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张爱玲的小说一贯以讲故事而出名,在文学理论上,“讲故事”即叙事,它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包括三个不通过的概念:一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是叙述行为。
一、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
传统的叙事文学创作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假定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所叙述的内容是真实的。
如张爱玲的《金锁记》,作者就极力编纂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将曹七巧的种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恰如其分,让读者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鲜活的主人公的存在。
二、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性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
在《金锁记》中,以最平常的生活琐事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曹七巧凄惨的一声。
张爱玲的作品的语言看似平常,但她用最平常的文字勾勒出来的故事却是人们喜津乐道的,她“说话”讲故事可谓一绝。
三、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金锁记》的叙事动作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中第三人称叙述人向读者讲述了曹七巧这样一个人的故事。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叙述动作的意义明显的凸现出来叙述者的态度和叙述声音显现的情况,如果变动一下,情调与韵味必然大不相同,她的《金锁记》完全是自己无目的的随意讲述故事的过程。
四、从叙述内容看,事件是最小的叙述单位,《金锁记》中,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小事件:曹七巧嫁到姜家,姜家败落,曹七巧分家搬到外面住,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等。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完全不相同的。
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比如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喜欢上世舫,七巧便在打牌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向别人说起自己女儿在抽大烟,这是个小事件,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曹七巧将女儿抽大烟的事外泄,最终造成女儿长安与世舫的分离,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语⾔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说、戏剧及⼀些记叙类的散⽂(⽂学传记、报告⽂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学理论,如欧洲的亚⾥⼠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的《史通、叙事》、⾦圣叹的⼩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概》,对叙事性⽂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物,环境等⽅⾯,即注意“写什么”。
⼆⼗世纪从西⽅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共时语⾔学的⽅法或系统的⽅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学所叙之事⾮“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胜。
⾦圣叹:“《史记》是以⽂运事,《⽔浒》是因⽂⽣事”。
“《⽔浒》七⼗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亲临其地者。
”因此,⽂学的叙事是⽤语⾔虚构的事件。
特征:1、⽂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活的反映,是⼀个动态的过程,是⼈的⾏为、⼈与⼈的⾏为关系及其结果。
2、⽂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着作家的匠⼼、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的思想感情,因⽽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3. 人物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动因。
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角色。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不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旧时的钉鞋有次看体育新闻,见跑道上几个运动员正翘起屁股,等待发令枪响。
突然,有个特写镜头让我兴奋不已:我发现他们脚上穿的跑鞋,钉有一粒粒齿形铁钉。
那不就是我们儿时惯穿的钉鞋吗?!记得我们小时候,没有雨衣、套鞋等现代化雨具。
而家乡又常年多雨。
那时的道路多为素土,雨后十分泥泞。
所以,雨天出行,不知有多艰难。
于是从某时起,家乡的先人就发明了那经济实用的钉鞋。
不论大人小孩,穿上它,都可以在雨天出走。
避免了湿冷给人们的脚底所带来的不适。
钉鞋油光锃亮,具有普通布鞋一样的外形。
稍微不同的是:其鞋面上多会添加两根鞋绳带。
因其鞋面梆硬,没有弹性,穿在脚上,极易被泥浆汲注而脱落,不便行走。
系上鞋绳就可以“防脱”了。
钉鞋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无需费钱外购。
它其实就是用普通布鞋,钉上鞋钉,“透”上桐油后,几经干燥,便成“成品”了。
那桐油据说是用梧桐树(亦有说是木梓树)的果实所榨出的油。
它很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干后,不饱和脂肪酸充分氧化,就形成一层致密的防水保护层。
家乡妇女多用它来涂水桶,脚盆等木器家私,以防渗防漏。
用以做钉鞋,则更是极致的妙用。
用刷子反复将桐油刷在需保护的物品表面,再放在烈日下曝晒。
这一过程,家乡话叫作“透油”。
六月皇天,烈日酷暑,正是家庭主妇们忙着晒东晒西,为家具、为全家老小的钉鞋“透”油的最佳时机。
原因很简单,桐油保护层极易老化,每年都得“刷新”。
而桐油的干燥过程,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得以加速。
所以,“透”油后物品的铮亮表面后面,其实浸透了家庭主妇们无数的汗水。
钉鞋的鞋钉是由铁匠们打制的。
铁匠铺里常年有买。
它的外形如同一把半开的雨伞。
“伞面”直径只有一角硬币那么大。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叙事学是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一种学术思潮。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
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2.复调(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
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3.视角(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
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4.叙述视角(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人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第⼗⼀章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第⼀节叙事的界定⼆、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什么是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解释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story”⼀词有“历史”或“史话”的意思,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类对⾃⾝历史的⼀种记忆⾏为。
⼈为什么要讲故事?从原始⽂化中的神话传说、史诗等早期叙事形态开始叙事⾏为就被视为是在表述实际⽣活中的经验。
对于原始社会的⼈来说,讲述世界或⼈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和歌颂本民族祖先英雄事迹的史诗,其中所讲述的事件⽆论在今⼈看来多么荒诞离奇,在原始⼈看来则都是实实在在地发⽣过的事。
到了⽂明社会,⼈们当然不会那样轻信故事了,但⼈们仍然认为叙事⾏为与⼈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有密切关系。
⼈们通过种种故事形式,⼈们记忆并传播着⼀定社会的⽂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定社会的⽂化形态。
但作为⼀种⽂学样式的故事和⼀般意义上的“历史”毕竟还有所不同,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
然⽽这种虚构的故事⼜要与现实⽣活有某种关系,⽤古希腊学者亚⾥⼠多德的话来说就是:“诗⼈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的事,⽽在于描述可能发⽣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的事。
”诗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具有了⽐历史更普遍的意义,⽐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发⽣和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会给⼈以智慧的启迪。
因此,故事不仅是记忆和传播⽂化的活动,同时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种⽅法。
所以,⽂学叙事就是⽤话语虚构社会⽣活事件的过程。
2、叙事和叙述热奈特曾对叙事与叙述进⾏过区分,他认为:“‘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把‘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本称作本义的叙事,把⽣产⾏叙述⾏为,以及推⽽⼴之,把该⾏为所处的或真或假的总情境称作叙述。
”热奈特的区分有点绕⼝,董⼩英把它解释为“故事其实是被叙述的内容;叙事是叙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字组成的⽂本;⽽叙述是指叙述的⽅法。
07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习得人文知识,逐步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在实际生活中彰显人文行为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从两本典型的叙事性英语小说入手,从阅读的三个层次分析作品。
一本是当代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了通过不断学习挣脱原生家庭伤痕和束缚的女性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故事。
一本是简·奥斯汀的描写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傲慢与偏见》,当时的英国处于社会等级森严且婚姻市场相对繁荣的时期。
提出了英语叙事性作品阅读对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指导意义,及如何利用其提升读者的综合文化素质。
[关 键 词] 英语阅读;表层阅读;延伸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人文素养细读英语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傲慢与偏见》为例祁 璐 朱久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
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表层阅读、延伸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来初步研究英语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
一、细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主要运用表层阅读。
在表层阅读中,主要进行显性阅读。
这存在两个假设:(1)所有阅读文本是一致连贯的。
读者跨越阅读文本的所有障碍后,会找到贯穿文本的核心思想。
(2)作者思想也是一致连贯的。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始终贯彻明确的意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
阅读文本并不复杂,通过表层阅读就能够把握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这一类型文章通过表层阅读,就可以达到理解的层面和目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处女作。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讲述一位17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女性冲破家庭的牢笼,最终通过教育实现人生逆袭,活成她自己的故事。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三里湾》、《山乡巨变》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写合作化运动,开头都是写开会(或学习)贯彻建社或扩社的上级精神,然后写层层发动动员,写如何克服阻力,最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或目标。
这构成了这类作品的基本的情节线索或模式。
而《创业史》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从中国农村现实这个大背景写起(如一开始的“题叙”),写农民祖祖辈辈的“创业”梦想,始终把各阶层农民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内在要求作为重点,描写他们动机的形成,描写他们彼此间的冲突,以此来揭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这构成了《创业史》的基本情节线索。
2.“写命运”和“写政策”由于情节基本线索的不同,因此情节的布局也出现了差异。
《三里湾》等作品写会议、讨论、学习的场面不少,这样的情节布局是为了宣传和阐释政策,说明道理,多少是属于“写政策”的一类。
而《创业史》虽然也有开会学习政策之类,但总的来说在情节分布上是写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由此引导读者去关注他们的命运,是“写命运”。
读者关心的不是上级的政策如何落实(《三里湾》和《山乡巨变》整个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这里),而是人物的命运究竟怎样了。
我们可以说《三里湾》、《山乡巨变》和《创业史》都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不同的是《创业史》在反映历史进程的同时更关注的是人物的命运,因而更具有感染力,也就是说更具备史诗品格。
3.“群众运动”和“运动群众”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前者是人物围绕事件转,是写人物对于外来的事件(合作化运动)所作出的被动的反应,合作化运动在作品中似乎是由外在的力量、由上级发动起来而加于农民头上的,这也就是所谓“运动群众”;而后者是因人物性格于命运冲突而展开事件,合作化运动出自人物的内在欲求,真正写出了“群众运动”。
因此《创业史》可以说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动机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即一是把历史的进程浓缩进了人物的命运中,通过人物对自身命运的改变概括了历史必然性;二是把历史的动因置于人物的动机之中,通过对人物的动机的分析于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
叙事性作品( 第七讲叙事性作品(上) 主要内容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叙事性作品是"叙事"这一叙述活动的产物.性作品是"叙事"这一叙述活动的产物.分析叙事性作品就是对这种叙述活动全过程的分析.具体从三个层次: 过程的分析.具体从三个层次: 分析叙事性作品的三个层次A,叙述内容(story),叙述活动与社叙述内容(story),叙述活动与社), 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是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语后的形态特征.B,叙述话语(text),对叙述文本形式特叙述话语(text) (text), 征进行分析C, 叙述动作(narrative),叙事作为活叙述动作(narrative) (narrative), 动的特征进行分析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亚里斯多德《诗学》虚构/真实, 亚里斯多德《诗学》:虚构/真实,情节贺拉斯《诗艺》贺拉斯《诗艺》:人物类型布瓦洛:理性节制情感, 布瓦洛:理性节制情感,类型化人物狄德罗: 狄德罗: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物性格黑格尔: 黑格尔:性格是现代艺术的中心恩格斯: 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特点:作品的社会内容,以人物,情节, 特点: 作品的社会内容, 以人物, 情节, 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环境三要素为中心.毛宗岗评点《三国》毛宗岗评点《三国》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张竹坡评点《金瓶梅》金圣叹的《水浒传》西厢记》金圣叹的《水浒传》,《西厢记》评点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当代"叙事学" 当代"叙事学"理论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影响: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主义思潮.特征: 特征: 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 注重文本及其结构,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注重文本及其结构, 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第一节叙事的界定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 汉语的本义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的"故事" "过去的事".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一词有历史" 史话"之义, "历史"或"史话"之义,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 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等种种故事形式,人们记忆并传播着一定社会事等种种故事形式, 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 ①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情感意义的意义价值的价值事件过程的意义过程的价值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②叙事的方式是话语的虚构.叙事的方式是话语的虚构.人物存在于叙事世界内,而不是之外.人物存在于叙事世界内,而不是之外.符合生活逻辑感情逻辑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构成: 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人,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 场景; 物,场景; 2,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3,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 ,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 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倒叙插叙顺叙按照历史先后逻辑,情感逻辑按照历史先后逻辑, 武松打虎故事的精彩与其说是武松做了什么,不如说是叙事人讲了什么.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 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 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三方面:故事,结构, 叙述内容三方面:故事,结构,行动第二节叙述内容(一)事件: 事件: 一个事件一个叙事单位: 1,一个事件一个叙事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比如《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比如《西厢记》中的故事可以说是讲述了一个事件, 厢记》中的故事可以说是讲述了一个事件,即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经历.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经历.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两人在前殿的邂逅, 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两人在前殿的邂逅,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赖婚,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赖婚,红娘传信等这些小的事件还可再分为更细小的事件, 等.这些小的事件还可再分为更细小的事件, 如崔张的初次相见就包括崔氏母女寄住西厢, 如崔张的初次相见就包括崔氏母女寄住西厢, 张生游玩至此,佛殿前偶遇等等.张生游玩至此,佛殿前偶遇等等.整个总的事件就由这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成.整个总的事件就由这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成.我们可以这样切分下去,直到最小的细节, 我们可以这样切分下去,直到最小的细节,只要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东西, 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东西,便可成为最初级的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不发生影响的情境事态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叙述单位,因而不是故事中态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叙述单位, 的事件.的事件.第二节叙述内容2,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 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 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①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张生去见杜确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使故事具有生动性.②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张生于访友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张生于访友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李云龙打安化,灭山木.李云龙打安化,灭山木.黛玉焚稿, 黛玉焚稿,钟跃民去陕北核心单位与辅助单位核心单位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核心单位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 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 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 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 辅助单位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辅助单位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并不能改变故事进程, 能改变故事进程,只是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辅助性的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 伸展.辅助性的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 不断地揭示已经发生的事件同将要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 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 故事才因此而产生了吸引力.故事才因此而产生了吸引力.张生借住厢房,兵围普救寺,隔墙酬韵, 张生借住厢房,兵围普救寺,隔墙酬韵,做法事第二节叙述内容(二)情节: 情节: 1, 按因果关系组织的一系列事件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因伤心而死.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因伤心而死.武侠模式孤儿—拜孤儿拜师—恋爱/报仇—仇报/得爱—归隐恋仇归琼瑶模式苦命女—邂虐待/ 追杀—放苦命女邂逅—定情—排挤/ 虐待/ 追杀放弃/ 定排守护—殉守护殉情/圆满第二节叙述内容2,情节要有冲突.情节要有冲突.黑格尔:情节应表现动作, 黑格尔:情节应表现动作,反动作和矛盾的解决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的解决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入物行为的矛盾冲突, 出入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物命运的变化过程.第二节叙述内容(三)人物: 人物: 故事中的第一位要素; 1,故事中的第一位要素;人物与情节的主次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2,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 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故事的进展; 推动故事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方面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的意义构成了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 的意义构成了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及推动故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 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斯称之为"行动素" 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 斯称之为"行动素";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 人物是性格(也称为角色" .也称为" 人物是性格也称为"角色").第二节叙述内容行动元" ①"行动元"功能:推动情节发展;行动的行动元功能:推动情节发展; 目的, 意义与基本方法( 情节的动因: 目的, 意义与基本方法( 情节的动因: 做什么" "做什么") 雪狼湖宁静雪胡狼玉凤梁直母亲西游记师徒妖怪神仙西厢记张生莺莺崔母红娘郑恒第二节叙述内容角色" 形象的基础: ②"角色"功能:显现性格特征.(形象的基础: 角色功能:显现性格特征.形象的基础怎么做" "怎么做") 一个行动素却可能由几个性格来担任,比如《一个行动素却可能由几个性格来担任,比如《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虽然很多,性格怪异, 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虽然很多,性格怪异,都属于同一类行动素,即阻碍取经的恶势力.属于同一类行动素,即阻碍取经的恶势力.一个性格也可能成为几个行动素, 西游记》一个性格也可能成为几个行动素,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在前面是取经行动的阻碍者, 中的猪八戒,在前面是取经行动的阻碍者,而被唐僧降伏后则成了取经人.被唐僧降伏后则成了取经人.第二节叙述内容(四)场景场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际场面和景况.没有情景的作品尽管可以有完整的故事线索,但却难以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审美价值.二,叙事作品的结构1, 涵义: 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 涵义: 体形态; 体形态;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是结构.态是结构.) 2,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 ,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 (1)历时性向度: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历时性向度: 历时性向度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 件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表层结构) 件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表层结构) 平衡——打破平衡打破平衡——追求平衡追求平衡——结果平衡打破平衡追求平衡结果二,叙事作品的结构如《陈奂生上城》的表层结构: 陈奂生上城》的表层结构: 陈奂生天天上城卖油绳; 初始的平衡状态) ①陈奂生天天上城卖油绳;(初始的平衡状态) 陈奂生舍不得买帽子,受凉得生病; ②陈奂生舍不得买帽子,受凉得生病;(平衡被破坏) 破坏) 陈奂生住招待所; 进入新的环境—不平衡环③陈奂生住招待所;(进入新的环境不平衡环境) 陈奂生回家.新的积极的平衡) ④陈奂生回家.(新的积极的平衡) 上城——生病生病——花钱住店花钱住店——折腾折腾——回家.回家.上城生病花钱住店折腾回家二,叙事作品的结构(2)共时性向度:叙述内容在叙述背后的内在的文共时性向度: 共时性向度化背景关系.深层结构) 化背景关系.(深层结构) 陈奂生甚或在一个常规状态中,性格弱点被遮蔽陈奂生甚或在一个常规状态中, 虽自得其乐, 了,虽自得其乐,但这是一种封闭的落后的生活状态.他一旦进入一个非常规的生活状态, 活状态.他一旦进入一个非常规的生活状态, 性格弱点就突现出来, 性格弱点就突现出来,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了改造国民性的严峻性.造国民性的严峻性.常态(陈旧封闭) 常态(陈旧封闭) 弱点隐蔽自得其乐非常态(新的) 非常态(新的) 弱点突现无所适从结论:改造国民性的严峻性.结论:改造国民性的严峻性.二,叙事作品的结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第一组俄娶母安提戈涅葬兄血缘强调第二组俄弑父俄兄弟相残血缘低估第三组俄杀死斯芬克斯杀死妖魔鬼怪拉布达克斯(拉伊俄斯的父亲) 第四组名字拉布达克斯(拉伊俄斯的父亲)= 跛子笔直站立和走路的困难拉伊俄斯(俄狄浦斯之父)= )=左撇子拉伊俄斯(俄狄浦斯之父)=左撇子俄狄浦斯=肿脚二,叙事作品的结构第一组强调血缘,重视两性关系; 第一组强调血缘,重视两性关系; 第二组低估两性关系, 第二组低估两性关系, 第三组以第一组有关, 第三组以第一组有关,对非血缘的自然力量的对抗, 第四组与第二组有关, 第四组与第二组有关,不能直立意味着人对土地自然力量的依赖.自然力量的依赖.神话深层显示无意识的思维,对人的起源的困惑, 神话深层显示无意识的思维,对人的起源的困惑, 人究竟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人究竟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还是两性结合产生的? 产生的? 救风尘》《救风尘》第一组隐瞒周舍隐瞒自己恶劣品性向宋引章求婚; 周舍隐瞒自己恶劣品性向宋引章求婚; 赵盼儿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向周舍自荐出嫁; 赵盼儿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向周舍自荐出嫁; 安秀实隐瞒从未与宋引章结婚的事实请求州官把宋引章判给自己第二组不了解真实情况宋引章下嫁周舍周舍答应娶赵盼儿州官判宋引章给安秀实第三组诚实请求安秀实向宋引章求婚周舍请求还妻第四组拒绝宋引章拒绝安秀实州官拒绝周舍救风尘》《救风尘》主人公面临选择的时候, 主人公面临选择的时候, 会因遮蔽而选择错误.错误.莫信直中直,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害人之心不可有,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三,行动行动的含义: ( 一) 行动的含义: 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行为,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A,功能研究格雷马斯: 格雷马斯:三对立关系主体与客体送信与受信助手与敌人三,行动B,逻辑研究布雷蒙德: 布雷蒙德: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复合序列首尾接续中间包含左右并联三,行动符号矩阵研究X 反X 非反X 非X 非反X 救风尘》《救风尘》道义冲突拯救宋——————霸占宋拯救宋霸占宋| | 机智| |愚蠢| | 计策骗婚——————休妻计策骗婚休妻智慧较量请欣赏影片张艺谋的《活着》请欣赏影片张艺谋的《活着》作业:从余华的《活着》到张艺谋的《活着》作业:从余华的《活着》到张艺谋的《活着》要求: 要求:1,主标题自拟字数1500 1500以上2,字数1500以上上交作业时间4 3,上交作业时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