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区域环境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516.00 KB
- 文档页数:19
调研济源报告调研济源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济源市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济源市民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针对济源市民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2.现场访谈:我们走访了济源市的几个社区,与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收集了他们对济源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经济发展济源市以煤炭资源为主导,煤炭行业一直是济源市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环保政策的推行,煤炭行业受到了限制。
目前济源市正在加大转型力度,发展新的产业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2.环境保护由于济源市长期以来依赖煤炭产业,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在调研中,大部分居民对济源市的环保措施表示肯定,但也有一部分居民认为环保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影响。
3.社会服务济源市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调研中,很多居民反映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希望能有更多的优质学校和教育机构进驻济源市。
另外,医疗服务也是居民关注的问题,一些居民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医疗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
4.基础设施济源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在调研中,一些居民反映了道路狭窄、缺少停车位等问题。
此外,公共交通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居民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公交线路和规范的运营时间。
五、调研结论1.济源市需要加大经济转型力度,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降低对煤炭产业的依赖。
2.济源市应继续推行环保政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3.济源市应加强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4.济源市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道路拥堵、停车位不足等问题,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六、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济源市发展规划的认知和参与度。
2.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增加投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4.加大社会福利投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济源简介 1.地理位置:愚公故里济水之源】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
北依太行,西距王屋,南临九朝古都洛阳,东与太极故里焦作接壤,与山西省为邻,是河南省西北部通往邻省山西的咽喉要道,重要关卡。
面积:1931平方公里。
人口:68.25万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
从最新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
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原”,战国至两汉时期“轵邑”以富庶闻名天下。
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原属新乡地区,后划归焦作,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副地级城市),,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
2010年12月5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济源调研时明确要求“要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
济源市总面积1931平方千米,截止2011年5月,济源市城区建成区面积为4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33万。
现济源市城市行政级别为省直管的副地级市,机构按正厅级配置,基本享受地级市全部权限,在河南省内和其他17个地级市在政策和权限上基本一样,是事实上的地级市。
城市名片:1、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2 、女娲补天故事发祥地3、白蛇传故事发祥地3、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所在地4、夏朝故都5、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6、全国首批八大篮球城市之一7、中原城市群7个紧密层中心城市之一8、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9 、国家级卫生城市10、国家级园林城市11、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国家级节水城市13、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1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15、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16、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17、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发展定位:1、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2、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3、城乡一体化先行区4、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5、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6、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7、改革创新实验区市树:国槐市花:紫薇历史名人:1、愚公: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河南济源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济源市,是河南省省辖市,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
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河南济源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河南济源的气候特点济源市地处河南西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受季风影响显著。
春季,气温回升快,多风少雨,十年九旱;夏季,盛行偏南风,天气炎热,热量充足,降雨集中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易涝易旱,局部冰雹、大风自然灾害频发;秋季,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雨量减少;冬季,主要受来自西伯利亚及蒙古寒冷而干燥的冷气团影响,盛行偏北风,天气寒冷,雨雪稀少。
河南济源的地形济源市地形北高南低,北部为群峰峥嵘,绝壁林立的太行山脉,主峰天坛山号称豫北群山之冠,海拔高度为1711米,鳌背山、斗顶峰海拔高度分别为1930米、1955米,由西向东延绵起伏,蟒河上游的白贼岭海拔高度为1359米,花园岭1212米。
岩层组成底部为片麻岩、片岩与石英岩,中部多为石灰岩、夹页岩及部分砂岩,上部为厚层石灰岩。
有喀斯特发育,故可见到裂隙水、溶洞水出现。
东南部为黄土丘陵,地形起伏,海拔高度为150~400米,成土母质为泥页岩、砂岩和风积黄土,土层深厚,疏松,易遭冲刷,故切割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形成残垣阶地,沟壑密布,地形破碎。
河南济源的'景点黄河三峡景区:一、6月11日活动当天,向所有游客免门票。
二、全国应届中考、高考考生本人凭借个人准考证在2017年6、7、8三个月份进入景区,可以享受以下优惠:1、免门票(原价50元)2、桃花岛缆车60元(原价90元)3、游船60元(原价80元)4、野猪林漂流88元(原价158元)黄河三峡景区山水交融,峭壁如削,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峡”,既有南国山水的柔媚与婉约,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健与阳刚,集南北山水之大成。
王屋山景区:一、截止6月13号前,济源人凭身份证游王屋山,免门票,免景区观光车,索道实行全程半价优惠。
济源市平原区地热地质条件初析[摘要] 济源市平原区地处济沁盆地西部,其周边均有深大断裂通过。
区内新生界平均厚度3000米。
主要热储层为古近系。
属于沉积盆地型(传导型)地热田。
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地温梯度及邻区地热信息,区内有望找到30-50℃以上的温热水。
[关键词] 地热地质条件热储层济源市平原区地热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开发地热有助于提高城市品位,有利于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改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其意义远大。
济源市平原区地处济沁盆地西部,其周边均有深大断裂控制,基底为侏罗系含煤碎屑岩建造,地热封闭条件优越,热能储量大。
基于不同的工作目的,区内前人做过大量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固体)矿产等方面的勘查工作,但针对该区系统的地热勘查工作尚未开展。
济源市平原区东部邻区地热井资料显示,本区地下温热水赋存的可能性较大。
1.地质概况1.1地层济源地区属华北地层区,除志留系、泥盆系地层缺失外,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
(1)太古界(Arln)林山群:一套中等程度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片麻岩、片岩、混合花岗岩等。
分布于承留封门口断层北侧,厚度大于2925m。
(2)元古界下元古界(Pt1):为灰白、灰黄、肉红色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石英片岩组成。
分布于济源西北部的沟以北至古凉坪以南,厚度624-3083m。
中元古界(Pt2):为一套杏仁状安山玢岩、辉石安山玢岩,局部夹砂、页岩、泥板岩及凝灰岩。
分布济源西北邵原—西阳河以北地区,厚度3400-7119m。
上元古界(Pt3):上部岩性为石英砂岩、巨砾岩、含砾粗砂岩;下部以冰碛泥砾岩为主。
分布西部山区及河谷两侧。
(3)古生界寒武系(∈):下部岩性石英砂岩、紫红色页岩夹泥灰质白云岩。
板板状白云质泥灰岩夹紫红色页岩。
中部岩性为紫红色页岩、粉砂岩;深灰色厚层状灰岩、鲕状灰岩等。
上部岩性以灰黑色厚—巨厚层状白云岩、燧石团块白云岩、(鲕粒)状白云岩为主。
广泛出露于北部中低山、西部低山区。
济源市情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
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8万,位居河南洛阳、焦作及山西晋城、运城四市的中间地带,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
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成为河南省最年轻的省辖市,2003年被列入‚中原城市群‛,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
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
济源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摇篮地带,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6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盘古开天等创世神话和传说均发源于此。
相传轩辕黄帝曾在王屋山设坛祭天战蚩尤,开创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
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曾在此建都;战国时代,古轵作为韩国的都城,位居‚天下名都‛之列;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济源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济源古代历史名人众多,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曾在此求仙修道,玉阳公主在沁水河畔修建沁园,著名的词牌名‚沁园春‛由此而来;药王孙思邈常年在王屋山悬壶济世并终老于此;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此隐居多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济源是名相裴休、‚茶仙‛卢仝、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的故里。
这是一座独具魅力的山水之城。
济源地处太行山南端、黄河北岸,境内大山大河交相辉映,山水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培育了王屋山、黄河小浪底、五龙口、济渎庙等知名景区。
王屋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是国家AAAA 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黄河小浪底融小浪底水库、黄河三峡于一体,烟波浩渺,壮丽秀美,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五龙口有纬度最北的猕猴群落,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济渎庙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之精华,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济源发展情况汇报济源,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腹地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面就济源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经济发展。
济源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济源市已建成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20余个,形成了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
同时,济源市还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农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二、生态环境。
济源市坚持生态立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好生态环境。
同时,济源市还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确保水质安全。
三、民生改善。
济源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民生。
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四、对外开放。
济源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拓展对外经贸合作渠道,促进产业对接,推动经济共同发展。
同时,济源市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对接,拓展外贸市场,提升出口质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五、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济源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以绿色低碳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宜居城市。
以上就是济源发展情况的汇报,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是来自我国河南省济源市的一名学生,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我的家乡——济源。
济源,古称轵城,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河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济源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中原腹地,豫西北门户”的美誉。
一、地理环境济源地处太行山南麓,黄河中游,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兼备。
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济源境内有黄河、沁河、丹河等多条河流,水资源丰富,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二、历史文化济源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西周时期,济源设县,成为我国最早的县级行政区之一。
战国时期,这里成为赵国的疆域。
东汉时期,济源属河南郡,后历经变迁,最终成为今天的济源市。
济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著名的古迹和名胜。
其中,王屋山、济源洞、济源温泉等自然景观和济源武侯祠、济源古塔等人文景观尤为著名。
三、经济发展近年来,济源市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方面,济源以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为主,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生产基地。
工业方面,济源形成了以钢铁、煤炭、化工、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旅游业方面,济源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四、教育资源济源市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其中,河南理工大学、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等知名院校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总之,我的家乡济源是一个充满活力、魅力无限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到丰富的经济发展成果。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河南济源市的历史文化背景河南济源市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济源市位于豫西北,地势平坦,河流众多,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旖旎,被誉为“草原绿洲”。
这里既有丰富的资源,也有着独特的文化,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城市。
一、历史沿革济源市在先后的夏、商、周时期都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
春秋时期,这里曾是楚国的属地,战国时期则属于魏国。
秦朝时期,这里隶属于河南郡。
随着时间的推移,济源市渐渐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
唐代时期,这里已是汴京、徐州、开封等城市的商业枢纽,成为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在明、清时期,济源市的繁荣程度更是到达了巅峰。
明代时期,这里已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成为明朝的重要军事基地。
清朝时期,这里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商业作用,成为中原地区的大市镇之一。
二、自然地理济源市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
这里地势平坦,水文条件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济源市地处太行山的北麓,东邻河南省三门峡市,南连河南省信阳市,西接山西省吕梁市,北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的罗山县被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县。
三、历史文化济源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济源市是中国煤炭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而在大佛寺、王莽墓、烈士陵园等著名景点中,又展现出了深厚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
在济源市,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四合院、榆树沟黄花灯、苏式楼房等都是济源市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固有特色,历史悠久,形式美观,是济源市的一大文化特色。
四、经济发展济源市的经济发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济源市的经济主要是以煤炭资源、化工企业、商贸服务业为主。
其中,煤炭产业是济源市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
济源市作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作是“上合五国能源战略合作基地”,是全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区域之一。
五、文化旅游济源市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很发达。
济源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如大佛寺、王莽墓等等,其中大佛寺更是被评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河南济源市情况简介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邻接山西省 。
工业经济发达,2010 年人均生产总值超 过 5 万元。
面积 1931 平方千米,人口约 68.25 万。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4.3°C,年降水量 641.7 毫米,无霜期 223 天。
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 工业生产体系。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外文名称: 行政区类别: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济源市 Jiyuan City 副地级市,按正地级配置 中国中南 5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 沁园街道沁园中路1号 0391 459000 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 面积: 面积: 人口: 人口: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1931平方千米 68.25万(2008年)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城市发展定位: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 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 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 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 改 革创新实验区经济情况 :2010 年济源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69.5 亿元,比上年 增长 18.4%。
2010 年济源市城镇化率为 50%,比上年增 加 1%。
2010 年济源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6481 元,比上年 增长 10.0%。
农民人均纯收入 7784 元,比上年增长 15.1%。
。
济源小浪底地质报告1.背景介绍济源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周边,属于黄河南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由于该区域受到黄河冲积作用,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因此对该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与方法本次地质报告的目的是对济源小浪底地区地质情况进行综合调查,以便了解该区域的地质结构、地层组成、矿产资源等情况。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了野外地质实物观察、地质探测仪器测试等手段。
3.地质结构与构造济源小浪底位于黄河南岸平原地区受黄河冲积作用的剖面,该地属于黄河洪泛区。
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主要由于黄河的冲击作用、洪水淤积以及冰川作用等因素,使得地质构造随时都在变化。
在地层上,主要以河流过程沉积为主,沉积物主要有泥沙、淤泥和粘土等,是一块比较肥沃的土地。
4.地层组成该地区地层的组成较为复杂,由下至上主要包括了深层基岩、沉积岩和全新世沉积层。
其中,深层基岩主要为地球内部的岩石,通常由花岗岩、辉石岩、榴辉岩和玄武岩等构成。
沉积岩主要包括灰岩、泥岩和砂岩等,而全新世沉积层则是由黄河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5.矿产资源济源小浪底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漂沙和花岗石等。
其中,煤炭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产量较大,质量优良;漂沙则可以作为玻璃原料等工业用途;花岗石则可以在建筑业等方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6.结论综上所述,济源小浪底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地质构造随时都在变化。
在地层上,主要以河流过程沉积为主,包括了深层基岩、沉积岩和全新世沉积层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漂沙和花岗石等,可以在工业和建筑业等方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地区地质状况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特征,为相关产业提供科学依据,为地质灾害预防和建设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章区域环境概况2.1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济源市位于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两山,与省市、阳城县搭界;南隔黄河与、孟津、新安相望;西与省垣曲接壤;东为开阔平原,与沁阳、孟州市毗邻。
地处北纬34º53´~35º16´,东经112º01´~112º45´之间,市域土地面积1931.26km2,东西长64.9km,南北宽36.4km。
本项目矿区位于济源市邵原镇杏树洼村北白龙池一带,距济源市区约30km,行政区划隶属济源市邵原镇管辖。
地理坐标:北纬35.10°~35.11°,东经112. 12°。
本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
2.1.2 地形地貌济源市境北部为太行山脉和中条山脉,南部丘陵为黄土高原与隆区边缘的延伸,形成了区域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梯形差异明显,地貌形态复杂,有山地、丘陵与平原。
其中平原面积为23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8%,土层较厚。
丘陵面积为40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4%。
本项目矿区属太行山低山区,区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走向近东西向,海拔标高一般550~950m,相对高差约400m,矿区周围沟谷纵横,地形切割程度中等。
沟谷为“V”字形,是矿区降水自然排泄的主要通道。
区植被不甚发育,岩石多裸露,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本次圈定矿体围最高标高海拔+700m,最低标高+570m,最大相对高差130m。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图见图2-1。
图2-1 项目区域地形地貌图2.1.3 地质构造济源属华北地层区,地质演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地层构造,既有太古界、元古界老地层,又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等古生地层;既有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等中生界地层,又有第三纪、第四纪等新生界地层。
济源地质构造复杂,由五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北部为太行山复斜;西部为中条山台凸的部分;中东部平原地区属坳陷。
济源市区域环境概况第二章区域环境概况2.1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济源市位于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两山,与省市、阳城县搭界;南隔黄河与、孟津、新安相望;西与省垣曲接壤;东为开阔平原,与沁阳、孟州市毗邻。
地处北纬34o53′~35o16′,东经112o01′~112o45′之间,市域土地面积1931.26km2,东西长64.9km,南北宽36.4km。
本项目矿区位于济源市邵原镇杏树洼村北白龙池一带,距济源市区约30km,行政区划隶属济源市邵原镇管辖。
地理坐标:北纬35.10°~35.11°,东经112. 12°。
本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
2.1.2 地形地貌济源市境北部为太行山脉和中条山脉,南部丘陵为黄土高原与隆区边缘的延伸,形成了区域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梯形差异明显,地貌形态复杂,有山地、丘陵与平原。
其中平原面积为23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8%,土层较厚。
丘陵面积为40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4%。
本项目矿区属太行山低山区,区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走向近东西向,海拔标高一般550~950m,相对高差约400m,矿区周围沟谷纵横,地形切割程度中等。
沟谷为“V”字形,是矿区降水自然排泄的主要通道。
区植被不甚发育,岩石多裸露,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本次圈定矿体围最高标高海拔+700m,最低标高+570m,最大相对高差130m。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图见图2-1。
图2-1 项目区域地形地貌图2.1.3 地质构造济源属华北地层区,地质演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地层构造,既有太古界、元古界老地层,又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等古生地层;既有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等中生界地层,又有第三纪、第四纪等新生界地层。
济源地质构造复杂,由五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北部为太行山复斜;西部为中条山台凸的部分;中东部平原地区属坳陷。
西北部表现出地糟型构造特性,东南部显示出地台型构造特征。
济源市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与防御措施改进济源市是河南省一个山区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山洪灾害在该地区经常发生。
本文将对济源市山洪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改进。
一、成因分析1.气候条件:济源市位于华北地区,夏季炎热潮湿,降雨量较大,加之山地地势复杂,地表水很难迅速排除,导致雨水积聚,形成山洪。
2.地质条件:济源市多山地,山势陡峭,地壳不稳定,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等现象,因而引发山洪灾害。
3.人为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土地开荒、采石开矿等活动导致植被减少,土壤脱去保护层,使得山洪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大。
针对以上成因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来防范山洪灾害。
1.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平衡供求。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统计制度,追踪水资源使用情况,并对水资源进行全面控制和分配。
2.加强山体治理:加大对山地的生态修复力度,恢复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保持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
此外,建立山洪灾害信息收集和预警系统,及时进行山洪灾害监测和预警。
3.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强对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合理布局市区和工业园区,避免在易发山洪地段建设重要基础设施。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除,减少积水的可能性。
4.加强社会防灾意识和救援能力:加强山洪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救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建设,提高救援能力和响应效率,确保在山洪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
5.加强跨区域合作:山洪灾害通常跨越多个地区,需要跨区域合作治理。
各相关地区和部门需加强合作,共同制定防灾计划和应急预案,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和采取有效措施。
总之,针对济源市山洪灾害的成因,我们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山体治理,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控,加强社会防灾意识和救援能力以及加强跨区域合作。
一、市域基本情况济源市地处黄河中下游,河南省西北部边缘。
市域面积1894km2,其中山区面积1303km2,丘陵面积220km2,平原面积371km2。
地貌受构造制约,总体上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三面环山,呈簸箕形。
北部崇山峻岭,西部群山连绵,南部丘陵起伏,东为山前平原。
济源市境内河流众多,皆属黄河流域。
黄河流经市境南部,汇纳北岸15 条小支流。
沁河由北向南流至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山峡谷进入平原,全长485km,济源境内流长约41km,总流域面积13532km2,是济源市东部平原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漭河流经市区北部,经孟州、温县,于武陟入黄河,全长130km,流域面积1328km2,漭河口以上为深山区,山峻坡陡,水流湍急,漭河口白涧以下进入山前倾斜平原,枯水季节,全部成为地下水径流。
济源市地多年平均气温14.0℃,最热为7 月,平均气温27℃,最冷为1 月,平均气温为- 1℃;年均降水量为630.6mm,多集中在夏季汛期(6~9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5%左右,且以大雨、暴雨为主,地区分布呈自西、北向东、南减小趋势,北部为降水高值区,年降水量在800mm左右,西南、南部、东南地区为降水低值区,年降水量540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891.2mm。
二、水资源评价(一)地表水资源量济源市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根据区域降水量统计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30.6mm,折合水量为12.13 亿m3。
济源市山丘区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形成区,经计算山丘区地表水资源量2.234 亿m3;平原区地面坡度小,表层岩土多为亚砂土,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汛期较大的降雨,非汛期降雨量小,极难产生径流,经计算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为0.33 亿m3。
合计济源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57 亿m3。
(二)地下水资源量根据济源市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将济源市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两种地貌单元,分别计算地下水资源量。
第二章区域环境概况2.1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两山,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搭界;南隔黄河与洛阳、孟津、新安相望;西与山西省垣曲接壤;东为开阔平原,与沁阳、孟州市毗邻。
地处北纬34º53´~35º16´,东经112º01´~112º45´之间,市域土地面积1931.26km2,东西长64.9km,南北宽36.4km。
本项目矿区位于济源市邵原镇杏树洼村北白龙池一带,距济源市区约30km,行政区划隶属济源市邵原镇管辖。
地理坐标:北纬35.10°~35.11°,东经112. 12°。
本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
2.1.2 地形地貌济源市境北部为太行山脉和中条山脉,南部丘陵为黄土高原与山西隆区边缘的延伸,形成了区域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梯形差异明显,地貌形态复杂,有山地、丘陵与平原。
其中平原面积为23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8%,土层较厚。
丘陵面积为40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4%。
本项目矿区属太行山低山区,区内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走向近东西向,海拔标高一般550~950m,相对高差约400m,矿区周围沟谷纵横,地形切割程度中等。
沟谷为“V”字形,是矿区降水自然排泄的主要通道。
区内植被不甚发育,岩石多裸露,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本次圈定矿体范围内最高标高海拔+700m,最低标高+570m,最大相对高差130m。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图见图2-1。
Ⅱ采区Ⅰ采区图2-1 项目区域地形地貌图2.1.3 地质构造济源属华北地层区,地质演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地层构造,既有太古界、元古界老地层,又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等古生地层;既有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等中生界地层,又有第三纪、第四纪等新生界地层。
济源地质构造复杂,由五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北部为太行山复斜;西部为中条山台凸的部分;中东部平原地区属开封坳陷。
西北部表现出地糟型构造特性,东南部显示出地台型构造特征。
本项目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区太行山台拱与华北拗陷的接壤地带,属太行山复背斜的东南翼,封门口断层北侧。
地层呈单斜产出,走向北西,倾向南西。
一、地层1、下元古界银鱼沟群s)(1)双房组(Pt1岩性主要为黑云片岩、绿泥片岩、变质砂岩、大理岩、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混合片麻岩等,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局部地段可见到角度不整合接触,该组是矿区内主要出露和分布的地层。
受构造影响,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b)(2)北山崖组(Pt1该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外围的东北部,与双房组呈断层接触,其主要岩性为灰白、淡红色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砂砾岩、绿泥石英片岩及大理岩。
c)(3)赤山沟组(Pt1该组主要分布于Ⅰ采区东部,与双房组呈断层接触,其主要岩性为黑云片岩、绿泥绢云片岩、条带状白云质大理岩、碳质绢云片岩及灰白色厚层状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在该组中偶见铁矿质层出露。
2、第四系(Q)在山坡及沟谷底部,还有少量第四系分布,主要由风化残坡积黄土和灰岩碎块组成,厚0~5.8m。
二、构造矿区内无褶皱构造,地层呈单斜产出,岩层走向100~140°,倾向238°,倾角10~30°左右。
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西西向、北东向及近南北向三组,经过矿区南部的主要为北西西向正断层,呈舒缓波状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南,倾角70~80°,受其影响,地层产状较为零乱,矿体底板亦呈波状倾向南西,靠近断裂处岩石较为破碎。
2.1.4 区域气象特征济源市位于暖温带和半干旱气候区,由于受地形和季节的影响,气候差异性大,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干旱或半干旱季节明显。
春季气温回升快,多风少雨干旱,夏日炎热,光照充足,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少雪。
其常年气象特征见表2-1。
2.1.5 水文1、地表水济源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00余条,皆属黄河流域,主要河流有黄河、蟒河、沁河,主要支流有逢石河、涧底河、大峪河、砚瓦河、仙口河、大沟河、道四河、济河、双阳河、铁山河、石河等。
这些小支流最终都汇入各自干流。
本项目矿区内无地表水体,仅有矿区雨水地表径流形成的小河沟,水量较小,汇入矿区南约600m处的排涝河--白龙沟,矿区东约2.2km为铁山河,矿区西约3.5km为东阳河,此三条河大体走向均为自北向南流,因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山地型河流特征,即枯水季节流量小或干涸,汛期洪水泛滥,年内河流水量变化很大。
本项目区内沟谷纵横,地形北高南低,矿区地形决定排水条件良好,区内不具备地表积水的条件。
项目运行期间无废水产排,区域内雨水汇流由矿区北向矿区南径流出矿区,在矿区外地势低处汇集,排入白龙沟,汇入铁山河。
铁山河与东阳河在南关庄汇合,汇合后称逢石河,逢石河最终汇入黄河。
项目所在区域属于铁山河水系,区域水系图见图2-2。
图2-2 项目区域水系图2、地下水济源市境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层孔隙水。
基岩孔隙裂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其中一部分以地下水径流形式排入河道,成为河川径流,一部分变为深层水,或以山前侧渗形式进入山前倾斜平原。
松散岩层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灌溉入渗和山前侧渗等项补给,其消耗项主要为开采、蒸发,一部分由河谷排泄。
济源市浅层地下水在北部山前边缘地带埋深为10~45m,市区附近浅层地下水埋深约5m,浅层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河流侧渗、灌溉回用水补给,水量丰富,水质较好。
本项目矿体圈定范围内最低标高590m,远高于矿区最低侵蚀面标高350m,因而不会造成矿区地下水充水。
3、济源市饮用水源地规划情况济源市目前在用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柴庄水源地、小庄水源地。
小庄水源地位于城郊西北角的克井镇小庄村西北约1.5km处,中心井(三号井)地处北纬35°07′56″,东经112°33′4″,14眼供水井分布在青南路两侧。
柴庄水源地位于天坛办事处柴庄村西约0.7km处,中心井(一号井)地处北纬35°06′45″,东经112°32′48″,4眼供水井分布在西环路两侧。
小庄和柴庄水源地均为地下水水源。
济源市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水源地有两个,分别为蟒河口水库和河口村水库,为备用地表水水源。
蟒河口水库坝位于蟒河出山口处,河口村水库坝址位于沁河在济源境内最后一段峡谷山口处,均为山区峡谷型水库。
本项目矿区不在济源市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并位于济源市在用水源地地下水补给区范围之外。
本项目最低开采标高在区域地下水位之上,不会对地下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同时项目距离规划的两个地表水水源地较远,本工程的建设与济源市饮用水源地规划是相符的。
济源市在用和规划水源地位置图见附图七。
2.1.6 土壤、植被济源市土壤分为棕壤、褐土和潮土三个土类,红粘土、砂姜红土、白面土、砂姜砂土、山地褐土、两合土、砂土、棕黄土八个土属。
分布最广的是两合土,其次是砂姜红土。
山洪与沁河和黄河的洪冲积作用以及局部水文地质的影响,是造成本区土体深厚,层次明显,母质成分复杂的主要原因。
济源市土壤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平原主要分布红粘土,占耕地面积的57%。
南部丘陵区为砂壤土,占耕地面积的11.3%;西南部山区为红土、白土和砂壤土,占耕地面积的26%;北部深山区为棕壤土和山地褐土,占耕地面积的5.3%,其中棕壤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的中山区和现有天然次生林下;淋溶褐土类多分布在海拔800~1000m的中低山区;褐土性土类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上,海拔在300~800m。
济源市地处暖温带,地貌类型较多,地形复杂,因而植被种类繁多。
在平原区由于人类长期开发活动,自然植被已遭到破坏,在丘陵地及山区还存在一定的森林与自然植被。
济源市植被主要为针叶阔叶林、竹林、灌丛及草灌丛、草甸、沼泽及水生植被。
北部的中山区,自然植被较好,大部分为栋类植被片,其余多为次生杂木林和灌丛。
西部、西南部低山区森林较少,荒山较多,多以小麦、杂粮为主的栽培植被,其余山坡大多生长着马甲刺、荆条、小枣等灌木林。
南部和东南部丘陵区山坡多为农田,是以小麦、杂粮为主的栽培植被片。
市境中东部平原耕作条件好,水资源较丰富,是市内粮棉油的主要产区。
本项目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区太行山台拱与华北拗陷的接壤地带,山上无特殊保护的植被,项目所在地为人工植被,夹杂生长着杂草、灌丛及少量自然林木。
2.1.7生物多样性济源市地处暖温带,植物适生面广,全市有各种植物197科1760种,属国家和省级保护的植物34种。
全市共有动物69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4种。
据调查,该项目矿区周围由于受人类长期活动影响,动物栖息地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基本没有陆生大型动物活动,仅在植被较好的荒坡、沟壑中尚有一些草灌丛动物出现如:野兔、松鼠、蛇、蜥蜴、刺猬、獾等,周围地表主要为人工种植的松、柏、椿树、花椒树等,以及酸枣、荆棘、刺槐、栎树等野生树木,区域内未发现珍稀动植物。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º54´~35º16´,东经112º02´~112º52´之间,保护区范围西起济源市黄背角斗山,东至沁阳县白松岭,南临黄河,北至山西省界,与山西省阳城、晋城市接壤,保护区总面积15572hm2。
保护区中有兽类34个种和亚种,分别隶属7目、17科、31属,无特有种。
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斑羚(青羊)、林庸、猕猴和水獭。
鸟类保护区有各种鸟类140种,分别隶属于17目、39科、100属,其中属于I级保护的有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保护的有21种。
此外,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两栖爬行类动物、软体动物及昆虫资源。
保护区植物群落分为6个植被型、83个群系。
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
保护区还是河南特有植物种的原产地,如太行花、太行榆、太行菊、太行梨、太行铁线莲、茂业朴等。
本项目矿区北距保护区实验区边界0.7km,距缓冲区边界2.2km,距核心区边界3.8km,且其间有山岭阻隔,本工程不在该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河南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出具的证明见附件八。
2.2 社会环境状况2.2.1 行政区划和人口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隅,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现为省直管市。
全市面积1931.5km2,山区丘陵区的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8%。
济源市辖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8.25万人,城市规划区面积50km2,建成区面积35km2,其中城市人口24万人。
济源市为豫西北边陲工业、旅游重镇,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