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城镇化水平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6
宁夏城镇化水平分析宁夏城镇化水平分析【引言】现代社会的城镇化进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对宁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其发展潜力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章:城镇化水平概述】本章将介绍宁夏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和特点,对其现状进行描述,并对城镇化对宁夏地区的影响进行分析。
⑴城镇化水平的定义⑵宁夏城镇化水平的特点⑶宁夏城镇化水平现状分析⑷城镇化对宁夏地区的影响【第二章: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本章将探讨影响宁夏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⑴经济因素⑵社会因素⑶政策因素⑷环境因素【第三章:城镇化的发展潜力】本章将对宁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潜力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经济潜力、社会潜力、资源潜力等方面,以揭示宁夏地区发展城镇化的可能性。
⑴经济潜力分析⑵社会潜力分析⑶资源潜力分析【第四章: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本章将详细描述宁夏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
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⑵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第五章:促进宁夏城镇化发展的建议】本章将结合前面章节的分析,提出促进宁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建议和措施,包括政策方面、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等多个方面。
⑴政策建议⑵经济建议⑶社会建议【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宁夏地区相关统计数据、研究报告、图表等,以便读者深入了解宁夏城镇化水平的详细情况。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将详细说明相关法律概念,以方便读者理解和运用相关法律。
【结尾】。
宁夏城镇化水平分析宁夏城镇化水平分析一、引言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涵盖了一系列与城市发展和人口迁移有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本文旨在对宁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了解宁夏城镇化的现状和趋势,为宁夏的城市发展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宁夏的城镇化概况⒈城市化率:统计宁夏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过去几年的变化情况。
包括城市化率的绝对数和相对数。
⒉城市规模结构:分析宁夏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包括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的数量和规模。
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宁夏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交通、水电、通信等方面。
⒋城市产业结构:分析宁夏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和发展情况。
三、宁夏城镇化的影响因素⒈经济因素:分析宁夏地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
⒉政策因素:调研宁夏地区的城镇化政策和规划,分析政策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⒊社会因素:探讨宁夏地区的人口流动、就业状况等社会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
⒋环境因素:研究宁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城镇化的制约和影响,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四、宁夏城镇化的问题及对策⒈城市规模过大导致的问题:分析宁夏地区大城市过度拥挤、资源短缺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⒉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研究宁夏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⒊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问题:调查宁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提出预防和解决方案。
⒋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宁夏地区城镇化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
五、宁夏城镇化的发展趋势⒈增长趋势:展望宁夏地区城镇化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预测城市化率的变化。
⒉结构调整:预测宁夏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方向。
⒊宜居化发展:分析宁夏地区城市宜居化发展的潜在趋势和相关政策。
六、结论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宁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目前较低,但未来有望实现稳步增长。
宁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瓶颈与战略重点一、人口结构老化宁夏的人口结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这对宁夏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老龄化人口占比高的地区一方面对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宁夏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老龄化人口占比高的困境,引导合理的人口结构变革,推进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依托科技手段和教育培训,鼓励年轻人多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资源环境约束严重宁夏地处黄河流域,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气候的影响,宁夏的农业资源并不丰富,同时资源环境约束也比较严重。
水资源的短缺、土地资源的有限、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给宁夏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宁夏政府需要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精准施策,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经济结构单一宁夏的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以农业和煤炭资源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宁夏的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的波动和气候的影响,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也面临严重挑战。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宁夏政府需要大力扶持多元化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向新兴产业领域聚集,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壮大,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四、科技创新能力有限宁夏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科技创新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宁夏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宁夏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宁夏地域辽阔,城乡差异较大,在经济发展中存在明显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
宁夏经济发展现状
宁夏是中国西部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宁夏实施了一系列开放创新的政策措施,努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宁夏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宁夏经济增速呈现出平稳较快的态势,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609.4亿元,连续多年
保持两位数增长。
特别是在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推动下,宁夏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其次是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宁夏通过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装备更新,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产能水平。
同时,加大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第三是外贸出口稳步增长。
宁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外贸市场,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宁夏对外贸易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出口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四是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宁夏注重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积极推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市场改革。
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培育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拉动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宁夏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由高速增长
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未来,宁夏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宁夏基础建设与发展现状(一)区位特点宁夏地处东亚大陆,接近中国版图几何中心。
东邻陕西省,西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是连接西北地区与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依托和前沿阵地。
自古以来,宁夏一直是多民族融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在保障国防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生态屏障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二)自然状况宁夏地域东西窄南北长,南北相距逾450公里,东西相距250公里。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境内山地迭起,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地散布。
其中,平原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8%,山地、丘陵、台地等占73.2%。
宁夏属温带半温润地区,四季分明,年均降水300毫米。
(三)地理区划按照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宁夏可分为两大板块:沿黄经济区:包括银川、吴忠、石嘴山、中卫4个地级市及所辖中宁、灵武、青铜峡、贺兰、永宁、平罗等10个市县。
该地区处于河套平原,资源丰富,且组合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区57%的人口,9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是宁夏的精华地带和经济发展的龙头,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的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
中南部地区:包括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等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以及沙坡头区、中宁县的山区。
处于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生态脆弱,干旱少雨,土地瘠薄,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极度匮乏,经济欠发达,以“苦瘠甲于天下”而闻名全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连片地区。
(四)发展优势比较而言,宁夏有农业、能源、旅游、内陆开放四个方面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
农业优势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
得黄河灌溉之利,农业发达,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
黄河两岸土地肥沃,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在西北地区名列前茅,属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
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宁夏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宁夏的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宁夏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选择。
一、现实困境1.依赖传统资源型产业宁夏的经济主要依赖能源、煤炭、化工等传统资源型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受制于能源资源的持续供给和市场需求,一旦资源枯竭或者市场需求下降,宁夏的经济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2.产业结构单一宁夏的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较大,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
这就导致了宁夏的经济比较脆弱,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
3.区域发展不平衡宁夏的地理环境复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人口大量外流,城市化进程缓慢。
4.环境治理问题宁夏是能源和化工重要区域,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宁夏的一个难题。
空气污染、水资源紧张、土壤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
5.外部竞争压力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宁夏的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一流企业的竞争压力,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
二、路径选择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宁夏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传统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宁夏应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 GDP 中的比重,完善服务业的体系,增加就业岗位。
宁夏要实施积极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城乡差距。
同时要加大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推动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宁夏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严格环境监管,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宁夏人口及人口结构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银川。
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界于北纬35°14'-39°14',东经104°17'-109°39'之间,东邻陕西,西、北接内蒙古,南连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宁夏地形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丘陵沟壑林立,地形分为三大板块: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
宁夏地处黄河水系,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全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2018年宁夏常住人口688.11万人,2019年宁夏区常住人口694.66万人,增长0.95%。
其中,银川市229.31万人,增长1.89%;石嘴山市80.59万人,增长0.18%;吴忠市142.25万人,增长0.5%;固原市125.05万人,增长0.65%;中卫市117.46万人,增长0.54%。
2019年宁夏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15.81万人,城镇化率为59.8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8.85万人,占40.14%,与2018年末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65万人,乡村人口减少4.1万人,城镇化率提高0.98个百分点。
2019年宁夏常住人口中,0-15岁人口为155.19万人,占总人口的22.34%;16-59岁人口为442.5万人,占63.7%;60岁及以上人口为96.97万人,占13.96%。
宁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路探析作者:葛立方朱睿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16期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国土总面积6.64×104km2。
2012年,全区总人口为647.19万,共有5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县城11个,纳入城市统计的建制镇有23个,其它建制镇78个;2012年完成GDP约2327亿元,人均36166元。
宁夏自2002年9月做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决策以来,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进步。
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且存在山川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聚集能力较弱、配套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宁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宁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2012年宁夏城镇化率达到50.67%,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6.0:45.9:38.1调整到2012年的8.6:49.8:41.6,城镇面貌明显改善。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银川市为中心、以沿黄城市群为骨干、以固原市为宁南区域性中心、以县城和特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产业发展方面,工业园区已成为宁夏工业发展的新主力,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的趋势已经形成。
“五大十特”工业园区和慈善园区已成为转移和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维护稳定的重要基地。
2011年末,宁夏纳入统计的工业园区32个,共有入园企业215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1.3亿元,利润106亿元,税金72.1亿元,安置就业人员26.9万人。
基础设施方面,城镇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功能逐步完善。
截至2011年底,宁夏城镇建成区面积约为632.47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9.53‰,其中城市和县城建成区扩展到502.38km2;城市及县城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9.82m2,用水普及率92.86%,燃气普及率82.77%,生活垃圾处理率63.96%。
县城以下建制镇镇建成区面积为130.09 km2,人均道路面积10.75m2,用水普及率79.79%,排水管道密度3.48km/km2,生活垃圾处理率33.02%。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和投资优势(一)自治区发展概况和投资优势宁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人口640万,其中回族占35.8%。
宁夏地处祖国版图的中轴线上,1500公里内辐射所有省会城市;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位于华北与西北的过渡地带,非常适宜人居;年平均气温8℃左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
宁夏各民族相互尊重包容,关系和谐融洽,经济加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
宁夏在开放上有三大平台:一是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这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覆盖整个省级区域的试验区,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给予宁夏很多优惠政策,赋予宁夏“先行先试”权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国家在税收、土地、航权、签证、金融、油气进口、石油美元定向定额开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聚集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是银川综合保税区。
这是目前中国西北地区仅有的3个保税区之一,在税收、贸易管制、保税监管、外汇管理等方面享有极大的优惠政策,是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监管区域之一。
综合保税区是跨国、跨地区企业首选的投资平台,惠普、三星、富士康等行业巨头都从中获益匪浅。
三是“黄河善谷”。
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慈善模式,主要是通过创新慈善理念,聚集慈善资源,发展慈善事业和慈善产业,把公益慈善与经济发展、扶贫济困与产业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已建成六个慈善产业园区,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
宁夏在资源上有三大优势:一是能源资源丰富。
宁夏地处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地带,已探明矿产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值全国第5位,人均产煤第3位,年人均发电第1位。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
同时,宁夏又处于国家“西气东输”和中俄原油输油管道的咽喉地带,原油过境量超过3500万吨。
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城镇空间增长研究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城镇空间增长研究摘要: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点扶贫地区,其城镇空间增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的城镇空间增长进行深入研究,计划总结出该地区城镇空间增长的主要模式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引言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特殊地域,其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人口众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对该地区进行了大力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尽管扶贫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但该地区的城镇空间增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城镇空间现状1. 城镇化率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的城镇化率逐渐提高。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逐渐增加。
然而,城镇化进程仍然不够平衡,城镇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改善。
2. 城镇规模的扩大特困区的城镇规模逐渐扩大,一些小城镇发展为中心城市,而且城市的功能也日益完善。
但是城市化进程还面临一些障碍,包括土地资源的稀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和人才流失等问题。
三、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城镇空间增长的模式和影响因素1. 主要增长模式在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城镇空间的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拓展型增长、改造型增长和创新型增长。
拓展型增长指的是通过扩大城镇边界来增加城镇空间;改造型增长则是通过改造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质来增加城镇空间;创新型增长则是通过引进新的创新产业和技术来增加城镇空间。
2. 影响因素城镇空间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政府的扶贫政策对城镇空间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对城镇空间增长也有重要影响;社会因素如人口流动、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等也会对城镇空间增长产生影响。
四、建议针对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城镇空间增长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城镇边界,优化城市布局。
宁夏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张欢(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基于系统理念,采用近10年数据,分析影响宁夏城镇化发展的指标因子,针对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对宁夏城市化发展提出了发展建议。
研究显示:在西部大开发十余年间,宁夏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在城镇数量和质量、城镇建成区面积方面,还是在人口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较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但是宁夏城镇化的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省域内城镇化水平差异大;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都相对较弱,尤其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发展滞后。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现状层次分析法宁夏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过程。
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的农业向城镇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和社会进步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1研究区概况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被誉为中国的“穆斯林省”、“塞上江南”。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宁夏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其生产力发展迅速,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也十分显著,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见表1)。
宁夏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在城镇数量和质量、城镇建成区面积方面,还是在人口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表1 宁夏2000—2010年城镇化率年份城镇人口(人) 总人口数(人) 城镇化率2000 1803855 5543214 32.5%2001 1876653 5632211 33.3%2002 1954659 5715376 34.2%2003 2142337 5801912 36.9%2004 2386120 5877142 40.6%2005 2520746 5962029 42.3%2006 2593626 6037305 43.0%2007 2686553 6102518 44.0%2008 2778230 6176939 45.0%2009 2882093 6252023 46.1%2010 3035652 6329550 48.0%数据来源:宁夏统计年鉴2层次分析法在衡量宁夏城镇化发展研究中的应用衡量城镇化的发展状况主要有5个方面的指标:经济指标;人口指标;生活状况;交通状况与环境指标。
通过逐层构建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即将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化(分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综合评价指标:宁夏城镇化发展现状;第二层次为经济指标、人口指标、生活状况、交通状况和环境指标5大类;第三层次为各类具体指标共12项。
来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泰( 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新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对象的决策思维过程数量化,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性,更能适合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较准确地反映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1]。
宁夏城镇化水平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要明确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对宁夏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层次分析法适合这类情况的研究。
其主要建模步骤:(1)选取指标,构建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我们评价宁夏(省)的城镇化水平,选取的指标包括经济指标B1(包括人均GDP C1、工业增加值C2、旅游外汇收入C3);人口指标B2(包括城镇化率C4、居民受教育水平C5);生活状况B3(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6、恩格尔系数C7);交通状况B4(包括交通网密度C8、客货周转量C9、运输线路长度C10);环境指标B5(包括人均绿地面积C11、建成区绿地面积覆盖率C12),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值一级指标(A) 二级指标(B) 权重三级指标(C) 权重宁夏城镇化发展现状A 经济指标B10.3155 人均GDP C10.6555工业增加值C20.1867旅游外汇收入C30.1578 人口指标B20.4111 城镇化率C40.7500居民受教育水平C50.2500 生活状况B30.073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60.2500恩格尔系数C70.7500 交通状况B40.1411 交通网密度C80.6958客货周转量C90.2241运输线路长度C100.0801 环境指标B50.0592 人均绿地面积C110.5000建成区绿地面积覆盖率C120.5000 (2)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即构造下一层对于上一层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并请专家填写。
在请专家打分时,应明确告诉专家权重原则、权重规律、重要性标度含义如下所示:权重原则:假如a ij表示列B1、B2、.....B n相对于行B1、B2、......B n的权重,则a ij=1,a ji=1/a ij 权重规律:针对判断矩阵的准则,其中两个元素两两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对重要性程度通常按1、3、5、7、9标度赋值,重要性标度含义见(表3):层次分析法中,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判断矩阵必须由专家打分法得出,在专家的选择上应注意学科的多样化,但又不偏离本专业的专家,进行两轮打分,选择有效的一次分值进行分析;判断矩阵必须满足一致性要求,不能出现逻辑性错误(A>B、B>C、C>A),因此,在计算出权重以后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
表3重要性标度的含义标度含义1 表示B i与B j同等重要,各得1分3 表示B i比B j稍重要,B i得3分,B j得1/3分5 表示B i比B j明显重要,B i得5分,B j得1/5分7 表示B i比B j绝对重要,B i得7分,B j得1/7分9 表示B i比B j极端重要,B i得9分,B j得1/9分基于宁夏城镇化水平研究构造的判断矩阵,请专家打分后如表4所示(3)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计算得出的各级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4 判断矩阵表A-B i B1B2B3B4B5 B1 1 1 3 3 5 B2 1 1 5 5 7 B31/3 1/5 1 1/3 1 B41/3 1/5 3 1 3 B51/5 1/7 1 1/3 1 B1-C i C1C2C3C1 1 3 5C21/3 1 1C31/5 1 1B2-C i C4C5C4 1 3C51/3 13宁夏城镇化的指标体系权重分析3.1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宁夏城镇化分析,通过判断矩阵归一化后得出的各级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二级指标B 相对于一级指标A 的权重由大到小排列为:人口指标B 1(0. 4111)>经济指标B 2(0.3155)>交通状况B 3(0.1411)>生活状况B 4(0.0730)>环境指标B 5(0.0592),权重值越大说明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关联越大,是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指标和人口指标权重远高于生活状况指标和环境指标,说明影响宁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和人口。
宁夏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三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对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吸引力较弱,城市人口数偏低,而城市化过程就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所以人口和经济是制约宁夏城镇化的瓶颈,而这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3.2三级指标对于二级指标的权重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出三级指标C 对于二级指标B 的权重,影响经济指标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均GDP C 1(0.6555)>工业增加值 C 2(0.1867)>旅游外汇收入C 3( 0.1578) 说明经济指标的主要衡量因素是人均GDP 和工业增加值,旅游外汇收入比重较小。
影响人口指标的权重由大到小为:城镇化率 C 4(0.7500)>居民受教育水平 C 5(0.2500)。
说明人口城镇化率远远重要于居民受教育水平,城市人口影响城市化水平。
影响生活状况指标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C 6(0.2500)>恩格尔系数C 7(0.7500)表明恩格尔系数是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收入越低,生活水平越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次之。
影响交通状况的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交通网密度C 8(0.6958) >客货周转量C 9(0.2241) > 运输线路长度C 1(0.0801) 。
说明交通网密度是影响交通的重要因素。
影响环境指标的人均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地面积覆盖率同样重要。
4宁夏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4.1 城镇化水平相对低、速度慢宁夏一直以来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城镇化水平达到36.09%,宁夏是32.5%,低于全国3.59个百分点,根据2005 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宁夏城镇化水平是42.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9个百分点,而且与全国其他B 5-C i C 11 C 12 C 11 1 1 C 1211B 3-C i C 6 C 7 C 6 1 1/3 C 731B 4-C i C 8 C 9 C 10 C 8 1 5 7 C 9 1/5 1 3 C 101/71/31省份相比,城市化速度也较慢。
2008年,全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68%,宁夏城镇化水平是45.0%,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0.68个百分点,但总体来说宁夏城镇化进程己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从2000年到2008年,宁夏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2.5 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6个百分点[2]。
综合以上各级指标权重分析,宁夏二三产业还欠发达,在经济中的带动力还较小,致使宁夏经济水平较低,进而影响宁夏城镇化水平。
从城市化的动力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市化演进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力,工业化的扩张是城市化的主要拉力,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发动力,正因为宁夏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都滞后,所以城镇化水平较低。
4.2发展条件差异大、省域内城镇化水平差异大。
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和背景的差异,人口城镇化水平在全区各县市有很大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