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931.50 KB
- 文档页数:10
概念1)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所谓的”故事时间”是故事中时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3)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4)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5)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
6)事件: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7)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8)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和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就是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
9)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当这种单一的性格特征反复出现并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某一类人物的特征时,这种扁平人物就称成为类型人物。
10)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这种人物可以划入扁平人物一类。
11)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12)性格人物是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即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的人物。
13)行动:是人物的有目的的行为,它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14)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15)叙述逻辑是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16)叙述动作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这个概念包括了叙述者、接受者以及讲故事时的声音情态这样三个方面。
17)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真实的作者就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
隐含的作者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是作者的”第二自我”。
18)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隐含的作者则是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叙事作品之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不雅察、分析叙事活动。
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识表记标帜。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彼此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挨次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摆列挨次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不雅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傍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识表记标帜: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
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鞭策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
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不雅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必然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
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挨次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摆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挨次的整体。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导论文学理论:(导论)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以美的艺术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第一章文学概念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第一章第一节)世界、作品、作者、读者文学:(第一章第一节)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再现说与表现说:(第一章第一节)再现是强调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表现是指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第一章第一节)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实用说与独立说:(第一章第一节)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独立说: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客观说与体验说:(第一章第一节)客观说:认为文学文本高于一切,它一旦产生,就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体验说:强调读者阅读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如接受美学。
价值阅读:(第一章第二节)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中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第一章第二节)广义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指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各种社会制度;精神文化:指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狭义文化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
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第一章第二节)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文学概论〔二〕期末重点一、选择、名词解释1.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P200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根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的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
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展逼真的描绘。
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
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根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梦想等主观世界。
虚幻性指运用夸大、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象征型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根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
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广泛,难以用单一确实定意义去概括。
✔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文学以逼真叙事写实为主,理想型文学以抒情和表现理想为主,象征型文学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重在寄寓某种意蕴。
它不像现实型文学重用逼真描写,也不像理想型文学用抒情方法。
象征型文学常对对象进展变形化、拟人化处理,常常淡化时间与空间,以追求广泛的象征性。
如?刻舟求剑?,暗示人们要用开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2.散文〔自己补充〕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构造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根本特征:题材广泛多样,构造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填空题]散文就其表现形式,可分抒情、议论〔论说〕、表达〔叙事〕三类。
3.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名词解释1、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3、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4、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7、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8、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达之意作为观念意象。
9、叙事简单的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10、叙述动作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1.本文章内容皆为文学概论老师所提到的考试重点,希望同学们将其复制下来,存到自己手机中,以便于高效复习和查阅。
2.本日志由于字数太多,共分两篇,请注意3.请勿将其带进考场,做舞弊工具,以免被查处,不好过年。
文学概论绪论一、文学理论的对象和学科归属1. 文学学:以各种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的统称。
性质:人文学科。
文学概论统称有称为文学理论基础。
文学基本原理2.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时间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征、规律的系统把握。
3.文学学的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4.文学发展、批评、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二、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先秦:①.《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②.孔子的“兴。
观。
群。
怨”说。
③.孟子的“以意逆志”文学观念:儒家的“文以载道”道家的“审美中心说”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个初具规模的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①.曹丕的《典论。
论文》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论文。
②.陆机的《文赋》③.刘勰的《文心雕龙》④.钟嵘的《诗品》3.唐宋时期:诗词成就辉煌,诗歌理论研究也相继发展。
皎然《诗式》白居易《与元九书》司空图《诗品》严羽《沧浪诗话》4.元明清时期:研究小说的理论著作也出现李渔《闲情偶遇》王夫之《懂斋诗话》叶焚《原诗》王国维《人间词话》5.西方: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主义、伯拉图《文艺对话录》亚力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黑格尔《美学》6.文学的构成:宇宙、作品、读者、作家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史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在社会结构总的位臵1.文学的本质问题是文学的元问题。
2.文学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3.文学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二、文学史社会能动的反映《1.文学源生活有高于生活 2. 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㈠、文学源生活有高于生活①、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名词解释1、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3、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4、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7、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8、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达之意作为观念意象。
9、叙事简单的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10、叙述动作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自由诗等。
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5.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分长、中、短篇小说,文言和白话小说,等等。
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答: 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
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诗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
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3、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
不同点: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而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文学概论》整理的填空以及概念、常识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1、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性、古典型和浪漫型。
2、席勒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从“现实”与“理想”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认为素朴的诗是“模仿现实,”而感伤的诗“表现理想”。
在给威廉*亨布尔特的信中提出了“现实注意”和“理想主义”的概念。
3、书中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①再现性:指对外在客观的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和模拟。
它要求文学立足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鲁迅认为自己写小说的目的便是“为人生”理想型文学突出情感表现,而现实性文学突出现实再现;文学理论中流行的“镜子”说突出体现了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点福楼拜说“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
②逼真性: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以当时法国某城一桩情杀案中的青年被告为原型的。
)巴尔扎克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现实型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塑造,成为了读者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现实型文学追求的艺术价值:“真实”现实型文学的典型形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P188(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①表现性: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它是对作家内在主观世界、情感世界的表现。
(陶渊明《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理想乐土)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指责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观点体现了理想型文学的表现原则②虚幻性:从作品的创作手法来看,它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方法,遵循情感逻辑,表现主观真实。
文学概论知识汇总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名词解释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对艺术概括的理解:1从个别到一般(类型化)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论述:试论述艺术真实的特征一首先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一)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总是与发掘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联系在一起。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形象尽管荒诞,然而其遭际却是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生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真实而深刻的感受和发现。
(二)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和虚拟性,艺术情景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外部特征。
如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最讲究艺术情景的假定性。
浪漫型和理想型的艺术情景假定性显而易见。
现实型作品虽然保留着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形象是写实的,但是其艺术情景也是虚构的、假定的。
但无论怎样假定必须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做到合情合理。
三与科学真实的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一)主观的真实。
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和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与科学真实相去甚远,却表达了普通人的真、真实的生活体验。
(二)诗艺性的真实。
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的出发点不是使读者相信白发真的有三千丈,而只是表现其真实的愁怨之情。
1、中国古典诗论中,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著作《诗格》中首次使用了“意境”的概念。
2、文学接受的动机主要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
3、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4、导致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第二文本”与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之间出现异变的原因有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化欣赏能力。
5、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可以称为“零聚焦”叙述,而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故事则是“内聚焦”叙述。
6、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具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二重性特点。
7、高雅文学有时候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8、西方的现代语言学批评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9、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最高原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给作家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来的。
10、汉代学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乱龙》中创造了“意象”这一概念。
11、波兰学者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言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片化面貌和再现客体。
12、审美意象可以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两类。
13、叙事性作品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4、抒情话语的主要修辞方式有比喻和象征、倒装和歧义、夸张和对比、借代和用典。
15、相对高雅文学,大众文学的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
16、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照文学接受主体的状况来划分,包括个性期待视野和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种类型。
17、在文学接受的发展过程中,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第二文本”往往会发生的作品形象异变、情感的异变以及思想观念的异变。
18、文学批评的一般实践包括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五个要素。
1、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