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讲义1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其次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肯定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要点:1.六*的概念2.六*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宜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败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成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打算寿夭的基本因素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扑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第一节六淫一、六淫的概念1.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两种或两种以上一起侵袭人体致病,称为相兼性。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轻扬、向上、向外特性。
开泄,指风邪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
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咽痒咳嗽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
故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走、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即是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如风疹常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
而且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
(3)风性主动“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风邪伤人,常见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病邪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讲义2病因三、七情内伤(一)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由于其病由内生,且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称“内伤七情”。
如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1.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称为“五志”。
2.脏腑气血变化,影响情志变化如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三)七情内伤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一是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忧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二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如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三是情志所伤,影响脏腑关系,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肝胃不和等病证。
心神受碍方可累及其他脏腑。
常犯脾胃,可出现肝脾不调、四是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见两胁胀满,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或癥瘕等病证。
又如思虑劳神过度,则伤心脾,可导致气血两虚,而见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病证。
此外,情志内伤,还可郁久化火,可导致阴虚火旺病证,或引发湿、食、痰诸郁为病。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可见气逆上攻,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故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方面。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病因■考点一六淫(一)概念1.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2.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 风邪:①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 寒邪: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3. 暑邪: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③暑多夹湿。
4. 湿邪: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②湿性重浊(沉重,秽浊);③湿性黏滞(症状,病程)一是症状的黏滞性,二是湿邪为病,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 燥邪: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 火热之邪: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②火热易扰心神;③火热易伤津耗气;④火热易生风动血;⑤火邪易致疮痈。
■考点二疠气(一)概念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病邪的统称。
又有“瘟疫” “疫毒” “戾气” “异气” “毒气” “乖戾之气”等名称。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1.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2.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考点三七情内伤(一)概念1.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
2. 七情内伤: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引发和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二)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 直接伤及内脏。
2. 影响脏腑气机。
3. 多发为情志病。
4. 影响病情变化。
(1)怒则气上:过怒使肝气上逆。
(2)血随气逆: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呕血晕厥。
(3)肝气横逆犯脾:腹痛、腹泻。
(4)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
(5)心气涣散:失神,狂乱。
(6)心气暴脱:神志失常,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
(7)悲则气消:过悲导致肺气消耗。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讲义1
病因
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劳逸损伤、痰饮、瘀血、结石,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
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即“辨证求因”。
一、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而且,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
只有当气候变化发生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同时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此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主要表现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等方面。
如:
1.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地区方域、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久居湿地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燥热或火热为病等。
3.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亦可两种以上兼邪侵袭而致病。
4.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三)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善动而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
易袭阳位,指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可使肌表腠理开泄,常可见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行痹”,即是风气偏盛的表现。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
如风疹块,即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之特点。
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发病多急,传变亦较快。
(3)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凡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
故有风为“百病之始”、“百病之长”的说法。
(四)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
寒邪为病多发于冬季,亦可见于其他季节。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其正常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机能减退的寒证,如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失于温煦,可见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则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寒邪直中少阴,伤及心肾,心肾阳虚,则可见畏寒躇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2)寒性凝滞: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
阴寒邪盛,阳气受损,温煦推动失职,则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而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
(3)寒性收引:“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如寒邪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