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26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骨病变,其特点为囊状扩张的骨结构,类似于动脉瘤的形态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二、影像学表现⒈X线检查动脉瘤样骨囊肿在X线上呈现为囊腔性结构,常见于长骨的干骺端,边缘清晰,可呈圆形或椭圆形。
囊内可见到钡骨小岛,骨质稀疏。
⒉CT扫描CT扫描是评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首选方法。
囊肿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光滑清晰。
囊肿内可见类似雪花状钙化,这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典型表现。
⒊MRI检查MRI对于检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骨髓腔变异有很高的敏感性。
囊肿呈低信号,类似于液体,T1加权图像上囊肿内可见类似雪花状的高信号,这是由于囊肿内含有脂肪沉积引起的。
T2加权图像上囊肿呈高信号,边缘清晰。
⒋肉眼观察手术切除后,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见囊壁厚度不一,内壁光滑,囊内含有透明的黏液样物质。
三、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⒈骨囊肿:骨囊肿常出现在骨干,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位置不同,且其囊壁较薄,内部无雪花状钙化。
⒉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影像学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表现为骨结构的增粗和异常形态,与动脉瘤样骨囊肿有明显区别。
⒊骨肿瘤:骨肿瘤常表现为不规则形状,囊壁不光滑,且常有骨质破坏。
四、附件本文档未附带任何附件。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动脉瘤:血管病变,指血管壁异常扩张形成的囊状结构。
⒉骨囊肿:骨病变,呈囊腔状扩张的骨结构。
六、结束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1.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骨组织中的良性病变,通常在颅骨和骨盆发生,但也可发生在其他骨骼部位。
该疾病通常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但与其他病变的鉴别有时会很困难。
本文旨在综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2.影像学表现2.1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2.1.1 X线检查: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在X线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骨质缺损,边缘清晰,周围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通常呈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也可有小的钙化灶。
2.1.2 CT扫描: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扫描上呈现为低密度区域,边缘清晰,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可呈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不均匀密度,还可有少量钙化。
2.1.3 MRI检查: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在MRI上呈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囊肿内部可有分隔,还可显示囊肿周围的软组织表现。
2.2 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2.2.1 X线检查: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在X线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骨质缺损,边缘清晰,周围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通常呈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
2.2.2 CT扫描: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在CT扫描上呈现为低密度区域,边缘清晰,无硬化反应。
囊肿内部可呈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不均匀密度,还可有少量钙化。
2.2.3 MRI检查: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在MRI上呈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囊肿内部可有分隔,还可显示囊肿周围的软组织表现。
3.鉴别诊断3.1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3.1.1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X线片上表现为多个骨质缺损,边缘不规则,周围可见斑点状或波浪状钙化。
CT扫描和MRI检查可了解病变的内部结构和范围,有助于与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进行鉴别诊断。
3.1.2 骨转移瘤:骨转移瘤在X线片上表现为多个骨质破坏区,边缘不规则,可见硬化反应。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1. 简介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少见的骨肿瘤,通常出现在长骨的骨干和骨盆。
它是一种膨胀性骨病变,具有动脉瘤的形态和膜的结构。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点是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因此正确的影像诊断对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关键。
本文将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方法。
2. 影像学表现2.1 X线摄影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为腔隙状或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
破坏区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边缘呈骨质硬化带,病变内可见液平面。
2.2 CT扫描CT扫描是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病变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骨质疏松破坏、骨膜增生和囊腔内钙化影。
2.3 MRI扫描MRI扫描可帮助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准确性。
病变表现为T1加权图像呈等或稍高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囊腔内可见与动脉瘤相类似的血栓形成。
2.4 骨扫描骨扫描可帮助评估病变的活跃性。
动脉瘤样骨囊肿多呈中等以上放射性活动。
3. 诊断方法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通常依靠影像学表现。
根据X线摄影、CT扫描、MRI 扫描和骨扫描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可以进行诊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和CT表现与许多其他骨肿瘤如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和转移性肿瘤等相似,因此应该谨慎区分。
4. 治疗方案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病变,因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谨慎考虑。
一般情况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首选方法,适用于非活动性的病变。
对于活动性的病变,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如放疗和药物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可能较低。
5. 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化,正确的影像诊断对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关键。
X线摄影、CT扫描、MRI扫描和骨扫描是目前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概述动脉瘤样骨囊肿(ANE)是一种少见的骨病变,通常发生在颅骨和面部骨骼,其特点是囊状扩张的骨骼缺损。
本文将介绍ANE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1、影像学表现1.1 颅骨骨质缺损ANE最常见于蝶骨,其次是上颌骨和下颌骨。
影像学表现为颅骨局限性或弥漫性骨质缺损,无囊壁或囊膜。
1.2 囊内液体ANE囊肿内可见液体密度区,通常呈明亮信号(T2加权图像中的高信号)。
此液体可以是囊液、出血、感染或凝胶状物质。
1.3 脑组织受压ANE囊肿可使邻近的脑组织受压,引起骨质侵蚀或脑沟扩大。
2、鉴别诊断2.1 滨蝶骨囊肿滨蝶骨囊肿也是一种常见的颅骨囊肿,其特点是具有囊壁。
与ANE不同,滨蝶骨囊肿通常没有骨质缺损。
2.2 非骨性囊肿非骨性囊肿是由软组织源性的囊肿引起的,通常没有骨质缺损。
2.3 骨肿瘤有些骨肿瘤,如骨软骨瘤和骨巨细胞瘤,也可呈现为颅骨骨质缺损。
鉴别时需要注意与ANE的囊壁区别。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骨质缺损:骨骼中的局部缺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2、囊壁:囊肿内部与周围组织分界的结构。
3、滨蝶骨囊肿:一种常见的颅骨囊肿,特点是具有囊壁。
与ANE不同,滨蝶骨囊肿通常没有骨质缺损。
4、骨软骨瘤: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主要由软骨组织组成。
5、骨巨细胞瘤:一种常见的骨肿瘤,主要由多核巨细胞组成。
全文结束。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⒈引言在骨科学领域,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型病变。
它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正确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⒉病因与发病机制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外伤、感染等。
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血管构造的异常生长和骨组织的病理性改变。
⒊临床特征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症状多样,包括疼痛、肿块、局部压痛等。
但由于其良性特点,症状通常不明显,易被忽略或误诊。
⒋影像学表现⑴ X线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在X线上表现为囊状骨缺损区,边缘规则,内部密度均匀。
周围骨质可有变薄,但无明显的骨硬化或骨增生。
⑵ CT表现CT扫描对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典型的CT表现为囊状病变,边缘清晰,内部密度均匀。
可见囊壁薄而均匀,囊液密度较低,CT值约为20-40 HU。
⑶ MRI表现MRI对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尤为重要。
T1加权图像上,病变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及周围软组织强化。
⒌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骨肿瘤、骨脓肿、骨转移瘤等。
根据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特征可以进行鉴别。
⒍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表。
⒎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种常见的良性骨病变,表现为囊状病变,内部密度均匀。
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⑵鉴别诊断:通过对比不同病症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确定患者所患病症的过程。
⒏全文结束。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1例1 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颈部疼痛伴活动障碍2月余,进行性加重,查体颈后扣击痛,颈屈仰受限,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运动无障碍。
2 影像表现X线:C7椎体变形塌陷呈哑铃状,内可见囊状透光区,病变区骨小梁消失,骨质似栅栏状改变,C6/7,C7/T1 椎间隙不等宽(图1)。
CT:C7椎体及右侧附件可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包绕横突孔,病变呈不规则蜂房状,骨皮质菲薄,可见多发骨嵴。
破坏区边缘硬化,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未见钙化影(图1)。
MRI:平扫病变呈不规则蜂房状,T1WI为欠均匀等信号,T2WI 呈高信号,骨嵴为长T1短T2信号,椎管无狭窄,未见椎旁异常信号,椎间盘信号欠均匀(图2、3)。
增强扫描可见病变边缘轻度强化(图4)。
3 影像诊断C7 :①动脉瘤样骨囊肿。
②骨囊肿。
③骨巨细胞瘤。
④血管瘤。
4 病理诊断C7动脉瘤样骨囊肿5 讨论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是一种骨瘤样病变,发病年龄大多数(80%)在20岁以下。
好发部位为四肢长骨,约占60% ~70%,发生于颈椎的比较罕见。
本病病因未明,现大多认同由于静脉阻塞或动静脉异常交通[1]形成。
病理上囊肿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管池组成,其内充满暗红色血液,血池间为棕红色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囊肿壁为薄壁骨壳。
典型的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其X线影像有长骨病灶特点,呈膨胀的囊状破坏区,囊内有粗或细的骨小梁状分隔或骨嵴,使病变成皂泡状、蜂房状外观,其外侧为薄骨壳。
椎体ABC发生压缩骨折后失去特点,如同时发现附件膨胀性病变则有助于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如发生于椎体等少见的短管骨,X线检查应注意与骨囊肿、巨细胞瘤、血管瘤、孤立性内生软骨瘤和囊状骨纤维结构不良等鉴别。
上述各病均可引起短骨囊状骨质破坏,骨皮质膨胀变薄,其内呈蜂房状,但骨囊肿、孤立性内生软骨瘤和囊状骨纤维结构不良病变的膨胀程度多不如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多无本病所见的典型的皂泡样改变。
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特点孙玉红【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
结果发生在四肢长骨者6例,跟骨、颅顶骨、髂骨、下颌骨、锁骨各1例。
X线平片和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偏心性膨胀性囊状骨破坏,其内并见骨性分隔影。
CT显示1例患者病灶囊内见液-液平面。
MRI表现信号不一,病变大部分T1WI呈等低信号, T2WI呈略高信号,8例可见液-液平面。
结论 X线、CT和MRI三种检查方式各有优势,最好综合观察,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15【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磁共振成像【作者】孙玉红【作者单位】134300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良性骨肿瘤样病变, 临床少见,好发于<20岁青少年[1]。
病因尚不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在肿瘤、外伤等基础上, 产生动静脉畸形, 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 静脉压持续升高, 血管床扩张、充血, 引起继发性骨反应性破坏。
本文通过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特点进行分析, 以提高对该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3月经病理证实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11例, 其中男7例, 女4例, 年龄8~69岁, <25岁8例。
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 局部肿胀,活动受限。
颅顶骨病变患者自我感觉病变部位有搏动感。
尺骨病变患者合并病理骨折。
1.2 方法 11例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
X线平片采用DR常规正侧位摄片。
CT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扫描。
层厚2~3 mm, 螺距110, 120 kV, 250~300 mA, 1例行CT增强扫描。
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与诊断价值目的探讨CT检查和MRI检查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和诊断价值差异。
方法整群选取于2011年1月—2015年1月来院治疗的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5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检查和MRI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准确率。
结果该组患者中CT诊断准确率为90.38%,MRI诊断准确率为94.23%,两种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和MRI检查诊断囊腔数目、液-液平面及病理骨折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检查和MRI检查方法在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但MRI检查在诊断微小病变方面具有更高敏感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diagnosis value and findings of CT and MRI in primary aneurysmal bone cyst. Methods 52 cases of primary tumor bone cyst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were confirm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The imaging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 and MRI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RI was 90.38%,the accuracy of CT was 94.23%,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T and MRI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diagnosis of capsule cavity number,the liquid - liquid plane and the pathological fracture,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T and MRI have good clinical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tumor bone cyst,but MRI examination has a higher sensitivity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lesions.[Key words] Primary aneurysmal bone cyst;CT;MRI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临床中一种骨良性病变,多发生于青少年,发病率较低[1]。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影像诊断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的8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X线、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发生于股骨上段5例,肱骨中上段1例,脊柱和髂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片诊断正确3例,准确率为37.5%;CT表現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CT诊断准确5例,准确率为62.5%。
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在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较X线片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两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标签: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CT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类肿瘤样骨病,现今大多学者认为可能由血液动力学障碍所致。
即因骨内血管的静脉段突然受阻或动静脉的急剧发展,导致静脉压持续增高,静脉瘘的腔隙扩大,受累处骨质被吸收,并形成一膨胀性骨缺损,即动脉瘤样骨囊肿。
对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CT、X线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此疾病影像学的确诊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例ABC中,男5例,女3例,年龄12~45岁,平均23岁。
所有患者都有局部疼痛的临床症状。
有外伤史的患者2例,有关节功能障碍表现的患者3例,有局部肿块表现的患者5例。
病程6~8个月。
1.2设备与参数X光机应用北京东方F99-ⅢAT 500型及中科美伦2K-DR,摄取正侧位;CT扫描机型西门子单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5 mm,螺距1.5,球管电压120 KV,电流250 mA。
1.3方法8例ABC中,全部病例均行X线正侧位摄片和CT扫描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2结果8例ABC中,发生于长骨6例,脊柱和骨盆各1例。
2.1X线表现8例均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区,呈囊状膨胀性生长,6例呈偏心性生长,2例呈中心性生长。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 及MRI表现,其中全部病例行X线平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 检查。
结果2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14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距骨1例,跟骨1例,腰骶椎各1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DR平片均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行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3例,皂泡状混杂密度2例,腰椎体见有溶骨型破坏1例。
其中软组织肿块12例,液液平面8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6例T1WI上低信号内见混杂信号,5例在T2WI 见液平面。
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并给临床提供更多病变的信息。
【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1 资料与方法搜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 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38岁,平均22岁。
病程2 d~1年不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病变靠近关节者出现关节功能障碍,位于脊柱者则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四肢病变可触及肿块,5例有外伤史。
21例均行DR拍摄患部标准正侧位片,CT扫描采用Aquinilion 16排CT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5~200 mA,层厚5~10 mm,螺距1.5,矩阵512×512。
MRI检查采用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仪,MRI扫描均行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扫描参数:T1WI:TR400 ms,TE30 ms;T2WI:TR4000 ms,TE90 ms,层厚5~10 mm,视野24 cm×24 cm,矩阵256×256。
所有影像资料均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医师审阅,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钙化及软组织情况进行评价。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与其他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表现1.X线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可分为骨质破坏型和无骨质破坏型两种类型。
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囊状骨破坏区,边缘呈不规则或波浪状,可有骨质硬化或壁内分隔。
无骨质破坏型表现为周围骨质增生,并伴有骨膜反应。
2.CT表现CT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内部结构及壁内分隔。
在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可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强化,囊内可见壁结节状强化。
3.MRI表现MRI是评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T1WI上囊肿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可见壁内分隔。
增强扫描中,囊肿壁呈明显强化。
4.PET.CT表现PET.CT扫描可帮助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其他恶性肿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不具有代谢活性,PET.CT图像上囊肿区呈低代谢区域。
三、鉴别诊断1.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囊肿的鉴别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
骨囊肿的边缘较为规则,无分隔及壁结节。
增强扫描中,骨囊肿不强化。
2.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母细胞瘤鉴别困难。
骨母细胞瘤多呈实性,可有骨样结构及小区域钙化。
增强扫描中,骨母细胞瘤明显强化。
3.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肉瘤的鉴别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检查。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常见于骨盆和四肢长骨,其壁内可有分隔,囊肿壁呈不规则强化。
2.X线: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X射线的穿透性来观察和诊断病变。
3.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的影像产生三维图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
4.MRI:磁共振成像,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
六、全文结束。
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刘凯;麻增林;冯莉莉;张骞;周红悦;吴刚【摘要】目的探讨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少见瘤样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6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3例骨盆ABC患者的X线、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发生于坐骨5例,髂骨4例,骶骨3例,耻骨1例. 13例患者均行骨盆X线平片检查, 12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 X表现:8例病灶呈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平片骨包壳连续,而CT上显示3例骨包壳不完整. 9例病灶可见条状骨嵴及硬化缘. CT表现:10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区,10例出现粗细不等条状分隔和骨嵴,3例突破骨包壳形成软组织肿块,8例出现液液平面,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例CT显示骶骨直径约2 cm病灶但在X线平片未见异常. MRI表现:9 例病灶呈分叶状膨胀性生长,7 例在 T1 加权像、T2 加权像(T2WI)上可见病灶周边完整或不完整的低信号环及分隔,8例T2WI上出现液平面,3例病灶骨包壳不连续出现软组织肿块,2例累及骶髂关节,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7例病灶显示囊壁和分隔呈明显强化,其中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呈\"蜂窝状\"改变.结论综合临床表现与X线、CT、MRI表现可提高骨盆AB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21【总页数】5页(P4355-4359)【关键词】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刘凯;麻增林;冯莉莉;张骞;周红悦;吴刚【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R445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又称骨膜下血肿,骨膜下巨细胞瘤等,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1942年由Jaffe和Lichtenstein首次提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