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诗词.生平简介.诗词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苏轼黄州时期文代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晚唐浪漫主义文学家。
苏轼生于安徽省黄州,自幼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并有及时的文学陶冶,成为黄州的书香之翰。
苏轼的诗歌以宽容大度、浪漫洒脱著称,他以“宋诗范”为基点,运用“自饰自娱”,也就是饰乐性的手法,把诗歌编排出具有浓郁个性气息的诗篇来,受到艺术家们的一致肯定。
他创作的《江城子定风波》,把临洋思归的痛苦与无奈,以及诗人的孤独和感激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诗篇,是苏轼所作的最佳代表作品。
苏轼的散文也是黄州书香的一大代表,他著有《赤壁赋》《活记》《江城子望江南》等散文,其中《赤壁赋》可算是苏轼散文代表作之一。
他以深沉的抒情,表现其对国家祖国的特殊感情,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绝唱”。
二、黄州书香
黄州,古称黟县,是安徽省的地级市,位于长江流域中游,地处两江之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黄州历史悠久,是古时中国的文化中心。
在黄州,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其中苏轼尤其著名,成为黄州的书香之翰。
苏轼以其文学精湛的技巧、宽容大度的思想著称,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为黄州时期的文学代表。
《定风波》的苏轼的浪漫主义引发了文学界的共鸣,并影响了后
人,被唐宋诗人们津津乐道,其文学成就也为黄州文学传承了更深厚的精神内涵,是黄州书香的最佳代表作。
三、结语
苏轼是十三世纪末期黄州文学的一颗明星,他的浪漫主义思想及其诗文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绝唱”,成为黄州的书香之翰。
他的诗文是黄州时期文学的最佳代表作,为黄州文学传承了更深厚的精神内涵,值得铭记。
轻舟已过万重山——苏轼写黄州的诗词黄州,自古就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书记载,唐代就有“黄州府”之称。
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曾被贬到黄州,在此度过了大部分余生,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苏轼写黄州的诗词。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轼最有名的一首诗——《赤壁怀古》。
这首诗描绘了他在黄州游览峡谷时的想象,借古论今,情感激荡。
其中有这样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句诗表现了苏轼对大自然的赞叹,赞叹花的容颜和露水的妩媚。
他在黄州的山水间游历,感性领略万象,从而写出了这样具有诗意的词句。
除了《赤壁怀古》,苏轼在黄州还写下了《临江仙·满江红》。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首很重要的诗歌。
它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物,空灵遥远,惹人思索。
苏轼写道:“邀月对影成三醉,笑渐不闻声渐悄”。
这是对生命美好的驾驭,较好地揭露了精神世界秩序的某种优雅。
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深处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另外,在苏轼在黄州时还创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是一首词,词中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的探索和人生意趣的追求。
其中的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被后人传颂至今,成为经典的文学名句。
这句词,把生命的伟大与生命的短暂一一展露,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苏轼对“趁年华悠悠,唯愿每日情更浓”的深情追求。
总体来看,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诗歌,不仅描绘了黄州和江南的风物,往往配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更表达了对生命、自然、理想的思考和追求。
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在宋代文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轼的诗歌首先是文学作品,但更是人生的见证。
他的诗词在很大程度上看似不食人间烟火,但其中所体现出的人生意味和相信,却是弥足珍贵的。
苏轼黄州诗词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官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词以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个人感悟而闻名于世。
其中,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官期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黄州之行苏轼在1071年被贬谪至黄州,任黄州知州。
此次贬谪对苏轼来说既是打击也是机遇。
黄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而苏轼也正是在这里发挥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深情乡土1.《黄州快哉亭记》:苏轼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黄州的山水、人情和文化。
他深情地写道:“先帝于梓潼之隘,抱石垒之固,连襟隆冕,沉舆千乘,瞻云泉而恣意于回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逢此景者,得而言者,实未之有也。
” 通过这篇文章,苏轼表达了对黄州的眷恋之情。
2.在黄州任职期间,苏轼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
他通过举办诗会、题赋和讲学等方式,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他还在黄州创作了许多佳作,其中包括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文辉映1.《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任官时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词中融入了苏轼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表达了他对黄州山川的深情厚意。
其中有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千里黄云白日曛。
”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黄州的秋天景色。
2.《赤壁赋》: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创作的这篇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它是苏轼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描述,通过对赤壁战役背景、英雄人物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文学才华。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苏轼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还表现在他对文化建设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中。
文学造诣1.苏轼的诗词以其多样性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而闻名。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田园、宴会豪情、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诗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对黄州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激情。
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一、引言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后改名东坡,号东坡居士。
他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学史上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之一。
苏东坡曾经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官,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苏东坡在黄州的生平苏东坡在黄州的任职时间是从1079年到1085年,历时6年之久。
这段时间正好是苏东坡的政治生涯的高峰期,他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胆识。
在黄州期间,苏东坡除了处理政务外,还积极参与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社会事务的改革,积极推动了黄州的发展。
他注重实践,并以实际行动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的爱戴。
三、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1. 黄州悲杜甫诗集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窥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写的著名的七言绝句,作为《黄州悲杜甫诗集序》,表达了苏东坡对大唐诗人杜甫的赞叹和悲叹之情。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墨描绘了广阔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表明了苏东坡在黄州的抱负和远大理想。
2. 江畔独步寻花·七律黄州定犹如六九兮,蔡州令愈甚于蜚蠊。
朱管寒烟青草掩,只应哥舒翰墨痕。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时期写的《江畔独步寻花·七律》。
这首诗以豪放洒脱的词句,描绘了苏东坡在黄州江畔独自散步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境。
他用诗意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追求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3. 钱塘湖春行观书有感二首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百尺娉婷尚还泛,千家麦苗共未沉。
东篱把剑小兰斜,沉约堂前百尺波。
泛无纤埃俱下浸,莫怪人间造化多。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游览钱塘湖时所写的两首诗词。
他以儿童追黄蝶的形象,形容了钱塘湖春天的美丽景色。
在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变幻的感慨,展示了他才情横溢的诗才。
四、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艺术风格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独具一格,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夸张手法,以表达他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诗词作品既能写景描物,又能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兼具豪放和婉约之气。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
苏轼(1037-1101)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作曲家、文学家和学者,其长期在黄州(今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处事,因此在黄州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以其文字犹如思想的飞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
苏轼在黄州所写的作品,包括诗歌、书法、咏史、乐府、小说、文论等多种形式,既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有不易消逝的经典作品。
苏轼在黄州众多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小令,是苏轼梦中的官运不佳,抒发了政治失意的痛苦情绪,用语流畅温文尔雅,掩藏情思于繁复的回旋之中,达到了情趣万千的境地。
苏轼写的书法作品,以其心境之浩渺迷离而闻名,《七言律诗碑》是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它极具特色,滋润却不拖泥带水,用字集中体现了苏轼勤奋的功夫和思想的精妙,被誉为“苏书”的经典。
苏轼的咏史诗歌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享誉中外,比如《洛神赋》,表达了苏轼对当时人们对神话传说的怀旧之情;《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苏轼对自身失意和抗苦的愤懑之情;《赤壁赋》,表达了苏轼对三国历史深远意蕴的唏嘘之情。
苏轼在黄州的许多文论作品也备受敬仰,如《尚书真经》,深刻揭示了苏轼对真理的追求;《醉翁亭记》,展现出苏轼隐忍思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饮酒赠知己》,抒发出苏轼忧国忧民的慨叹之情。
苏轼在黄州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多角度、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思想。
苏轼真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大文人,他的作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苏轼深厚的文化精神。
苏轼被贬黄州作的诗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和悲壮动人的人生境遇而闻名于世。
然而,苏轼一生中也经历了贬谪与流离的岁月,在被贬黄州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令人动容的诗作。
贬谪与流离苏轼的政治生涯苏轼在仕途上曾多次因言辞激烈而得罪朝廷,被贬谪多次,其中一次便是被贬黄州。
贬谪黄州是宋代政治惩罚的一种常见手段,它意味着远离京城,并被剥夺官职。
在黄州,苏轼失去了丰厚的俸禄和权力,但也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历和文学灵感。
黄州与苏轼的遭遇黄州是当时江西省境内的一个地方,在那里,苏轼经历了贫困与流离的岁月。
他与妻子和子女居住在黄州的一间简陋的房屋中,生活艰辛,但他并没有消沉,相反,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黄州作诗的意义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体现了苏轼思考人生、憧憬自由的态度。
人生与命运苏轼在贬谪期间对人生的思考非常深刻,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自由的向往。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人生的无奈和不易,同时也寄托了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自然与诗意在黄州,苏轼身处自然环境中,他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与壮美,这些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的诗作更加生动、质朴。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成为了他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忧国忧民苏轼作为一位有远见和家国情怀的文人,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命运非常关注。
在贬黄州期间,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他以诗为媒介,向人们传递了他的观点和呼吁。
苏轼黄州作的诗篇《黄州快哉亭记》1.黄州快哉亭记2.独坐亭中,方盼余者来及,愿一饮尽些数杯,必然。
有小鹤杂货莫除,已忍旭辉十渡,更诸许痴我不是医工,竟辄教天遣忙来。
絮语前江,适去而晚,友谅黄泉。
生在有日,该睹尔雪色,何苦苍生?望中为。
而今欲睹尔器者,忽见汝形,在我目底,宜为圣告,蔽棠汆,离口弹按,教之一备,锐十佳灶。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
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苏轼在黄州期间,不仅担任了官职,还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为黄州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丰富的情感,塑造了许多气势磅礴的作品,使黄州成为了文学繁荣的中心。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真挚感人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句诗展现了他对岁月流转和人生苦乐的感慨,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
他还写过许多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诗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还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
他的散文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的《东坡乐府》被誉为中国古代乐府诗的巅峰之作。
他还写过许多游记和随笔,如《黄州快哉亭记》、《木兰词》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黄州的风土人情,还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在黄州还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保持联系,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推动了黄州文化的繁荣。
他还与黄州的学者一起研究经史子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苏轼在黄州期间的文学成就是非常突出的。
他的诗词散文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黄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瑰宝。
苏东坡(一)黄州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原文版本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苏东坡:在黄州成就“千古第一文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一曲冠绝古今的三国咏叹,将苏轼与黄州紧紧相连。
甚至“东坡居士”这个被世人所知的别号,也是他在黄州城东坡地种田帮补生计而得。
苏轼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被贬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1084年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4年又2个月。
44岁到来,48岁离开,一个成熟的中年文人在此间步入创作上的辉煌时期。
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
在数量上,在黄州共写了753篇作品,平均每两天一篇。
苏轼在黄州创作诗330多首,占现存苏轼诗2690余首的八分之一,有大量名篇亦在历代选注家所选之列。
苏轼词的创作起步较晚,29岁时始试写词。
他在黄州时期所写的词,当在60篇以内,虽数量不多,但产生了许多代表作。
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娇》(大江东去)、《满江红》(江汉西来)等等。
苏东坡在自己《与陈季常书》中说:“日近亲阙甚多,篇篇皆奇。
”而苏轼的弟弟苏辙也高度评价:“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
”在黄州的苏轼,其文风为之一变。
变在何处?那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旷达”,可以说,这就是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总体特色。
在黄州,苏轼通过反思实现了人格转型,告别了“昨日之我”。
他给朋友致信说:“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以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在黄州,苏轼感慨于以前汲汲于功名利禄却招罪惹祸,不如超越利害任性逍遥过一生。
从执着到洒脱,从功利到审美,从束缚到自由,苏轼走了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
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告别了黄州岁月。
在黄州谪居的这段日子里,苏轼躬耕东坡之上,放浪山水之间,足迹遍及鄂东大地,亲身体验了艰苦的人生。
此时苏轼的心,只能够用他的一首《别黄州》来说透:“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帷。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是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部分。
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札作品,其中包括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许多具有豪放风格的诗词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英雄形象,展现了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作之一。
其次,苏轼在黄州期间还创作了两篇著名的赋作——《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两篇赋作以赤壁之战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这些赋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赋的巅峰之作。
此外,苏轼在黄州期间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书信等。
这些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文学才华。
总的来说,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
他
的创作不仅展现了豪放词派的独特魅力,而且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同时,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创作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诗词导语: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诗词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苏轼被贬黄州时的简介】苏轼在黄州一呆就是几年,直到司马光上台,把他召回汴京做官。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刚直不阿的苏轼并没有因遭受磨难而改变自己的性格。
早在“乌台案”结束后,其弟苏辙担心他性格不改,还会闯祸,就送他两句诗:“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苏轼当时表示接受意见,但没过多久,又旧病复发,写诗针砭时事了。
苏轼这次重新返京,朝廷形势大变:当初神宗上朝,王安石专权;现在是哲宗登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专权。
按理,司马光招他回朝意在一起合作,因为在反对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和司马光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苏轼绝没有按司马光的思路运转,依然不屈从新权贵,进京不久,就成了司马光的反对派,他尊重自己,尊重客观事实,不以权力为尊。
他们之间的分歧,集中表现在对王安石变法的保留与废除上。
司马光上台,就是要彻底废除王安石变法的一切措施。
苏轼当初对王安石变法的整体措施不满,但对有些具体条文还是给予肯定的,他认为,不能因人废言,对王安石不能全面否定。
当司马光提出要废除“免役法”时,苏轼便挺身而出强烈反对,一次在朝堂上还与司马光当面辩起来,认为废除“免役法”是荒唐之举。
司马光对反对意见置之不理,苏轼退朝后气愤地破口大骂:“司马牛!司马牛!”这以后,苏轼接二连三上书,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结果激怒了司马光及其党羽。
1089年,苏东坡先生再一次被贬出朝廷,到杭州做官去了。
实际上,苏轼对自己杯具的根由非常清楚。
他分析自己的获罪原因说:“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又自嘲地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诗歌的内容概括3.诗歌的翻译及意义解析正文【提纲】1.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的背景和作者介绍《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其诗歌、散文、词赋等均有很高的成就。
黄州,即今湖北黄冈,苏轼曾因触犯皇帝被贬至此地,度过了五年的时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黄州居住五年的感受和生活情景。
2.诗歌的内容概括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描述了黄州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生活境遇,表达了作者对黄州风土人情的喜爱。
后四句则表达了作者在这五年中,与黄州百姓建立深厚友谊,感受到与民同乐的喜悦。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无奈。
3.诗歌的翻译及意义解析(1)前四句:“五年黄州住,百郡征兵讨。
谁识英雄泪,相携白头翁。
”翻译:我在黄州住了五年,看到百郡都在征兵讨伐。
谁识英雄泪,相携白头翁。
解析:诗句描绘了黄州地区的战事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作者以“英雄泪”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2)后四句:“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似此地无萧索,江东江北岂无人?”翻译:江南的丹橘经过冬天仍然绿意盎然。
岂似此地无萧索,江东江北岂无人?解析:诗句通过对比江南丹橘的生机与黄州的荒凉,表达了作者对黄州百姓的关爱。
同时,通过“江东江北岂无人”的反问,强调自己愿意与黄州百姓共同度过困境,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精神。
第1页共1页。
苏轼的诗和生平一、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苏轼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苏轼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二、苏轼的诗1.《和子由踏青》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2,《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的诗词介绍及主要成就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苏轼的简介及诗词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354篇诗文轶闻:佛印(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
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
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苏轼生平预习课课前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无住所,无俸薪。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
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
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微课展示内容:去年东坡拾瓦砾,自钟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yì)草盖雪堂,日炙(zhì)风吹面如墨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21岁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灾,赈灾救孤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44岁到5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修建苏堤苏轼生平年表(学生可了解)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1036年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1054年娶王弗1057年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1061年任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年任职史馆1065年妻丧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年娶王闰之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年任密州太守1076年任徐州太守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年谪居黄州1084年往常州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做的“两赋一词”前赤壁赋作者:苏轼 (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的背景介绍2.诗歌的翻译及解读3.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正文1.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的背景介绍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1037-1101)创作的一首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歌、散文、词赋均有极高的成就。
黄州,今湖北黄冈,是苏轼曾被贬谪之地。
此诗描绘了苏轼在黄州度过的五年时光,表达了他对这段经历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2.诗歌的翻译及解读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原文如下:自我来黄州,已过五载春。
常伴钓鱼船,醉眠芳草茵。
背人处,泪暗洒,万事皆虚空。
唯留东坡在,江山且共终。
诗歌大意: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了五个春天。
常常陪伴钓鱼船,醉酒后躺在芳草丛中。
背着别人,暗自流泪,感到万事皆虚空。
唯有东坡仍在,与江山共度此生。
此诗以纪实手法,展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情景,同时也抒发了他对这段经历的感慨。
前两句“自我来黄州,已过五载春”,表达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常伴钓鱼船,醉眠芳草茵”,描绘了苏轼在黄州的闲适生活。
然而,在这闲适背后,苏轼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却通过“背人处,泪暗洒,万事皆虚空”的诗句流露出来。
最后两句“唯留东坡在,江山且共终”,表达了苏轼面对困境的豁达与坚韧,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3.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在形式上,苏轼运用了纪实手法,使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
其次,在情感表达上,苏轼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慨与生活情景相融合,使诗歌既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最后,在风格上,此诗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息,又有婉约、柔美的韵味,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历史意义上看,东坡五载黄州住全诗是苏轼创作生涯中的一篇重要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也展现了他面对困境的坚韧与豁达。
苏东坡黄州文选一、苏东坡的生平与背景1.1 早年经历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哲学家、医学家。
苏东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诗。
他的母亲也是文学家,给予了他很大的启蒙。
1.2 官职与贬谪苏东坡曾任官南京江宁府通判、杭州通判、杭州知州、汴京(今河南开封)知府等。
他在政界表现出色,深得赵普文的赏识,但由于反对当朝权臣,多次被贬谪。
二、苏东坡在黄州的文学创作2.1 黄州旅居苏东坡黄州期间,曾担任过黄州知州和黄州推官。
黄州坐落在长江流域,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里,苏东坡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当地士人的广泛赞誉。
2.2 文章体裁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文选多样,包括诗词、散文、书信、碑铭等。
他的作品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独特。
他的诗词内容广泛,既有山水田园之景,也有政治军事之事。
他的散文明确而生动,富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三、苏东坡黄州文选的代表作品3.1 《题愚公院》这是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
他赞美了黄州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达了对黄州民众质朴、勤劳的赞赏。
他用简洁而深入的笔触勾勒出了愚公院的景色,读来令人留连忘返。
3.2 《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表达了苏东坡在黄州独处江边垂钓时的闲适与快乐。
他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秋江的美景,同时也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融为一体,达到了意境的完美统一。
3.3 《黄州寒食诗》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他以寒食节为背景,以回忆往事的方式,展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情感真挚,抒发了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四、苏东坡黄州文选的影响与价值4.1 文学影响苏东坡的黄州文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以写实与抒情相结合,风格自然真挚。
他的创作手法和作品题材对后世文人具有启发性,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2 历史价值苏东坡的黄州文选记录了他在黄州期间的生活和感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乌台诗案苏轼“乌台诗案”案档,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
今所见几种刊本中,《函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上保存了诗案原貌;《苕溪渔隐丛话》本按编撰诗话的要求作过删改;《学海类编》本《诗谳》则可断定是伪书。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
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
表中说:“臣……荷先帝之误恩,擢至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
陛下……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轼这几句牢骚话,笔下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
“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
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
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
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
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便揭开了序幕。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办,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州逮捕苏轼。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
两个多月的“根勘”审理,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
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闻”。
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宋神宗面对御史台的奏报,心里也着实犯难。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有遗嘱:除了犯叛逆谋反罪,一概不杀大臣。
李定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朝野上下,舆论哗然,认为苏轼未犯叛逆罪,不该重处。
更奇怪的是,新旧两派正直之士,均出面营救。
由于各方面的营救和舆论压力,促使宋神宗产生宽贷苏轼,从轻发落的念头。
最终,苏轼得轻判,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苏轼- 生平年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1036年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1054年娶王弗1057年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1061年任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年任职史馆1065年妻丧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年娶王闰之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年任密州太守1076年任徐州太守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年谪居黄州1084年往常州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1126 北宋亡。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 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 诗作风格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看到了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