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14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张爱玲的小说一贯以讲故事而出名,在文学理论上,“讲故事”即叙事,它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包括三个不通过的概念:一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是叙述行为。
一、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
传统的叙事文学创作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假定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所叙述的内容是真实的。
如张爱玲的《金锁记》,作者就极力编纂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将曹七巧的种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恰如其分,让读者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鲜活的主人公的存在。
二、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性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
在《金锁记》中,以最平常的生活琐事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曹七巧凄惨的一声。
张爱玲的作品的语言看似平常,但她用最平常的文字勾勒出来的故事却是人们喜津乐道的,她“说话”讲故事可谓一绝。
三、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金锁记》的叙事动作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中第三人称叙述人向读者讲述了曹七巧这样一个人的故事。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叙述动作的意义明显的凸现出来叙述者的态度和叙述声音显现的情况,如果变动一下,情调与韵味必然大不相同,她的《金锁记》完全是自己无目的的随意讲述故事的过程。
四、从叙述内容看,事件是最小的叙述单位,《金锁记》中,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小事件:曹七巧嫁到姜家,姜家败落,曹七巧分家搬到外面住,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等。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完全不相同的。
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比如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喜欢上世舫,七巧便在打牌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向别人说起自己女儿在抽大烟,这是个小事件,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曹七巧将女儿抽大烟的事外泄,最终造成女儿长安与世舫的分离,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07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习得人文知识,逐步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在实际生活中彰显人文行为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从两本典型的叙事性英语小说入手,从阅读的三个层次分析作品。
一本是当代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了通过不断学习挣脱原生家庭伤痕和束缚的女性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故事。
一本是简·奥斯汀的描写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傲慢与偏见》,当时的英国处于社会等级森严且婚姻市场相对繁荣的时期。
提出了英语叙事性作品阅读对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指导意义,及如何利用其提升读者的综合文化素质。
[关 键 词] 英语阅读;表层阅读;延伸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人文素养细读英语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傲慢与偏见》为例祁 璐 朱久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
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表层阅读、延伸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来初步研究英语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
一、细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主要运用表层阅读。
在表层阅读中,主要进行显性阅读。
这存在两个假设:(1)所有阅读文本是一致连贯的。
读者跨越阅读文本的所有障碍后,会找到贯穿文本的核心思想。
(2)作者思想也是一致连贯的。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始终贯彻明确的意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
阅读文本并不复杂,通过表层阅读就能够把握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这一类型文章通过表层阅读,就可以达到理解的层面和目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处女作。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讲述一位17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女性冲破家庭的牢笼,最终通过教育实现人生逆袭,活成她自己的故事。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三里湾》、《山乡巨变》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写合作化运动,开头都是写开会(或学习)贯彻建社或扩社的上级精神,然后写层层发动动员,写如何克服阻力,最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或目标。
这构成了这类作品的基本的情节线索或模式。
而《创业史》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从中国农村现实这个大背景写起(如一开始的“题叙”),写农民祖祖辈辈的“创业”梦想,始终把各阶层农民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内在要求作为重点,描写他们动机的形成,描写他们彼此间的冲突,以此来揭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这构成了《创业史》的基本情节线索。
2.“写命运”和“写政策”由于情节基本线索的不同,因此情节的布局也出现了差异。
《三里湾》等作品写会议、讨论、学习的场面不少,这样的情节布局是为了宣传和阐释政策,说明道理,多少是属于“写政策”的一类。
而《创业史》虽然也有开会学习政策之类,但总的来说在情节分布上是写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由此引导读者去关注他们的命运,是“写命运”。
读者关心的不是上级的政策如何落实(《三里湾》和《山乡巨变》整个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这里),而是人物的命运究竟怎样了。
我们可以说《三里湾》、《山乡巨变》和《创业史》都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不同的是《创业史》在反映历史进程的同时更关注的是人物的命运,因而更具有感染力,也就是说更具备史诗品格。
3.“群众运动”和“运动群众”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前者是人物围绕事件转,是写人物对于外来的事件(合作化运动)所作出的被动的反应,合作化运动在作品中似乎是由外在的力量、由上级发动起来而加于农民头上的,这也就是所谓“运动群众”;而后者是因人物性格于命运冲突而展开事件,合作化运动出自人物的内在欲求,真正写出了“群众运动”。
因此《创业史》可以说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动机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即一是把历史的进程浓缩进了人物的命运中,通过人物对自身命运的改变概括了历史必然性;二是把历史的动因置于人物的动机之中,通过对人物的动机的分析于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语⾔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说、戏剧及⼀些记叙类的散⽂(⽂学传记、报告⽂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学理论,如欧洲的亚⾥⼠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的《史通、叙事》、⾦圣叹的⼩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概》,对叙事性⽂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物,环境等⽅⾯,即注意“写什么”。
⼆⼗世纪从西⽅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共时语⾔学的⽅法或系统的⽅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学所叙之事⾮“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胜。
⾦圣叹:“《史记》是以⽂运事,《⽔浒》是因⽂⽣事”。
“《⽔浒》七⼗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亲临其地者。
”因此,⽂学的叙事是⽤语⾔虚构的事件。
特征:1、⽂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活的反映,是⼀个动态的过程,是⼈的⾏为、⼈与⼈的⾏为关系及其结果。
2、⽂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着作家的匠⼼、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的思想感情,因⽽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3. 人物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动因。
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角色。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不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旧时的钉鞋有次看体育新闻,见跑道上几个运动员正翘起屁股,等待发令枪响。
突然,有个特写镜头让我兴奋不已:我发现他们脚上穿的跑鞋,钉有一粒粒齿形铁钉。
那不就是我们儿时惯穿的钉鞋吗?!记得我们小时候,没有雨衣、套鞋等现代化雨具。
而家乡又常年多雨。
那时的道路多为素土,雨后十分泥泞。
所以,雨天出行,不知有多艰难。
于是从某时起,家乡的先人就发明了那经济实用的钉鞋。
不论大人小孩,穿上它,都可以在雨天出走。
避免了湿冷给人们的脚底所带来的不适。
钉鞋油光锃亮,具有普通布鞋一样的外形。
稍微不同的是:其鞋面上多会添加两根鞋绳带。
因其鞋面梆硬,没有弹性,穿在脚上,极易被泥浆汲注而脱落,不便行走。
系上鞋绳就可以“防脱”了。
钉鞋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无需费钱外购。
它其实就是用普通布鞋,钉上鞋钉,“透”上桐油后,几经干燥,便成“成品”了。
那桐油据说是用梧桐树(亦有说是木梓树)的果实所榨出的油。
它很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干后,不饱和脂肪酸充分氧化,就形成一层致密的防水保护层。
家乡妇女多用它来涂水桶,脚盆等木器家私,以防渗防漏。
用以做钉鞋,则更是极致的妙用。
用刷子反复将桐油刷在需保护的物品表面,再放在烈日下曝晒。
这一过程,家乡话叫作“透油”。
六月皇天,烈日酷暑,正是家庭主妇们忙着晒东晒西,为家具、为全家老小的钉鞋“透”油的最佳时机。
原因很简单,桐油保护层极易老化,每年都得“刷新”。
而桐油的干燥过程,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得以加速。
所以,“透”油后物品的铮亮表面后面,其实浸透了家庭主妇们无数的汗水。
钉鞋的鞋钉是由铁匠们打制的。
铁匠铺里常年有买。
它的外形如同一把半开的雨伞。
“伞面”直径只有一角硬币那么大。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叙事学是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一种学术思潮。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
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2.复调(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
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3.视角(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
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4.叙述视角(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人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第⼗⼀章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第⼀节叙事的界定⼆、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什么是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解释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story”⼀词有“历史”或“史话”的意思,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类对⾃⾝历史的⼀种记忆⾏为。
⼈为什么要讲故事?从原始⽂化中的神话传说、史诗等早期叙事形态开始叙事⾏为就被视为是在表述实际⽣活中的经验。
对于原始社会的⼈来说,讲述世界或⼈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和歌颂本民族祖先英雄事迹的史诗,其中所讲述的事件⽆论在今⼈看来多么荒诞离奇,在原始⼈看来则都是实实在在地发⽣过的事。
到了⽂明社会,⼈们当然不会那样轻信故事了,但⼈们仍然认为叙事⾏为与⼈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有密切关系。
⼈们通过种种故事形式,⼈们记忆并传播着⼀定社会的⽂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定社会的⽂化形态。
但作为⼀种⽂学样式的故事和⼀般意义上的“历史”毕竟还有所不同,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
然⽽这种虚构的故事⼜要与现实⽣活有某种关系,⽤古希腊学者亚⾥⼠多德的话来说就是:“诗⼈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的事,⽽在于描述可能发⽣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的事。
”诗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具有了⽐历史更普遍的意义,⽐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发⽣和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会给⼈以智慧的启迪。
因此,故事不仅是记忆和传播⽂化的活动,同时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种⽅法。
所以,⽂学叙事就是⽤话语虚构社会⽣活事件的过程。
2、叙事和叙述热奈特曾对叙事与叙述进⾏过区分,他认为:“‘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把‘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本称作本义的叙事,把⽣产⾏叙述⾏为,以及推⽽⼴之,把该⾏为所处的或真或假的总情境称作叙述。
”热奈特的区分有点绕⼝,董⼩英把它解释为“故事其实是被叙述的内容;叙事是叙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字组成的⽂本;⽽叙述是指叙述的⽅法。
第十章叙事性作品语言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文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小说、戏剧及一些记叙类的散文(文学传记、报告文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文学理论,如欧洲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己的《史通、叙事》、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文概》,对叙事性文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即注意“写什么”。
二十世纪从西方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用共时语言学的方法或系统的方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文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方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文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文学所叙之事非“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目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而文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人入胜。
金圣叹:“《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水浒》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而亲临其地者。
”因此,文学的叙事是用语言虚构的事件。
特征:1、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的行为、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及其结果。
2、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言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文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示着作家的匠心、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叙述话语(discourse)文(text)叙述(narration)叙述动作(action, telling)三、叙事的构成事(narrative)故事(story)事件(event)WHAT & HOW.金圣叹、施克洛夫斯基、福斯特(故事story和情节plot)和托多洛夫(故事与话语)是二分法。
热奈特是三分法(《叙事话语·叙事语式》)。
采取二分法即可。
因为叙述动作即是叙述话语,叙述方式即在叙述过程中。
把叙事分为叙述和事件或故事是有重要意义的。
即使对一件真实的事件(如案件),不同的目击者(如法庭证人)的叙述也可能有差异;那么,对于本属子虚乌有的一个故事,不同的叙述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趣味和效果。
因而,对于后者,即文学叙事,叙述、“形式”不是事件和“内容”的被动的载体或外壳、甚至“产物”,而是“语言创造事实”、“语言产生意义”,叙述是本体、“形式”即“内容”,“怎样讲”比“讲什么”甚至更重要,或者确切地讲,叙述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本身就是意义。
第二节所叙之事(narrative)一、故事(story)(一) 事件(event)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结果构成,一个事件即是一个叙述单位。
一个大的事件又有一系列小的事件构成。
细节(detail)是最小叙述单位。
事件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细节组成的统一的系统或序列。
事件的总和即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鲍·托马合夫斯基:在我们对一个作品中的故事进行简单的转述时,那种不可增或减的细节,叫作在位细节;那种可以减掉而不破坏事件的因果一时间进程之完整性的细节,叫作自由细节。
对于故事来说,只有在位细节才有意义;而在情节中,有时却是自由细节(插话)控制和决定着作品的构成。
从细节对故事情节进展所起作用分:使情境发生变化的细节,是动态细节,不使情境发生变化的细节,是静态细节。
(《情节和情节分布》,亦可译为《故事与情节》)无论事件和细节,即叙述单位,都不外乎两种作用:推动情节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我们也可把叙述单位以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分为:核心单位、辅助单位。
前者,直接影响故事情节的可能和方向;后者只是故事情节进程中的次要环节。
在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中,这种分类不可拘泥。
动机,功能。
(二)情节(plot)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福斯特:“我们曾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
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是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
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
又例如:‘王后死了,原因不详,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去世而悲伤过度致死的。
’这也是情节,不过带点神秘色彩而已。
……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
这就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根本区别。
”鲍·托马舍夫斯基:叙事作品中那些相互联系的事件之总和就是故事。
作品中事件的艺术建构分布叫作情节。
故事可取自非原作者杜撰的真实事件。
情节则全然是艺术的结构。
(参看《情节和情节分布》)施克洛夫斯基认为,故事是构成情节(或叙述结构)的材料。
托多洛夫:在《文学叙述的范畴》中,托多洛夫提出“历史”(histoire)和“陈述”(discours)的二分法,这对应于“故事”和“情节”的二分法。
叙述是纵聚合关系在横组合关系上的投财。
托多洛夫认为“故事”有多维性的时间,而“情节”的时间基本上是线性的。
在“故事”中可以同时发生的事件,在(本文的)“情节”中就必须按顺序出现:“复杂的图形投射在直线上”。
自然的行动序列就这样被打破了,即使作者要尽可能完整地保持原状。
但出于美学的原因,作者通常都竭力改变自然的序列。
除了对时间的特殊处理之外,叙述的观点也将“情节”和“故事”区分开来。
(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三联,1988,第21页、第76页)俄国形式主义者施克洛夫斯基区别故事和情节,实际上是讲素材(本事)须经过“陌生化”的变形才成为艺术作品。
英国作家福斯特(E·M·Forstor)在《小说面面观》中把故事(story)和情节(plot)相区别,也是讲按时序发生的事件在小说里成为艺术情节,是强调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在托多洛夫那里,这两个概念变成了“故事”(histoire)和“话语”(discours),却是假定一个先于叙述而存在的基本故事,这就带上了超验的色彩。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1986,第148页)(三)人物(character,figure)人物在叙事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究竟大小,人物与情节相比,究竟哪个最重要,是第一位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亚里斯多德《诗学》中说:“(在悲剧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黑格尔《美学》中说:“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金圣叹强调“性格”、“人”,李渔强调“事”、“奇事”。
罗兰·巴特:“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里,人物概念是次要的,完全从属于行动概念。
亚里斯多德说,可能有无‘性格’的故事,不可能有无故事的性格。
……以前只是空有其名的人物——行动的主体,后来有了心理内容,变成了个体,一个‘人’,总之,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即使他什么事也不做。
……结构分析从诞生的那天起最讨厌把人物当作心理本质,哪怕是为了分类。
……格雷马斯建议不根据人物是什么,而根据人物做什么(行动者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来描述和划分人物,因为人物是三大语义轴的组成部分:交际、欲望(或追求)和考验。
……人物作为三大语义轴的组成部分是成双成对安排的,所以无穷无尽的人物世界也服从于一种投射在整个叙事作品中的纵向聚合结构(主体/客体,施惠者/受惠者,辅助/反对)。
既然行动者说明一种类别,那么行动者就可以根据信增、取代或缺失的法则调动不同的演员来担任。
……我要再说一遍,是用人物参加一个行动范围来说明人物的特征。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裕禾译,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大,1987)古典叙事文学作品一般重情节,近现代叙事作品一般重人物。
这种分野也是因为人物自身的二重性所致。
“事在人为”,叙事作品中的人物的行为构成事件,人是情节的动因,人物在全速作品中的一个意义是“做什么”,格雷玛斯称之为“行动者”(actant,actor?)(或译为“行动素”、“行动元”)。
而人物又不是行为的主体,他不是一个消极的行为的发出者,他的行为有意图、有目的,也有自己的方式和手段,即他一般知道自己“为什么做”,“怎样做”,而在这“做”中也显出自己“是什么”,这被格雷玛斯称为“角色”(role)。
人物的这两种特性其实都值得重视。
(四)场景(situation,scene)引起人物的行动,显示人物的性格的性境,人物与环境组合而成的画面。
场景可详叙,也可概述。
这二者的交替使用形成了叙事的节奏。
二、结构叙述结构即是叙述对象或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故事——的存在形态。
“戏剧、故事和小说的叙述性结构传统上称为‘情节’”(韦勒克《文学理论》第244页)。
以上我们从历时的角度讲,叙事本文的情节是线性的,前——后,前因——后因,是各种细节或母题(动机)、功能、事件、故事按因果律在时间轴上的排列组合。
这叫横组合关系。
但这个横向的轴背后还有一个潜在的关系,这里有一种非历时性的、共时的逻辑,这叫纵聚合关系。
按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前者是表层结构,后者称深层结构。
结构主义热衷的就是寻找叙事中的“语法”,或“故事下面的故事”(“基本故事”)。
这种“表”、“里”关系就是索绪尔“言语”与“语言”的关系。
(一)表层结构托多洛夫说:“如果我们明白的人物就是一个专有名词,行为就是一个动词,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
”(《〈十日谈〉的语法》)他把叙事作品盾成一种放大的句子结构,或者说,把叙事作品简化为一个陈述句。
他完全按语法分析的模式,把人物都看成名词,其属性都是形容词,所有行为都是动词。
叙事的两个基本单位是命题(proposition)和序列(sequence),即句与段。
命题是最小的叙述单位。
序列由一连串命题构成,一个故事甚少有一个序列。
(二)深层结构列维—施特劳斯把神话故事的线性结构打破,把各个事件按照相似性重新加以排列和组合,从中找到某种逻辑,以此破译神话中的潜在意义。
不看其具体结论,单就这种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共时的角度。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我们过去看到的更多的是这每枝花从含苞到怒放再到凋谢的过程,却没有多想同时开放的两枝花之间更多的联系,如是否是连理枝、并蒂花,是蜂蝶授粉还是风儿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