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区域环境概况分解
- 格式:doc
- 大小:516.00 KB
- 文档页数:19
济源简介 1.地理位置:愚公故里济水之源】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
北依太行,西距王屋,南临九朝古都洛阳,东与太极故里焦作接壤,与山西省为邻,是河南省西北部通往邻省山西的咽喉要道,重要关卡。
面积:1931平方公里。
人口:68.25万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
从最新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
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原”,战国至两汉时期“轵邑”以富庶闻名天下。
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原属新乡地区,后划归焦作,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副地级城市),,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
2010年12月5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济源调研时明确要求“要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
济源市总面积1931平方千米,截止2011年5月,济源市城区建成区面积为4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33万。
现济源市城市行政级别为省直管的副地级市,机构按正厅级配置,基本享受地级市全部权限,在河南省内和其他17个地级市在政策和权限上基本一样,是事实上的地级市。
城市名片:1、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2 、女娲补天故事发祥地3、白蛇传故事发祥地3、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所在地4、夏朝故都5、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6、全国首批八大篮球城市之一7、中原城市群7个紧密层中心城市之一8、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9 、国家级卫生城市10、国家级园林城市11、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国家级节水城市13、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1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15、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16、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17、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发展定位:1、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2、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3、城乡一体化先行区4、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5、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6、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7、改革创新实验区市树:国槐市花:紫薇历史名人:1、愚公: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济源市平原区地热地质条件初析[摘要] 济源市平原区地处济沁盆地西部,其周边均有深大断裂通过。
区内新生界平均厚度3000米。
主要热储层为古近系。
属于沉积盆地型(传导型)地热田。
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地温梯度及邻区地热信息,区内有望找到30-50℃以上的温热水。
[关键词] 地热地质条件热储层济源市平原区地热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开发地热有助于提高城市品位,有利于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改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其意义远大。
济源市平原区地处济沁盆地西部,其周边均有深大断裂控制,基底为侏罗系含煤碎屑岩建造,地热封闭条件优越,热能储量大。
基于不同的工作目的,区内前人做过大量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固体)矿产等方面的勘查工作,但针对该区系统的地热勘查工作尚未开展。
济源市平原区东部邻区地热井资料显示,本区地下温热水赋存的可能性较大。
1.地质概况1.1地层济源地区属华北地层区,除志留系、泥盆系地层缺失外,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
(1)太古界(Arln)林山群:一套中等程度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片麻岩、片岩、混合花岗岩等。
分布于承留封门口断层北侧,厚度大于2925m。
(2)元古界下元古界(Pt1):为灰白、灰黄、肉红色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石英片岩组成。
分布于济源西北部的沟以北至古凉坪以南,厚度624-3083m。
中元古界(Pt2):为一套杏仁状安山玢岩、辉石安山玢岩,局部夹砂、页岩、泥板岩及凝灰岩。
分布济源西北邵原—西阳河以北地区,厚度3400-7119m。
上元古界(Pt3):上部岩性为石英砂岩、巨砾岩、含砾粗砂岩;下部以冰碛泥砾岩为主。
分布西部山区及河谷两侧。
(3)古生界寒武系(∈):下部岩性石英砂岩、紫红色页岩夹泥灰质白云岩。
板板状白云质泥灰岩夹紫红色页岩。
中部岩性为紫红色页岩、粉砂岩;深灰色厚层状灰岩、鲕状灰岩等。
上部岩性以灰黑色厚—巨厚层状白云岩、燧石团块白云岩、(鲕粒)状白云岩为主。
广泛出露于北部中低山、西部低山区。
济源发展情况汇报济源,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腹地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面就济源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经济发展。
济源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济源市已建成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20余个,形成了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
同时,济源市还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农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二、生态环境。
济源市坚持生态立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好生态环境。
同时,济源市还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确保水质安全。
三、民生改善。
济源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民生。
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四、对外开放。
济源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拓展对外经贸合作渠道,促进产业对接,推动经济共同发展。
同时,济源市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对接,拓展外贸市场,提升出口质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五、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济源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以绿色低碳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宜居城市。
以上就是济源发展情况的汇报,谢谢大家!。
济源市矿产资源(简述)一、概况济源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2010 年我市共发现各类矿种36 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13 种。
主要开采的矿种有煤、铁、建筑石料、水泥用灰岩、砖瓦用页岩等灰岩类矿产。
我市的矿产资源总体分布特征是以封门口断层为界,其南部和太行山及其以南的广大冲积平原地区以外生沉积矿产为主,西北部则以内生矿产为主,同时亦有外生沉积矿产分布。
在已知的矿产中,经过勘探的矿区有克井煤田、姑嫂山水泥灰岩、铁山河铁矿、王屋山铜矿区、五龙口地热水等。
详查的矿区有玉皇寨磷矿、大社黄铁矿、邵原井田、大峪下冶井田、勋掌铅锌矿、尚庄水泥灰岩等。
其它矿产属于普查或踏勘工作性质。
我市的优势矿产主要有煤炭、建筑石料、铝土矿、玻璃硅质原料、白云岩、砖瓦粘土、地热水等;一般矿产有花岗岩、大理岩、耐火粘土、磷矿、钾长石、水泥灰岩、陶瓷粘土、石墨、锆石、碧石、方解石、膨漂土、麦饭石、梅花玉、铸型用砂、油页岩等。
二、开发利用情况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济源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济源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济源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形成的五小工业就闻名全省。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的矿产开发更加迅猛发展。
集体、个体采矿业迅速崛起,矿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济源市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2010 年末我市持证矿山共83 家:其中煤矿28 家,铁矿9 家,铜矿1 家,铝土矿 1 家,玻璃用石英岩 3 家,长石 2 家,熔剂用灰岩 4 家,建筑石料用灰岩13 家,建筑用白云岩3 家,制灰用灰岩6 家,砖瓦用页岩 5 家,水泥用灰岩8 家。
2010 年我市各类矿产总量为173.38 万吨,其中煤炭产量为68.4 万吨,矿山从业人员4226 人,矿业经济工业总产值42822 万元,矿产品销售收入29193 万元,实现利润总额为7657.5 万元。
全市矿产品经营户共有300 余个,主要经营矿种是煤、铁、石英砂矿、铝土矿。
济源境域变迁济源历史悠久,建置纷繁,疆域屡经改易,或分割,或省并,直至元代才基本稳定,此后大体沿袭至今。
清顺治十七年(1643年)《怀庆府志》载:济源县东至河内界30里,西至山西垣曲界180里,南至洛阳界70里,北至山西阳城界50里。
东西长210里,南北宽120里,这一时期济源境域面积最大。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怀庆府志》载:济源县东至河内界35里,西至山西垣曲界175里,南至孟津县界55里,北至山西阳城界35里。
东西长210里,南北宽90里,济源境域南北缩小30里。
民国17年(1928年)《河南通志济源采访稿》载:济源县东至沁阳界35里,西至山西垣曲界175里,南至孟津县界50里,北至山西阳城界40里,东南至孟县界25里,东北至山西凤台县(今晋城市)界90里。
东西长210里,南北宽90里。
民国31年(1942年)4月,中共领导下的太岳区将济源县一、四区9个保的瓦窑沟、南河、东背、毛街、官庄、衙道等44个自然村划归山西省晋城县管辖。
民国32年(1943年)2月,太岳区析济源县西置王屋县,两县大致以大店河为分界线。
民国33年(1944年)11月,太岳区将济源县寨河行政村的瓮河、圪了滩、堂门、谢庄、化城等6个自然村划归山西晋城县管辖。
民国36年(1947年)7月,太岳区第四专区撤销王屋县建制,将二区(英言)划归山西垣曲县管辖;一、三区回归济源县。
自此济源、垣曲大致以西阳河为界。
民国37年(1948年)9月,太岳区第四专署将山西省晋城县竹园沟所属之济源寨河行政村的6个自然村重新划归济源县管辖。
民国38年(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将济源县第一区的郭庄划属山西省阳城县管辖。
1954年12月,济源、阳城两县商定:以天池岭(亦叫小长岭)等自然实体为分界线,界南的莲花辿(chān)划归济源县。
1956年3月,新乡行署转省人委批复:将济、孟两县共管之青泉乡赵顺庄济源部分划归孟县管辖。
1961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复山西省人委报告:同意将山西省阳城县所属的郭庄大队划归济源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