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七章感觉与知觉〖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本章只着重介绍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的基本现象。
〖本章术语〗第一节感觉知觉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第二节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分数费希纳定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第三节空间知觉双眼视差第四节时间知觉Tau效应Kappa效应第五节运动知觉似动知觉PHI现象自主运动诱导运动瀑布效应第六节错觉日月错觉第一节概述一、感觉及其神经信息加工(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香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等。
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
我们觉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等。
不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或是对内部刺激的反映,感觉是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通常总是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我们就知道“这是白纸的白颜色”、“这是红旗的红色”;当我们用手接触某个物体时,会说:“这是又硬又冷的东西”、“这是一块玻璃”。
这些回答都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除非是新生儿或在特殊的条件下)。
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随之产生了。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滋味等等。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心象是指个体心理中形成的对外界事物或内部经验的心理图像或心理表征。
它是心理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人类认知和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心象进行详细的论述,包括定义、形成过程、功能以及心象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一、心象的定义心象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或内部经验进行再现、感知和理解的心理过程和结果。
心象是个体对于自己的心理或外界现象进行内在代表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对物象的内在表征。
心象包括感觉心象、知觉心象、表象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
二、心象的形成过程心象的形成过程包括感觉输入、信息加工和认知整合等环节。
首先,感觉输入是心象形成的基础,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形成感觉心象。
其次,信息加工是指对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编码和解码等认知加工过程,个体将感觉心象转化为知觉心象。
最后,认知整合是指个体将不同的心象进行整合和融合,形成更加复杂和完整的心象,如情绪心象、记忆心象等。
三、心象的功能1. 认知功能:心象是个体对世界进行认知的基础。
通过心象,个体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辨识、分类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世界的变化。
心象的认知功能对于学习、记忆、思考和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至关重要。
2. 情感功能:心象不仅包含客观事物的形象,还包括对这些事物的情感评价和反应。
个体通过心象中的情感色彩,能够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
情感功能的发挥使得个体能够对外界事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和情感。
3. 行为功能:心象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个体在行动之前,通常会通过心象对行为进行预期和规划。
心象的行为功能可以帮助个体预测行为结果,制定合理的行动策略,并促使个体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达到预期目标。
四、心象的研究方法心象是我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心象的形成、变化和作用等问题。
为了研究心象,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
1. 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反应,来推测心象的产生和作用。
第七章思维一. 单选题1. ()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A. 表象B. 思维C. 语言D. 言语2.思维反映的是()A. 过去的经验B.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C.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D. 人的愿望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A.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B. 形成概念和进行问题解决C.进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D. 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4.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A.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B. 概念形成的过程的基本形式C.问题解决的基本形式D. 决策的基本形式5.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根据思维()A.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划分的B. 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的C.的形态划分的D. 的内容划分的6.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辐合思维D. 发散思维7.概念所包含的食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A. 内涵B. 外延C. 范围D. 广度8.概念所包含的个体叫概念的()A. 内涵B. 外延C. 范围D. 广度9.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A. 概念形成B. 问题解决C. 发散思维D. 创造思维10.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A.思想准备B. 定势C. 问题解决的策略D. 动力定型二. 名词解释1.思维过程2.发散思维3.表象4.概念5.问题解决三. 填空题1.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属于高级的。
2.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的功能。
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3.想象过程是。
4.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和。
5.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和。
四. 问答题1.简述思维特征2.简述有意想象的种类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4.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5.简述想象的功能?五.论述题1.论述思维及思维的分类。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通过观察和实验方法来解析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本章将探讨心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广泛讨论的概念——心象。
心象,也称为心理映像、心理画面,是指我们在大脑中对于事物、事件、经历等的心理呈现或再现。
它是通过各种感觉和记忆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并且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心象的形成心象的形成与感觉、记忆和想象密切相关。
当我们接收到来自外界的感觉刺激时,大脑会对这些刺激进行处理和加工,产生对应的心理呈现。
换句话说,感觉是心象的基础。
记忆也对心象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记忆存储了我们的个体经验,当我们回忆起某个事件时,我们会在大脑中再现出相关的心像。
另外,想象力也是心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想象力使我们能够创造出以往没有经历过的事物,进而产生新的心象。
二、心象的作用心象在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1. 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心象能帮助我们识别和分类事物,并辅助我们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
当我们想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回想起他们的外貌、声音和个性特征,这些心象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们。
2. 情感过程中的作用:心象对我们的情感体验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我们回忆起一段幸福的经历时,相关的心象会引起积极的情感,例如快乐、满足等。
相反,回忆起一段悲伤的经历时,相关心象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感,例如悲伤、焦虑等。
3. 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心象还对我们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通过心象,我们能够预测和推断各种行为的结果,并决策我们的行为。
三、心象的训练与发展心象能被训练和发展。
通过一些特定的练习和训练,我们能够提升和改善我们的心象能力。
1. 感官训练:通过锻炼我们的感官,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世界,从而产生更为清晰的心象。
例如艺术家通过多次观察和练习,提升他们对于光影、构图和颜色的观察力,从而创作出更为精妙的艺术作品。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一)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1.抽象就是在头脑中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并把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2. 概括则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1.具体化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事物的过程。
2.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归纳到一定的类别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三)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1.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普通心理学笔记,大一下的考试普心,第七章,思维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思维的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
思维的间接性: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作间接的认识。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再造想像: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以记忆表象作基础,和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问题解决的效率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知识表征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不同语言的具体结构规则是不同的、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交流、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社会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个体性语言行为具有个体的特点普心,第九章,动机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需要○1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
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人类从渴则饮,到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3人的需要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主要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的需要的内容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