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版湿疹诊疗指南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74.44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勿容置疑,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
各类湿疹可占皮肤科门诊量的20%。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民的皮肤病谱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越来越多,据研究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超过糖尿病等某些内科疾病。
由于湿疹的病因多种多样,难以寻找,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因此导致了诊断的困难和不一致性,由此带来的是治疗的不一致与不规范。
为了规范中国皮肤科医生乃至全科医生诊疗湿疹的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目的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
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
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
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
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各考。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虹、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刊,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呜,章星琪、赵辨、未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
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
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三、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lgE增高,变应原检杏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最新:中国手部湿疹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手部湿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国外研究报道一般人群发病率5‰~ 8‰,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手部湿疹原因较复杂,分类诊断是提升诊疗水平的重要条件。
国外已制定多部相关指南或共识。
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手部湿疹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变态反应性疾病亚专业委员会"手部湿疹科研协作组"在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制定中国手部湿疹诊疗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定义手部湿疹(hand eczema)是一类发生于手部的炎症性皮肤病,囊括了手部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原发皮损及糜烂、渗出、鳞屑、结痂、苔藓样变、角化过度、皲裂等继发皮损,伴有或无瘙痒等症状的手部湿疹皮炎样改变,国际上有称其为手部皮炎(hand dermatitis)。
皮损组织病理可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海绵水肿、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
因临床表现多样、病因复杂、病程迁延、治疗困难等特点,且手部与外界环境接触频繁,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手部湿疹病因复杂,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因素多为接触因素和机械损伤,包括:①接触性变应原,如金属制品(镍、铬、钴)、天然橡胶、芳香剂、食物蛋白(生肉、动物内脏、谷物)等;②接触性刺激物,如酸、碱、有机溶剂或其他化学制品等强刺激物,或水、肥皂、洗涤剂、机油、印刷品等弱刺激物;③机械损伤,如外伤、搔抓、长期摩擦等。
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特应性体质、精神状态、激素水平、机体免疫状态、微量元素变化等。
超过半数的患者由职业接触导致,见于长期接触机械润滑油、有机溶剂的工人,频繁洗手、接触消毒剂的医务人员,长期接触洗涤剂、长期湿水的家庭主妇,接触洗发水和染发剂的理发师以及接触水泥等材料的建筑工人等。
特应性体质在内源病因中占主导地位,有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病史者患手部湿疹的风险显著高于无AD病史的人群。
湿疹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湿疹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湿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L23.905)(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皮疹形态为多形性,有渗出倾向。
2.常对称分布。
3.反复发作,慢性倾向。
4.瘙痒剧烈。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23.905湿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一般治疗积极寻找可能的病因。
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洗烫、过度搔抓等。
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的食物,如鱼、虾、浓茶、酒类等。
2.外用药物治疗局部应避免刺激性药物或治疗方法。
渗出严重时可采用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激素类软膏,根据皮损的部位、炎症及浸润的程度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型。
急性期炎症红肿明显有渗液时,外用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
轻度红斑、丘疹、小水疱、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
有少量渗液时,外用氧化锌油。
亚急性期皮损(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首选糖皮质激素,幼儿或颜面部、生殖器部位皮损选用1%氢化可的松霜(尤卓尔)★、0.1%莫米松糠酸酯霜(艾洛松),其余部位可用0.05%卤美他松霜(适确得)、0.1%曲安奈德霜、0.1%地塞米松霜、0.05%倍他米松霜等,皮质类固醇霜剂配合焦油类制剂疗效较好,如2-5%煤焦油软膏、黑豆馏油软膏、松馏油软膏;对苔藓化显著者可选用上述外用药物,亦可加用封包的方法。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 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
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
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
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 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44(1):5-6),目的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
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
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
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
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
因为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
国内皮肤科医生对湿疹的认识水平不一,需要提高:在国内,临床上往往将皮炎和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医生不认真研究皮炎与湿疹的区别,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简单化甚至不正确。
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是病因不甚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不为较局限,而湿疹往往范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明星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
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前言皮肤病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种类繁多,病因复杂。
为了提高我国皮肤病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
本指南旨在为皮肤科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建议,以提高皮肤病诊治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目录1. 总论1.1 皮肤病的分类与命名1.2 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3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1.4 皮肤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2. 常见皮肤病2.1 病毒性皮肤病2.1.1 寻常疣2.1.2 尖锐湿疣2.1.3 水痘2.2 细菌性皮肤病2.2.1 脓疱病2.2.2 丹毒2.3 真菌性皮肤病2.3.1 手足癣2.3.2 体癣2.4 寄生虫性皮肤病2.4.1 疥疮2.4.2 皮肤瘙痒症2.5 过敏性皮肤病2.5.1 湿疹2.5.2 荨麻疹2.6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2.6.1 银屑病2.6.2 系统性红斑狼疮2.7 遗传性皮肤病2.7.1 鱼鳞病2.7.2 掌跖角化症2.8 皮肤肿瘤2.8.1 基底细胞癌2.8.2 鳞状细胞癌2.9 皮肤附属器疾病2.9.1 痤疮2.9.2 脂溢性皮炎2.10 营养代谢性皮肤病2.10.1 维生素缺乏症2.10.2 痛风3. 特殊人群皮肤病3.1 儿童皮肤病3.2 老年人皮肤病3.3 孕妇皮肤病3.4 系统性疾病的皮肤表现4. 皮肤病诊疗新技术与进展4.1 激光治疗4.2 光动力治疗4.3 生物制剂治疗4.4 基因治疗附录附录A:皮肤病常用药物附录B:皮肤病诊疗相关名词解释附录C:皮肤病诊疗流程图参考文献[此处列出参考文献]请注意,本指南为示例文档,部分内容可能不完全准确。
实际编写时,请根据我国皮肤病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诊疗规范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更新。
希望本指南能为皮肤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婴儿湿疹婴儿湿疹俗称“奶癣”、“奶腥疮”、“胎癣”,一般分干、湿两种。
湿性者多生于肥胖婴儿,干性者多生于瘦小婴儿。
因禀赋不耐,脾胃运化不力,内蕴胎火湿热,外感风邪,搏于皮肤而成。
【诊断】1.好发于哺乳期婴儿,多至两岁左右自愈,亦有延至儿童期不愈者。
2 .主要生于颜面,甚则向头额、颈肩、躯干蔓延,亦可泛发全身。
3 .皮疹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瘙痒剧烈。
干性奶癣,在潮红的皮肤上有分散或密集的丘疹,搔有鳞屑,糜烂轻微。
湿性奶癣,皮肤红赤,丘疹水疱,糜烂渗出,黄痂厚积。
4 .剧烈瘙痒,吵闹不安,影响睡眠。
【治疗】一、辨证论治治法:疏风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消风导赤汤加减。
牛劳子、白鲜皮各5g,薄荷叶3g,金银花、生地黄、赤茯苓各IOg,黄连1〜2g,灯心1束。
湿性奶癣加车前子5g,苍术3g,去薄荷。
二、局部处理1.干奶癣黄连油、解毒搽剂、青黛散(水调)搽剂。
2.湿奶癣青黛散或黄灵丹(麻油调)糊剂,糜烂渗出严重时用皮炎洗剂或三黄汤冷湿敷。
三、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每服1/3包,每日3次。
银黄口服液每服半支,每日3次。
牛黄清热散每服1∕3~1∕2包,每日2〜3次。
五福化毒丹每服1/2粒,每日2次。
四、简易药方煮熟鸡蛋黄(去白,炒取油),外涂患处,1日多次。
僵蚕,研末,煎汤洗之。
黄柏、煨石膏、白芷各30g,雄黄、五倍子各15g,炉甘石24g,研细末,麻油调搽,1日多次。
腊梅花油:腊梅花半瓶,麻油或菜籽油1瓶,浸透,用油搽。
【调护】本病不宜用水洗涤,如结厚痂时,先用麻油浸润,再轻轻揩去痂皮。
患儿不宜穿羊毛、化纤织物,避免强烈日光照射。
乳母少食辛辣刺激及鱼腥之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