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区域环境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四大自然地理区域一、中国自然地理的概述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多样性丰富的国家。
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我们可以将中国划分为四个大的自然地理区域,分别是东部沿海平原区、华北平原区、西南高原区和西北高原区。
这四个区域在地理特征、气候类型、动植物资源以及文化特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二、东部沿海平原区东部沿海平原区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带,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中心地带。
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河流众多,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这个区域通行的自由渔业和航运业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东部沿海平原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发展。
三、华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位于中国的北方沿海,包括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份。
华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在这个区域内,常见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等。
由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这个区域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然而,由于地处北方,这个区域的气候相对干燥寒冷,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农作物的种植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四、西南高原区西南高原区位于中国中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份,地势较为复杂,山脉众多,有大量的高原和山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类型多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等,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西南高原区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茶叶、水稻、水果等农作物种植发达,而且这里还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五、西北高原区西北高原区位于中国的西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
这个区域地势较高,特点是地势较为陡峭,气候干旱。
西北高原区是中国的农牧业区,盛产麦子、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同时还养殖牛羊等家畜。
这个区域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六、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对我们的影响中国自然地理区域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1. 东北区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
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
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岭,保证了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
集水面积在1 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条,水网稠密。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本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东丰西歉,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
2. 华北区华北区包括北京、天津2市及河北、山东、河南3省,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
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为本区提供了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但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
3. 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区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地形以高原为主。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南北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四个温度带;东西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
4. 长江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7省市。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
气候区域划分i~iv区和建设用地标准气候区域划分i~iv区和建设用地标准1. 气候区域划分i~iv区气候区域划分i~iv区是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地球表面分成四个不同的区域。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气温、降水和气候季节的变化来进行的。
这种气候区域划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用地的规划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气候区域划分i~iv区中,一般来说,i区是寒冷地区,其气候条件主要表现为寒冷、干燥和冰雪覆盖。
ii区是温带地区,气候条件适中,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iii区是温带地区,气候条件主要表现为干旱、高温和湿度较小。
iv区是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主要表现为高温、潮湿和多降雨。
这种气候区域划分的特点在于能够准确地反映地球表面的气候差异,对于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建设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是指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总称。
建设用地标准是指在城乡规划中,对于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划标准和限制,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划分i~iv区中,建设用地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在寒冷地区,建设用地标准往往偏向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因为寒冷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更加谨慎和合理,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要目标。
在温带地区,建设用地标准一般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
因为温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宜,资源丰富,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更多地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为主要目标。
在热带地区,建设用地标准则是以适应气候条件和防灾减灾为主要目标。
因为热带地区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建设用地的规划和利用更多地以适应气候条件和防灾减灾为主要目标。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气候区域划分i~iv区和建设用地标准是紧密相关的。
气候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方式也是不同的。
这种情况下,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气候区域划分i~iv区和建设用地标准,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四大自然区域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认识和环境珍爱认识。
一、导入1. 讲述中国的四大自然区域是什么?2. 为什么中国的自然环境多样性如此丰富?二、进修重点1. 东部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生产和人口密集居住。
2. 西部地区:地势高大,气候干燥,适合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
3.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雨,适合农业和林业发展。
4. 西北地区:地形升沉,气候寒冷,适合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
三、进修内容1. 东部地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合农业生产;-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 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
2. 西部地区:- 地势高大,气候干燥,适合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 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能源和矿产工业;- 人口稀少,区域发展不均衡,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
3. 西南地区:- 地形复杂,气候多雨,适合农业和林业发展;-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水利工程和水电站;- 生态环境脆弱,需要加强环境珍爱和生态修复。
4. 西北地区:- 地形升沉,气候寒冷,适合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 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矿产和旅游业;- 交通不便,区域发展受限,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四、进修方法1. 小组讨论:讨论各自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观察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展示,了解各自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
五、进修评判1. 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短文。
2. 测验: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课后拓展1. 参观地方农业、畜牧业、矿产资源开发等相关企业,了解实际生产情况。
2. 参与当地环保组织或活动,积极参与环境珍爱工作。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四大自然区域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认识和环境珍爱认识,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第3章区域环境概况3.1自然环境概况3.1.1地理位置安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潍坊市南部,地处东经118°44′至119°27′,北纬36°05′至36°38′之间。
东与高密、昌邑市以潍河为界,西接临朐县,南隔渠河与沂水县、诸城市毗邻,北连安丘市、昌乐县。
南北最大距离61.5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5.3公里, 总面积2010平方公里。
胶济铁路横贯县境北部,潍(坊)徐(州)、下(营)小(关)公路干线交叉市境,交通方便。
城区在市境北部,直线距离西北至首都北京460公里,西距省会济南200公里,北距市府驻地潍坊32公里,与邻市、县城区的距离是:西北至昌乐45.5公里,北至坊子20公里,东北至昌邑50.8公里,东至高密49公里,东南至诸城52.5公里,西南至沂水89.3公里,西至临朐63公里。
本项目位于安丘市石堆镇大亭子村206国道西。
具体位置见图3.1-1。
3.1.2地形、地貌安丘市境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地代的东北部边缘,沂沭大断裂带控制着市境地面的起伏和水系的分布,整个地势随泰沂山脉的延伸,自西向南东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
西南边缘的太平山海拔523米,是全市最高点,东北边缘夹河套村北的汶河河床海拔22米,为全市最低点。
安丘市位于断块凸起部分的景芝等镇西北部;新安街道、赵戈等乡镇的部分地区为中部丘陵区,面积63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9%。
区域内分东、中、北三大带状岭段:东段,南起景芝镇的九龙山,北伸景芝镇的王官疃岭、赵戈镇的青公埠和盖公山,至赵戈镇的峡山南麓,全长32.4公里,平均宽1.8公里。
中段,南起庵上山,北伸羊埠岭,至安丘、新安街道的老鼠岭,全长37.8公里,平均宽3.2公里。
北段,西起慈母山,东经新安街道北缘,伸向灵山和牛七埠全长约20公里,平均宽1.9公里。
分布于岭间的低洼地带为市内洼地,主要有友兰、金冢子和官庄三大洼,面积114.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92%。
中国的区域分区及其特征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地理和人文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分区。
这些分区在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区域分区及其特征。
一、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华北地区的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相对较少。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因此华北地区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华北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和铁矿石,这些资源的开发对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东北地区的特征是寒冷而湿润的气候,冬季特别严寒,夏季相对较短。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东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对中国的能源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的工业和商业中心。
华东地区的特征是温暖而湿润的气候,降水充沛,四季分明。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华东地区还拥有发达的交通和通信网络,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四、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部,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澳门等地区。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华南地区的特征是炎热而湿润的气候,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较高。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和水果种植。
华南地区还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是中国的出口加工基地之一。
五、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中国的旅游胜地之一。
西南地区的特征是多山丘陵,气候多样,有高原气候、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等。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四大湾区环境分析报告【深圳湾区环境分析报告】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深圳湾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临大鹏湾,西界深圳市中心,北接东莞市,南界香港特别行政区。
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与香港隔海相望,地理环境资源丰富。
湾区内部以深圳河为界,划分为南岸和北岸两个基本地理单元。
深圳湾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岛屿、河流和湖泊。
其中,大鹏湾是中国最大的海湾之一,是深圳湾区的核心地理要素,拥有独特的海洋风光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此外,南岸和北岸的河流和湖泊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为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深圳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起点之一,在过去数十年里经历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深圳湾区的南岸,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城市和科技中心。
市区内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园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根据最新数据,湾区人口规模已超过2000万人,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三、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深圳湾区以其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能力而闻名,经济状况较为繁荣。
区域内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如华为、腾讯等,为湾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力。
与此同时,深圳湾区的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发展。
除了高科技产业外,湾区也注重发展服务业、现代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这些举措为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湾区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深圳湾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湾区内部有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致力于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城市规划方面,深圳湾区努力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通过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湾区也积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出行,致力于建设绿色、智能和人性化的城市。
总结:深圳湾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创新发展的经济环境。
4 环境概况4.1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东明县位于鲁西南边陲,处于北纬35°00′~35°25′,东经115°05′~115°20′之间,属于菏泽市辖区。
东明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部地区的过渡地带和华东、华南开放地区与华北政治文化中心的结合部。
该县西与河南长垣市、濮阳市隔黄河相望,东临菏泽市,南靠河南省兰考县,是鲁豫两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黄金通道,也是鲁西南重要门户。
这种衔接外省、引南联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利于商贸流通中心和物流集散地的形成。
东明公路建设基本形成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路为主体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
老106国道北经濮阳,南连兰考,纵贯县域南北,是濮阳市同兰考及河南东南部县市联系的最便捷的交通要道,346省道使东明与菏泽的空间更加密切,加上220国道从东明县南部经菏泽至济南,使其对外交通日趋便捷。
拟建项目位于东明县陆圈镇姚寨村,346省道北侧,拟建项目地理位置见图2.1-1。
4.2 自然环境概况4.2.1 地形地貌东明县位于鲁西南边缘,全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黄河滩区高于非滩区。
全县地势平坦,无明显的岗洼,地面自然坡降为1/3000至1/5000。
属黄河冲积平原,为黄河南岸黄泛平原的一部分。
黄河大堤东、南两面海拔高程为54.5~64.5m,海拔最高点在焦园乡西南徐家堤村,高程67.9m。
最底点在海头乡的韩楼村,高程53.9m。
东明县地貌受黄河淤积和水流的影响面形成,分为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沙陇高地、缓平坡地、背河洼地、河间浅平洼地、河槽洼地、丘陵等8种微地貌类型。
4.2.2 气象条件东明县由于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在泰沂、太行两大山脉所形成的狭道之中,且离海洋较远,所以形成较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属半湿润温暖农业气候地区,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按天文季节划分,3~5月为春季,南北风频繁交替,温和干燥,易造成春旱,春末夏初盛行西南风;6~8月为夏季,因受大陆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常刮东南风,造成温热多雨,易发生暴雨;9~10月为秋季,该季天高气爽,多晴天,个别年份也受到秋涝和连阴雨的危害,风向由南转北;12~2月为冬季,因主要受蒙古冷高压的控制,盛行大陆性气候,多北风,造成寒冷冰霜,雨雪稀少。
第四章区域环境概况及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1 区域环境概况4.1.1 自然环境4.1.1.1 地理位置新密市位于河南省中部,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的结合部位,双洎河上游。
地理坐标:东经113°09'~113°40',北纬34°19'~34°40'。
东部与新郑市接壤,西部与登封市为邻,南部与禹州市毗连,北部与荥阳市相邻,东北部与郑州市区缘接,西北部与巩义市同山相依,东西长46.2km,南北宽32.4km,总面积1001km2。
辖袁庄乡、米村镇、岳村镇、白寨镇、牛店镇、平陌镇、来集镇、曲梁镇、刘寨镇、大隗镇、超化镇、苟堂镇、城关镇等12个镇、1个乡,西大街办事处、昶隆街办事处、新华路办事处等3个办事处及1个尖山风景区,共317个行政村(居委会),3192个村民组。
本次评价规划区域为新密市城西产业园,位于新密市城区西北部,其范围为:东至未来大道(暂定规划路)及护理学院、西至荥密路,北至规划北环路,南至孟庄社区,面积约5.6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4.1.1.2 地形地貌新密市地处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的结合部位,以山地为主,属嵩山五指岭和箕山山脉的东延部分,境内自然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南、北三面为嵩山余脉环抱的浅山丘陵区,中部丘陵起伏,岳谷交错,东部为河谷平原。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212.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1.2%;丘陵面积573.6km,占总面积的57.3%;平原面积215.2 km2,占总面积的21.5%。
全境有大小山峰、岗岭800多座,主要山峰有五指岭、兰崖山、双牛山等,最高山峰五指岭海拔1108.5m,最低东南地区的宋楼西海拔115m,市域内一般海拔300~ 500m。
本次评价规划区域为新密市城西产业园,位于新密市中心城区的西北,地形条件较好。
4.1.1.3 地质构造新密市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的组成部分,基底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基底之上复层由震旦纪和以后的各地层组成。
高二地理知识点: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览这篇高二地理知识点: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览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北方地区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
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南方地区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不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利用状况、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等。
本文将分析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探讨其差异和原因。
一、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地区之一。
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较差,水资源极度匮乏,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尤其是在近年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西南地区的山地和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也存在诸多挑战。
近年来,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上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三、东南地区东南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南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较好,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也存在经济和人口压力等问题。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人口和工业排放等问题使得东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了挑战。
四、大西北地区大西北地区是我国的自然资源富集地之一,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草原资源,但也存在气候恶劣等问题。
由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不足,大西北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对较严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和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同时推动可持续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均衡发展。
4区域环境概况4.1 自然环境概况4.1.1地理位置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
西北与山西省交界,北邻沙河市,东连永年县和邯郸县,东南与磁县峰峰接壤,南及西南与涉县毗连。
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28′至37°01′之间,东经113°45′至114°20′之间,全市总面积1806km2。
本项目拟建于规划的武安西城新区,周围无工矿企业,地理位置见图4-1,周边关系图见图4-2。
4.1.2地貌武安市地形较为复杂,全市地形总体趋势为西高东低,逐级下降,自西向东各类地貌呈阶梯状分布,高差较大,间有山区、丘陵、盆地、平原、洼地、沙丘等多种类型。
境内最高点为武安市境内的青崖寨,海拔1899m。
山区平均标高海拔500m;丘陵地区平均海拔250m;区域总耕地面积为93.3万亩,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4.4%,土壤主要为淋溶褐土、褐土化潮土、潮土及盐碱土等。
4.1.3地质武安盆地处于太行山隆起东缘,是由断裂控制的上新世更新世的盆地。
本项目处于盆地的边缘,西临太行山隆起地、东与华北沉降带相接,地处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过度地带。
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断层的特点是断距大、倾角陡,以正断层为主。
地质岩性构造可分为第四纪土层及其下部的石灰、二迭纪砂页岩和奥纪灰岩。
4.1.4气象气候武安市属北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鲜明。
其主要的表现:昼夜温差较大,四季气候分明。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是四季气候的主要特点。
多年平均日照数为2600h,年平均气温13.8℃,极端最低气温为-19.9℃,极端最高气温为42.5℃,最热月为7月,平均温度为26.3℃;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3.2℃。
年平均相对湿度62%,年平均降水量629.1mm,年最大降水量为1472.7mm,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56%,12月~次年1月份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8%。
武安市盛行风为季候风和地形风两类。
小学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四大自然地理区域一、了解中国的四大自然地理区域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本次教案将介绍中国的四大自然地理区域:东部沿海平原、华北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西南丘陵高原。
二、东部沿海平原1. 地理位置东部沿海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包括广义上的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
2. 地形特点东部沿海平原地势低洼,呈现出海拔较低的特点。
盛行于这一地区的是江河发育明显,水网密布。
3. 气候条件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多雨炎热,冬季相对较冷。
4. 人文景观东部沿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之一,各种现代化城市和工业园区林立其中。
同时,这里也有许多历史名胜古迹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吸引着众多游客。
三、华北黄土高原1. 地理位置华北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河北部分地区。
2. 地形特点华北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呈现出崇山峻岭和波状的黄土台地。
同时,这一地区也有许多干燥沙漠和戈壁滩。
3. 气候条件由于受海洋影响较少,这一地区气候干旱且温差大。
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而干燥。
4. 人文景观该区域历史悠久,有许多文化遗产如兵马俑等闻名世界。
这里也是中国的农业重要产区之一,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
四、长江中下游平原1. 地理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等代表性省份和市级行政区。
2. 地形特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水道纵横交错,丰富的湖泊和河流环绕其中。
3. 气候条件该区域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潮湿闷热,冬季相对较冷。
4. 人文景观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许多大城市如上海、南京等。
这里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源地,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古迹和名胜如西湖、黄山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五、西南丘陵高原1. 地理位置西南丘陵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重庆两江平原等。
分区简析我国各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重庆市朝阳中学一.西南地域:1.黑土流失:缘由:过度开垦、植被破坏措施: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生物措施〕②增强坡面、沟壑管理〔工程措施〕③留意黑土培肥〔施无机肥、秸秆还田等〕2.湿地萎缩:缘由:围湖造田、过度开垦措施:①制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树立自然维护区〔扎龙自然维护区——世界重要湿地名录〕3.森林破坏:缘由:临时采育失衡、采伐方式不合理措施:①坚持合理采伐②积极营建人工林③促进珍贵树种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应用率⑤增强自然维护区的树立4.土地荒漠化:缘由:过度农垦、植被破坏、风力微弱措施:植树造林〔〝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5.高温冷害缘由:①纬度位置高,夏季漫长,气候冰冷②距离夏季风源地近措施:①依托科技,培育劣种②采用温室大棚、地膜掩盖等③增强气候灾祸的预警,树立预警机制二.黄淮海平原:1.春旱:缘由:①春季锋面雨带未抵达,降水较少②春季气温上升快,且多微风天气,蒸发旺盛③春耕时节,农业需水量大措施: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增强流域用水一致管理③浪费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④依托科技,培育劣种⑤过量开采地下水2.洪涝:缘由:①降水时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且多暴雨、②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形成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抬高水位,泄洪不畅。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海河扇状水系,入海水道单一,洪水集中,泄洪不畅;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易溃堤成灾;淮河主流集中北岸,雨季集中。
措施:①工程措施:兴修水库、建分洪区、整治河道、加固大堤、开挖入江、入海新河、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②非工程措施:增强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实行防洪保险、树立洪水预告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撒离方案;③低湿地管理:鱼塘—台田形式;3.盐碱:缘由:本区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域,或排水不畅的洼地,在春、春时节,气温较高,且多微风天气,蒸发旺盛,土壤中的盐分集聚于表层而成。
另外,人们不合理的消费活动〔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会减轻华北地域的盐碱化〔该区降水时节分配不均,盐分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夏季盐分相对动摇的特征。
4 建设工程周围环境现状4.1 自然环境概况4.1.1工程地理位置及周围情况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4°31′~115°31′,北纬29°40′~30°15′。
西北与鄂州为邻,东北与黄石相邻,西南与武汉市江夏区、咸宁市毗邻,东南与阳新县接壤,距省城武汉市90公里。
拟建工程厂址则位于大冶市城北经济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内,北邻40米宽的劲牌路,与黄石利康制药厂相望,西邻劲牌公司科技楼20米宽道路,东接新冶大道,南面为规划中的马路。
劲牌路与大冶大道及106国道相接,距大冶火车站1公里,黄石码头16公里,大冶新建码头5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厂址地势平坦,自然条件好,是生产保健酒的理想之地。
地理位臵见附图1。
4.1.2地质罗桥汪仁线以白垩——第三纪土层为主,上部普遍覆盖着中上更新纪粘土层,有极高的强度,无活动断层出现,地壳稳定,基本地震强度6度。
4.1.3气候、气象该地区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为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气候。
气温最高是7月,平均29.2℃,最低为1月份,平均气温3.9℃,年平均气温是1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11.0℃。
区内降雨量为1260-1446mm,多集中在4-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6%。
一昼夜最大降水量261.7mm,最大降雪厚度15cm。
年平均蒸发量为1546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
评价区内太阳辐射能量为432.6kJ/cm2,总日照时数为1797.5~2280.9小时/年,平均值为1810.9小时/年。
全年以东风为主导风向,占18%,其次是ESE风。
静风率较高,占20%。
历年最大风速17.0m/s,局部最大风速3.5m/s,年平均风速为2.2m/s。
气压101.2KPa。
大气稳定度以中性D类为主,占46%,不稳定类(A、B、C类)占20%,稳定类(E、F类)占34%。
4.1.4水文状况大冶市地表水属长江水系,全市主要港渠有17条,全市地表水流量平均值约18亿立方米,贫水年13.33亿立方米,偏旱年9.3亿立方米,特旱年6.9亿立方米。
4区域环境概况
4.1自然环境概况
4.1.1 地理位置
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东临贵阳市花溪区,南接黔南州长顺县,西靠安顺市,北跨清镇市红枫湖,构建了以贵安新区和贵阳市主城区、金阳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行政区块。
本弃土场位于现状贵安大道、贵昆铁路南侧约1.8km,马场镇区西南侧约3.4km,规划西纵线西侧约3.2km,规划瑞士小镇西北侧1.5km、万华禅院东侧约3km处。
本弃土场行政区划属马场镇界三台村。
见附图?
4.1.2地形、地貌
贵安新区整体地形近似呈矩形块状,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是比较典型的低山、低中山地区,西南部海拔高,东北部海拔略低,区域内海拔在1498~1267m 之间。
场区为山地溶蚀峰丛地貌,四周环山,中间地势低缓平整,场地最低处标高1257.5m,最高处标高1442.6m,场地内最大相对高约185.1m,岩壁陡峭,山体表面植被较为发育,主要为灌木及少量乔木。
4.1.3环境地质
4.1.3.1岩土构成
场区上覆土层为耕植土及红粘土,主要分布于场地中部地势低缓平整盆地,覆土较薄,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贵阳组(T2gy)石灰岩及白云岩,中厚层状,场地地层连续,产状稳定。
4.1.3.2地质构造
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贵阳组(T2gy)石灰岩及白云岩,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倾向70°~80°,倾角10~15°。
场区无断层通过,除岩溶洞隙较为发育以外,其它无崩塌、滑坡、采空区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
4.1.3.3水文地质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其中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红粘土的裂隙和土中,水量有限,主要由山区渗流及大气降水补给,无统一水位,分布不均匀,常呈透镜状分布,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基岩节理裂隙和岩溶破碎带中,埋藏较浅,地下水以溶洞~裂隙型为主。
4.1.3.4地震烈度
场地覆土类别为中软土,抗震类别为Ⅱ类,场区地震动峰值为0.05g,地震动特征周期为0.35s,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400万)》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场地为抗震一般地段,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良好。
4.2 自然资源
4.2.1气候资源
本弃土场位于贵安新区马场科技新城西侧,其气候介于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与典型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具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主要特点是凉爽、湿润、清新、太阳辐射低。
年日照时数1220小时,年平均温度14.1℃-15℃,年降雨量943-1360mm,年无霜期300天。
夏季平均温度23.2℃,最高温度在25-28℃之间,近五年高于30℃的日数平均仅为35.8天,大于35℃的天数仅为0.3天。
年平均风速为2.5m/s,静风频率19%,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4.2.2 土地资源
根据现状调查统计,弃土场总用地为94.26公顷,现状用地主要以一般耕地与荒地、林地为主。
规划基本农田用地面积约5.29公顷,一般耕地用地面积约14.9公顷,其他用地约74.07公顷。
4.2.3 生物资源
本弃土场内现状农作物除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外,局部种植有太子参等药材作物。
4.2.4 水资源
本弃土场所处高峰山位于马场片区上游,马场片区水资源丰富,有曲折蜿蜒的河流,也有形态各异的水库,构成富集的水资源本底条件。
片区内包括大松山水库、刘家庄水库、茨菇坝水库、羊艾湾水库、四寨河水库、龙滩水库等六大水库,冷饮河、甘河等主要河流,以及盐井河、羊艾河等次要河流水系,其间密布纵横交错的汲水水系。
大松山水库与茨菇坝水库位于规划范围西侧,水体面积分别约为19.3公顷、5.6公顷,刘家庄水库与羊艾湾水库位于规划范围东南侧,水体面积分别约为20.7公顷、3.8公顷,四寨河水库与龙滩水库位于规划范围中部,水体面积分别约为10.6公顷、6.1公顷。
冷坝河、盐井河、忘场沟、羊坡河、长河、水井河、塔坡河、猫坡沟、远方河、杨柳河等属于马场河支流,位于规划范围西侧,水流与大松山水库、茨菇坝水库相接并向西汇于红枫湖;金燕河、燕塘沟、双胞河、山王庙河、羊艾河、石寨沟、青龙河、柑枝河等属于甘河支流,水流与羊艾湾水库、刘家庄水库相接向东汇入松柏山水库;凸腰河、龙滩河、九峰河、喜家河、磊庄河、猴昌河、对门沟等属于冷饮河支流,水流与四察河水库、龙滩水库相接向东北汇于花溪水库。
马场片区范围外还有六大水库,分别为北侧的汪官水库、西侧的上坝水库与克酬水库、南侧的凯掌水库、东侧的松柏山水库与花溪水库。
水系图见附图?
4.2.5 矿产资源
高峰山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不多.已初步探明的矿藏有煤、石灰石、白云岩、石英砂等矿点。
4.2.6 旅游资源
本弃土场位于高峰镇与马场镇交界。
高峰拥有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
高峰是贵州佛教文化的发源地,高峰山万华禅院座落境内,它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民国时期西南佛学院曾设于此,是贵州佛教文化的发源地。
高峰镇少数民族人口占半,民族文化鲜明。
镇境内主要居住着布依、苗、仡佬等少数民族。
农历“六月六”是布依族人的传统节日;农历“四月八”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逢“龙”日是仡佬族人的传统节日——“吃新节”。
其中,仡佬族“吃新节”
和布依马尾刺绣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仡佬族“吃新节”、仡佬族语言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3 社会环境概况
4.3.1 行政区划、人口及社会经济
贵安新区规划控制范围为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石板镇、党武乡、麦坪乡,清镇市红枫湖镇(不含红枫湖水域),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七眼桥镇、大西桥镇、旧州镇、刘官乡、黄腊乡,平坝县马场镇、高峰镇、城关镇、天龙镇、白云镇、夏云镇、羊昌乡等18个乡(镇),约1560km²,总人口约65万人。
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约75亿元,人均GDP约1.15万元,目前,新区内产业以职教、物流业、资源开采、冶炼加工、化工材料以及轻工业为主,此外还有少量规模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
贵安新区现状经济情况统计见表4.2-1。
表4.2-1 贵安新区现状经济情况统计表
4.3.2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现状调查统计,弃土场总用地为94.26公顷,现状用地主要以一般耕地与荒地、林地为主。
其中耕地面积20.19公顷,其余多为山地。
工程所在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见附图?。
表4.2-2 本工程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一览表(单位:公顷)
根据《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纲要》,本次工程建设涉及基本农田。
4.3.3基础设施
人力资源:弃土场位于贵安新区马场新区板块,2012年各项建设项目推动以来,贵安新区管委会早就锻造了一大批富有现代化城市建设经验的现场业主代表,同时拥有一大批技术力量雄厚的以国字头为首的施工队伍,同时场区在马场镇附近,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
电:沿线附近均有电力网线分布,可通过联系洽商解决照明、施工用电。
水:施工用水可取自马场河和新寨组自来水或井水。
砂石:项目所在地石材资源丰富,多处出露石灰岩、白云岩,可生产各种规格的砂、碎石、片石、块石。
亦可取用开炸边山石料加工。
交通:本项目区范围内现状建成道路有贵安大道、茶园路、磊马路、清扬路、马场环线、X001、北斗湖路。
拟建道路有北斗湖路北延伸段、茶园路西延伸段。
规划道路有西纵线、北斗湖路支线北延伸段、松山路均可以为拟建场区的修建提供交通通道。
4.3.4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
马场镇的普贡村有一所三年制初中贵安新区普贡中学,马路村有一所六年制小学马路中心小学。
农村卫生合作医疗开展较好,参合率为86%以上,有村卫生室。
4.3.5文物古迹
经现场调查,本项目沿线及周边区域,未发现文物古迹分布,不涉及文物保护单位。
4.3.6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南部集中弃土场片区现状道路主要有:北部贵安大道、新寨组乡村道路、跨成昆铁路现状村道、马场环线毛坯路、现状X001
在建道路主要有:磊马路、茶园路
即将实施的道路有:北斗湖路支线、茶园路西延伸段。
规划道路有:松山路、西纵线、北斗湖支线北延伸段、至高峰景区旅游公路。
4.3.7 项目区辐射半径
弃土场10km辐射半径全覆盖马场片区,15km辐射半径全覆盖中心片区,沪昆高铁站前广场位于10km与15km辐射半径区域之间。
4.4 地表水环境
4.4.1污染源现状
(1)工业污染源
据调查,本次工程周围目前无厂矿企业污水排放。
(2)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主要是耕地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畜牧业的牲畜粪便,农药、化肥在雨季受径流冲刷,水土流失及农田径流携带N、P等影响物质进入评价水体。
(3)生活污染源
据调查,本次工程施工生产废水产生量小,不易形成地表径流,并且施工废污水将采取措施处理回用,不会对外环境产生影响。
本次工程营运期生活污水统一经一体化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暂存于废水收集池用于洗车及厂区绿化,做到污水不外排。
4.4.2 现状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