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改良柳氮磺吡啶保留灌肠方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将一次性吸痰管用于柳氮磺吡啶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护理效果。
方法: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吸痰管用于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
结果:观察组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为6.37±1.12h,对照组为4.25±0.64h,经t检验(t=12.68,p0.05)。
1.2.2 灌肠液配制将柳氮磺吡啶彻底碾碎、充分溶解,仔细过滤,与锡类散一起加入生理盐水中,搅拌均匀,药液温度要适宜,正常健康成人直肠的平均温度是37.5℃[2],故药物的温度取37~38℃,低于34℃时肠蠕动减弱,功能降低,不利于药物充分吸收[3]且不适感增加,太热会损伤肠粘膜使溃疡加重,也加重不适感[4]。
药液容量不宜超过150ml,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150—200 ml,直肠内压力>7.3 kpa,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引起排便反应,不利于保留。
1.2.3操作方法:晚上、临睡前,遵医嘱给患者清洁灌肠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垫高臀部10 cm左右。
(1)对照组方法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5],全部操作所需时间为10~20min,嘱咐患者抬高臀部及双下肢150~200,后卧位休息;(2)观察组,将临床中使用的一次性吸痰管,石蜡油充分润滑后,由肛门插入7—10cm,将碾碎的药物用0.9%生理盐水100ml充分溶解后放入治疗碗中,用50ml的注射器边搅匀药物边抽吸,连接吸痰管的另一端,缓慢推入,直到药液全部推入。
灌毕,反折吸痰管,慢慢拔出,避免管子引流作用而带出药液致床单污染及药量不足。
1.2.4 观察项目(1)观察药液在肠腔的保留时间,即灌肠后至第一次排便的时间;(2)灌肠1次/d,连续灌肠10~14d后,根据临床症状及粪常规结果判定疗效,2周后,根据临床症状、粪常规结果、电子纤维结肠镜复查进行疗效判定。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目前尚未查明病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不愈,难以根治。
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是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0-1年20例,l-3年23例,5年以上的7例。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内镜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
1.2方法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清除肠腔内粪便、脓血、黏液,用中药(红藤、地榆、蛇舌草、枯矾)浓煎100mL,配以锡类散2支、云南白药2粒配制成灌肠液,注入250mL液体瓶内,连接输液器及一次性导尿管,按照静脉输液法排气备用。
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体位,病变在直肠、己状结肠、降结肠者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取右侧卧位。
用石蜡油润滑一次性导尿管后插入舡门20~25cm,调节滴速,灌肠速度宜缓慢,使灌肠液30min内匀速滴入,滴注时轻晃输液瓶,灌肠后改平卧位,臀部及床尾抬高10cm,交替翻转体位2~3次,使液体在肠腔内保留2~3h或者更长时间。
1次/晚,也可感觉患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灌肠时间,3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继续治疗。
2 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灌肠治疗与细心护理,36例治愈12例,好转1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33%,效果比较满意。
3 护理3.1心理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心身性疾病,由于病程长且病情反复,病人会产生焦虑或抑郁心理,而心理因素又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因此必需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
向病人讲解疾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操作前讲解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恐惧及害羞心理,取得配合。
近5年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灌肠疗法研究概况杨振斌,邱伟,王庆娜,徐致君(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25090)[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中医药dot:10.3969/j.issu.5008-8849.6020.31523[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复发率高,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UC属中医学“湿热痢”“休息痢”“泄泻”等范畴。
UC的病因、发病机制等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其治疗方法及疗效仍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即使近年来新的生物制剂和粪菌移植等治疗方法不断出现,对UC治疗成功率仍无明显突破,如何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还需继续研究。
UC的病变部位以远端结肠和直肠多见,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也已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各种不足。
中药灌肠既可使高浓度药液直接作用于局部病损,起到治疗作用,又能避免伤胃之弊,是活动期UC患者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
现笔者将近5年来中医药灌肠治疗UC以及中医药灌肠治疗中护理措施及灌肠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药灌肠1.1中药灌肠中药灌肠属于十分重要的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又称肛肠纳药法。
目前UC灌肠治疗主要有中成药及单味药;协定方多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组方用药;成方多以传统经方根据分型加减组方,常用的方药以白头翁汤、葛根苓连汤、芍药汤、十灰散等为主。
1.1.1中成药及单味药灌肠叶可等[1]和赵敏等[2]应用龙血竭散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凝血指标。
黄群等[3]用中药血竭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改善临床症状及内镜活动指数评分。
吴辉等⑷应用板蓝根免煎颗粒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够迅速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缩短治疗时间。
聂山文等[3]应用康复新液加双料喉风散灌肠联合[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YB2017075)[文章编号]308-8849(2020)31-3521-05美沙拉秦缓释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改善腹痛、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等方面效果显著。
仲景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肉芽肿性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呈连续性分布,累及直结肠,具有复发和缓解交替的特点,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等有关。
多年来,中医药治疗UC取得良效,尤以仲景方治验最多。
本文汇总近5年仲景方对UC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为今后经方更好应用于临床提供有益参考。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经方;伤寒杂病论;综述目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种疾病。
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多累及直乙结肠、左半结肠,主要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等有关。
根据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UC已成为我国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我国2012年IBD共识意见中提到中医药可治疗UC,并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尤以仲景方治验最多。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多次论及“下利”,实则包括痢疾和泄泻两病,但从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必圊脓血”中的“便脓血”、“下重”、“圊脓血”等字语,可知本病与泄泻不同。
《伤寒杂病论》为后世临证提供了治疗UC的诸多方剂,显效不衰。
兹就近5年来仲景方对UC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行汇总,为临床应用经方提供参考。
1清利方1.1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最早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原方由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升阳止泻的功效。
口服美沙拉嗪联合中药灌肠诊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治疗中将美沙拉嗪与中药灌肠结合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文纳入2018年7月-2020年5月至涟水县中医院住院治疗的72例UC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6例。
B组患者单纯采用口服美沙拉嗪治疗,A组患者联合中药灌肠,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疗效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相比于B组,A组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
结论:在对UC患者展开临床治疗时,以口服美沙拉嗪这一治疗方式为基础,联合中药灌肠,其疗效确切,具有应用及推广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美沙拉嗪;中药灌肠;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目前病因不明,饮食、环境、遗传、免疫以及肠道菌群等因素均对UC发病有影响。
UC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结肠[1]。
其病程长、治愈难度较大且极易反复,因而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困扰。
现阶段,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西药疗法是选取口服氨基水杨酸类等药物展开治疗。
然而,临床治疗过程中单纯应用西药方式,不仅疗效尚不理想,而且会引发系列不良反应。
为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分析了口服美沙拉嗪联合中药灌肠治疗UC患者的临床价值,为UC的诊治提供思路。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文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由涟水县中医院收治的72例UC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6例。
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A、B 两组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详见表1。
表1一般资料比较[n(%)]或(±s)项目A组(n=36)B组(n=36)x2或tP性别:男24(63.41)25(58.54).062.803女12(36.59)11(41.46)年龄(岁):年龄范围39~7638~74--平均年龄62.84±5.0362.45±4.861.327.249病程(年):病程范围1.50~6.001.20~5.70--平均病程3.12±1.143.07±1.161.319.2411.1.研究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剂量1g/次,4次/d。
222第17卷 第3期 2015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3 Mar .,2015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和克罗恩病统称炎症性肠病。
UC 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1]。
UC 于1859年最先被Wilks 所描述,中国首个病例于1956年被报道[2]。
在西方国家,1000人里面就有1~2个人患有此病,我国推测UC 患病率为11.6/10万[3-4]。
UC 在中国过去是非常少见的,但是这20多年来其发生率和患病率不断上升[2]。
其容易复发,较难治愈,与结肠癌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
西药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UC 最常用的药物,但长时间使用会引起副作用[5]。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韦宜宾1,刘锟荣1,陈国忠2(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摘 要:目的:了解中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中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结果:总结了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中药内服、中药灌肠、栓剂纳肛治疗及疗效等方面的最新动态。
结论:中药治疗针对性较强,疗效肯定,复发率低,毒副作用较小。
因此,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该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5) 03- 0222- 03收稿日期:2014-08-09作者简介:韦宜宾(1989-),女,广西宜州人,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消化内科疾病。
50例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治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6-07-18T14:18:52.75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作者:卢虹峄[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迁延难愈的慢性疾病,中医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1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迁延难愈的慢性疾病,中医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临床治疗上自拟经验方及经方加减化裁均可,口服和灌肠给药并见,疗效明显。
在扶助正气、健脾止泻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从而使溃疡早期愈合,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84-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指发生在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一种弥漫性炎症性疾病。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腹痛”、“肠痹”等范畴。
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从整体上辨证治疗,整体调养,标本兼治,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包括中药内服、外治、针灸等,均有大量相关的临床报道。
本文仅就近几年来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1.证候标准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中医可归属“休息痢”“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证候分类标准。
大肠湿热证:主症: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舌质红,苔黄腻。
次症: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脉滑数。
脾虚湿蕴证。
主症: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
次症:腹痛隐隐;脘腹胀满,食少纳差;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脉细弱或细滑。
寒热错杂证。
主症: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舌质红,或舌淡红,苔薄黄。
次症:腹痛绵绵;四肢不温;腹部有灼热感,烦渴;脉弦,或细弦。
经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标签:溃疡性结肠炎;经方;灌肠;综述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1-2]。
因灌肠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肠内局部药物浓度,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有效利用度,在U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UC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过程中总结制定了一些经验方,如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目前这些方药不仅在UC中药口服治疗中应用广泛,在灌肠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笔者现就近年来经方灌肠治疗UC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1 灌肠方药1.1 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葛根、黄芩、黄连和炙甘草组成,有清热除湿、升阳止泻的功效,是历代医家治疗UC的主要方剂之一。
吴谦认为此方“四倍葛根以为君,芩、连、甘草为之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肠中之里热,此清解中兼解表里法也”。
徐大椿《伤寒类方》指出“芩、连、甘草为治痢之主药”。
袁氏等[3]以葛根芩连汤加蒲公英灌肠治疗60例湿热内蕴型UC,总有效率达90%。
颜氏[4]采用葛根芩连汤加黄柏、煅龙骨、煅牡蛎、白及灌肠治疗48例UC,总有效率达91.67%。
吴氏等[5]对36例湿热夹滞型UC患者,治以葛根芩连汤加败酱草、栀子、红藤灌肠兼口服,总有效率达91.67%。
汪氏等[6]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联合西药灌肠治疗23例UC,总有效率达91.3%。
廉氏[7]以葛根芩连汤加减联合西药灌肠治疗50例UC,总有效率达94%。
曹氏[8]采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联合西药、中成药灌肠治疗28例UC,总有效率达92.86%。
1.2 白头翁汤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由白头翁、黄柏、黄连和秦皮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是临床治疗UC的常用方剂之一。
郑氏[9]采用白头翁加减灌肠治疗83例UC,总有效率达97.6%;随访发现3个月、6个月、6~12个月和2年内的复发病例分别为0、2、3和6例,总复发率为27.5%。
付氏[10]以白头翁汤加味灌肠治疗35例UC,总有效率为94.29%。
白头翁汤灌肠与中药口服联用治疗UC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结肠镜下治愈率。
谭氏[11]采用加味白头翁汤灌肠与中药口服治疗32例UC,总有效率达96.9%。
且4周后随访发现32例患者中,28例纤维结肠镜复查报告结肠溃疡面已愈合。
此外,白头翁汤灌肠液中加西药或与西药口服治疗UC也可取得显著疗效。
如梁氏[12]采用白头翁汤加减加西药灌肠治疗120例UC,总有效率达93.3%,且停药6个月后无复发。
陈氏[13]研究发现,白头翁汤灌肠与西药口服联用治疗在降低UC患者C反应蛋白的疗效上优于单用西药口服治疗组。
1.3 三黄汤三黄汤又名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方由黄连、黄芩、大黄组成,具有泻火解毒化瘀、燥湿清热的功效。
《肘后备急方》使用本方用于“治恶疮三十年不愈者”,取其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敛疮止血、祛腐化肌的功效,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UC的灌肠治疗。
如王氏[14]以三黄汤加味灌肠治疗120例UC,总有效率达100%。
马氏等[15]采用三黄汤加味(实证加白头翁、白及,虚证加五倍子、黄芪)灌肠治疗31例UC,总有效率达96.77%,且治愈的3例患者随访1年无复发。
王氏等[16-17]研究发现,三黄汤加味灌肠能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和糜烂。
此外,也有临床研究报道采用《袖珍方》中三黄汤(黄连、黄芩、黄柏)灌肠治疗UC获得良好疗效。
如方氏[18]采用《袖珍》三黄汤加西药灌肠治疗140例UC,总有效率达85.7%。
曹氏等[19]以《袖珍方》三黄汤加味联合中成药和西药灌肠治疗106例UC,总有效率达93.4%。
魏氏[20]以三黄汤加味联合中药和西药灌肠治疗76例UC,总有效率达97.4%。
1.4 芍药汤芍药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炙甘草、大黄、黄芩和肉桂组成,具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的功效,张秉成《成方便读》认为“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曾氏等[21]采用芍药汤加减灌肠联合西药口服治疗活动期UC获得良好疗效。
1.5 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方由炙甘草和白芍组成,具有和营散逆、舒挛止痛的功效。
《东垣试效方》认为芍药为“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之圣药也”;芍药与具有补中实脾、缓急止痛的甘草合用,既平肝木,又运脾土,气机调畅,使肠壁挛急自舒,疼痛可止。
因本方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所以临床广泛用以治疗各种痛证;而腹痛是UC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故本方在临床UC 灌肠治疗中可作为基础方加减。
李氏等[22]以芍药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58例UC,总有效率达86.2%。
此外,研究人员对自拟灌肠方进行动物实验时也常加上芍药甘草汤[23]。
1.6 地榆汤地榆汤出自《宣明论方》,方由地榆和甘草组成,有凉血止痢的功效。
《大明本草》记载地榆可治“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商氏等[24]采用地榆汤加减灌肠治疗60例UC,获得95%的总有效率。
1.7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和大枣组成,具有平调寒热、散结消痞功效,原方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中焦之心下痞证。
陈氏等[25]采用加味半夏泻心汤灌肠联合西药口服治疗32例UC,总有效率达90.6%,且患者经治后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
1.8 茵陈白芷汤茵陈白芷汤出自《温病条辨》,方由茵陈、白芷、秦皮、茯苓皮、黄柏和藿香组成,有清热除湿消肿、排脓止血生肌功效。
李氏[26]以茵陈白芷汤加味灌肠治疗40例UC,总有效率达97.5%。
1.9 四神丸四神丸出自《证治准绳》,方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和大枣组成,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功效。
目前本方灌肠主要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UC。
孙氏等[27]采用四神丸与西药口服联用治疗40例脾肾阳虚型UC,总有效率为87.5%。
谢氏等[28]观察了四神丸传统汤剂和超微颗粒剂灌肠治疗58例脾肾阳虚型UC,获得了较好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9.7%和95.3%。
孙氏等[29]以加味四神汤灌肠治疗61例UC,总有效率达91.8%。
2 小结经方因其配伍妙、用药精、疗效宏而在临床上倍受推崇。
从上述经方可以看出,临床治疗UC不可拘泥于祛邪,一味用苦寒清热燥湿之法,而应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临证辨别虚实,据证处方用药。
以上所述只是文献记载较多的灌肠治疗UC的经方,临床经方的应用不必拘于此,只要正确辨析病机,也可辨证加减使用其他经方灌肠治疗UC。
参考文献:[1]欧阳钦,Rakesh Tandon,KL Goh,等.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一)[J].胃肠病学,2006,11(40):233-238.[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8):488-495.[3]袁勇,陈华伟.葛根芩连汤加蒲公英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9):1336-1337.[4]颜祝云.葛根芩连汤加味灌肠溃疡性结肠炎48例护理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8):103-104.[5]吴震东,庄映如,杨惠珠,等.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200-1201.[6]汪萍波,赵杏芳.葛根芩连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31-132.[7]廉敏.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0):118-120.[8]曹英芳.中西医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及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2):250-251.[9]郑继昌.白及头翁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3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5):86.[10]付天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5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1,26(5):30.[11]谭巨涛.加味参苓白术散配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1,27(5):14-15.[12]梁晓东.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0例[J].蛇志,2009,21(1):46-47.[13]陈观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美沙拉嗪联合白头翁汤灌肠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2):147-148.[14]王天云.加味三黄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7):189.[15]马凤呜,王国栋.三黄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附31例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8(6):395-396.[16]王帅,翟军鹏,周涛,等.三黄汤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治疗作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4):220-222.[17]王帅,翟军鹏,周涛,等.三黄汤灌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J].北京中医,2010,29(12):950-952.[18]方国亮.三黄汤合4-氨基水杨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4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8,24(10):49.[19]曹银香,白炜玮,麻春丽.复方三黄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6例[J].2007,28(9):1159-1160.[20]魏红兵.复方三黄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6例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2):86.[21]曾金陵,何温惠.中药保留灌肠加西药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9例[J].福建中医药,2011,42(3):34-35.[22]李道华,夏侯伟.芍药甘草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11):1660-1661.[23]胡连海,肖成,洪子夫.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4和IL-10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0,25(10):1793-1795.[24]商月娥,冯中贤,王建一.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34-1035.[25]陈国忠,李桂贤,李保,等.结肠灌洗后用加味半夏泻心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7,30(1):17-18.[26]李春芳.茵陈白芷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3):46.[27]孙金辉,何成伟.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四神丸超微颗粒剂保留灌肠治疗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1,28(1):27-29.[28]谢硕李,建军湖.四神丸超微颗粒剂保留灌肠治疗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5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17-19.[29]孙士然,陈雪清.加味四神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1例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