前所见是宁静、祥和、悠闲的美好,人人都有自己快乐的去处,唯独我没有,反衬了自己的抑郁、孤独、迷茫的心情。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初唐诗歌,认识王绩,体会诗歌意境2学情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的认识。
3重点难点诗人心境的认同,诗歌意境的认识。
4教学过程4.1诗歌分析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诗歌内容简介“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活动2【活动】名家点评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
抓意象品诗词一、教学目标:1、调动已有经验了解意象的概念。
2、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孩子们,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五月能与可爱的你们有这样一场美丽的邂逅老师觉得很高兴,让我们相约在春天里,共赴一场春的约会!(二)认识古诗词中的意象问题一:春天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明确:春天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歌颂。
问题二:秋天呢?秋天给人什么感觉?明确:“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在古文人的眼中就是凄清、寥落、悲凉的象征,而且秋天是落叶归根的时节,所以游子们往往把秋天与思乡联系在一起。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傍晚:白昼的终结,美好事物的消逝,总让人伤感和留恋。
不仅是春秋朝暮,古诗词中的很多词语都能带给我们一些特定的情感体验:落花:晚春时节,时光流逝,伤感。
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子规:又叫杜鹃鸟或布谷鸟,传说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认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所以常用它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松柏:《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重点、难点】略【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生答)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2、了解诗人。
【屏显】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指读→齐读四、通过想象,描述画面1、唐诗结构提到起承转合,理一理,这首诗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明确:第一联:事、情;二三联:景;尾联:情2、默读诗歌,结合注解,简单描述诗歌内容,并记录下来。
《野望》教案一、教材依据本教案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短篇小说《野望》进行设计。
该教材内容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野望》的主旨和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小说。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中的情节,唤起学生对《野望》的印象。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他的野心是什么?- 他在实现自己的野心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野望》小说,并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是否合理?为什么?3.文学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讲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说中出现的常见文学修辞手法,并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否认同主人公的野心?- 你是否认为小说中的主题与现实有关?为什么?5.写作练习(30分钟)学生根据所给的写作题目,运用学过的文学修辞手法撰写一篇短篇小说。
题目如下:题目:《我的梦想》要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短篇小说。
四、课堂延伸1.阅读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与《野望》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分享。
2.写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读和展示,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3.虚拟写作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关于《野望》主题的写作虚拟实践,如写作拓展、创作比赛等。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
《野望》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分为二地看待诗歌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重点: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难点: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一教学过程:导入:回忆以前学习过的五言律诗,导入新课。
(已经学过的典范五言律诗有《次北固山下》《过故人庄》)一、琅琅上口——读顺:读一读下面的生字:皋徙倚晖薇有人说,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身着布裙的村姑,全身透露出来的是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我们常听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格律诗在唐朝达到巅峰,而“格律”的意思就是说“声律有一定的格式”。
1、音尺。
2、平仄:(五律有四种常见的格式)本诗为平起韵: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注<○平声字><●仄声字><⊙平仄两可字><▲仄韵><△平韵> 涉及到本诗的规律性知识点:(1)带鼻音韵尾n、ng的音节,都不是入声。
(2)有的字在普通话中读平声却是古入声字,如本诗中的“唯”“犊”“识”“怀”旧读入声。
3、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12唐诗五首《野望》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 唐诗五首《野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注意正确把握节奏,感受诗歌的音声之美。
2. 品读诗句,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品读诗句,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凡诗能代表一诗人整个人格者,始可称之为代表作,诗中表现的是整个人格的活动。
《野望》一诗包含了王绩的整个人生的境遇和情感,因而是其代表作。
让我们共同走进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野望》。
二、解题“野望”这一标题的含义是?【明确】在山野远望。
三、整体感知那么诗人在何时“望”?何处“望”?“望”什么呢?(板书“望”)(1)何时:“薄暮”,傍晚,暮色本身有一种朦胧衰退的氛围。
(2)何处:“东皋”。
(3)东皋源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既然来源于陶渊明,你们觉得王绩有什么想法?【明确】把自已比作陶渊明,想过归隐躬耕的生活。
(板书“归。
”)(4)望:有什么意思?回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望的是“故乡”“泰山”,望的对象即是目标,为了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明确】追寻诗人点出来自己是在“望”,具有追寻的意味,追寻放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显然与屈原以来“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文人求仕的情意结相连。
(板书“追寻”)望——归,即是对归隐的追寻。
(读首句)(5)望什么呢?【明确】优美画面的再现: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映入眼帘的景色非常优美。
登高望远,山间景色尽收眼底: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每一座山都沐浴在落日的光辉之中。
漫山遍野,一片秋色,夕阳西下,更显得萧瑟悲凉。
望“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野望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野望》;二、详细内容:本文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秋夜野外眺望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一、理解并背诵《野望》;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三、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二、重点:背诵《野望》,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多媒体课件;二、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秋夜的景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野望》;三、诗文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四、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自然之美;五、随堂练习:让学生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景象;六、背诵指导:引导学生背诵《野望》;板书设计:一、板书《野望》;二、板书内容:意象、意境、情感。
作业设计:一、作业题目:背诵《野望》,并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象的作文;二、答案:略。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野望》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但在描绘秋天景象时,部分学生表述不够生动形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二、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象的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文讲解:1. 意象分析:诗中的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元素。
在《野望》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等,描绘了一幅秋夜野外景象。
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景色,还蕴含了诗人的情感。
2. 意境解析:意境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是诗人通过意象组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野望》中,诗人通过描绘野径、江船、火光等景物,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寞的秋夜野外景象。
这种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 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才能真正理解诗歌。
《野望》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四步读书法”,通过多形式朗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2.通过对诗句的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一些基本的赏析方法。
3.理解作者的“愁”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通过多形式朗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2.通过对诗句的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一些基本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诗句的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一些基本的赏析方法。
2.理解作者的“愁”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范读录音。
二、新授1.知诗人,解诗题。
(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王绩,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其兄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
为人放浪不羁,后弃官归隐田园。
其诗朴素疏淡,著有《王无功文集》。
(2)解诗题:诗题“野望”,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的自我写照。
2.多形式朗读古诗。
(合作学习)(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评价。
(3)听录音跟读。
(4)全班齐读。
3.悟诗意,想意境。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初读古诗后,你感觉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中“薄”“欲”二字,能让我们看到诗人在暮色苍茫中茫然无依、无所适从的迷惘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的是漫山遍野树叶枯黄,在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萧条凄凉的景色,营造的是一种悲凉的氛围。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描绘的是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儿带着猎物回归的景象。
这一联虽是写动态的景象,然而静中有动,显得不那么沉寂。
这样的山林气象给人带来的是舒坦的感觉。
(2)诗的后两联“角巾私第几,竹杷数十家。
谷水林山下,逢迎有钓车。
”写的是诗人隐居的生活环境怎样?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角巾私第几”,自己隐居生活的家具体位置在哪里?在山下的林边竹外隐有几间小房。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野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一棵树都染上了枯黄的颜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了落日的余晖。
请跟随我一同走进课文――《野望》。
作家作品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代表作品:《野望》《独酌》《秋夜喜遇王处士》等。
作品风格: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语言朴素自然,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关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律诗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同,上下句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东皋:(2)薄暮:(3)徙倚:(4)落晖:(5)犊:(6)禽:(7)顾:(8)采薇:【交流点拨】(1)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2)傍晚。
薄,接近(3)徘徊。
(4)落日的余晖。
(5)小牛。
这里指牛群。
(6)泛指猎获的鸟兽。
(7)看,视。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3《野望》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野望》一、导入新课在文人的眼中,田园牧歌的生活往往被渲染成一幅迷人的中国文学画卷,犹如一首浪漫的诗篇。
然而,每位选择隐居的文人并非都能如陶渊明那样完全心无旁骛、沉浸在清幽的自然之中。
这首诗如同一幅艺术品,以精致的筆墨勾勒出王绩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这个意境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旷野的宁静,仿佛是置身于一幅宏伟画卷之中,远离尘嚣。
王绩通过文字的巧妙组合,勾勒出一种渴望远方、仰望星空的心境,犹如在宇宙的辽阔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今日,让我们一同品味王绩的《野望》,深入探寻他在文字间展示的复杂心境,就像是漫步在一片充满哲思的意境中。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共同感知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首先,我们来进行正音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学生1:(读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老师:不错,正音很准确。
接下来,我们逐句翻译,强调字形。
哪位同学分享一下对第一句的翻译。
学生2:东皋薄暮望,是站在东皋望着远处的意思。
徙倚欲何依,是在徘徊不定,不知道要依托在哪里。
老师:很好,翻译得很到位。
现在,我们继续看第二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学生3:树树皆秋色,是说所有的树都变成了秋天的颜色。
山山唯落晖,是山岭上只有落日的余辉。
老师:不错,你理解得很透彻。
接下来,谁来解释“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4:这是说牧人正在驱赶着牛群回家,而猎人则骑马带着猎物回来。
老师:很好,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很清晰。
最后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理解。
学生5:这是说相互对望着却不认识对方,然后用长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怀念着采薇的美好。
老师:很棒,你捕捉到了诗人的感情表达。
在整体感知诗意的过程中,大家都表现得很出色。
让我们回顾一下,你们在翻译和理解诗句时都注重了什么?学生6:我们注意了字形和字音的准确性。
《野望》王绩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野望》。
2.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准确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观点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野望》的主题和情节。
2. 学习并运用适当的文学分析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精读材料《野望》的文本。
- 提前研究并准备好相关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
- 准备适当的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 阅读材料《野望》。
- 准备笔记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和了解背景知识1. 教师介绍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问题:- 你对《野望》这个标题有什么感觉和猜测?- 你知道《野望》的作者是谁吗?- 你对《野望》这个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有什么了解?第二课时:文本分析和主题解读1. 教师简单介绍《野望》的作者王绩,并让学生自主阅读《野望》。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答疑。
第三课时: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1. 教师介绍并讲解常用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如主题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分析等。
2. 学生阅读《野望》并运用在前一课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学分析。
3.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四课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1.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野望》。
2. 学生单独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讨论不同观点和答案的合理性。
4.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课时: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
2. 学生撰写简短的读后感,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点评和提问,补充相关知识和观点。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公开课
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了解初唐诗歌,认识王绩,体会诗歌意境
2学情分析
注重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的认识。
3重点难点
诗人心境的认同,诗歌意境的认识。
4教学过程
4.1诗歌分析
教学活动
1【讲授】诗歌内容简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2【活动】名家点评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