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药内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浅析_张力英
- 格式:pdf
- 大小:137.07 KB
- 文档页数:2
内服中药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的疗效观察作者:李洪娟侯广云曹玲贾爽杰丁鲁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内服中药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
随机将患者分为病例数相等的两个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柳氮磺吡啶,观察组给予口服中药配合中药灌肠治疗。
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 70.0%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内服中药;中药灌肠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够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未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1]。
在20~40岁的中、青年人中较多见。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作者采用内服中药配合中药灌肠为辅的治疗方案,疗效满意,现将3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6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男38例,女22例。
年龄22~60岁,平均40岁。
均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中带黏液及脓血且反复发作。
全部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泄泻的证候诊断标准,轻度38例,中度17例,重度5例。
病程5个月~7年。
病变部位:直肠25例,乙状结肠15例,直乙结肠12例,左半结肠8例。
按照中医诊断标准,脾虚湿热型41 例,下无虚寒型19 例。
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
排除标准:身体患严重疾病、无其他肠道疾病、特异性病原菌感染、有严重并发症、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 2 治疗方法1. 2. 1 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柳氮磺吡啶,发作期1 g/次, 4次/d,缓解期0.5 g/次, 4次/d,疗程30 d。
1. 2. 2 观察组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灌肠1. 2. 2. 1 中药内服基础方:白头翁15 g,黄柏12 g,黄连15 g,秦皮15 g,白术12 g,赤芍15 g,莲子肉30 g,黄芪15 g,厚朴15 g,益母草18 g,党参30 g,茯苓15 g,蒲公英30 g,随证加减,水煎服,浓缩到300 ml, 2次/d温服,疗程30 d。
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1年12月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6例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同期采用西药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
结果中医药组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为74.4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水平降低、血小板平均体积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显著。
结论中药灌肠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灌肠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药物的利用率高,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中药灌肠;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治疗;不良反应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局部结肠黏膜炎症反应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其与肠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1]。
该病属中医学“泄泻”“痢疾” “便血”“肠风”“滞下”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亏虚,外感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下,使脾失健运,邪阻大肠,传导失司[2]。
本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1年12月就诊56例患者进行灌肠方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1年12月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6例为中药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15~72岁,平均(43.2±11.3)岁;病程3~15年,平均(5.7±1.4)年。
另选择同期西药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21~71岁,平均(35.9±9.3)岁;病程5~11年,平均(4.8±1.6)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药内服及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疗效观察作者:房海英杨林孙静冯雪艳李茹【摘要】目的]观察口服中药配合中药灌肠液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给予口服中药,同时给予结肠炎灌肠液150ml灌肠;对照组40例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比较两组在临床症状、肠镜下、组织学方面的变化。
[结果]两组在临床症状、肠镜下表现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7.5%,85.0%和72.5%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口服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灌肠;柳氮磺胺吡啶Abstract:[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PO in combination with ENEM on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s] 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40 patients in the therapeutic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PO as well as injected ENEM with colitis irrigating solution. The 4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ulfasalazine PO. The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symptoms and histological changes under enteroscop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symptoms and histological changes under enteroscop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otal effective ratesare 92.5% and 77.5%,85.0% and 72.5%).[Conclus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PO in combination with ENEM on ulcerative colitis is satisfactory.Key words: ulcerative colitis; ENEM; Sulfasalazine慢性结肠炎属中医“休息痢”范畴,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特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9期127·中医中药·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分析孙利莎(四川省成都市西区医院 肛肠科,四川 成都 610036)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接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保留灌肠,观察组患者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术后综合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中药内服;灌肠;溃疡性结肠炎中图分类号:R726.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9.1140 引言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局部结肠黏膜炎症[1]。
当前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不同,效果不一,费用有所差别。
为此,积极寻求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医药工作者担负的责任。
笔者观察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和常规灌肠形成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取我院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
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13 ~62岁,平均(30. 0±16.7)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4.4 ±3.3)年,直肠7例,直肠乙状结肠6例,左半结肠2例,右半结肠3例,乙状结肠2例。
观察组男6例,女14例,年龄12~61岁,平均(29.5±15.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5.5±1.5)年,直肠8例,直肠乙状结肠5例,左半结肠3例,右半结肠2例,乙状结肠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食用含蛋白、少纤维、易消化食物,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和乳制品,禁止吸烟,避免受凉受累,调整心情,注意休息,补充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运用中药内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浅析张力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90)摘要:目的:探讨运用中药内服加灌肠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方法:对临床58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辨证施治,采用中药内服加中药外用灌肠。
结果:治疗1 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总有效率100%。
结论: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内服灌肠;辨证施治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6-1142-02收稿日期:2010-09-21作者简介:张力英(1958-),女,辽宁盖县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中夹有黏液脓血为特征。
其病程长,有的可达数年、数十年之久,且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因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故治愈较难[1]。
现代医学对本病常用抗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方法,有时效果不甚显著。
而运用中药辨证治疗往往具有明显优势。
临床通过中药内服并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本病更凸显疗效。
1病因病机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泄泻”、“痢疾”、“滞下”、“肠澼”等范畴。
多发于青壮年。
究其原因多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洁、嗜食辛辣生冷,损伤脾胃,滋生湿热,使湿热蕴结大肠,致腹气不利;或情志不调,肝气犯脾;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
使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或久病不愈,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致腹泻。
总之湿热蕴结、脾失健运,大肠气机阻滞,肠络受损,传导失职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亦密切相关。
2辨证分型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辨证应分清寒热虚实,并调理脾胃的升降气机。
为合理用药将UC 分为5型诊治:(1)湿热蕴结型:见于病的发作期。
症见发热或伴恶寒,腹痛较重。
恶心、呕吐,不欲进食,大便脓血,便次增多,伴有里急后重。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拟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方用葛根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药用:葛根、黄芩、黄连、柴胡、白头翁、秦皮、黄柏、白蔻、厚朴等。
高热加生石膏、知母。
湿热内盛加马齿苋、败酱草。
里急后重加炒大黄、木香、山楂炭。
腹痛重加白芍、延胡索、木香。
食少加焦三仙、鸡内金等。
(2)脾胃虚寒:多由急性期转为慢性期。
症见体倦乏力,形体虚弱,面色萎黄,食少便溏。
或夹有少量脓血黏液便,少腹坠胀隐痛,排便不利。
脉沉弱无力。
舌淡红或有齿痕,苔薄白。
治拟健脾和胃温阳止泻。
药用:黄芪、党参、白术、泽泻、苍术、山药、炒扁豆、茯苓、赤石脂、车前子、吴茱萸、厚朴、乌药、甘草。
阳虚甚加附子、干姜、补骨脂。
温中止呕可加竹茹、高良姜、丁香。
中阳下陷加枳壳、升麻、柴胡等。
(3)出血型:见于UC 发生溃疡糜烂出血者。
症见精神不振,面色白光白,腹痛时作,便中有黏液血便,小腹坠胀,大便不爽。
舌淡或有瘀斑,脉虚数。
治拟化瘀止血。
用药:山楂炭、三七、当归、生地炭、白芍、白及、川芎、仙鹤草、大黄炭、春根白皮炭、侧柏炭、槐花炭等。
黏液便便次增多加石榴皮、赤石脂。
下痢纯血加生地炭、玄参等。
(4)肝郁脾虚型:多见于疾病的慢性期。
症见精神不振、面色晦黯,腹胀隐痛、食少喜热饮。
大便稀溏。
有时便有黏液。
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拟培元健脾、益肝补肾。
药用:当归、白芍、柴胡、补骨脂、附子、肉桂。
有黏液便可加石榴皮、五倍子、炒白术、牡蛎等。
(5)脾肾阳虚型:见于本病后期。
治疗不当、体质虚弱者。
症见形体消瘦、肢冷畏寒。
面色萎黄或苍白,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大便稀,便次增多。
或有五更泻、或有黏液血便、或少腹隐痛有下坠欲便感。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虚数或沉细无力。
治拟益气养血,健脾补肾。
药用:黄芪、党参、当归、白术、川芎、茯苓、赤芍、熟地、陈皮、芡实、泽泻、甘草等。
临床见以上类型可单独出现亦可相兼发生。
故应灵活运用。
根据个体症状給予抓主症,顾兼症,辨证施治,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中药灌肠在口服中药汤剂的同时,兼用中药保留灌肠,可使疗效最大化。
自拟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基本灌肠方:愈结炎方。
药物组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五倍子、蒲公英、白芷、乌梅、白及、败酱草、黄芪。
其中湿热型加白头翁、薏苡仁、大黄炭;脾胃虚弱型加白术、茯苓、党参、薏苡仁;脾胃阳虚加肉桂、肉蔻、吴茱萸、补骨脂;便血者加云南白药或三七粉;有脓血便者加锡类散[2]。
用法:将中药加水1000mL ,煎至150mL 候温40ħ。
每日保留灌肠1次至少30min ,10次为1个疗程。
4疗效标准治疗效果以自觉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每日1 2次。
便血停止,黏液便减少,结肠镜下见糜烂面缩小、变浅等为显效;以腹痛消失,排便次数及便之性状转归正常、自觉症状消失,镜下见糜烂痊愈为治愈;以腹时有隐痛、便次略减少,由脓血便转为黏液便,镜下肠黏膜糜烂病灶较前消减为好转;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变视为无效[3]。
一般资料:临床观察58例UC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型13例,脾胃虚寒型19例,湿热蕴结型17例,脾肾阳虚型8例,出血型5例。
5治疗结果58例UC患者中痊愈25例,占43.10%;显效28例,占48.28%;好转5例,占8.62%;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
6讨论灌肠方中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止痢。
五倍子:涩肠止泻、解毒止血。
收稿日期:2010-09-16作者简介:刘志华(1966-),男,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内科疾病。
蒲公英:清热解毒、疗肠痈。
白芷:散湿止痛、消肿排脓。
乌梅:涩肠、疗久泻、久痢。
白及:消肿生肌、止血敛疮。
败酱草:清热解毒、散瘀排脓。
黄芪:补中益气、利水托疮、生肌。
锡类散:清热解毒。
三七粉、云南白药止血生肌。
诸药合用共凑祛湿排脓、止血生肌、收敛止泻之效。
综上所述,内服中药和外用中药灌肠是提高治疗UC疗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1]王国民.健脾清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6(1):32-34.[2]肖坚.溃结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4):49-50.[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干预的临床观察刘志华1,王松龄1,王改凤1,刘志勇2(1.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2.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5)摘要: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干预效果。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风防治灵方方药。
疗程为6个月。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评定,血脂、血凝四项、血液流变等指标变化。
疗程结束6个月时,调查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情况。
结果:①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
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③血脂四项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④血凝四项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⑤血流变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数值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意义(P<0.05)。
⑥疗程结束后追访至6个月时,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率为1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中风防治灵方干预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中风防治灵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6-1143-03缺血性中风复发率高,复发性卒中比首次更容易引起严重的残疾,而且预后更差。
瑞士洛桑卒中登记处对2,738例病人调查发现,首次缺血中风的早期(最初30天)复发率是4.4%,对1,273例缺血卒中患者平均随访1.1年,发现1年的复发率9.3%,2年为14.1%,且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栓形成的中风几乎都处于复发高危状态。
我国由于对卒中的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有差距,导致复发率极高。
据国内多家单位统计,缺血性卒中两年内复发率高达15% 30%,5年内复发率高达20% 47.7%,居世界主要国家之首,因此提高我国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水平是临床脑血管病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笔者自2007年10月—2010年3月,采用王松龄教授自拟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进行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采用临床随机、平行对照,开放性试验方法,并以奇偶法分配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0 75岁,平均年龄(60ʃ10.7)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 74岁,平均年龄(58ʃ11.8)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伴随症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在40 75岁;(2)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1];(3)符合中医辨证分型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痰瘀阻证者[2];(4)首次发病后14天 6个月内的脑梗死患者;(5)至少有一项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6)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无症状和局灶体征的静止性脑梗死;(2)有过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形成术者;(3)洼田饮水实验≥4级;(4)mRs分级为5级;(5)除动脉粥样硬化以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如:心源性脑栓塞、脑动脉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增多症、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颅内血管畸形等;(6)发病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等预计不能完成随访1年的病例;(7)精神病患者;(8)其他原因不能按时服药者;(9)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