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围绝经期雌激素的变化与症状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0
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绝经期综合征以往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征候群。
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有的妇女在绝经过渡期这些症状已开始出现,并持续到绝经后的2~3年,少数人可持续到绝经后的5~10年,症状才有所减轻或消失。
若妇女在绝经前切除双侧卵巢,那么,在手术后2周就可能出现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术后2个月达高峰,持续约2年之久。
若因子宫肌瘤切除子宫而保留了卵巢,那么,由于卵巢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绝经期综合征可能会提前2~3年来临。
在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90%的妇女都会有轻重不等的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受社会、环境、遗传及个体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症状程度不一,有的需要治疗,有的则可以自我调理。
当然,不管女性进入更年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了解更年期的有关知识,确实必要而且重要。
多一些知识,少一些恐惧,这样就能够坦然应对出现的问题,进而顺页利地通过人生这段“沼泽地”,展现出“第二青春”的风采。
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有些听起来似乎与绝经、女性激素降低、更年期没有关联,可是实际上却与更年期密不可分。
因为女性激素在全身有300多个“靶点”,就好似一台机床上的润滑油,缺了它,运转起来难免不太顺畅。
因此,绝经期综合征是一种疾病在全身不同器官的“综合”表现。
妇女在绝经前后,如果身体出现不适,不妨先到妇科门诊做一个检查,排除了妇科疾患的可能性后,再进一步诊治,以免误诊误治。
绝经期综合征有哪些主要表现呢?○月经改变月经改变往往是进入围绝经期的第一个临床表现。
如月经周期不规则,经前(后)阴道流血淋漓不净,或长时间闭经后出现阴道流血,且量多如注,持续时间长,或月经周期逐渐延长,经期缩短,经量减少。
亦有少数妇女在40岁以后突然闭经,直接进入绝经后期。
围绝经期月经变化绝大多数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而不是由于肿瘤所致。
但若在绝经后出血、性交后出血则可能是有病变,其中41%为恶性肿瘤所致,因此需高度重视。
妇女围绝经期雌激素的变化与症状【摘要】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是指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1]。
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并非逐渐下降,在绝经过渡早期,FSH水平升高,导致雌二醇分泌过多;在卵泡完全停止生长发育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
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等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激动易怒、抑郁或烦躁、失眠等。
上述一系列症状的治疗,主要采用激素补充治疗,并鼓励锻炼身体和健康饮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关键词】围绝经期雌激素变化与症状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是正常的生理变化时期。
北美绝经协会(NAMS)中说围绝经期指自绝经前2-8年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
一般开始于40多岁,也有些女性在30多岁已经有围绝经期的症状。
英国PRODIGY(英国NHS指南)中说围绝经期指自卵巢功能开始下降(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律或潮热症状),至末次月经后12个月。
卵巢为女性的性腺,其主要功能为产生卵子并排卵和分泌女性激素,分别称为卵巢的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数明显减少且易发生卵泡发育不全,最终,卵巢内卵泡自然耗竭或剩余的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丧失反应,导致卵巢功能衰竭。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妇女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等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激动易怒、抑郁或烦躁、失眠等。
现将围绝经期雌激素的变化与症状,以及处理综述如下。
1 雌激素的变化绝经前后最明显变化是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卵巢功能衰竭[2],卵巢功能衰退的最早征象是卵泡对FSH(促卵泡生成素)敏感性降低。
抑制素是卵巢颗粒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它的生理作用是选择性地抑制垂体FSH的产生,包括FSH的合成和分泌。
绝经后妇女抑制素浓度下降,较雌二醇下降早且明显,可能成为反映卵巢功能衰退更敏感的标志。
抑制素有反馈抑制垂体合成分泌FSH作用,此期抑制素浓度下降,而FSH水平升高。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出现了由缺乏性激素而引起的以引起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轴的功能失调,而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1)不规律的月经和闭经(2)潮红、潮热和出汗(3)生殖器官萎缩(4)其它症状:紧张、焦虑、抑郁、易激动、心悸、头痛、头晕、失眠、精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背痛、水肿。
前三类症状与雌激素缺乏关系密切,是更年期妇女所特有的。
在心理方面,对抑郁和焦虑这两种情绪要特别引起关注。
如果此时再遭遇来自家庭或周围环境的突发事件,如丧偶、下岗、失业、老人病故等情况很容易促使其精神崩溃,引起性格和行为的改变。
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多事之秋”,说明这一时期的妇女由于身负事业与家庭两副重担,身心压力很大,很可能因为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加重精神负担,心理上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而促进疾病的发生或使症状加重。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有神经质的妇女身上,则症状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下面具体谈一谈围绝经期的焦虑和抑郁。
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出现健忘、反应力下降等表现。
有一些妇女因此既怕影响工作,又怕别人认为自己“老了”,常常导致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使症状进一步加重。
1998年上海旅镇逊等调查了462例更年期居民,发现有15.6%的居民有焦虑症状。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发现焦虑症状的发生率38.32%,其中中度及以上占58.54%,高于健康人群。
抑郁:有抑郁情绪的患者会表现出对生活失去乐趣、生活单调呆板、缺乏性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感到无意义,甚至有自杀意念。
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曾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对419例45~55岁的妇女调查发现,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6.1%,其中轻度为69.9%,中度以上为30.1%.正在经历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更年期妇女的焦虑症状常常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更年期妇女特别是绝经后妇女一些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生率的增加有关。
围绝经期综合症
绝经是妇女生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
围绝经期综合症是妇女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诊断要点】
1、绝经前后有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
2、有无手术或放射线破坏卵巢史;
3、全身及妇科检查有无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4、FSH值测定绝经过渡期血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FSH>40U/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5、氯米酚兴奋试验月经第5日起服用氯米酚,每日50mg,共5日,停药第1日测定血FSH,若FSH>12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治疗】
1、一般治疗加强宣教,心理治疗,体格锻炼,摄入丰富的蛋白质和含钙丰富食物,必要时可服谷维素20mg,每天3次,或夜服艾可唑仑2.5mg。
2、绝经过渡期处理重点是预防和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以及采用药物治疗控制月经紊乱症状。
3、绝经及绝经后期主要是激素替代治疗,以补充雌激素最关键。
(1)雌激素+周期性孕激素:雌激素每周期应用21-25日,后12-14日加用孕激素,每周期停用6-8日,模拟自然月经周期,可预防撤药性出血。
(2)雌激素+连续性孕激素:每日同时口服雌+孕,不发生撤药性出血,但可发生不规则淋漓出血,适用于绝经多年的妇女。
(3)中药治疗。
4、非激素药物用钙剂,每天1g或VtD3,每日服400-500U。
女性围绝经期各阶段激素水平的说明摘要】通过对绝经过渡期、绝经期、绝经后期各个阶段激素水平的说明,体现围绝经期女性生理的变化。
【关键词】绝经过渡期绝经期绝经后期激素绝经是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竭,生殖能力终止。
卵巢功能衰退是渐进性的,以往一直用“更年期”来形容这一渐进的变更时期,但由于更年期定义模糊,1994年WHO提出废除“更年期”这一术语,推荐采用“围绝经期”一词。
围绝经期是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间,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即绝经过渡期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1]。
1.绝经过渡期1.1雌激素绝经过渡早期雌激素水平呈波动状态,其原因是FSH升高对卵泡过度刺激引起雌二醇分泌过多,导致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卵泡期水平。
在绝经过渡期中,即使雌激素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卵泡对FSH的耐受也逐渐增加。
对促性腺激素的相对耐受在临床围绝经期之前就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在进行IVF刺激卵泡的妇女中显示得比较清楚。
在平均年龄小于30岁的妇女,如果每天用225IU的FSH刺激,雌激素水平很容易高于1000pg/ml。
相反,大多数年龄超过40岁的妇女,即使给予3倍剂量的促性腺激素,也很少达到这一水平。
卵巢对激素刺激的耐受,可解释一些妇女为什么雌激素水平正常却产生潮热症状。
它提示潮热或许与促性腺激素水平突然变化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或其他卵巢激素(如抑制素)水平过低有关[3]。
1.2孕酮孕酮主要由颗粒细胞产生,且在黄体中期达到高峰。
在绝经过渡期中很少发生排卵,总孕酮产生量下降。
在另一些妇女,虽然排卵继续出现,但黄体期孕酮水平却低于年轻的妇女。
1.3促性腺激素绝经过渡期FSH水平升高,呈波动型,LH仍可在正常范围,但FSH/LH仍<1。
1.4催乳激素绝经过渡期由于雌激素具有肾上腺能耗竭剂的功能,可抑制下脑分泌催乳激素抑制因子(PIF),使催乳激素水平升高。
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哪些特点更年期可以说是女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关卡,如果没有过好这个关卡,可能会遗留下很多问题,甚至落下病根,大多数女性在更年期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月经也会出现变化,其实也就是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一旦发现有相关症状产生,就要引起注意了,那么,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哪些特点呢?★1.月经改变月经周期改变是围绝经期出现最早的临床症状,分为3种类型:(1)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最后绝经。
(2)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然后逐渐减少而停止。
(3)月经突然停止,较少见。
由于卵巢无排卵,雌激素水平波动,易发生子宫内膜癌。
对于异常出血者,应行诊断性刮宫,排除恶变。
★2.血管舒缩症状临床表现为潮热、出汗,是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的表现,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最突出的特征性症状。
潮热起自前胸,涌向头颈部,然后波及全身,少数妇女仅局限在头、颈和乳房。
在潮红的区域患者感到灼热,皮肤发红,紧接着爆发性出汗。
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频率每天数次至30~50次。
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
此种血管功能不稳定可历时1年,有时长达5年或更长。
★3、围绝经期病因★(1)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的有关研究表明:下丘脑神经递质阿片肽(EOP)、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等与潮热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5羟色胺(5-HT)对内分泌、心血管、情感和性生活等均有调节功能。
已有报道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血中5-HT明显降低有关。
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下丘脑的5-HT水平在卵巢切除后明显降低,用雌激素后可发生明显逆转,故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所表现的功能紊乱症状,可能与随年龄的增长5-HT下降有关。
研究发现,绝经后妇女血中β内啡肽(β-EP)及其抗体明显低于生殖期妇女,而β-EP抗体的下降表示免疫系统调节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发生紊乱而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
★(2)遗传因素孪生姐妹围绝经期综合征开始时间完全相同,症状和持续时间也极相近。
围绝经期综合征(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PMS)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失调而出现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一些临床症状,如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腰膝酸痛,手足心热,面目浮肿,尿频失禁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
围绝经期是妇女由生殖年龄向无生殖能力年龄的过渡,是女性卵巢功能衰退的标志,也是正常的生理周期,但是在这一时期内女性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和工作,需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目前,医学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了一些研究和临床观察,对其病因已基本明确。
本病在中医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归属于“脏躁”、“月经不调”、“崩漏”、“郁证”、“百合病”、“不寐”等范畴。
中医认为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妇女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肾气的盛衰是关键因素,肾气的充盛与渐衰是月经来潮与经断不来的内在原因,肾气衰退引起诸脏乃至全身机能失调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肝实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精神应激是围绝经期发病的重要因素,肝与情志密切相关,若肝失调达疏泄,则会导致各脏功能失调,因郁致病,产生各种病理变化,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往往有情绪抑郁的表现;肾虚肝实而致五脏失调形成综合病机。
西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血中的雌、孕激素水平降低,导致正常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平衡失调,影响植物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最明显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随后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退化。
卵巢功能衰退的最早征象是卵泡对促卵泡生成素(FSH敏感性降低,FSH 水平升高,血中雌、孕激素水平降低,导致正常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平衡失调,影响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妇女围绝经期雌激素得变化与症状【摘要】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就是指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得时期[1]。
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并非逐渐下降,在绝经过渡早期,FSH水平升高,导致雌二醇分泌过多;在卵泡完全停止生长发育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
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障碍与神经精神等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激动易怒、抑郁或烦躁、失眠等。
上述一系列症状得治疗,主要采用激素补充治疗,并鼓励锻炼身体与健康饮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关键词】围绝经期雌激素变化与症状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就是正常得生理变化时期。
北美绝经协会(NAMS)中说围绝经期指自绝经前2-8年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
一般开始于40多岁,也有些女性在30多岁已经有围绝经期得症状。
英国PRODIGY(英国NHS指南)中说围绝经期指自卵巢功能开始下降(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律或潮热症状),至末次月经后12个月。
卵巢为女性得性腺,其主要功能为产生卵子并排卵与分泌女性激素,分别称为卵巢得生殖功能与内分泌功能。
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数明显减少且易发生卵泡发育不全,最终,卵巢内卵泡自然耗竭或剩余得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丧失反应,导致卵巢功能衰竭。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妇女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障碍与神经精神等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激动易怒、抑郁或烦躁、失眠等。
现将围绝经期雌激素得变化与症状,以及处理综述如下。
1 雌激素得变化绝经前后最明显变化就是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卵巢功能衰竭[2],卵巢功能衰退得最早征象就是卵泡对FSH(促卵泡生成素)敏感性降低。
抑制素就是卵巢颗粒细胞分泌得一种多肽激素,它得生理作用就是选择性地抑制垂体FSH得产生,包括FSH得合成与分泌。
绝经后妇女抑制素浓度下降,较雌二醇下降早且明显,可能成为反映卵巢功能衰退更敏感得标志。
抑制素有反馈抑制垂体合成分泌FSH作用,此期抑制素浓度下降,而FSH水平升高。
绝经过渡早期雌激素水平波动很大,由于FSH升高对卵泡过度刺激引起雌二醇分泌过多,甚至可高于正常卵泡期水平,因此整个绝经过渡期雌激素水平并非逐渐下降,而就是有一过性得升高,后期,卵泡逐渐停止生长发育,直至卵泡完全停止生长发育后,雌激素水平才迅速下降。
但妇女循环中仍有低水平雌激素,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与来自卵巢得雄烯二酮经周围组织中芳香化酶转化得雌酮。
绝经后妇女循环中,雌激素以雌酮(E1)为主,其高于雌二醇(E2)。
2 症状围绝经期就是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得过渡时期,一般自45~55岁开始,平均持续4-5年。
绝经年龄与就是否曾服用避孕药、营养、地区、环境、吸烟等因素有关,而与受教育程度、体形、初潮年龄、妊娠次数、末次妊娠年龄等因素无明显关系[3]。
部分妇女可出现一系列因雌激素减少而引起得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血管舒缩障碍与神经精神等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激动易怒、抑郁或烦躁、失眠等。
研究表明,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发生频率较高得依次为易激动(59、26%)、潮热(42、80%)、眩晕(39、51%)、头痛(38、68%)、心悸(36、21%)、失眠(35、39%)等[4]。
2、1 月经紊乱月经紊乱就是绝经过渡期得常见症状,由于稀发排卵或无排卵,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及经量增多或减少。
此期症状得出现取决于卵巢功能状态得波动性变化,常出现在绝经过渡早期,需要警惕与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肌瘤相鉴别。
2、2 血管舒缩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为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所致,就是雌激素降低得特征性症状。
其特点就是反复出现短暂得面部与颈部及胸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
一般持续1-3分钟。
症状轻者每日发作数次,严重者十余次或更多,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
该症状可持续1-2年,有时长达5年或更长。
有研究显示,潮热与E2呈等级负相关[4]。
2、3 自主神经失调症状常出现如心悸、眩晕、头痛、失眠、耳鸣等自主神经失调症状。
围绝经期妇女往往主诉心悸不适,有研究显示,心悸与E2呈等级负相关[4]。
2、4 精神神经症状妇女常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并且情绪波动大,如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抑郁、不能自我控制等情绪症状。
记忆力减退也较常见。
2、5 泌尿生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出现阴道干燥、性交困难及反复阴道感染,排尿困难、尿痛、尿急等反复发生得尿路感染。
2、6 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缺乏使骨质吸收增加,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而出现骨质疏松。
50岁以上妇女半数以上会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一般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内,最常发生在椎体。
2、7 心血管病变绝经后妇女糖脂代谢异常增加,动脉硬化、冠心病得发病风险较绝经前明显增加,可能与雌激素低下有关。
报道显示45岁~55岁围绝经年龄得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5]。
女性绝经前心血管疾病得发病率就是显著低于同龄男性得[6],约为1:4,且其发病年龄要比男性晚10~15年,绝经后期妇女得发病率已增高到与男性趋于一致。
因此,女性随着卵巢功能衰退,心血管疾病得发病率显著上升[7]。
2、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绝经后期妇女比老年男性患病风险高,可能与绝经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3 处理目前尚没有方法能预防或延迟绝经得来临,但围绝经期妇女可以加强自我保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得生活习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得负性情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避免不良刺激,使之平稳度过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复杂,与社会因素、文化程度、个体心理素质、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其轻重差异很大。
有些妇女不需要任何治疗,有些只需要一般性治疗,就能使症状消失,有些妇女则需要激素替代治疗才能控制症状。
治疗目标为应能缓解近期症状,并能早期发现、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动脉硬化等老年性疾病。
因此,对围绝经期妇女得主要症状应给予正确得估计,临床上应根据测定结果,结合临床症状,采取不同得治疗方案来区别对待不同病例,倡导个体治疗。
治疗最有效得就是激素替代疗法,即性激素补充疗法(HRT),辅以维生素D、钙剂、植物药、中医药等。
3、1 一般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应了解围绝经期就是自然得生理过程,应以积极得心态适应这一变化。
W H O用“三良”来定义精神健康,即良好得个性、良好得处世能力、良好得人际关系。
围绝经期妇女应用“三良”得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对待各种矛盾冲突,以乐观得态度进行自我调节。
积极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得文娱活动,陶冶情操,使心胸开朗豁达,并建立良好得人际关系,培养与社会相协调得个性品质[8]。
必要时选用适量镇静药以助睡眠,如睡前服用艾司唑仑1mg。
可辅助使用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药物,如谷维素20mg 口服,每日3次。
为预防骨质疏松,应鼓励妇女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坚持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增加日晒时间,摄入足量蛋白质及含钙丰富食物等。
3、2 激素补充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就是针对绝经相关健康问题而采用得一种医疗措施,可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2006年05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绝经学组结合我国医疗实际情况,对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妇女得激素治疗,提出了原则性得建议:激素治疗就是针对绝经过渡与绝经后相关健康问题得必要医疗措施。
HRT得临床实践原则就是:遵守个体化、多层次得原则。
根据不同个体卵巢功能衰退得状况,雌激素缺乏得具体情况及由此而引起得不同临床表现,针对性地进行生理性补充,以缓解症状,延缓相关退行性疾病得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而且不引起重要得不良反应[9]。
HRT要个体化,应用激素治疗前,应评估就是否有应用激素治疗得适应症、禁忌症及慎用后,在综合评估治疗目得与风险得前提下,采用最低有效剂量。
HRT可口服、经皮肤或经阴道给药。
HRT主要药物为雌激素,可辅以孕激素。
可采用单纯雌激素、单纯孕激素以及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得治疗方案。
单用雌激素治疗仅适用于子宫已切除者,单用孕激素适用于绝经过渡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选用最小剂量与与治疗目得相一致得最短时期,在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并出现相关症状时即可应用。
在应用激素治疗期间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个体化危险/受益评估,明确受益大于风险方可继续应用。
停止雌激素治疗时,一般主张应缓慢减量或间歇用药,逐步停药,防止症状复发。
预防骨质疏松需要长期补充雌激素,长期应用HRT,可出现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乳腺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需要在应用激素治疗期间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个体化危险/受益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决定疗程得长短,决定就是否继续或长期应用。
3、3 非激素治疗(1)、钙剂:只有轻微得骨吸收抑制作用,通常作为各种药物治疗得辅助或基础用药。
补钙方法首先就是饮食补充,不能补足得部分以钙剂补充,如氨基酸螯合钙胶囊每日口服1粒(含1g),可减少骨质丢失;(2)、维生素D:适用于围绝经期妇女缺少户外活动者,每日口服400-500U,与钙剂合用有利于钙得完全吸收。
(3)、双磷酸盐:就是预防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得一线药物,可降低40%-70%得脊椎骨折,降低20%-35%得非脊椎骨折,机理就是减少骨吸收,如阿仑膦酸钠预防剂量5mg/天,或35mg/周,口服;治疗剂量10mg/天,或70mg/周;(4)、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盐酸帕罗西丁20mg,每日1次早晨口服,可有效改善血管舒缩症状及精神神经症状;(5)、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常用于预防绝经后乳腺癌复发,可增加静脉血栓栓塞与中风得风险,可引起血管舒缩症状,如雷洛昔芬60mg/天,口服。
4 讨论大多数绝经妇女出现雌激素缺乏相关症状就是自然与普遍得。
绝经早期主要就是血管舒缩症状、精神神经系统症状与一些躯体症状,绝经多年后逐渐出现泌尿生殖道萎缩性变化、代谢改变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及认知功能下降等退行性变化或疾病。
但围绝经期症状得发生就是否与雌激素缺乏有关尚有争论。
有观点认为,症状得出现与雌激素分泌减少得速度与程度相一致。
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得降低,且该类患者均已出现不同程度得临床症状。
亦有观点认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高低并不与围绝经期症状得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FSH水平可能与症状得关系更密切[10]。
女性体内依赖雌激素得靶器官有400多个,雌激素作用得靶器官包括生殖系统(外阴、阴道、子宫、输卵管与卵巢)与非生殖系统(皮肤及其附属物、骨骼、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与肝脏)。
雌激素与一系列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促进各组织与器官得生长及分化,对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与骨骼系统都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