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 格式:ppt
- 大小:19.13 MB
- 文档页数:75
姓名:学号:实习报告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在全面考虑生产与生活需要,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优势,协调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关系基础上,根据土地生产率与人口增长等方面因素,对规划区范围内,各业用地面积在规划期内增减进行的测算。
借此掌握未来规划年度各类用地需求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为有计划、因地制宜的安排农业和非农业用地、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理和宏观控制、协调产业用地矛盾以及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一、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基本原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稳定农用地及有效耕地面积的原则、提高建设用地集约程度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的原则、预测数据的可靠性原则、预测方法的适用性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二、预测内容和方法(一)人口发展和城镇化水平预测人口增长是人地矛盾的关键所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土地利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土地利用趋势因人口发展态势的变化而变化。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生产劳动和自身再生产的资源,人口预测是计算控制性用地指标的重要指标,所以人口预测应具有长期性、实用性、科学性。
当然人口规模的预测涉及到诸多因素,采用单一方法是很难得出理想结果的,在此我们根据济阳县域人口增长趋势,并综合考虑全县的规划目标和人口发展政策,对人口规模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测。
1.总人口规模预测为了准确地预测出**县规划期间的总人口规模,我们采用了逻辑斯蒂曲线拟合方法进行预测,通过验证,最终确定出县域总人口规模。
模型以1996年至2006年的全县统计人口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对**县1996-2006年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见图1-1),可以发现自1996年,其人口规模呈现出直线增长态势,因此根据1996-2006年的人口变化趋势,求得方程为:y=438.31Ln(x)-3279.3 (R2=0.9942)经测算:1996年县域总人口为51.49万人,2020年县域总人口为56.61万人。
实验4 土地需求量预测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类型:综合实验要求:选修1实验目的1)学习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的原则、内容等基本知识,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意义,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步骤和方法;2)了解耕地需求预测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利用粮食安全法和人均耕地法预测耕地的需求量;3)了解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利用人均定额法、双因素预测法、GM (1,1)模型法等预测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需求量。
2 基本理论2.1 相关定义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在全面考虑生产与生活需要,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优势,协调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关系基础上,根据土地生产率与人口增长等方面因素,对规划区范围内,各业用地面积在规划期内增减进行的测算。
借此掌握未来规划年度各类用地需求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为有计划、因地制宜的安排农业和非农业用地、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理和宏观控制、协调产业用地矛盾以及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产用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各类建设用地,如城乡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特殊用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与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作物产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关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和分析参见附录3。
2.2 预测依据1)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预测的依据;2)城镇村及工矿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等用地规模预测的依据。
包括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总人口和城市化发展预测、人均建设用地定额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等;3)耕地、园地、林地和水产养殖用地的需求量预测依据。
包括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应补充的数量级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等。
2.3 预测内容1)基础数据预测包括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作物单产等。
实验4 土地需求量预测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类型:综合实验要求:选修1实验目的1)学习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的原则、内容等基本知识,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意义,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步骤和方法;2)了解耕地需求预测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利用粮食安全法和人均耕地法预测耕地的需求量;3)了解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利用人均定额法、双因素预测法、GM (1,1)模型法等预测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需求量。
2 基本理论2.1 相关定义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在全面考虑生产与生活需要,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优势,协调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关系基础上,根据土地生产率与人口增长等方面因素,对规划区范围内,各业用地面积在规划期内增减进行的测算。
借此掌握未来规划年度各类用地需求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为有计划、因地制宜的安排农业和非农业用地、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理和宏观控制、协调产业用地矛盾以及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产用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具体包括各类建设用地,如城乡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特殊用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与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作物产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关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和分析参见附录3。
2.2 预测依据1)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预测的依据;2)城镇村及工矿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等用地规模预测的依据。
包括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总人口和城市化发展预测、人均建设用地定额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等;3)耕地、园地、林地和水产养殖用地的需求量预测依据。
包括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应补充的数量级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等。
2.3 预测内容1)基础数据预测包括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作物单产等。
《土地规划学》教学大纲编写人:韩冰编写时间:2005年10月30日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地规划学Land Planning课程号:40116730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 学分: 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基本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认识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依据和编制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初步完成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实践。
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首先具备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测量学、地籍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课内教材学习与课外参考书籍自学及文献资料查阅的结合。
三、教学内容(下划线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导论(3学时)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二、土地的功能三、土地的特性四、土地利用的概念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规划的概念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4学时)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二、土地区位理论三、持续利用理论四、生态经济理论五、人地协调理论六、系统工程理论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一、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二、因地制宜原则三、综合效益原则四、逐级控制原则五、动态平衡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6学时)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第四节土地利用宏观研究一、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6学时)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一、预测和预测程序二、人口预测三、城市化水平预测四、作物产量预测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第三节土地质量评价一、土地适宜性评价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三、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第四节土地利用潜力估算一、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二、农业用地的利用潜力三、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5学时)第一节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一、耕地需求量二、果园用地需求量三、副业用地需求量四、渔业用地需求量五、林地需求量第二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一、居民点用地需求量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三、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第三节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一、预测方法二、预测实例第四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3学时)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二、供选方案的拟定三、方案编制方法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实例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第三节各类用地配置一、农业用地的配置二、建设用地的配置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5学时)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一、居民点的形成二、居民点的分类三、居民点用地第二节城镇化问题一、城镇化的概念二、世界城市化三、我国城镇化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布局理论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节居民点规模一、居民点规模的概念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三、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第五节居民点布局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4学时)第一节交通运输与交通运输用地一、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二、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三、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第二节远景交通量的预测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实例第三节公路用地规划一、公路和公路等级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三、公路的选线及其方案择优四、公路用地面积概算第四节水运用地规划一、水运航道规划二、港口码头用地规划三、水运用地面积概算第五节铁路用地规划一、铁路的等级和选线二、铁路用地面积概算第六节航空运输用地规划一、航空交通线选线的特点和要求二、机场布局三、空运地面设施用地面积概算第九章农业用地规划(6学时)第一节耕地规划一、耕地的组织形式二、耕作田块配置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四、田间道路配置五、农田防护林配置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第二节园地规划一、果园配置二、茶园配置第三节林地规划第四节牧草地规划第五节水产用地规划第十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6学时)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一、规划原则二、规划程序三、技术要点四、划区定界五、主要成果第二节土地整理规划一、土地整理的概念二、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第三节土地复垦规划一、土地复垦的概念和意义二、废弃地类型三、废弃地复垦规划第四节土地整治规划一、水土流失地土地整治规划二、风沙地整治规划四、教材《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韩桐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章绪论填空1.土地具有下列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2.土地具有物质的自然性、数量(面积)的有限性、质量(沃度)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位置的空间性、属性的两重性的特性。
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有土地供需的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4.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全面系统地应用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科学地分配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也、建筑业、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文化卫生教育部门,以谋求在一定量投入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5.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填空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2.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3.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应把商业用地、居住用地规划位于或接近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4.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5.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6.人地协调论是以对立统一规律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坚实的哲学基础。
7.人类利用土地就有必要在土地上投放劳动、物资,以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劳资数量来评估土地集约度。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填空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的特点。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土地了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