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齿吞津保健法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田七中药口腔健康论坛●日常口腔保健六法
日常生活中由于口腔清洁不当,不良的饮食习惯或者其他病症等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口腔问题,本期小编为您介绍几种日常口腔保健方法,来帮助预防和缓解和缓解各类口腔问题。
1、叩齿咽津法
早晚上下叩击牙齿30次,并将产生的津液吞下去,刺激牙周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让牙齿更坚固。
2、鼓腮漱口法
早晚刷牙后,做15次闭口、鼓腮、漱口的动作,左右转动舌头,这样就会使唾液分泌增多,冲洗和刺激牙面、牙缝和口腔黏膜,达到清洁口腔、保护牙齿的目的。
3、茶水漱口法
三餐过后,含上两口茶水漱漱口,可以增强牙齿的抗酸防腐能力,吃酸味食物时也不用怕酸到牙齿了。
4、补肾固齿法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就会引起髓亏骨枯,而“齿为骨之余”,骨质流失最先会表现为牙齿松动,不牢固。
老年人要想牙齿坚固如常,需先补肾精。
5、选择合适的牙膏
除了根据自己的牙齿健康状况选择适当护理效果的牙膏外,也要注意关注膏体的稠度、摩擦力及香型,一般适中即可,日常口腔保健不建议长期使用高刺激口感的牙膏;另外,优质膏体在存放期一般不发硬、不出水,能保持外观光洁美观。
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中草药牙膏温和安全,很少副作用,既有清洁口腔和牙齿的作用,又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牙病的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崇尚中医药文化和天然品质生活消费者的时尚首选。
6、正确刷牙
一般来说,最好早、晚各刷一次牙,每次刷足3分钟。
刷牙的时候不仅是牙齿,牙龈也要顾及到,可以起到按摩牙龈的作用,防止牙龈炎的产生。
养生之道——叩齿吞津、收腹按摩齿,胃之窃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叩齿吞津保健法,固齿健龈、健脾养肾、强骨益脑、聪耳明目、美颜荣发。
勤梳头朝暮叩齿,健身养生八妙法。
上班族健身攻略:电梯叩齿、手抓空气、健步飞走。
拍手治百病。
★叩齿养生---健身好方法作为一种防病健身的常用方法,叩齿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如唐代孙思邈在《养生记》中就载有:“侵(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
动景阳钟,齿三十六”。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述了百岁老人皇甫隆每天叩齿14次的长寿秘诀。
后来,曹操也仿效皇甫隆老人的方法,使自己齿固身健,食欲大增。
隋代巢元方说:“鸡鸣时,常叩齿,三十六下,长行之,齿不蠹虫,令人齿牢”。
《养生要集· 中经》说:“齿,胃之窃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红炉点雪》云:“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36遍,则气自固,虫蛀不生,风邪消散…… 叩齿不绝,坚牢无病…… ”。
元代学者邱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一书中说:“当清晨睡醒,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多于秋月行此,极能明目。
”明代长寿老人冷谦在《修龄要旨》中专门提出了“齿宜常叩”的养生之道。
他认为在一定的时间里,用劲使上下牙齿一下一下地叩齿,能使牙齿保持坚固,就好比造屋打基一样,使基脚更为牢固坚实。
说明了我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对叩齿保健有了研究。
近代医学家们对叩齿也作了研究,认为这种方法能锻炼牙齿的功能,增强牙周膜组织纤维结构的坚韧性,促进牙龈的血液循环,使牙齿变得更为坚硬而稳固。
叩齿确实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传统运动养生方法,近代日本人已把叩齿列为“养身十六宜之一”。
古代的“叩齿”保健不需要任何器具,做时可采取端坐位,排除杂念,神思平稳,上下唇微闭合,而将上下牙反复地分开合上,相互叩击出声。
每日早、中、晚各做一次,每次叩齿一百下,叩齿力量以不致引起疼痛不适为度,并且必须长期坚持,方可见效。
由于现今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身体与精神的负担不断加重,因此如何养生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就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控糖经验分享|“叩齿吞津法”——很好的养生之道!
我每天是这样运动的:
一、晨起运动:
1、跪膝行走5~10分钟。
2、闭眼金鸡独立:左边3分钟,右边3分钟。
3、手指梳头:120下。
4、叩齿120次。
5、赤龙搅海(即:吞津咽液)120次。
6、瞬间强肾操:3分钟。
二、晨练
吃一把红枣或几片饼干,然后去公园晨练1小时左右,主要内容有气功、太极拳(陈式、杨式)、太极剑。
三、午餐后运动
无运动,但坚持午睡30分钟(只睡30分钟)。
四、晚餐后运动
一般会坚持健步走30~40分钟。
医生点评:
这位糖友每天规律地进行运动,这些运动方式很适合糖友,简单易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看。
其中,“叩齿吞津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之道,中国古人很重视唾液的养生功效。
坚持练习,可以缓解口干口渴的状况。
具体做法:早晨醒来后,全身放松,口唇微闭,闭目,上下牙齿互相叩击,铿锵有声。
叩击后,舌头在上下牙床、牙面搅动,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然后将口腔内的唾液吞下。
叩齿、咽津、鸣天鼓、握固,道家基本养生动作[转]1、叩齿叩齿是传统的养生方法。
叩齿时应排除杂念,放松思想,口唇轻闭,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律地互相轻轻相击,每次连续叩齿36次或72次,早晚各1次。
叩齿后,口腔内的唾液应慢慢咽下,以强肾固齿。
叩齿,真气可流通于周身百节,能去心火,治牙痛。
《九真高上宝书神明经》中讲:“叩齿之法,左相扣,名曰:'打天钟’;右相叩,名曰:'捶天磬’。
”叩齿三十六遍为佳。
《长生秘旨》讲:“叩齿行功时必要舌抵上腭,则舌下玄膺穴矣。
”“此窍开,真气可流通于周身百节。
2、咽津咽津亦称“赤龙搅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种强身健体方法。
先闭口,用舌尖紧贴上颚,继而舌尖向左右各转36次,待口中津生时,在作漱口状五六次,口津满时,分作三口咽下,此时心意应贯注小腹丹田,则津液随意识而降至丹田。
咽津,可以心液滋合,气血流畅,水火既济,上润顶门,中注五岳,溉脏润身,诸疾不生。
《逍遥子导引诀》讲:“以舌搅牙龈之上下(一般三十六下为佳),每作三次乃止。
”“津液满口,分三口咽下。
”《仙术秘库》讲:“津液者吾身之精气,聚而成液,辅助五脏之机能,滋润六腑之作用者也。
人无津液则五脏停其机能,六腑失其作用,气绝精尽而至于死,犹如水无源则流涸,灯无油则火灭也。
仙家名之曰玉液、玉浆、神水。
练而咽止,则成不老之丹。
”3、鸣天鼓“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保健养生方法。
其做法两手掩耳两食指压中指,然后食指用力滑下,略有敲击弹性。
可闻若鸣天鼓声,击三十六下,有通血脉、激发内气作用。
《圣济圣录》讲:“击天鼓,天鼓者,耳中声也。
”《十二度按摩图》讲:“鸣天鼓治头晕目眩”,可“醒神益脑”、“清心明目”。
4、握固握固是传统养生方法中一个十分常见的基本手势,被广泛应用于各式养生功法当中。
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
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肝主握”。
养好精气神的道家方法:握固、叩齿、咽津、鸣天鼓[提要] 中国古代养生术多源于道家,民间广为传承的握固、叩齿、咽津、鸣天鼓四法,被合称为“道家养生四宝”,常做可强本固肾,延年益寿。
“握固”,是道家养生的常用手式(如图),晋朝名士葛洪在《抱朴子》中即倡导“握固守一”。
握固中国古代养生术多源于道家,民间广为传承的握固、叩齿、咽津、鸣天鼓四法,被合称为“道家养生四宝”,常做可强本固肾,延年益寿。
“握固”,是道家养生的常用手式(如图),晋朝名士葛洪在《抱朴子》中即倡导“握固守一”。
具体方法是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的根部,然后弯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握宝贝一般。
古人认为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藏精气,可使气血布散,辟邪防疾。
我们可以回想,或者仔细观察一下婴儿,许多情况下,他们的双手都是攥着的,也是攥着双手出生的。
但这攥法也不像我们普通成年人一样拇指在其余四个手的上面,而是蜷缩在另外那些手指下面,大拇指的指尖和无名指的根部相抵,四指回握住大拇指。
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肝主握”。
我们看新生的小孩子肝经气特别充足,小孩子出于自保,往往会本能地紧握拳头以“固魂”。
当人的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却是“肝魂尽失,撒手而去”的。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说:“骨弱筋柔而握固。
”这说的就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虽然身体非常柔弱,却能让自己不受外界邪气的侵害,他们的护体秘诀就是双手握固。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
握固可以培养我们的“浩然正气”,从而抵御外邪侵害,达到《黄帝内经》上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
握固的方法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
不拘时间,要提醒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握固。
走路、坐车、闲聊、看电视、开会等手臂闲下来的时候都可以握固,我记得自己12年刚来任之堂时,便发现了余老师无论行念坐,和人讲课或者看视频,上课等,都会进行握固。
道家养颜长寿第一秘法,“叩齿咽津”竟有如此多好处,预防老年病明朝有个道人叫冷谦,史载他活了一百五十岁,留下来的长寿经验就是“每晨醒时,叩齿三十六遍”;在1400年前的梁武帝时医学家陶弘景,年过八旬,齿紧完好,身体强壮,史载他的长寿法也是叩齿法;孙思邈也曾在《千金方》中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历史上的乾隆皇帝是清朝寿命最长、在位最久的皇帝,长寿秘诀也是“齿宜长叩”。
叩齿咽津具体都可以带来哪些好处?1、强健脾胃功能叩齿能强健脾胃功能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碎,减轻胃负担,进而养胃;2是叩齿可以催生唾液,唾液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咽下之后更有利于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进而养身、健脾胃。
2、强肾早在《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中就说过:“齿者,肾之标”,牙齿是由肾中精气所充养,当体内肾气不足时,牙齿就易脱落,叩齿能健齿,充肾精。
另外叩齿能催生唾液,唾液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精的功效,所以说叩齿是能强肾的。
3、强骨健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说齿和骨都是被肾精所养,叩齿可以强肾,充盈肾精,进而强壮骨骼。
而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海,当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我们的大脑会变得更为聪明,因此有着健脑的功效。
4、令人耳聪目明在《灵柩·脉度》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当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反之肾中精气失养则耳鸣或耳聋。
叩齿可以充盈肾精,因此可以令人耳聪目明。
5、美容养颜叩齿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活动面部肌肉,可以加强面部的血液循环,进而更好的滋养面部肌肤,就起到养颜的功效;另外,头发的生长需要精血的滋养,精血充盈,头发就会长的快,还有光泽,精血不足,头发就会易落、变白。
因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以令肾精充盈,进而滋养我们的头发。
叩齿咽津的正确操作方法主要包括4个部分,分别是叩齿、搅舌、漱津、咽津,具体如下:1、首先保持姿势静坐或静卧、静站均可,宁心静气,呼吸均匀,鼻息口呼,轻吐3口气。
第一种: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1 功法要领:.1叩齿: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什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
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
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此为完成一次叩齿。
.2 吞津: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
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 时间及次数以上为完整一次的“叩齿吞津保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
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第二种方法:一、自然呼吸用鼻子呼吸,不加任何意念,为自然呼吸,要求平心静气,呼吸逐渐细缓、绵、长,出入微微,可以配合抱球等动作一起习练。
默念口诀:神奇电流。
二、腹部呼吸呼吸时直达腹部为腹式呼吸。
原理:常人的呼吸只到达胸腔,说实在的,只到达肺上部,肺活量范围很小,也就不能做到尽情地吐故纳新。
如果呼吸加深加强,直达腹部,小腹部则力量强大,可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对于打开毛细血管,打通末梢神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修炼中不强调练呼吸,但修炼的深入必定在自我调整呼吸。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腹部呼吸的方法。
第一步,鼓小腹吸:鼻子轻轻吸气。
第一吸满腔,第二吸满腹部,第三吸至小腹部,漫漫鼓起小腹。
呼:呼出时,漫漫收缩小腹,从牙齿缝微微呼出。
呼气时小腹收得越小,吸气时小腹才能鼓得越饱满。
叩齿并吞津养心并护身叩齿能促进牙齿周围组织及牙髓腔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牙齿的营养供应,故能强壮牙齿,从而减少龋齿等牙病的发生。
若坚持经常叩齿,面颊部还不易塌陷,且咀嚼有力,牙齿也不易松动、脱落。
叩齿时对大脑也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对提高听力、预防耳鸣都有一定作用。
叩齿保健功具体方法是:早晨起床后、午饭后、睡觉前各做一次,每次做三分钟左右,站立、坐着均可。
眼平视前方或微闭,舌尖轻顶上腭部,上下牙齿互相叩击100次。
叩齿时思想集中,嘴唇轻闭,想自己的牙齿越叩越牢固。
叩齿完后,用舌沿上下牙齿内外侧转搅一圈,将口水慢慢咽下。
叩齿保健贵在坚持,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叩齿是一种较常见的中国传统牙齿保健方法,对牙齿本身形成一种无伤害的良性刺激,可以有效地增强牙体本身的抵抗力。
中国传统的养生论著中有很多表述,各有出入。
如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介绍了他亲自实践的护齿、健齿经验: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尽善之道。
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
又凡欲小解时必先咬定牙根而后解。
则肾气亦赖以摄,非但固精,亦能坚齿,故余年逾姑息,而齿无一损,亦大得此二方之力。
张氏提出的咬齿,可视为叩齿法的一个轻量级的改变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异。
叩齿与咬齿,都属于牙齿的自我按摩运动。
他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提出牙齿保健经验,值得重视。
据文献记载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时的医家陶弘景 ,年过八旬 ,齿紧完好,身体健壮,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齿法,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 ,叩齿则会筋骨健壮,精神爽快。
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
明朝有位长寿者叫冷谦,史载活了一百五十岁,他的长寿经验就是:“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叩齿健身的习惯,他曾说:“一过半夜,披上上衣面朝东南,盘腿而坐,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
养生秘诀叩齿提肛吞津咽液养生秘诀叩齿提肛吞津咽液中国古代经典养生秘诀“叩齿提肛”这个方法的演变和应用已有长远历史,很多养生名人、名医记载的叩齿的故事和方法也是流传至今,像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了曹操向养生大师皇甫隆求教的一封信里也强调过“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
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名曰炼精。
史上最会养生的乾隆皇帝长寿秘诀中也也有“齿常叩”的经典方法。
中医文化讲祖国中医精髓发展、应用更人性化、简约化、实用化。
叩齿提肛吞津咽液之法是一个方法两个步骤,它起到的作用是补虚固脱,所以脱肛的、胃下垂的、低血压的、脑萎缩等都有帮助。
此法调整人体整个神经系统。
具体做法:1、准备动作:身体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足尖内斜,两手重叠扶于丹田,牙关咬紧,舌尖顶上颚,双目微闭。
2、叩齿提肛,足跟离地:提肛要快,提起后等3秒钟,再慢慢放下,做3次,口腔中津液自然来,如若3次不来则提8、9次直至津液来。
3、吞津:分3小口下咽,心脏不好,第一口多咽;胃不好的,第二口多咽;肾脏不好的,第三口多咽。
第一步也是头半步,叩齿时要舌顶上腭,同时提肛三到五秒嘴里就会有唾液生成,要快提慢放这是后半步。
要求叩齿提肛三次吞津咽液三次。
如果叩齿提肛三次没有唾液就喝点水。
吞津咽液就是用舌头在水里搅动唾液,让最里边满是津津咽液,这都是肾的液体。
记住了吞津咽液,你分三小口咽下。
另外要知道第一口添肾精、第二口补脾胃、第三口除心烦养脑髓。
三叩、三提、三咽为一节,三十六节为一组,一共提了108次。
每天做几组量力而为。
夏练叩齿咽津功
《黄帝内丹七返诀》说:“夫欲养神,先须养气;夫欲养气,先须养脑;夫欲养脑,先须养精;夫欲养精,先须养血;夫欲养血,先欲养唾;夫欲养唾,先须养水。
”可见,水为“五华之津液,元气之精华”。
夏季养神,重要的一环在于养水,此处的养水,非指饮水,而指津液。
练功时,闭口,舌舐上腭,然后用舌在口腔四周徐徐搅动,再进一步把舌伸直唇齿之间的上下四周反复来回,获取津液。
待到满口津液由舌下金津玉液两穴生出之后,即便鼓漱而下,灌溉五脏。
练功之前,宜用淡盐水漱口,清除口腔内不洁之物和内藏细菌。
漱口后,饮上一杯用10克葡萄糖和2克食盐混合的葡萄糖盐水,约20-30分钟后,再练此功。
漱液咽津之法,只要一有空闲随时可行,不拘早晚。
老年患口渴症者,可常用此法治之,早晨起床后可练,晚上临睡前可练,练功前半小时,饮西洋参汁20克、生黄芪汁10克、葡萄糖盐水10克混合液,在饮混合液时,让液在口腔内滚动1周后吞下。
吞下后,闭口,静坐,垂目,调息,待呼吸均匀,精神集中,全身放松后,开始练此功法,效果会好。
早锻炼此法,吞咽为1次,歇5次,再练1次。
晚间睡前,可练3-5次。
次数多少,随口干渴程度而定,至少要练2次。
副主任医师宁蔚夏。
家庭保健叩齿吞津,中医养生保健有妙招陈昌华 (广州市荔湾区冲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疗部,广东广州 510000)叩齿吞津作为中医养生中较为简单且常见的一种保健方法,在当今仍然有很多受众。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即长寿,而叩齿吞津则通过促进人体口腔唾液分泌,吞咽后以滋养五脏六腑来起到保健的效果。
尤其随着当今医疗水平的进步,研究发现,唾液中确实含有很多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物质,这也变相表明叩齿吞津具备一定保健作用。
本文将对叩齿吞津这一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进行全面科普分析,以期让更多人能够掌握叩齿吞津的原理特征,培养全民保健意识。
叩齿吞津的养生保健理念中医认为叩齿吞津过程,叩齿可以帮助人体口腔分泌更多唾液,而养生学家将唾液看作是与人体的精、血同等重要的一类生命物质基础,所以唾液也有金津玉液之称。
《黄帝内经》中指出“脾归涎、肾归唾”,表明脾肾和唾液本身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李时珍则认为唾液能够加速人体消化吸收,从而滋养内脏气管,起到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的效果。
除此之外,《红炉点雪》中也有“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这些都说明叩齿吞津所具有的养生保健理念十分显著。
叩齿吞津养生保健方法叩齿吞津养生保健方法并不复杂,每个人都可予以实践,但必须提前调节好心境,在凝神静气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叩齿吞津所具有的实质性价值作用。
比如每天晨起后,先不要开口说话、喝水、禁食,在清空思维、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保持口唇微微闭合、心神逐渐合一,闭目,上下牙齿有节奏、有规律的不限次数叩击,一般叩击36次左右为最佳;首次进行,可叩击20次左右,之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次数和叩击力度(根据自身牙齿健康程度调整,力度不可过重,以免损伤牙齿),以此完成叩齿吞津中的叩齿环节。
叩齿结束后便可进入吞津环节,此时在叩击结束,先要让舌头紧贴腔内,规律地进行上下牙床,牙面搅动,一般都是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0次左右,以按摩牙龈优化局部血液循环地促进牙龈营养血供水平,其间感觉到有津液分泌,不可直接吞咽,要继续搅动,待津液不断增多,舌抵上颚聚集津液后,鼓腮用唾液含漱10次左右,再分3次轻缓吞咽,方可完成一次叩齿吞津养生保健法。
每天坚持做这一个动作,一个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叩齿吞津“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可以起到健脾益胃,纳气补肾的效果。
中医将叩齿称为“叩天钟”,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
民间有谚语形容叩齿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齿吞津功效1、健脾益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叩齿健脾胃表现为两种,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减轻,从而养胃;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
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食物”和脾的“运化、升清”,减轻脾胃负担,达到健脾胃目的。
2、纳气补肾肾为“先天之本”。
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一是“齿者,肾之标”,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脱落。
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
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津”,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3、强骨益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
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
“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故可健脑。
4、耳聪目明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
“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
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5、美颜荣发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
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
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
小程序,太极严选,交易担保,太极服女男夏季棉加丝太极拳练功表演服小程序叩齿吞津要领1、准备:盘膝而坐,全身放松,口唇微闭,凝神闭目。
养生先养气!每天坚持叩齿吞唾液,护脏腑、润四肢,养出好气色~中医认为,“气”对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滋养我们的皮肤毛发、骨骼肌肉、五脏六腑等,气存则生,气失则亡,所以养生要从养气入手。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那么这口“气”究竟要怎么保养呢?今天可可就给大家介绍3个养气妙招,一起来学一下吧~1吞津液,养脏气津液指的就是唾液,是人体的精华,又叫“神池水”、“上池水”、“金津玉液”,具有灌溉、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
国家级名老中医郝万山郝老,就曾在节目中分享了一套流传千年的“吞津养生法”,表示只要每天坚持叩齿吞津液,就能够达到灌溉脏腑、濡润四肢、面色红润、青春不老的功效,让人一生受益无穷。
点击下方短视频跟着老中医学习“吞津养生法”↓↓↓2饮香茶,养肝气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如果情绪起伏波动大、爱生气,或者心情抑郁、总是唉声叹气,就可能导致肝气郁结于心,气不能推动血的运行而发生瘀滞,出现肤色暗沉、失眠多梦、神经衰弱、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甲状腺腺瘤等病症。
如果想要肝气顺达、疏泻正常,平时要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学会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人和事。
日常也可以通过二皮饮来帮助调理。
【配方】:取青皮和陈皮各10克,水煎服或冲泡,在家制作可以放上少许冰糖,改善口感。
【功效】:青皮有消积化滞、散结消痰的功效,而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效。
组合在一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很适合有肝郁气滞症状的人。
但年龄比较大,体质比较弱的人青皮要减量,大概6克左右就行。
3按神门,养心气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主血脉”。
一旦心气虚了,心的功能衰退了,就可能出现心神不宁、心慌乏力、气短懒言、胸闷脉弱等症状;如果长期心气受损,还可能造成心脏器质性疾病、引发周围血管疾病。
思虑过多容易导致心气损耗,因此我们最好做事不要过分焦虑,更不要钻牛角尖,放松心情。
平时也可以常常按揉手腕上的神门穴——它位于手少阴心经,是心经经气出入的门户,也是维持心功能正常运行的要穴,常按有益心气、安心神的作用,可以治疗很多和心相关的问题。
中医日常养生之十常四勿齿常叩津常咽在中国漫长的医疗与养生发展历史中,智慧的中国人在基于中华文化思想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多种实用的养护我们身体的养生技术,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当然还有我们喜欢的饮食养生术、环境养生术等等。
今天带给大家的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养护身体的养生术,这就是由中国清朝乾隆帝提出的“十常四勿”养生术中的“十常”养生术。
乾隆寿高89岁,是中国古代数百位皇帝中的魁首,他一生健康,生活质量甚高,据记载87岁还能外出狩猎,无疾而终,被史学家称为“十全老人”。
他总结其养生秘籍就16个字:“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这里的“十常”是指十个身体活动的动作:齿常叩、津常咽、眼长运、耳常弹、鼻常揉、腹长按、肢常伸、足常摩、面常搓、肛常提。
这十个动作非常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活动与实践,长期坚持这“十常”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身体素质。
下面分别介绍这十个动作的要领与意义。
一、齿常叩我们先来谈谈齿常叩的动作要领。
您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甚至躺着都可以进行。
眼睛平视前方或微闭,舌尖轻抵上腭,上下牙齿轻轻地叩击。
叩齿时,思想集中,嘴唇轻闭即可。
这个活动可以在起床后、午饭后、睡觉前各做一次,每次做几分钟即可。
这里需要跟大家说一下,您需要与咀嚼相区别。
咀嚼和叩齿主要区别体现在力量方面,咀嚼如我们现在经常咀嚼的口香糖,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牙齿将食物碾碎,属于生理功能,叩齿是轻微的力量振动牙根周围的组织,咀嚼不具有叩齿的效果,长时间使用一侧牙齿咀嚼可能会造成牙合创伤。
下面我们从医学的角度来谈谈“齿常叩”可以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
首先,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把龋齿和牙周病列为全世界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因为研究证实,口腔疾病可以引发全身多种疾病,如心脏病和胃病等都与牙周炎有关,因此,口腔健康是关系到个体身体健康状态的一个大问题。
从现代医学对牙齿功能研究的认识来看,牙齿的牙腔内有由血管等组织构成的牙髓,是牙的营养通道,叩齿产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震动牙髓及牙床,巩固牙齿和牙周组织,兴奋牙神经、细胞和血管,促进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进牙齿营养供给,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和再生能力,提高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从而预防龋齿等牙周病的发生。
《命门九法》讲义4:古说叩齿咽津(八段锦: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命门九法的第一个功法叫作扣齿咽津。
扣齿咽津又叫扣齿吞津,它是一种中华传统养生、保健和修炼的方法。
叩齿咽津这种练法究竟源自何人、何时,不是很清楚,从文字记载来看,至少在魏晋时期就有这种练法,唐宋以后相关的记载就更多而且更详细。
下面就介绍几则相关的资料。
一. 魏晋时期魏华存的《黄庭内景经》先说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有一本书叫《黄庭内景经》,相传这本书是魏华存(252—334)所作,为道教上清派经典之一。
书中在《肺之章第三十四》中写道:“肺之为气三焦起,视听幽冥候童子,调理五华精发齿,三十六咽玉池里,开通百脉血液始,颜色生光金玉泽,齿坚发黑不知白,存此真神勿落落”。
其中“玉池”指口腔,经文认为反复吞咽唾液有开通百脉、养颜美容、坚齿黑发的作用。
二.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581—682)被后人称为药王,他的名著《备急千金要方》里记载了一个三国时期的故事:有一天,已经当上皇帝的曹操问皇甫隆,你都一百多岁啦,还耳聪目明,体力不衰,有秘方没有?皇甫隆回答说,我这不算啥,道人蒯京活到一百七十八岁还挺壮实,靠的就是每天清晨玩叩齿和咽唾液,俺就是学他的练法而长寿的。
皇甫隆把练法和功用说的很清楚:“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七十遍。
如此者,乃名练精。
”他说清晨醒来的时候,躺在床上扣齿、嗽津,津满口腔就把它吞下去,这种方法就叫作练精。
练精是道家修炼的专门术语,皇甫隆指出扣齿咽津可以作为练精的一种方法。
后来曹操有没有练叩齿咽津呢?我估计没有练,他太忙了,老想着吞并别人,结果只活了六十五岁。
三.北宋苏轼的《上张安道养生诀论》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是北宋大文豪,同时对养生之道也很重视,曾编有《养生论》、《续养生论》等著作。
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一文中介绍了一种养生方法,他说自己接触过的养生方法有数百种之多,唯有这个方法特别奇妙,于是把它记录下来,推荐给朋友们。
叩齿咽津翕周法
叩齿咽津翕周法
每日清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用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后再频频咽下,意送至丹田,此谓“叩齿咽津”。
翕周即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如此一收一松为一次,每次连续做50次,可滋阴降火,固齿益精,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壮阳固精法的具体手法是什么身体半仰卧,双手搓热后以一手扶小腹,另一手卧住阴囊上下抖动,连做60~100次,然后换手再做60~100次。
也可一手扶小腹,另一手抓拿睾丸,一抓一放为一次,连续做60~100次,然后换手,以同样方法再做60~100次。
此外,还可一手掌面紧贴丹田,另一手握阴茎和睾丸向上、下、左、右提拉各30次,然后换手再做一次。
以上功法具有壮阳、补肾、固精等功效,但该功法不适合未婚青年,最适于中老年人操练,久练可延缓衰老,益寿延年。
叩齿咽津是一种非常容易掌握的抵制湿热袭身保健方法
叩齿咽津,抵制湿热袭身
中医理论讲,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进肾经,储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
叩齿咽津是老子的养生法,他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即唾液)有益于自身。
后来,这一方法受到唐代孙思邈的肯定,也受到明代龚居中的赞扬,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养生秘诀。
体内有热的人阳气太盛而阴液不足,肾属水,阴液不足就是肾气不足所致,而叩齿咽津之法能补肾气。
一是“齿者,肾之标”,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脱落。
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
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津”,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叩齿咽津的具体做法
叩齿咽津是一种非常容易掌握的自我保健方法。
一般可于每天早晨及晚间睡眠前练习,也可以在午间休息、上班休息时间择时而习,或于上班乘车途中、排队办事之时偷闲而习。
这一健身方法简便易行,不占用专门的时间,也不用任何器械。
每天坚持下来,便能达到一定效果。
面容有光泽的好办法——叩齿吞津保健法我经常对我的病人讲一个道理:“很多人虽然把脸洗得干干净净,但是远远望去,好像蒙了一层灰一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色晦暗,其原因在于元气肾精不充足。
所以,美容不是表面功夫,只有脏腑安和,气血均平,经络通畅,元气肾精充沛,气色才能由内而外的润泽透亮,皮肤自然会变得细腻嫩滑。
”下面这个方法,是古代经久不衰的健身术,几乎任何一本养生专著都会把它收录,足可见古人对这种方法的重视程度和实用价值。
笔者曾经拜会一名老中医,七十余岁高龄,爬山依旧健步如飞,很多随同爬山的年轻人都气喘吁吁,疲惫不堪,而老人家却谈笑自若,未见疲劳之态,其气色明润含蓄,声如洪钟,问及养生之道,答曰:“叩齿吞津法”,跟老人同行时,经常听到旁边“咕咚”一声咽口水的声音,那便是老人将叩齿吞津养生法融入生活中,随时咽津以充盈肾精,久而久之,元气充沛自然身轻体健,气色名润。
现将叩齿吞津法介绍如下:“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
据文献记载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时的医家陶弘景 ,年过八旬 ,齿紧完好 ,身体健壮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齿法 ,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 ,叩齿则会筋骨健壮 ,精神爽快。
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
明朝有位长寿者叫冷谦 ,史载活了一百五十岁 ,他的长寿经验就是 :“每晨睡醒时 ,叩齿三十六遍。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叩齿健身的习惯 ,他曾说:“一过半夜 ,披上上衣面朝东南 ,盘腿而坐 ,叩齿三十六下 ,当会神清气爽。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 ,他的长寿秘诀之一也为“齿宜常叩”。
古谚语曰:“晨起,叩齿三百响,齿坚固”。
人随着年龄的曾站,身体各器官由成熟逐渐走向老化,其功能渐渐衰退,牙齿也不例外。
对中老年人来说,牙齿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这里向广大糖尿病患者及中老年朋友介绍一些牙齿保健的方法。
1 功法要领:1.1叩齿: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什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
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
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此为完成一次叩齿。
1.2 吞津: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
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1.3 时间及次数以上为完整一次的“叩齿吞津保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
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2 保健机理:2.1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现代食物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使牙齿的咀嚼功能相对减弱 ,经常叩齿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欧美发达国家 ,牙医是最吃香的行业 ,那里人的牙齿都干净健康 ,而国人走出国门 ,牙齿外观丑陋肮脏、口腔异味及牙病丛生成为了一大标志。
所以,在普及护牙和治牙的同时 ,经常叩齿 ,做好牙齿的自我保健也不可忽视。
人们一般都认为 ,牙痛不是病 ,而世界卫生组织则把引起牙痛的龋齿和牙周病列为全世界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口腔健康是关系到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大问题。
现代医学证实,口腔疾病可引发多种疾病 ,如心脏病和胃病就与牙周炎有关。
从现代医学对牙齿功能研究的认识来看,牙齿的牙腔内有由血管等组织构成的牙髓,是牙的营养通道。
牙所需要的营养在血液里,叩齿产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动牙髓及牙床,巩固牙齿和牙周组织,兴奋牙神经、细胞和血管,促进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牙齿的营养供应,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类似咀嚼运动形成的刺激,提高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齿变的坚硬稳固、整齐洁白,有益于口腔健康。
经常叩齿,还可以使咬肌及牙齿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强机能,并维持其一定体积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因年老机体萎缩造成的凹脸瘪肋状。
已经有牙病的患者,经常叩齿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叩齿时,嘴、舌充分活动,血液循环加快,这对延缓面部皮肤衰老大有裨益。
叩齿后跟着做吞津,所谓“津”,就是口腔活动后所产生的唾液。
唾液能维持口腔的清洁,帮助浸湿、软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淀粉酶,对食物有消化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强免疫机能。
2.2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
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
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叩齿吞津所发挥的的养生作用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东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叩齿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叩齿能健齿。
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减轻,从而养胃;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
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分 (饮食物 )”和脾的“运化、升清”(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
补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一是“齿者,肾之标”(《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
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
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律”,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强骨益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
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失养。
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故可健脑。
聪耳明目:《灵柩·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
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柩·大惑论》),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
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美颜荣发: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
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
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
2.3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说明糖尿病患者在中医看来主要为阴精亏乏,而造成“上中下三消”。
叩齿吞津保健法持之以恒,所产生的“津液”便可自上而下灌溉五脏六腑。
津液滋润上焦心肺,使人产生“不思小饮”之感,即产生的津液将心肺中虚燥的火气清润后,糖尿病属“上消”型患者的“口渴欲饮,喝水多而不解渴”的症状便会消失;津液滋润中焦,会使人食欲正常,即产生的津液将中焦脾胃滋润后,胃中亢进的火气自然褪去,糖尿病属于“中消”型患者“食欲亢进,吃得多”的不正常表现就会慢慢消失;叩齿本身可以固齿,齿为肾之余,经常叩齿,可以固密肾气,同时,产生的津液可以滋润肾阴,糖尿病患者属“中消”型的“小便多,腰酸易疲劳”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肾气逐步充盈。
可见,叩齿吞津法通调上中下三焦,补充阴精,固充肾气效果非凡,不啻为糖尿病患者日常保健方法的上上之选。
总之,“百物养生,莫先口齿”。
牙齿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承担着保护消化道的重要任务。
古代养生家对护齿很重视,总结出许多有关固齿保健的方法。
其中,“叩齿”和“咽唾液”是其中重要的两项。
常叩牙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畅通经络,从而增强机体的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叩齿能对牙周组织进行生理性刺激,可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兴奋牙神经和牙髓细胞,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使牙齿变得坚硬稳固,整齐洁白。
传统固肾功引子:本功法我于2004年教给一个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并严重伤精的小伙子练习,配合药物治疗,三个月之后其病大有好转,一年之后恢复工作,从一个颓废想自杀、元气大虚的身体经一年调理之后竟然恢复正常工作,很大一部分强直性脊柱炎与肾气亏虚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个患者康复后继续练习固肾腰的动作,直到今年(2009年)没有复发。
该患者的特点就是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每天坚持老老实实特别听话,练习300次从不间断,整个督脉联通畅,从腰部到颈椎的进行次序是:发热——温暖——柔软——轻松,慢慢的督脉充足,肾气就恢复了!建议各位伤精的网友实践一下,就知道我说的不是虚言了!本文为作者于2008年发表于《糖尿病天地》系列文章,功法来源于传统八段锦,略有改动1 动作要求①松静站立,两膝挺伸,两足相并,双手搭于后腰。
②上身前俯,同时两手从后腰命门开始沿双腿后侧下行攀握两足跟。
③双手绕足一周后,双手手心对双足内踝,上身慢慢直立,同时双手沿双腿内侧上行至脐下三寸丹田处,恢复直立。
后双手向两侧分开环腰一周至后腰命门相合,重复动作②,循环反复。
糖尿病兼肾虚患者可加练该动作100—500次。
动作要领:(1)卷地毯:本动作要点在于前俯时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一节一节从上往下弯曲,好像卷地毯一样从上往下次第卷起,细心体会脊柱每节椎骨松开弯曲的感觉;直立时从下往上,将尾椎、骶椎、腰椎、胸椎、颈椎一节一节由弯曲而竖直,细心体会每节椎骨由弯曲而变竖直的感觉,直立后体会整个脊柱贯通一气的感觉。
此外,要保证在两膝直立情况下,俯身前屈,这样才能充分的刺激脊柱、督脉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位。
在身体充分前屈中,两掌尽力向下推摩,如果由于韧带原因,不能推至脚跟时,可在脚跟之上小腿处完成余下的导引动作,切不可弯曲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