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12.49 MB
- 文档页数:59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课题:一、良好道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理论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从实践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适用于全体公民,是大家都应当熟知和遵守的,也是理解和遵守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因而是本课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首先要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然后要弄清楚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知行统一的道德观,努力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上讲,社会公德既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行动准则,是公民个人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风气的标志;从实践上讲,社会公德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学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需要加以强化,因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首先需要理解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要弄清其具体要求,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树立公德意识,认同“遵守公德,人人有责”的观念;还要知行统一,自觉把社会公德放在首位,尊重和关心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并长期坚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
3.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高尚道德通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理解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让学生掌握高尚道德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
条件(教案).doc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道德
2、了解道德在社会繁荣发展中的重要性
3、掌握职业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课时
一节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让学生思考“道德”的定义。
(2)让学生自由讨论“个人行为应当遵守什么道德准则”,尝试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2、概述
让学生理解以及认识道德,其是指在社会风气、宗教教义和民族传统等各方面共识下,形成的一套明确的正当义务,以及人们共同参与必须树立和遵守的规则。
3、讨论
让学生承认,道德规范不仅是极关键的职业道德准则,更是行为准则,它们也是社会
存在的条件,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4、作业
探讨职业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相应的归纳及总结。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开展了自成体系的导入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道德,从而真正接受和理解“道德”这一概念。
同时,我也引导学生们深入认识和理解“合法”与“不合法”的概念,从而更加充分的掌握职业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学习目的和要求:1、认知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3、运用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4、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5、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教学难点:1、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2、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3、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并用。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一、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一)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
道德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等来维系。
道德的内容因时代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爱国守法I,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尊严和荣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要求我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
明礼诚信|,要求我们在家庭生活、职业领域和公共场所,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行为得体;讲诚实守信用。
诚心待人,诚信处事。
团结友善|,要求我们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与人为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勤俭自强|,要求我们保持勤劳节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敬业奉献要求我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要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克己奉公,造福社会。
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在新形势下,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就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二单元第三课授课时间第 9周课题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课型重要条件1、认知: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2、情感态度观念: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3、运用: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学重点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教学难点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案例:“丁丁现象”某报就一次救人事件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过一场“丁丁现象”的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人车如流的街头,一男青年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后扬长而去,一位名叫丁丁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将老人扶起,询问伤情,和母亲一起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老太太的亲属。
谁知当老太太的亲属听了事情的经过后,竟然一口咬定老人就是丁丁撞的。
他们的理由是:现在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人,把人救了送到医院不说,还自愿领着病人检查,连住院的押金都给垫上。
老太太摄于其家人的压力,竟然也坚持说就是丁丁撞的。
报纸针对丁丁的遭遇,就当今社会上出现的类似现象进行了一场大讨论,通过丁丁与老太太的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对丁丁行为的赞扬与激励,对老太太及亲属的批评与谴责,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善与恶的标尺,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就连当初撞倒老太太后逃之夭夭的那个年轻人也给报社写了信,承认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行为。
效果与反思在教学时加入了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学生短暂讨论扶不扶的问题。
提问:大家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生活现象的?提示:“丁丁现象”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肇事逃逸者因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个人良心的谴责而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这说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维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