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普通心理学第七章记忆A
- 格式:ppt
- 大小:298.50 KB
- 文档页数:78
第7章 记 忆一、单项选择题1.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
[统考2008研]A.视觉编码B.听觉编码C.语义编码D.形象编码【答案】C【解析】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包括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其中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
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08研]A.首因效应B.启动效应C.词优效应D.近因效应【答案】D【解析】在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中,新近学习的材料的遗忘较少,属于近因效应,对最初学习的材料的遗忘也较少,属于首因效应,中间学习的内容的遗忘较多。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两种:①最先学习的材料仅受到后摄抑制,新近学习的材料仅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学习的材料受到两种抑制的影响,因此遗忘最多。
②最先学习的材料进入了长时记忆,而新近学习的材料则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因此,二者的遗忘较少。
B项,启动效应是指先前学习的经验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C项,词优效应指在快速呈现条件下,词中的字母比无意义字母串中的字母或孤立的字母更容易辨认的现象。
3.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具有()。
A.意识性B.无意识性C.随意性D.陈述性【答案】B【解析】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而并不在意识记忆信息的过程是否是有意识的。
外显记忆则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4.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具体特征、人名、地名、定理、定律等信息的记忆是()。
A.情绪记忆B.程序性记忆C.情景记忆D.陈述性记忆【答案】D【解析】陈述性记忆是对事实的记忆,例如,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都属于陈述性记忆。
A项,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B项,程序性记忆是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主要包括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两部分。
C项,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5.个体对语法规则、化学公式、物理定律、公式符号等知识的记忆是()。
第一章测试1.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B:物质的结构C: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D: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答案:C2.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B: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C:人格和认识过程D: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答案:B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
A:情绪B:人格C:动机D:认知答案:ABCD4.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A:错B:对答案:B5.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情感过程B:意志过程C: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答案:C第三章测试1.在雾霾天,建筑朦胧暗淡看上去很远,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却看起来很近,这是()深度线索在起作用。
A:空气透视B:纹理梯度C:运动视差D:线条透视答案:A2.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答案:A3.记笔记时我们喜欢用红色笔标出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案:B4.同样一棵树,有的人看到的是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悲凉,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恒常性B:选择性C:整体性D:理解性答案:D5.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A:错B:对答案:B第四章测试1.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记忆B:注意C:感觉D:思维答案:B2.关于注意的说法正确的有()。
A:注意可以使人专心于某对象B:注意的特征是指向性和持续性C:注意可以使某对象位于意识的中心D:注意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答案:AC3.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的干扰。
A:无意注意B:注意的动摇C:有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答案:A4.注视下图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A:注意分配B:注意转移C:注意分散D:注意起伏答案:D5.注意的转移是指()。
第七章感觉与知觉〖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本章只着重介绍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的基本现象。
〖本章术语〗第一节感觉知觉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第二节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分数费希纳定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第三节空间知觉双眼视差第四节时间知觉Tau效应Kappa效应第五节运动知觉似动知觉PHI现象自主运动诱导运动瀑布效应第六节错觉日月错觉第一节概述一、感觉及其神经信息加工(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香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等。
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
我们觉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等。
不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或是对内部刺激的反映,感觉是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通常总是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我们就知道“这是白纸的白颜色”、“这是红旗的红色”;当我们用手接触某个物体时,会说:“这是又硬又冷的东西”、“这是一块玻璃”。
这些回答都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除非是新生儿或在特殊的条件下)。
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随之产生了。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滋味等等。
名词解释绪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实验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能动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的。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兴奋: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的过程。
抑制: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过程。
动型:本来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第四章: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五章:感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刺激量。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六章:知觉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人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错觉: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第七章: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有意识记: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作出意识努力的识记。
不定项选择题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通常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人的个体心理,即( )。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B.思维过程和情感过程C.个性差异和心理过程D.思维过程和性格特征1、心理过程可分为( )、情感和意志过程。
A.认识B.人格C.情绪D.需要3、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心理特征 D.认识过程3.个体心理的发展与( )密切相关。
A.科学 B.语言的出现 C.脑的发育 D.文字的产生5、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我们必须清楚和毫无歧义地定义所有实验变量,以便其他研究者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
心理学的这一特征说明( )。
A.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B.我们的经验世界是高度主观的 C.心理学是以事实和系统观察为基础的D.人的行为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6、一个研究者通过测量心率而作为人焦虑的指标之一。
在这个研究中,心率( )。
A.是一个混淆变量B.与焦虑成负相关C.一个自变量D.是焦虑的一个操作性定义l、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灵魂 B.行为 C .行为与意识 D.躯体与神经2、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
A .1879年 B.1798年 C.1789年 D.1897年3、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叫作( )。
A.反射 B.反映 C.反应 D.感受性4、( )是心理的源泉。
A.感知觉 B.客观现实 C.记忆 D.内心世界6、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
A.冯特 B.马斯洛 C.华生 D.罗杰斯5、冯特是(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A.1869B.1879C.1889D.1899E.18971、“如果能对环境进行足够的控制,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孩子塑造成我们所期望的任何一种人。
”这一观点是( )研究取向的观点。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生物学 D.精神分析3、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 )。
《普通心理学》课程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33.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是()。
A.0.25秒—1秒 B.5.25秒—10秒C.10.25秒—15秒 D.15.25秒—20秒34.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是()。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C.按语义编码 D.按信息的物理特征编码35.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最少。
这种现象称为()。
A.首因效应 B.启动效应 C.词优效应 D.近因效应36.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称为()。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37.提起天安门就会让人想到人民大会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种联想遵循的是()。
A.接近律 B.相似律 C.对比律 D.因果律38.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表现为()。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前后一样 D.中途加快39.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 D.侧抑制40.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 C.抽象 D.概括41.当自行车不能正常骑行时,人们通常会检查自行车的相应部件,找出故障进行修理,这种思维活动是()。
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逻辑思维42.库泊等人的“心理旋转”实验主要说明了表象具有()。
A.概括性B.可变通性C.可操作性D.稳定性43.小张阅读《西游记》是,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的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幻想44.人们看见天上的浮云,想像出各种动物的形象,这是()。
A.幻想B. 创造想象C. 再造想象D.无意想象45.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策略是()。
A.算法B.手段—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46.演讲采用的语言形式主要是()。
第七章思维一. 单选题1. ()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A. 表象B. 思维C. 语言D. 言语2.思维反映的是()A. 过去的经验B.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C.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D. 人的愿望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A.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B. 形成概念和进行问题解决C.进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D. 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4.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A.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B. 概念形成的过程的基本形式C.问题解决的基本形式D. 决策的基本形式5.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根据思维()A.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划分的B. 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的C.的形态划分的D. 的内容划分的6.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辐合思维D. 发散思维7.概念所包含的食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A. 内涵B. 外延C. 范围D. 广度8.概念所包含的个体叫概念的()A. 内涵B. 外延C. 范围D. 广度9.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A. 概念形成B. 问题解决C. 发散思维D. 创造思维10.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A.思想准备B. 定势C. 问题解决的策略D. 动力定型二. 名词解释1.思维过程2.发散思维3.表象4.概念5.问题解决三. 填空题1.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属于高级的。
2.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的功能。
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3.想象过程是。
4.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和。
5.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和。
四. 问答题1.简述思维特征2.简述有意想象的种类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4.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5.简述想象的功能?五.论述题1.论述思维及思维的分类。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心象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通过观察和实验方法来解析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本章将探讨心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广泛讨论的概念——心象。
心象,也称为心理映像、心理画面,是指我们在大脑中对于事物、事件、经历等的心理呈现或再现。
它是通过各种感觉和记忆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并且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心象的形成心象的形成与感觉、记忆和想象密切相关。
当我们接收到来自外界的感觉刺激时,大脑会对这些刺激进行处理和加工,产生对应的心理呈现。
换句话说,感觉是心象的基础。
记忆也对心象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记忆存储了我们的个体经验,当我们回忆起某个事件时,我们会在大脑中再现出相关的心像。
另外,想象力也是心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想象力使我们能够创造出以往没有经历过的事物,进而产生新的心象。
二、心象的作用心象在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1. 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心象能帮助我们识别和分类事物,并辅助我们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
当我们想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回想起他们的外貌、声音和个性特征,这些心象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们。
2. 情感过程中的作用:心象对我们的情感体验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我们回忆起一段幸福的经历时,相关的心象会引起积极的情感,例如快乐、满足等。
相反,回忆起一段悲伤的经历时,相关心象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感,例如悲伤、焦虑等。
3. 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心象还对我们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通过心象,我们能够预测和推断各种行为的结果,并决策我们的行为。
三、心象的训练与发展心象能被训练和发展。
通过一些特定的练习和训练,我们能够提升和改善我们的心象能力。
1. 感官训练:通过锻炼我们的感官,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世界,从而产生更为清晰的心象。
例如艺术家通过多次观察和练习,提升他们对于光影、构图和颜色的观察力,从而创作出更为精妙的艺术作品。
《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普通心理学考试辅导》一、单选题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A)心理过程(B)心理状态(C)心理特征(D)心理现象2.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
(A)情绪(B)需要(C)想象(D)兴趣3.在认知、情绪与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A)心理过程(B)心理特征(C)认知过程(D)心理动力4.结构主义的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詹姆斯(B)弗洛伊德(C)马斯洛(D)冯特5.普通(基础)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A)生理机制(B)心理规律(C)种系发展(D)心理发生6.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B)韦伯(C)马斯洛(D)冯特7.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弗洛伊德(B)冯特(C)詹姆斯(D)魏特海墨8.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
(A)魏特海默(B)铁钦纳(C)詹姆斯(D)罗杰斯9.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系统观察,经过分析获得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是()(A)实验法(B)测验法(C)观察法(D)调查法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10.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
(A)神经细胞(B)突触(C)大脑皮层(D)反射11.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A)轴突(B)树突(C)突触(D)神经冲动12.听觉中枢在()。
(A)枕叶(B)颞叶(C)额叶(D)顶叶13.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A)反射(B)反射弧(C)感受器(D)传递神经14.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是()(A)条件反射(B)经典条件反射(C)操作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15.“谈梅生津”的信号性活动是()(A)第一信号(B)第二信号(C)高级神经(D)无条件性反射第四章注意16.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的心理特性是()。
(A)情感(B)注意(C)意志(D)认识17.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A)感觉(B)知觉(C)注意(D)记忆18.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是()。
名词解释绪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实验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能动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的。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兴奋: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的过程。
抑制: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过程。
动型:本来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第四章: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五章:感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刺激量。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六章:知觉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人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错觉: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第七章: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有意识记: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作出意识努力的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