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6
黄州时期的苏轼黄州时期的苏轼纵观苏轼的⼀⽣,起伏不定。
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涯的重⼤转折点,在他的⽂学创作历程中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他前后共在黄州⽣活了四年零四个⽉。
本次贬谪是苏轼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政治和⼈⽣打击,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
其结果是他的政治态度、⽣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了巨⼤变化。
黄州是荒僻之地。
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不接⼈事,少作诗⽂,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时,他惟恐“⾔语之间,⼈情难测”,总是⼀再叮嘱对⽅“勿以⽰⼈”、“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出⽆穷事也”。
可见苏轼当时“多难畏⼈”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诗⽂所作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个巅峰的境界。
⾝为罪⼈的苏轼常常表现出对事功追求的鄙薄和厌恶,从⽽更多地关注于个体⼈⽣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然、社会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回想⾃⼰的⼈⽣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种空漠、⽆聊、孤寂与忧郁。
然⽽,种种阅历,以及在黄州的⽣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
具体表现如下:⼀、孤独凄凉、忧郁悲伤“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在黄州期间,虽然有⼀些朋友来探望他,他也经常与朋友们游玩于黄州⼭⽔之间,并写下好些脍炙⼈⼝的豪放之作,但准确地说,他在黄州期间⼼情基调并不是不忧伤。
苏轼初到黄州时,开始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活⼗分寂寞。
这时的⼈⽣处境使得苏轼⼀下⼦跌⼊到了⼈⽣的低⾕。
别说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就连保全⾃⾝,养家糊⼝都很困难。
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算⼦•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谁见幽⼈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活中的苦闷、孤独⼼理的写照。
苏轼是在借“缺⽉挂疏桐”来表达⾃⼰⽣活清冷,借孤鸿状写⾃⼰的⼼境凄凉。
120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是在他半世飘零、九死一生,归来到金山后所作,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并没有将自己在朝时翰林学士、礼部兵部等职务引以荣耀,而是把这遭贬谪的半世视为自己的功业,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苏子自嘲的意味,但这首自题诗也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贬谪生活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苏轼从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到“乌台诗案”后贬黄州、汝州,及晚年远谪岭南,贬谪生涯历十数年,却一改屈贾的怨愤、韩柳的戚嗟、元白的悲泣的心态,善于化解心中的幽怨牢落,淡然地面对忧患,顽强地求得生存。
后世往往用“旷达”作为苏轼贬谪词的词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有对“旷达”作为一种文学风格类型的定义:“生者百岁,相去几何。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1]由此可以看出,“旷达”是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欢乐良少而忧愁苦多之后的乐观和智慧、是建立在人生种种苦难之上的热爱与开阔。
然而苏轼自己也曾说道:“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2]在东坡的贬谪词中也充满着“羁客迁人之感”,但并不是每一首词都体现出他旷达的情怀,事实上苏轼也有着在人生苦难的磨砺中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前,苏轼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前途无量。
黄州之贬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大的坎坷,考察苏轼在这个时期的心态变化,对了解苏轼贬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分析其旷达词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初到黄州,内心的落寞自所难免。
更何况黄州地处偏远,与外界疏离、隔绝,“黄州真在井底。
杳不闻乡国信息”[3]。
这种闭塞加重了身为犯官的苏轼“忧谗畏讥”的心理:“某自得罪,不复作诗文,公所知也。
不惟笔砚荒废,实以多难畏人,虽知无所寄意,然好事者不肯见置,开口得罪,不如且已,不惟自守如此,亦愿公已之。
”[4]“平生文字为吾累”。
[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苏轼在贬黄初期内心的寂寞。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郭瑞娜内容摘要:本文对苏轼的词风作了粗浅的探讨。
从苏词的豪放词、婉约词、农村词、戏谑词等几种类型对其特点作了分析,明确了苏词豪放与婉约并举,多种风格并存的特点。
|第一部份说了苏轼的青年与晚年两时期,青年时风格能够说是“少小时气象峥嵘”,晚年诗的平淡美更为典型,平淡却不平庸。
第二部份是主体,具体谈论苏轼词的几种风格类型。
主要讨论了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农村词和写景词,还有戏谑词。
苏轼的豪放词气势雄浑、风格超拔,旷达潇洒,豪迈不羁,蕴涵着人生深深的无奈与孤寂,垫定了他在词上的高尚地位苏轼以抒情和咏物为主的婉约词冲破了传统的“婉约词”的香艳侬软的词风,表现出刚柔相济、刚健婀娜、高远典雅、婉约蕴藉等特点,所抒之情远远超出了男女之情的范围。
苏轼的农村词质朴自然,描画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基层百姓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酷爱之情。
其戏谑词多为嬉笑怒骂、风趣讥讽之语,或是作者玩笑娱乐之词。
在这些词的背后是他特殊心态的外在反映。
关键词:苏轼;词风;前期;后期;多样性苏轼词从来颇受尊崇。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①中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被骗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人们对苏词的推崇,又以其豪放词为盛。
在豪放词的进展史上,苏轼确有创制之功,也铸就了他“豪放词人”这一佳誉,公亦以此为豪。
事实上,综观苏词,豪放词所占比例并非大。
相反,作为词的固有风格,他的婉约词却占到了词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婉约也是其词不可轻忽的另一重要风格。
豪放与婉约作为苏词最为鲜明的两个风格特征,双峰对峙。
除此之外,苏轼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表现农村生活的农村词,和少量的戏谑词、回文词和集句词,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特点,极大地开拓了词心词境,苏轼也成为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苏轼仕宦数十载,是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檐州;精神财富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入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状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入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吃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法口对酒杯浑似梦”伪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白吟例每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浅析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词风苏轼是最具盛名的宋代词人,所做的词为宋代词的发展画上了不朽的笔画。
豪放一派词风有着气象恢弘、视野广阔的特点,词语宏博、不拘一格。
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是集大成者。
本文旨在浅析苏词旷达豪放的词风,详情如下。
标签:宋代;豪放派;苏轼;作词风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苏轼在诗、词、书法、散文、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所作的诗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所作的词至理明确、令人深思。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并将两者结合,获取了莫大的成功,开创出豪放词派,因此有着“豪放诗人”的美称。
1、“豪放”词的定义“豪放”有着气魄恢弘、不受拘束的意思。
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苏轼阐述了“豪放”的定义。
从“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一句中可知,“豪放”是一种创新、是不受文法的约束,虽然为极致豪放,却不脱离生活常规。
因此,“豪放”中包含风格与内容两方面。
风格指的是艺术的生动、形象性,表现出的是豪放不羁,气势磅礴;内容指的是艺术的真实磊落性,表述的是内在气势。
此外,苏轼认为“豪放”是作家与生俱来的气质。
从《王维吴道子画》中“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与“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两句描写可知,吴道子在落笔作画前就已经具备了“豪放”的性格。
由此可知,“豪放”是作家的内在气质,是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通过文字进行表述便形成了超凡脱俗的艺术特点。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气势磅礴的豪放派作词风格得以彰显。
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林语堂通过“元气淋漓”四字对苏轼的作词风格描写最为恰当。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苏轼创作的豪放词风有着洒脱豁达、气势恢宏的写作特点。
2、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2.1气势磅礴的英雄气魄苏轼既有着“豪放诗人”的美誉,定是有着让人称赞的豪放词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获取大家认可的第一首豪放词作。
此词抒发了苏轼对驰骋沙场的向往与壮志为国的豪情。
苏轼黄州文学研究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而他的文学创作则更是丰富多彩。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黄州时期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他形成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其特色。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生活和创作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这个时期是他的人生低谷,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黄州,苏轼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努力地进行文学创作。
他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苏轼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与感悟。
苏轼黄州文学的特色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特色。
首先,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
在《赤壁赋》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之间的对比。
其次,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非常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
他的诗作往往以景生情,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相结合,让人感受到他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世界。
最后,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他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中,描绘了黄州的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使得黄州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结论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其特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坎坷和传奇,以及他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于中国文学的丰富和拓展。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同时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些特色使得苏轼的黄州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学习苏轼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应该当代文学的发展,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轼与《黄州寒食帖》作为“宋四家”之一的苏轼,在文学和书画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其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是提出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并为此身体力行。
本文从《黄州寒食帖》的创作背景出发,通过对用笔、结字、墨法三方面的分析,探究此帖的技法特征和艺术特色,同时作者试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苏轼被贬黄州后凄苦忧愤的心理情绪对创作《黄州寒食帖》的影响。
标签:苏轼;《黄州寒食帖》;书学思想;心理情绪一、苏轼生平与书艺特征苏轼又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于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眉州眉山,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到任的第三年写下了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名作《黄州寒食帖》。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的途中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作为“宋四家”之一的苏轼,书法造诣极高,其书尤重写“意”,东坡自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1。
他书学晋唐、五代的诸多名家之长,再将李邕、颜真卿等名家的风格融会贯通后而自成一派。
他在书写上并不注重工拙、丑妍,而追求通篇气韵的生发和畅达,这是苏轼区别于宋代其他书家的鲜明特征。
二、《黄州寒食帖》的创作背景与地位苏轼创作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这固然与其风华绝代的文化身份的影响以及诗文内容有关,但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此书亦是他众多书法作品中的巅峰之作。
此帖之所以广受后人推崇,是因为他遭受“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情苦闷,借书法排解内心复杂的情感,故书不计工拙,因情而生,这是可贵之处。
《黄州寒食帖》又名《寒食帖》、《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资料显示其横199.5厘米,纵34.2厘米,行书17行,129字。
书写内容为两首古诗,第一首从“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共60字,第二首从“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共60字,另外九字分别为落款7字,文中误字2字。
浅议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摘要】苏轼以坦荡磊落、挥洒自如的手法创立了豪放派的词风,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达观、豪放的艺术风格,高雅、脱俗的艺术境界,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词人。
【关键词】苏轼词;艺术风格;艺术境界;语言艺术苏轼以多面手的姿态出现于北宋的文坛和艺坛。
他的创作实践,无论是散文、诗、词、书法及至于绘画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之感。
在词这一方面,《东坡乐府》一向被公认为词坛上的一座高峰。
词到了苏轼手中,许多被别人认为不适宜于用词来描写的情感、事物,苏轼也毫无顾忌地将其写入词中,诸如人生的感慨,仕途的升沉,交游的聚散,州邑的去留,自然景物的欣赏,农村生活的写照,甚至打猎,参禅等等,他还在词中隐约地表达了自己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对于时政的看法,彻底打破了词的传统,使读者、歌者和其他作者耳目一新,这不能不算是一项重大的革新,他以倾荡磊落,挥洒自如的手法创立了豪放派的词风。
以下对苏轼词的特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达观、豪放的艺术风格苏词豪放风格的形成,和他本人的个性以及他的个性与时代的矛盾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一般来说,北宋王朝为了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以巩固其对人民的统治,对士大夫是相当宽厚的。
但是,当时的专制主义的种种措施,又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士大夫的才能,堵塞了他们为国为民尽力的机会。
苏轼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
他的旷达的性格,开朗的胸襟,和当时那种容易使人变得庸俗的社会现实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作为一个作家,他必然要以一吐为快的心情在作品中将这种矛盾反映出来。
在他的个性支配下,他习惯于用旷达不羁,甚至貌似玩世不恭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忧愤。
这是形成他作品中豪放风格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他赞成词的豪放,又说“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这种豪放的风格,在密州时期的一些作品中就已经形成了。
比如被称为豪放代表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本文解析了苏轼流放黄州的几首词作,阐释了苏轼的人品:“绚烂之极,复归平淡”,以儒家入世之精神,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无论发达与穷困,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黄州是他人生遭际的主要一站,其间的过程应该可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是他自己灵魂的挣扎和煎熬,正是这种由年少轻狂到老来复归平淡成就了他的多彩与旷达。
标签:苏轼;乌台诗案;黄州诗词;黄州思想一、“乌台诗案”与贬谪黄州苏轼,少有的文学天才,可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这些人生阅历,成就了苏轼的崇高和不朽。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湖州任通判还不到三个月,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他作《湖州谢上表》,只是例行公事,但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结果被小人断章取义,导致朝廷震怒,苏轼坐牢103天,几乎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被降成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低微,几乎成了被流放的罪人。
由于政治上的迫害,苏轼到了黄州后很少写诗文,生怕再惹祸端。
他在刚到黄州后给一同遭罪的友人王定国写的信中说:“某寓一僧舍,随僧蔬食,甚幸也。
感恩念咎之外,灰心杜口,不曾看谒人。
所去出入,盖往村外沐浴,及寻溪旁谷钓鱼采药,聊以自娱耳。
……文字与诗,皆不得作。
”[1]然而,苏轼旷达豁朗,不是一个随便失意的文人。
在黄州六年,很多诗词都能看出他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特殊的精神品格。
二、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黄州,是他原本春风得意的人生遭挫的第一站,表面上看来嘻笑如常,可是他心上的负担却是极其沉重的,他在痛苦和寂寞里徘徊了较长时间,才达到超脱和旷达。
1、嫣然一笑竹篱间——超脱苏轼到了黄州,生活闲淡,偶散步逍遥于海棠树下,作柯丘海棠诗共二十八句,按内容可分为前后关联的两大段,现在且看前半段: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欢迎大家阅读!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
《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
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却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人留下厚重的精神财富。
一、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一)性格的形成要探索苏轼的人生情怀,须了解其性格的早期形成。
苏洵对其二子的脾性甚是了解,这从他给二子的命名可知。
他在《名二子说》中,阐明为子取名的缘由:“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是辙者,善处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轼”是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暴露于外。
“辙”是车轮碾过的印迹,既无行车之功,也免翻车之祸。
取“轼”以体现苏轼率直外向的性格,取“辙”表示苏辙的平和深沉。
苏洵的这个判断在苏轼、苏辙身上得以应验。
苏轼锋芒外露,个性真挚坦率,“临事必以正,不能俯抑随俗”。
苏轼正直的性格与其家庭教育分不开,他的母亲非常注重苏轼的人格教育。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轼十岁时,“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暗,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少年时代就向往像范滂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决不逃避。
其弟苏辙在为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也提及苏轼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
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作品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快哉亭:位于黄州江边,苏轼好友张怀民修建。
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⑵新作:新建。
⑶湿青红:指所涂的青油朱漆未干。
⑷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⑸欹(qī)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⑹醉翁:欧阳修别号。
⑺“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那么苏轼创作的诗歌都是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词的内容: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苏轼词的风格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特点: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以词来写悼亡之情,苏轼是第一位也是写得最好的一位。
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春旱后得雨,因此,苏轼前往城东二十里可以致雷雨的石潭谢神,这首词是此次出行所写五首词中的第二首。
词的上片写村里的姑娘们闻听太守将到,于是匆匆忙忙梳妆一番,三五成群地扎堆在篱笆门前迎候。
为了能清楚地看一眼究竟,有的姑娘甚至挤破了红色的衣裙。
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研究
韩秋霞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4
【摘要】凡诗词之大成者,往往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屡遭贬谪,方能在苦闷的境遇
下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谪居文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期间,其心态、理念、作品风格都发生
了一定变化,也迎来了创作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大量优质作品。
苏轼在黄州时期
的词作是我国谪居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黄州,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与升华,同样也完成了文学上的一次蜕变,通过丰富的内容与变化无穷的词风带动了当时词创
作的风气,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该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进
行了梳理,并借助作品分析了他精神品格的变化,探究谪居生活对苏轼思想意识与精
神的影响。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韩秋霞
【作者单位】运城职业技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略述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特色
2.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
3.词如其人:从苏轼黄州时期的词看苏词的艺术风格
4.略述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特色
5.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初探——从《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谈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歌曲《定风波》的创作特点分析
《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词曲联唱,其创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表达的深邃感人。
《定风波》描写了苏轼在黄州被贬时内心的煎熬和挣扎,以及对家庭的思念和对政治的关切。
词中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算数”一句表现了难舍故土的情感,而“人生如梦不关东西,但愿是金樽满溢”句则表现了词人将人生当作梦幻,却仍怀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向往,制造了浓郁的感情氛围。
二、结构紧凑明确,意象丰富。
整篇《定风波》由前后两首词组成。
前一首词采用七绝的形式,描述了苏轼游市沉醉“气味相投”的境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为后一首词“水调歌头”打下了基础。
后一首词则细致描写了苏轼受贬的心路历程。
词中场景交替,情感表达复杂,短小精悍的词句中融入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极富想象力: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极为丰富,巧妙地将天地、自然、心境等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诗意。
三、音乐与词融合形成完美的统一。
《定风波》的音乐由词人苏轼所谱,与词相得益彰,相互渗透,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在音乐方面,《定风波》构思严谨,旋律复杂,音高跨度较大,既有线性的发展,又有瞬间的冲突,情感的跌宕起伏与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和谐的整体。
词句与音乐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完美的统一,使苏轼的情感在旋律的映衬下更加饱满和深刻。
总之,《定风波》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充满了变化多样的意象和象征,情感丰富深沉,音乐与词融合成为完美的统一。
此外,在表达情感和意象的同时,词人苏轼巧妙地将自己的政治观点融入其中,表现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担忧和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
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摘要:苏轼作为一代词家,以豪放与旷达的风格开创了北宋词“豪放”一脉,他的坎坷的政治遭遇却成就了其文学功业,尤其是由于“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期间,他顺应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欣然接受佛老思想,将儒、释、道三种思想相融通,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期。
他以诗入词,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则更为纯熟的体现出苏词豪放与旷达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苏词豪放旷达词是唐代出现的新文体,五代时已趋成熟,到宋代达到鼎盛,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在中国文学中,宋词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显著的特色而独树一帜,在宋词的浩瀚“星河”中,苏东坡又以其豪迈奔放的词风引领宋文学走至颠峰。
下面笔者就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创作来谈谈苏词的特色。
一、黄州时期苏轼思想的变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在北宋五位皇帝手下做过官,官场上几经沉浮。
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父亲苏询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
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
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突出尖锐的时代。
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
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渐次高涨。
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
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
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
但入仕后的苏轼却在官场上几经沉浮。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时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敕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特别是苏轼贬迁黄州,苏词的风格全面形成,达到了创作的最高峰。
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期,他也迅速卷入这一浪潮,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提出了“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
但苏轼与欧阳修一样,对政治改革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来改变社会的衰败,因此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改革时,他便与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对新法的立场上,从而卷入上层政治冲突中,上书提出不同的意见,新皇帝神宗很希望大有作为,改革的劲头十足,王安石又以极大的魄力全面推行新法,不可能采纳他的意见,王手下的人还要抓苏轼的小辩子。
于是苏主动要求外调,于熙宁四年(1071年)往杭州作通判,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并创作了大量诗词。
元丰二年(1079年)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突然被捕入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新法,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神宗皇帝命令御史处理这件案子。
因汉代的御史府树上多乌鸦,御史府又称“乌台”,所以人们把苏轼的这场文字狱称为“乌台诗案”。
御史论判,欲置苏于死地,断章取义,罗织罪名。
“要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攻击者便说有不巨之意,与“陛下飞龙在天”对立。
在五个多月的审讯中,按照狱官指定的口径对百余条诗句作了两万字的“供壮”,承认了“讥讽政事”的罪名。
苏轼虽经曹太后等人的营救出狱(垂危中的曹太后、仁宗之妻及一些大臣纷纷出言营救;苏辙请求交纳自己的官职为兄赎刑;杭州、湖州的百姓为其做了一个多月的“解厄道场”;连退职的王安石也出面为其说公道话)①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没有行政权力),但精神上却因这一卑鄙的文字狱受到沉重打击。
在黄州期间,由于生活困难,并在友人的帮助下,请得了东坡的荒地,亲身躬耕陇亩,自号东坡居士。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此为界将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儒家思想为生,充满了入世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到了后期,尽管他并没有放弃济世拯民的责任,胸存浩然正气,但佛、道思想占据了主流,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
他经常到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忘,身心借空”②。
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但他始终能把握住其限度;决不迷信宗教。
他始终只取佛道思想中的“静而达”以及超尖拔俗,清心寡欲,因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吸取其中灵活的思辩方式帮助自己排遣苦闷,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使自己在逆境中能武器坚定的生活下来。
这样,他就把本来相矛盾的“宰相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的儒释道思想统一起来。
而作为一代文化人的苏轼,主要是由他后期的思想和创作奠定的。
他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是在贬谪黄州以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
临江山·夜归临皋》颇能反应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思想变迁: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五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
苏轼被贬黄州,住在长江边的临皋亭,后在不远的东坡筑雪堂,准备躬耕。
这首词题为“夜归临皋”,说的是苏轼夜饮东坡雪堂,醉归临皋亭寓所之情事。
夜饮回来已大约三更时分,夜深了,他伫立门外,只听到家童鼾声如雷,敲门都不应,便“依仗听江声”。
这时豁然有悟:既然长恨此身非我所有,自己无法掌握命运,何不抛开碌碌世事,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把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中去呢?苏轼自幼“奋励有当世杰”,想在人世间干一番事业,但是,事与愿违,不仅理想得不到实现,而且差点儿被置于死地,贬谪黄州,仍然不得自主,他是作为“罪人”受看管。
因此,他痛恨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锁,他以老庄思想为武器,努力寻求精神寄托。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老庄的思想,也是苏轼当时的思想。
人世间得不到满足,就求诸于自然。
二、黄州时期苏词的特点苏轼早期深受儒学熏陶,有用世之志,然而自入仕以来,挫折不断,尤其是“乌台诗案”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的艺术才情,词创作,人格思想获得了一次蒸馏升华。
这一时期他的词创作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词境阔大高远,笔力雄健,格调激昂。
苏轼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可以说,凡是可以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述,从而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宦游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壮丽河山、农村生活、贬谪生涯等。
苏轼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
词的上半阙写定慧院夜深人静,孤月清光,如钩的残月挂在秋叶凋疏的梧桐树上,漏断夜深,寂无人声,不时有缥缈的孤鸿,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
上阙用缺月、疏桐、静夜的寥落衬托幽人的孤寂。
下半阙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而人不知,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栖身之枝,不得不归宿于荒冷寂寞的沙洲,但有谁能理解其内心的怨恨呢?这正是苏轼初到黄州的心境的真实写照。
词中鸿雁不栖于木而栖于江洲苇丛,是其习性。
“拣尽”不栖,则变习性为一种有意识而为。
这正寄托了词人的意思:不栖于高寒而栖于卑湿,乃甘为之而非强为之。
则其品格可见。
难怪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半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其次,体现在豪放与旷达的创作风格上。
经历“乌台诗案”这次惊心动魄的生死体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这时他的思想由较单纯的儒家兼济天下混合进了道家,佛家的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体现在词的创作中便是一种豪放、旷达的风格。
在黄州时期,因苏轼以诗获罪,此时“杜门不出,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叶梦得《避暑录话》)。
苏轼成为佛教信徒,但又为生活所迫,亲自耕种田地,成为名符其实的农夫。
这种生活状况,他写给李端叔的信中描述的非常清楚,“得罪以来,深自闭塞。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骂,辄自与之亦不管,自幸庶几免矣。
③”而此时的苏轼正当盛年,他不可能放弃为国为民的理想,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于造物。
”④政敌们可以阻止他为君效忠,可以阻止他为民效力,但阻止不了他与自然的对话。
他发现了黄州的自然美,当然,不少地方的自然景象远比黄州美丽,但当苏轼的眼光投入到赤壁矶头的时候,加之自身的遭遇,他就将黄州的自然美提升到世人仰视的美学高度。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词史上的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在黄州产生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世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
苏轼贬谪黄州,在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了此词。
词人站在赤壁矶上,浩浩长江,日夜奔流,对比追思昔日英雄,心潮如波涌。
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垂百代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赤壁古战场,又为下阙描写周郎先伏一笔。
以下“乱世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三句,从三个角度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受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委靡的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心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这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总束下文。
“一时多少豪杰”带起下阙。
赤壁之战众多英雄人物,苏轼尤其欣赏周瑜,下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