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一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世界格局的多样化趋势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样化趋势一、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背景与原因;2.列举“一超多强”;简要分析“一超多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3.归纳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重要表现;知道科索沃战争。
4.(学生填写):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和“一超多强”的特点。
2.(学生填写):学习难点:1.“一超多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
2.(学生填写):三、学习方法阅读法.圈点批注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
四.学习准备教科书.世界历史地图册五.知识链接:1、多极化: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
这些因素的合力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立即瓦解,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美苏关系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主轴进一步凸现。
20世纪60—7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发生了一系列危机形式表现的对抗事件。
此期间,美苏争霸态势因双方战略力的升降而有过大的变化,并由此而导致了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由于苏联在不堪军备重负的情况下实行全面收缩,东欧和苏联自身也发生制度性变化,原来的两极对抗基础遂告崩塌,以德国统一为标志,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
由此,世界的多极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其新的发展进程。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大转型期。
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旧矛盾并发、诸种力量竞相争夺新格局的主导权。
在此过程中,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意图与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形成尖锐矛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川教版)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背景与原因;列举“一超多强”;简要分析“一超多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归纳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重要表现;知道科索沃战争。
2.能力与方法(1).联系有关史实和时事,通过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认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结合科索沃战争和“九一一”事件等,认识多极化趋势下世界出现动荡与紧张的主要因素,归纳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
(3)结合有关图片和文字等材料,正确理解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关系以及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分析国际形势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注人类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意识,明确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意识。
(2)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等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重点难点】重点:“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和“一超多强”的特点。
难点:“一超多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动态示意图、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片段,了解和感受世界格局的变化;通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加深学生当代世界格局演变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注人类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意识。
【教学准备】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原因、特点、在曲折中发展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教学目标:要求把握的学问:了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列举世界格局中的“一超”与“多强”;分析“一超”与“多强”的相互关系;归纳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进展的表现;知道科索沃战斗、伊拉克战斗。
二、教学内容: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头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各有攻守。
它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
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进展。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消灭1、两极格局结束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
回忆提问:“苏联解体的主要缘由是什么?”(有历史缘由: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峻弊端;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很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有现实缘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有外部缘由: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化”战略;最根本的缘由,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进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气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
2、解释什么是“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3、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进展。
引导同学阅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平与进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缘由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逝。
其次,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
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18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能力目标:①通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两种表现形式——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解答课中题“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成和全球一体化之间是否有矛盾?请说明理由”,培养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懂得顺应历史潮流的重要性。
②了解到经济全球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使学生逐步形成立足自身,关心社会的观念。
③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讲解,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难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课前引导1905年,瑞士人亨利·内斯特莱创办的雀巢公司同英瑞浓缩奶公司合并,把厂房开到了英国、德国、西班牙和大洋彼岸的美国。
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内斯特莱恐怕不会想到,将近一个世纪之后,雀巢公司在全球已有509家工厂,雀巢的产品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如今,人们徜徉于超市,把雀巢咖啡放进购物车时,想到的可能只是咖啡的浓香,而未必会意识到自己正在采撷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浪花。
新课教学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产取一致的立场。
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经济体(或谓“经济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性质上说,区域经济集团是一种国际经济组织。
1.区域集团化的表现生读课本小字和卡通问答,回答课中题:“你知道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区域性集团有哪些?”重点介绍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三大集团。
如何认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大多数的中外学者都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多极化”只是正在形成的世界新格局的表层现象,但从性质和行为特征上即从深层上讲,可以称这一正在形成的格局为“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
这一新格局之所以被看作是开放型的,是因为这一新结构不但是一个多面体,更重要的是各极(或各个力量中心)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两极”格局时期那样以对抗为主,而是在新的国际大系统中,各极或各个力量中心为了它们的共同利益,在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以协调作为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如果说两极格局下的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冷战对峙,即高度军事对抗笼罩下的消极和平和集团对立,中小国家基本上无发言权以及受到极大限制的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那么,未来的开放型的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在多元化的国际格局中,各种国际力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各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多方进行协调、多边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各国和各个集团间竞争共处。
因此,国际体系由两极化时期的相对封闭走向多极化时期的开放这一形态上的转变,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1。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9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习题3 岳麓版(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9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习题3 岳麓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9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习题3 岳麓版(1)的全部内容。
第19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项选择题:1、《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就需要有备用货款以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表明( )C①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规模正在扩大②银行贷款是当时工厂扩大生产的惟一途径③金融资本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④垄断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主要考查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
银行贷款是当时工厂扩大生产的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第②项应排除,其他符合帝国主义特征。
2、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影响不包括()DA.促进了各国的经济繁荣 B.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C.对抑制国际贸易中的强权政治有重大意义 D.消除了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合理现象【解析】此题渗透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三个基本原则,即非歧视性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A、B、C三项与此相符,故排除。
尽管世界贸易组织有很多积极影响,但是还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在实施多边贸易争端中因规则以外的原因形成不均等的利益分配。
因为世贸组织中有许多条款内容仅可称为奋力抢救法则,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特定国家如发达国家的承诺。
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样化趋势一、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背景与原因;2.列举“一超多强”;简要分析“一超多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3.归纳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重要表现;知道科索沃战争。
4.(学生填写):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和“一超多强”的特点。
2.(学生填写):学习难点:1.“一超多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
2.(学生填写):三、学习方法阅读法.圈点批注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
四.学习准备教科书.世界历史地图册五.知识链接:1、多极化: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
这些因素的合力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立即瓦解,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美苏关系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主轴进一步凸现。
20世纪60—7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发生了一系列危机形式表现的对抗事件。
此期间,美苏争霸态势因双方战略力的升降而有过大的变化,并由此而导致了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由于苏联在不堪军备重负的情况下实行全面收缩,东欧和苏联自身也发生制度性变化,原来的两极对抗基础遂告崩塌,以德国统一为标志,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
由此,世界的多极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其新的发展进程。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大转型期。
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旧矛盾并发、诸种力量竞相争夺新格局的主导权。
在此过程中,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意图与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形成尖锐矛盾。
2、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
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
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
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两族长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谋求从南联盟分离出去,最终与阿尔巴尼亚合并。
而塞族则将科索沃视为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不愿放弃那里的一寸土地。
阿塞两族针锋相对,互不让步。
一些阿族极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号召阿族人起义,并策划了一系列袭击和暗杀事件,使暴力冲突逐步升级。
从1998年2月开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
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听话”的情况下,利用北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正是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力争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
同时,肢解南联盟或使其屈服。
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
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使其逐渐国际化,并着力对南联盟动武。
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
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
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
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北约的空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进行了四轮,目标集中在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军队。
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
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
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
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
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
至于军人的损失,北约方面虽然宣称南联盟军队有5000人丧生,万人受伤,但南联盟只承认有462名军人和114名警察部队人员在空袭中死亡(战后核查结果表明,南军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很大)。
南联盟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
以美国为首的、拥有19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军事集团,经过78天的狂轰滥炸,使用了包括B ——1B和B——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竟不能使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使北约丢尽了脸面。
北约绕过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尤其是北约在5月7日出动B2战略轰炸机、用5枚导弹对我驻南使馆进行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北约的这一野蛮暴行遭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谴责,北约在外交上越来越孤立。
迫于压力,北约不得不重新回到联合国的渠道和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
表决之前,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
至此,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结束。
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轰炸。
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
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斗争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诉诸武力,越来越可能成为美国建立单极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频出的主要根源。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
3、“九一一”事件也被称为“9·11”恐怖袭击事件、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或简称9·11、九一一、9月11日攻击,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系列自杀式恐怖袭击事件,根据官方说法,由基地组织所发动;当天早晨,19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民航客机[2][3]。
劫持者故意使其中两架飞机分别冲撞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造成飞机上的所有人和在建筑物中的许多人死亡。
两座建筑均在两小时内倒塌,并导致临近的其他建筑被摧毁或损坏。
另外,劫机者亦迫使第三架飞机撞向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的五角大楼。
此一袭击地点临近华盛顿特区。
在劫机者控制第四架飞机飞向华盛顿特区后,部份乘客和机组人员试图夺回飞机控制权。
最终第四架飞机于宾夕法尼亚州索美塞特县的乡村尚克斯维尔附近坠毁。
四架飞机上均无人生还。
包括劫机者在内总共有2749人在这次袭击中死亡[4]。
绝大多数的伤亡者为平民,其中有87个不同国家的公民。
另外,根据验尸官确认,至少有一人因暴露于世贸中心倒塌时的烟尘中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5]。
作为对这次袭击的回应,美国发动了“反恐战争”,入侵阿富汗以消灭藏匿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塔利班,并通过了美国爱国者法案。
其他国家也加强了反恐立法并扩大执法权。
美国一些证券交易所在袭击发生后的当周内都处于关闭状态,并在重新开始股票交易时损失惨重,尤其是航空和保险相关类别的股票。
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办公场所在这次袭击中被摧毁,为曼哈顿下城的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五角大楼的损毁部分在一年内清理并修复完毕。
在其西南面建造了五角大楼罹难者纪念园。
位于世贸中心原址的重建工程也已启动。
2006年一幢新办公楼于世界贸易中心七期原址完工。
世界贸易中心一期正在原址重建,重建大楼名为自由塔,高1776英尺(541米),预计于2013年完工,届时将成为北美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6]原本在2007年至2012年还将建造另外三座大楼,但最终因故延期。
这次事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以大型潜艇搭载的水上飞机和“气球炸弹”空袭美国以后,美国本土第二次遭受来自空中的袭击,也是继珍珠港事件后,历史上第二次外国势力对美国本土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
九一一事件中死亡的总人数较珍珠港事件中的2403人多593人。
自习阅读教材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元化趋势》P126~130,完成下列内容的学习: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美苏对峙和争霸的________________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_______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的力量不断增强,“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初步形成,世界格局出现向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趋势。
3、“一超多强”之间的关系“一超多强”之间既相互借重、利用和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
4、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影响:(1)有利于削弱和抑制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多极化趋势“曲折”的原因:(1)世界各种力量仍在进行新的分化和组合,新的格局尚未定型;(2)__________依仗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企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爆发就是其典型的事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