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出现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通用4篇)《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晓两级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战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探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国际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横向比较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2)以合作学习的“创设情境—目标显示—自学尝试—合作学习—成果汇报—总结评价”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创设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探索各个主要国家对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立场和态度的决策,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弥补了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3)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4)分析欧共体兴起的原因和过程,体会“人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单赢走向共赢”过程中的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分析和艰难历程。
在欧洲国家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即是如何化解积怨已久的法德矛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间:20世纪60——70年代表现:⒈走向联合的欧洲⒉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⒋中国的振兴走向联合的欧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是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优势。
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1951年,法、意、荷、比、卢、西德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后来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影响:⑴经济实力大大加强⑵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经济恢复)⑴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族改革⑵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日本采购大量军火和给养⑷日本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⑸日本政府加强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兴起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内容:不结盟国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重要任务:20世纪70年代起,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标志: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的关系,与其在国际事务上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历史:第21课《全球化与多极化的趋势》教案【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试标准】识记:冷战政策的含义;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及中国加入的时间;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理解: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参见【内容标准】。
2、过程与方法:综合教学法,加强学生对世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教学要点】要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重点:多极化与全球化。
难点: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一、经济全球化趋势1、世界贸易组织(W T O)成立时间:1995年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国。
WTO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GATT),中国是缔约国之一。
1986年中国要求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此后,中国历经了15年的漫长、曲折、艰难的风雨之路,终于在入世谈判上取得成功。
中国加入WTO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它表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竞争空前加剧。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3)经济全球化使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格局的变化(1)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制”,即美苏两极格局。
第21课全球化与多极化的趋势教材解读:本节课主要讲述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以及两极格局结束以后政治格局呈现的多极化趋势。
学习目标:1、掌握与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的知识。
2、了解与科索沃战争有关的史实,说明当今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新现象。
3、通过了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认识到必须依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合作,协调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知识回顾:世界政治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世界经济格局:使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从孤立到联系的历史事件是。
自主学习: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背景:当今世界日益成为、的整体。
和不断推进和深化。
成立:1947年10月,美、英、法、等23国在签订了《》。
1948年元旦,总协定正式生效。
中国为之一。
发展: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取代其前身。
宗旨:通过、和,推动世界贸易的实现。
职责:组织实施及提供,定期审议成员国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负责加强与和的合作等,以谋求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地位:在法律上与等国际组织处于平等地位。
总部:。
中国加入时间:。
探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哪些?科索沃战争背景: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进一步向方向演变。
时间: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空袭,持续78天。
结果:最红以南斯拉夫军队撤出科索沃,北约军队实际占领科索沃而结束。
意义:是北约成立以来发动的军事进攻,加强了,但是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并没有实现。
探究:为什么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没有实现?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探究: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哪些共同的问题?如何解决?反馈练习1、世界格局体现了各种力量的对比。
右图反映当今国际形势呈现出A.两极格局B.冷战格局C.多极格局D. “一超多强”局面2、右图漫画画的是美国2003年攻打伊拉克遭到俄、德、法等国的反对,这反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A.美国建立起单极世界B.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强C.国际恐怖主义横行D.政治多极化不断发展3、国家利益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而国际关系的变化又主导着世界格局的调整。
华师大版历史九下第21课《全球化与多极化的趋势》word教案【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相持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逼。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进展的趋向,明白得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试标准】识记:冷战政策的含义;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及中国加入的时刻;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进展;和平与进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明白得: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逼;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阻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参见【内容标准】。
2、过程与方法:综合教学法,加强学生对世界进展趋势的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教学要点】要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重点:多极化与全球化。
难点: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逼。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一、经济全球化趋势1、世界贸易组织(W T O)成立时刻:1995年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国WTO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GATT),中国是缔约国之一。
1986年中国要求复原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此后,中国历经了15年的漫长、曲折、艰巨的风雨之路,终于在入世谈判上取得成功。
中国加入WTO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进展和繁荣,它说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2、经济全球化的阻碍(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竞争空前加剧。
(2)经济全球化对进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为进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3)经济全球化使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格局的变化(1)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制”,即美苏两极格局。
第21课全球化与多极化的趋势【内容标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开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开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平安的因素,霸权政策那么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考试标准】识记:冷战政策的含义;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及中国参加的时间;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开展;和平与开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理解: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平安的威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哪些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对于开展中国家来说,有哪些利和弊?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乱并存的局面。
【教学要点】重点:两极格局完毕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同时对科索沃战争要有正确的认识。
难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改变了世界。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进入高速开展时期;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虽然由于彼此间的扩军备战、争霸,使世界形势动乱不安,但由于势均力敌,防止了人类世界再次爆发战争,尤其是极具消灭力的核战争;但是由于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开场向多极化开展。
可以说,二战后,人类社会经历的几番动乱。
可是,世界经济的开展如何?五六十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黄金时代,七八十年代是一些后起的国家的黄金时代,但全球经济开展的总趋势又是如何?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的新课。
【新课探究】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 T O〕成立时间:1995年中国于2001年正式参加世贸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国。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开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讲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讲课稿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讲课稿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我的一位大学老师曾经将世界史比喻为世界杯足球赛,世界古代史就是预选赛,世界中古史就是小组赛,世界近代史就是淘汰赛,世界现代史就是决赛,世界当代史就是决赛之后。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代表的两极世界,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这场“世界杯”决赛之后两极世界背景下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状况,也就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首先来看第一部分(一)走向联合的欧洲,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世界的中心,欧洲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都在欧洲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并不浅,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欧洲走向联合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先看现实原因,首先看一则材料,这则材料出自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的回忆录,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用红色字体标出来的这句话看出欧洲为避免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走上联合的道路。
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欧洲不甘心失去世界中心的地位,而联合可以帮助欧洲重新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
国家与国家之间联合的最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而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础,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这则材料出自教材122页第一段话,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欧洲国家在战后恢复经济的过程中互相贸易往来,客观上加强了经济的联系,为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欧洲国家希望加强国家间的联系,我们将其总结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实统一欧洲的思潮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因为欧洲有着共同的信仰和相近的思想政治体系,我们看这则材料,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对欧洲走向联合的一种期许,再看现在欧盟的盟旗,盟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宗教画圣母的十二星冠,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欧洲国家走上联合的道路是有一定的宗教因素的。
基于这些基本的原因欧洲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下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过程。
第21课全球化与多极化趋势教材知识梳理1、当今世界日益成为相互竞争、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
其特征: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政治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多个综合实力强的国家和国家联盟)。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力提高。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英文缩写WTO)正式成立,取代其前身于1948年在日内瓦成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目的:谋求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世贸的宗旨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其职责主要是谋求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3、中国于2001年的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响:中国的加入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这有力的说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
4、二战后,世界格局的趋势走向是:两极—一超多强—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演变;在多极化趋势形成的过程中,“一超多强”态势最突出的表现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一超多强”就是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局面。
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欧盟等。
5、科索沃战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了代号为“联盟行动”的科索沃战争,战争以北约占领科索沃战争,战争以北约占领科索沃而结束。
科索沃战争说明了:①科索沃战争史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目的没有实现。
②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威胁。
③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
④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6、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中国应如何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二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
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出现1979年,美国空军监测基地工作人员突然在雷达屏幕上看到2200枚密集如蚁的前苏联核导弹正向美国本土飞来!惊呆了的基地官员立即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汇报,并称总统只有7分钟的时间考虑是否立即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进行拦截。
接到报告的卡特总统立即要求对这个惊人情报予以再次证实。
让人惊讶的是,其他地面情报站的雷达屏幕上却是空空如也,连一颗苏联导弹飞来的影子也没有。
正在大家对此满腹狐疑、紧张万分的时候,谜底终于解开了。
原来科罗拉多州夏延山的空军监测基地中,不知是谁将一盘模拟前苏联导弹袭击的录像带错误地放进了监测机器中———这次假想的核导弹袭击让许多美国军事官员、包括美国总统杰米•卡特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思考与判断:美苏两极格局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知识归纳】一.美国的“冷战”政策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背景:二战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战争中美苏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2)形成: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及其协议(3)内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4)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确立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2.表现:(1)政治:杜鲁门主义(2)经济:马歇尔计划(3)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建立条件: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及苏军协助(2)主要国家:南、阿、罗、保、波、捷、匈、民主德国(2)亚洲:蒙、朝、越、中2.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蒙古、朝鲜、越南、中国3.各国民主改革(1)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2)城市: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社会主义阵营形成:(1)政治:苏联帮助东欧各国发展党组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经济:经互会(3)军事:华沙条约组织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背景: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对峙德国的分裂(2)表现:政治——国家分裂:德国、朝鲜军事——古巴导弹危机【知识运用】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第21课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出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标志,欧共体的发展和影响;日本崛起的背景、原因、表现、影响;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倡导人、标志、特点、历史影响;了解美欧关系、美日关系变化的史事;
(2)理解因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之间实力对比此消彼涨,因此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对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立场和态度的决策,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2)通过创设重大国际事件为情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国际、国内焦点,并具备一定的洞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认识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增长,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谈话法、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情景再现;
2. 针对本章知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多、国际关系复杂、时空跨度大的特点,在讲述时可采用分开与整合的方法。
将该课的主要问题变复杂为简单、生涩为通俗,以方便面学生理解。
【教学内容】
1.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成立原因: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联合过程: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影响:
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美、日、
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欧洲共同体增强了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①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首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井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
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
④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⑥日奉还提出“贸易立国一出口第一”的口号
(2)结果:①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影响:不再受制于美国,在国际中与美国既有联盟亦有摩擦。
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西欧三足鼎立。
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经过进一步发展,提出重要任务和行动纲领:政治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经济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意义: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③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教学重点】
1.西欧、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第三世界的崛起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热点试题】
1.试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2.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什么启示?
3.简述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课堂小结】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世界第一强国,尤其是在核武器的垄断时期,这种地位牢不可破。
但是因为在越南战争的泥潭越陷越深以及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再加上60年代美国经济增势趋缓,美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衰落了。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两个以前美国的盟友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另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不结盟运动关系紧密,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两极之一的苏联当然还是传统强国。
由此,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