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走向现代长三角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几种经典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由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
(2)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叶大年等根据叶大年的地理学的对称原理,提出了城市分布的八种可能的对称形态,即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陈、色对称。
.简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6分)答:(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组成,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一些新的经济中心出现,并与原来的经济中心组合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产生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
区域内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
试述跨国公司投资答:跨国投资的原因:(一)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1.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新产品阶段:特点:(1)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2)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间,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
(3)较高的消费水平,新产品往往技术含量高,宣传费用高,刚进入市场时价格较高。
成熟产品阶段:特点:(1)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稳定,实现标准化生产(2)企业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当产品的成本(出厂价格+运费)高于在当地直接投资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在他国直接投资。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示:“中固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址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哪些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到“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后表述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前半句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后半句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一)“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物质文化需要”有更广的外延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改革成果极大丰富,改革分享机制基本健全。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随之发生了阶段性的变革,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
与此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如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人、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等等。
这些“软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现实社会地位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方面,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相应要求。
河北省河北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茎柔鱼亦称“美洲大鱿鱼”,分布范围广,资源量丰富,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是东太平洋重要的经济物种。
下图示意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茎柔鱼渔场重心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茎柔鱼渔场重心()A. 1—5月向西南方向移动B.1—5月的移动范围小于5—8月C. 8—12月向东北方向移动D.8—12月南北移动距离大于东西移动距离2. 据图推测,茎柔鱼5—8月()A. 顺洋流流向迁移B. 向高水温区迁移C. 对饵料需求增大D. 受赤道热带气旋影响较大3.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年茎柔鱼个体较小,主要是由于()①海水温度升高②海水温度降低③栖息范围增大④营养盐类减少A. ①④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由图可知,茎柔鱼渔场重心1—5月向东北方向移动,故A错误;由图可知,1—5月的移动范围小于5—8月,故B正确;8—12月向西北方向移动,故C错误;8—12月南北方向移动距离小于东西方向移动距离,故D 错误。
故答案选B。
【2题详解】5—8月茎柔鱼渔场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而该区域洋流向西北方向运动,A错误;由赤道向较高纬度运动,是趋向低水温区,B错误;东南方向由于上升补偿流,饵料丰富,随着茎柔鱼的生长发育对饵料的需求增大,故C正确;向东南方向移动,赤道附近热带气旋活动较少,而且茎柔鱼迁移主要与水温,饵料、盐度等有关,受热带气旋影响小。
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3题详解】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上升补偿流减弱,营养盐类减少,海水温度升高,适合茎柔鱼生活的范围减小,茎柔鱼个体较小。
①④正确。
厄尔尼诺年时海水温度上升,②错误。
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厄尔尼诺年海水温度升高,营养盐类减少,栖息范围可能减少,故③错误。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日上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大国,而对于现代中国,着力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极端重要性。
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为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我国的农业形势和”三农”问题的实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与其它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城乡差距大,农民负担重,农村矛盾多等经济社会问题进一步突显了出来。
有人把”三农”问题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心中不禁有一种沉重感,但是,我们不会丧失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信心,我们会带着感情去体验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计之艰难,更会从理性的高度强化责任,激发热情,不断坚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
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改革很快就从农村开始了。
根据专家调研,中国长三角农村已经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相对迅速,城乡一体化景象初露端倪。
比如: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经济实力雄厚,公司企业拥有国内外一流设备,热电,线材,面料,服装,化纤,烟,酒等主导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家家住别墅,户户有存款,小汽车,中央空调,摄象机等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全村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被人们誉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第一村”!又如浙江省绍兴市新风村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施旧村改造,分别建成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住宅园区,休闲娱乐园区,加强村庄绿化,农民公园,活动中心,义务教育,医疗服务和宽带网络等一应俱全,堪称”乡村田园,城市新区”,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
医院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为了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以及省市县改进作风各项规定,近日,局党委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在局机关范围内开展了“改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按照活动要求,我积极参加了作风整顿集中理论学习,个人也主动学习了有关文件,使自己思想认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组织纪律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心得体会:教育局是全县教育的综合办事机构,是教育系统的指挥中枢和执行各项决策部署的核心,在科学决策、推动工作、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局机关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局职能的发挥。
加强教育局机关作风纪律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教育局工作效能的必然要求。
作为局机关的每位同志,我们要充分认识机关作风建设重要性,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和问题,努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树立教育工作新形象。
二、个人在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改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要求,我从思想、学习、作风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对照检查,发现自己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政策理论水平还不够高。
对理论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把理论学习摆上重要位置,只是用的时候随机去学,不用的时候很少主动去学,导致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工作的创新不够,解决新问题的办法还不是很多。
(二)是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
由于工作任务较多,对分配的工作任务拿来就干,很少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也不深入,对一些比较繁锁的工作有时耐性还不足,还缺乏持之以恒的干劲。
(三)是调查研究还需再深入。
在日常工作中,有时只注意把精力全部集中在领导交办工作任务的完成上,到中小学等调查了解情况还不是很多,对个别学校信息建设情况掌握的还不是很透。
三、以本次主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今后,我将严格按照局党委改进作风各项要求,改进不足,积极进取,努力为全县教育事业有序推进贡献自己力量。
珠三角长三角概况2009-04-18“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
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
2008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29745.58亿元(4342.843亿美元),占全国10%。
1.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
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 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
区域经济学-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摘要: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差异与竞争的阐述,来说明提升服务产业集群竞争力已是当前长三角都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竞合比较优势差别化竞争。
长三角都市圈的形成既有历史的路径依赖,又有现实的发展特征。
目前,江苏、浙江与上海的产业联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江、浙两省已取代上海成为全国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
上海在传统产业上已不具有往日的竞争优势,一些支柱产业,如钢铁等产业的竞争优势日益减弱。
江、浙两省已不再满足于仅向上海取得原材料、市场、传统技术等的支持,而是期望得到高新技术、信息、资本市场、国际市场、物流等方面的服务,期望上海能提供更宽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服务。
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功能建设的需要,上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凸显出来。
一、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现状及态势(一)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三次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水平。
伴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产业结构发生着显着变化:1、上海的产业结构自1978年起,始终是第二产业产值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大于第一产业,总体趋势是第二产业比例在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例在持续上升。
上海在1999年就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1979年的19%上升到2003年的%,上升幅度达到25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1979年的22%上升到2000年的46%,略高于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109%。
产值、就业由“二、三、一”格局向“三、二、一”格局的转变说明上海即将完成工业化,进入经济的成熟发展阶段。
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房地产、信息咨询等部门),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选择题下图是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初步走向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西气东输国内气源地和二线供气最南城市所在省份分别是()A.甘、粤B.青、沪C.川、京D.新、桂【2】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其主要来自()A.中亚B.俄罗斯C.西亚D.乌克兰【3】该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主要是()A.缓解能源紧缺B.促进节能减排C.改善空气质量D.保证能源安全【答案】【1】D【2】A【3】C【解析】【1】读图,国内气源地位于新疆,简称新,二线供气最南城市为南宁,属于广西,广西简称桂,D正确。
【2】根据图例可知,二线工程主要是通过我国阿拉山口输入来自中亚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天然气,A正确。
【3】注意关键词“环境意义”,排除AD;通过西气东输,改善了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从而改善空气质量,C正确;该工程建设对促进东部地区节能减排关系不大,B错。
故选C。
选择题下图是我国不同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机械变化趋势统计图(基尼系数数值越高,表明地理集中程度或专业化程度越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 A.电子制造业B.服装制造业C.食品加工业D.黑色金属冶炼业【2】该种产业从较为分散到集中分布,直接引起了我国()A.北煤南运B.南水北调C.西气东输D.人口迁移【答案】【1】B【2】D【解析】【1】从图中图像数值变化分析,服装制造业的系数由20世纪80年代的0.45到2004年的0.8左右,变化最为显著,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服装制造业,故B项正确。
【2】该种产业为服装制造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产业从较为分散到集中分布,会直接引起我国劳动力向服装制造业集中地区转移,故D项正确。
服装制造业对煤炭、天然气及水源需求不大,故ABC 项错误。
选择题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深圳市GDP达78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中国四大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现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基本特点:1.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特征,第二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主导性表现非常突出,占GDP比重普遍高于50%。
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处于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已基本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进入到重化工业后期和现代服务业时代。
2.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
目前“长三角”区域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业联系较密切,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紧密,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如沿沪宁线形成的宁沪信息产业带等集群,不仅吸纳了众多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集聚进入,同时完善了“长三角”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及配套能力开发,不断锻造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3.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
处于“长三角”区域的苏浙沪三省市正以“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的思路,致力于打造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两翼的产业现代化和配套能力为支撑的世界级制造业中心。
逐渐把产业的控制部门和高端部门留在中心城市,协作配套业务向周边地区及全国扩散,并借此延伸“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辐射半径和影响区域,把产业做大,增强服务业扩张的基础和依托。
4.资源、能源瓶颈影响“长三角”产业扩张。
当前煤电油运紧张,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已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大隐患。
资源、能源、土地的紧缺严重地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
珠三角经济圈现状:珠三角经济圈又称为珠三角都市经济圈或珠三角经济区,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
长三角农业行业研究报告
报告摘要:
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农业是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贡献了相当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
本报告旨在研究长三角地区农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提供决策者和投资者的参考。
报告首先介绍了长三角地区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
长三角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
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粮食种植、畜牧业和渔业为主。
其中,稻谷、小麦、玉米是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猪肉、鸡蛋和牛奶是主要的畜牧业产品。
然后,报告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农业行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转型和农业科技创新等因素推动了农业行业的发展。
然而,农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污染和市场竞争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长三角地区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式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最后,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长三角地区农业行业的发展。
建议包括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以及改进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
本报告的研究结果对于决策者和投资者了解长三角地区农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透过“无锡改革开放40年40件大事”看无锡改革开放不平凡历程无锡改革开放40年40件大事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无锡这座城市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无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杰出的经济引擎和典范。
一、无锡提出“有机会不再摆渡”1978年,无锡市的众多摆渡船落点中德桥被告知不再摆渡,而是升级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这个消息在当时无疑是个重大的变化。
这一举措标志着无锡开始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迈向了新时代。
二、无锡成立首家乡村企业1979年,无锡市崇安镇岳新村建立了第一家乡村企业,从此开启了乡村经济的新篇章。
这一举措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无锡广大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无锡引进外资建设飞机轮胎厂1980年,无锡引进外资建设了飞机轮胎厂,成为全国首个引进外资的项目。
这一举措标志着无锡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为无锡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无锡成立第一家研究所1981年,无锡成立了第一家研究所,从此开启了无锡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这一举措为无锡的科研实力增强提供了平台,也为无锡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无锡推动市场经济改革1984年,无锡市委提出了“引资引技,创造市场经济条件”的口号,标志着无锡市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举措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锡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典型。
六、无锡建设无锡科技园1985年,无锡市开始建设无锡科技园,成为中国最早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这一举措为无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平台,也为无锡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七、无锡培养第一位博士1986年,无锡市培养出了第一位博士,这一举措标志着无锡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这一举措为无锡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无锡的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无锡打响“中国小钢炮”品牌1988年,无锡市小钢炮公司已初步形成自贸产品、小型钢铁配套设备的制造为主的格局,公司研究的DG6系列老式多功能中型及大型数控火焰切割机已达到国际委员会给定的水平。
2024北京初三二模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2024北京海淀初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在今年央视元宵晚会西安分会场上,闪耀璀璨的巨型花灯,龙腾万象的舞龙舞狮,生动有趣的皮影戏,组组成了一幅热间丰富的元宵佳节图,重现了古时“盛唐上元灯会”的喜庆场景,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干树。
更吹落、星如雨”的著名词句。
①早在汉武帝时期,民间就有在正月十五元宵夜燃灯的习俗,以后逐渐演变发展成为元宵灯节、灯会。
《南史》中有“汇数万火盏,若星河灿天衢,人潮聚涌,广庭无隙也”的句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等会记载。
到了唐代,朝廷规定元夕灯会为三天。
正月十五日夜,士族庶民,家家挂灯,灯火辉煌。
宋代元夕灯会增为五天,其规模也更大,灯彩也更丰富。
明代成祖迁迁都北京后,沿袭了明太祖朱元璋关于元宵节方灯十日的定制,正月十五前后,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灯节活动。
①古代的元宵节充满一个“闹”字。
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每逢元宵佳节,人们赏花灯,放焰火,猜灯谜,观杂技,扭秧歌……“春在京华闹处多,放灯时节踏秧歌”描绘的就是灯会上百姓歌舞娱乐的盛况。
元宵灯会上这些娱乐性很强的活动,吸引了广大民众踊跃参与。
【材料二】①元宵节中的不少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客家方言中“灯”与“丁”同音,凡添新丁要在第一个元宵节悬挂灯笼庆祝,以求福佑新丁。
有的地方正月十五要到老师家拜师,家长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称为“开灯”,寓意学生前途一片光明。
①元宵灯会上观灯猜谜是最具文化特色的活动之一。
这一习俗在两宋时期开始流行,明清两朝延续,至今不衰。
据宋末《武林旧事·灯品》记载,元宵节“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其中“藏头隐语”,即指谜语,也就是猜灯谜。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元春在元宵节特意制作灯谜派人送至贾府,与家人猜谜同乐。
元春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外溢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外溢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理论背景。
接着,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该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相关数据和统计方法,实证分析空间外溢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空间外溢现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空间外溢,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和互动,对邻近地区产生非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地理位置相邻、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尤为明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空间外溢效应显著。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这有助于深化对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解,揭示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丰富和完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层面看,这有助于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制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现象,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三地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试题答案及解析1.2013年6月21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中国新疆天山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天山北坡针叶林带以上形成典型的季节性高山牧场,读天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天山南北坡雪线高度不同,原因主要是A.南坡距海洋较近B.南坡纬度低于北坡C.北坡到达的水汽较多D.北坡相对高度大于南坡【答案】C【解析】天山南北坡雪线高低不同主要是降水的差异引起的。
北坡为西风的迎风坡,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水汽,在天山北坡迎风坡降水较多使雪线下降;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再加上南坡是阳坡,雪线较高。
选项C正确。
【2】每年牧民将大量牲畜置于高山草甸区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B.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C.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已经收获D.南非开普敦附近河流正值枯水期【答案】C【解析】天山牧民夏季在高山草甸区放牧,冬季回到海拔较低的山麓地带放牧。
亚洲高压势力强盛、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和开普敦地中海式气候河流处于枯水期都属于北半球的冬季,应该排除。
选项C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影响雪线的因素;世界各地地理现象。
2.(28分)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而美国纽约的华尔街是这次危机的中心和源头。
材料一生态足迹是将一个地区人们所消耗的各种资源转换成提供这些资源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一个地区自然生态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
生态赤字的大小等于有效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的差数。
单位:公顷/人(1)说出AB两地自然带的名称,分析美国西部这两个自然带分布狭窄及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
(8分)(2)纽约所在的美国东北部的农业带是乳畜带,而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及周围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造成两地区农业的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3)比较中国和美国的生态赤字差异,试说明美国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简要评价。
从传统走向现代长三角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来源: 新华网2005-10-01
苏州太湖生态观光农业高峰论坛开幕,来自两岸的60多位农业经济专家聚会太湖畔,为苏州太湖地区的科学规划、开发建设出谋划策。
近几年,生态观光农业正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一股热潮。
据了解,浙江省目前正在兴建的颇具规模的观光农业园区有30多个,到2004年底,仅杭州市就有15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并且到2006年,杭州市计划要扶持和评选30个这样的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观光农业的兴起预示着长三角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我这里的翠冠梨和黄花梨都是最好吃的。
”53岁的傅大妈谈起自己的梨园,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自豪。
傅大妈和老伴两个人都是浙江省宁波市滕头村的村民,原来靠种植水稻为生,“日子过得不怎么宽裕”。
后来村里推行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傅大妈和老伴两个人承包了村里九亩半的地,全都种上了翠冠梨和黄花梨,作为滕头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一个游览区,接待前来参观的各方游客。
“城里人都喜欢来这里玩,去年一年,不说其他,光靠卖梨子,我们就收入近5万元,比当初种水稻要赚钱多了。
”今年是梨园五年承包期的最后一年,傅大妈和老伴早早的就和村里谈好了,表示要再承包五年。
作为联合国评选出的“全球生态500佳”之一,滕头村较早就开始建设生态农业。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他们一直坚持的原则,近年来,滕头村先后投入7200多万元,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在全村范围内兴建了农家乐园、将军林、音乐喷泉广场和多处绿化景观。
滕头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现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已经成为了长三角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去年光农业生态园的门票收入就是550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600万元。
而类似于滕头村这样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区如今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星罗棋布,并且正在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与滕头村不同的是,位于萧山的传化农业观光园是由传化大地与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占地面积3.3平方公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园区主要生产高科技的农产品以及种苗,年收入达到3000多万,另外旅游观光的收入也有1000多万。
传化大地办公室主任钟永杰介绍说:“我们在做观光旅游和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还免费为周边的农民示范、推广高科技的栽培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在为农民提供种苗的同时,还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等一系列跟踪服务,等到一种技术推广成熟以后,我们将会研究和推广新的技术,将本来只有我们这里才生产的有高技术含量的农产品让给农民种植。
”
目前,各省市政府部门正忙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土地集约化是他们发展规划的共同热点。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研究员、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提出,目前土地问题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统计,江苏省每年上报所需土地有35万亩,受到国家审批的只有15万亩,而浙江省每年上报需要土地则达到70万亩,批下来也只有14万亩。
因此,长三角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
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可谓寸土寸金,一块块农业用地逐渐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厂房,过去的大片田园如今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开发区。
“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满足不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育种专家夏英武认为,现在长三角的农业仍然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主要依靠种植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韩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和管理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指出,传统农业是弱势产业,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十字路口,观光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而且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观光农业已经突破以农家乐为主的零星个体经营方式,开始发展观光农业的环城区域模式,规模效益正逐渐扩大,各地已经陆续将这一产业看做发展农业的新型道路。
如上海的“亲亲家园”,江苏高邮的东湖农林生态旅游度假村、仪征市的月塘水库水上乐园和江都市渌洋湖生态农业示范区,浙江临安的“八百里养生堂”等。
此外,各地政府也纷纷投入到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等高效农业的项目当中。
无锡市政府表示将在未来几年建成20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做大生态观光农业的规模。
浙江省嘉兴市“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目前刚刚通过专家组评审,其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嘉兴都市型农业将划分为东北都市农业区、中西部特色农业区和沿江生态农业区3个区域,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都市型农业框架。
生态观光农业作为实现以“三高”为目的的新型农业也越来越引起农民们的兴趣,浙江的南浔有一个青藤葡萄绿色果园,被称为葡萄园主的陈伟永是这个果园的创办人,而在5年前,陈伟永还在苦心耕耘他的100亩水稻田,收益少的可怜。
而今他承包的500亩土地里硕果累累,挂满了品种优良的葡萄,陈伟永告诉说,果园里的葡萄都是国外引进的精品绿色葡萄,售价比普通葡萄高出一倍以上,去年一年包括葡萄和种苗的销售净收入就有250万,作为目前湖州市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和新品种引进种植基地,果园不但种植和销售葡萄和种苗,还为休闲观光的游客提供自主采摘。
专家指出生态观光农业是建立在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永续利用的农业,它符合并且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最理想选择。
无论是社会还是环境效益都远远超出常规农业,经济效益更是超出常规农业数倍。
那么与其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到不如走观光生态农业以及高效农业的道路,这也是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趋紧步入发展滞长期的新出路。
“现代高效农业既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又给人类提供新型的休闲方式,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雏形,但还没有形成规模。
”浙江省农业办公室副主任顾益康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各地可以从生态观光农业入手,实现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逐步转型,这已成为长三角各城市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