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3.《西游记》9-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5.63 KB
- 文档页数:2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概述故事,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4、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孙悟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请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故事。
二、知识积累1、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幼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约四十余岁时,始补岁贡生。
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后又补为荆王府纪善,但可能未曾赴任。
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他长期过的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
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2、成书过程《大唐西域记》: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唐三藏》《蟠桃会》等元《唐三藏西天取经》《二郎神锁齐大圣》明代吴承恩《西游记》3、吴承恩再创造功绩在主题思想上,冲淡了取经故事固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
在人物处理上,体现人民理想的孙悟空却成为全书最突出的人物。
把许多人所熟知的神话人物和故事有机地组织到取经故事中,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生命。
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有关取经故事的神话传说,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4、《西游记》的结构神魔小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部分叫做出身传,另一个部分叫做降妖传。
《西游记》的前七回,介绍孙悟空的出身;其余九十三回,演述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
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展示出来;各个小故事都相对独立,错落有致。
三、梳理情节这段故事中,红孩儿和孙悟空斗智斗勇,情节曲折复杂,颇有趣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西游记》教案2023【教案】课题:《西游记》目标:通过学习《西游记》,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教材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本书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神魔小说的典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2.了解《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3.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4.掌握《西游记》中的重要词语和典故;5.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2.《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西游记》中的重要词语和典故。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2.学法指导:积极主动,多角度思考,善于归纳总结。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节:《西游记》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古代神魔小说的特点,如《封神演义》等。
2.讲解:介绍《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吴承恩的生平经历,以及明代社会背景的影响。
3.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的异同点,分析《西游记》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
第二节:《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插图或摘录一些片段,引发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
2.讲解: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包括唐僧取经、孙悟空的成长和猴王的称号、沙僧和猪八戒的加入等。
3.阅读:学生阅读选取的章节,并进行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节:《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1.导入:回顾《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孙悟空、唐僧等。
2.讲解:分析《西游记》中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例如孙悟空的机智与力量,唐僧的智慧与坚持等。
3.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西游记》中的主题思想,探讨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与意义。
重读经典《西游记》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领略由“想像”创造出来的奇幻世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及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2、在初中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欣赏其出色的人物塑造手法和语言表现方式,重温经典,重新解读经典。
教学过程:导入86版《西游记》电视剧一共多少集?一、主题定位二、意象解读1.取经前奏斜月三星洞72变金箍棒八卦炉五行山十万八千里紧箍咒圈2.降妖伏魔黑熊怪、牛魔王、火焰山、红孩儿、黄风怪、白骨精、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蜘蛛精、蝎子精、真假美猴王、鹿精、狮子精、九灵元圣、寇员外、玉兔精三、重读经典附课堂讲义: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个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
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
《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
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
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不就是人的气度吗?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
《西游记》教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名著习惯,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2、在具体的故事片段中,学生进行思考、体会,学习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兴趣:1、歌曲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忘记忧伤,心情愉快。
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歌曲。
会唱的一起唱。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2、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轻轻敲开《西游记》的大门,重温儿时的经典吧!二畅所欲言,品形象:你还认识他们吗?《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你最喜爱的人物是谁?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人物以及理由。
三书海寻宝,善总结:1 《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他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其中猪八戒是我们都很喜欢的一个喜剧形象。
我们这节课以猪八戒为例,思考:吴承恩是如何成功地塑造了这些鲜明的形象的?2 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猪胎,长成一副大嘴长耳,呆头呆脸的模样。
老师从《西游记》中选取了一些片段,分析一下猪八戒的性格特点:外貌描写:第8回: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第18回:黑脸短毛,长喙hui大耳,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duo 裰,系一条花布巾。
第85回:碓dui嘴初长三尺零,獠牙觜出赛银钉。
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
突出了猪八戒“长嘴大耳”的外貌特征,丑陋第23回:他丈母道:"正是这些儿疑难:我要把大女儿配你,恐二女怪;要把二女配你,恐三女怪;欲将三女配你,又恐大女怪;所以终疑未定。
"八戒道:"娘,既怕相争,都与我罢,省得闹闹吵吵,乱了家法。
"第23回:那妇人与他揭了盖头道:“女婿,不是我女儿乖滑,他们大家谦让,不肯招你。
”八戒道:“娘啊,既是他们不肯招我啊,你招了我罢。
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幻中寄幽怀【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点评、写作、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长篇小说的鉴赏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理解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古典文学修养,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西游记》教学设计一、选修课设计理念:体会阅读快感、探究创意阅读1、自主学习,体会阅读快感:课前阅读原著,再次熟悉故事内容,了解《西游记》经典情节。
2、合作学习、碰撞阅读激情: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通过讨论、辩论展示自己的阅读《西游记》的成果。
3、探究学习、思考创意阅读:学习已经成文的“赏析”“链接”,积极参与“扩展”《西游记》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获得阅读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探究,学会分析人物,点评人物,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克服干扰、团结合作、勇往直前的精神。
3、整合学习过程获得的素养,穿透文本,交融学生切身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思维习惯,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力迁徙,包括了解《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初步理解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2、教学难点: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形成自己的看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方面:1、阅读原著,精读一个自己喜欢的《西游记》故事,小组合作叙述故事情节并简答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2、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以及小说的形成及影响等。
教师方面:1、选择《西游记》剧照,用多媒体课件表达学生所选的经典内容,指导学生对主要情节的把握。
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作者名片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
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
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
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二、内容链接《西游记》通过幻想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歌颂了人民群众对一切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追求和向往。
而且通过对神魔世界的描写,曲折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罪恶。
还有,《西游记》虽然是一部以佛教徒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但整部作品却不是弘扬佛法,宣扬宗教;相反,通过一些具体描写和形象的塑造,揭露了佛教的虚伪本质,明显地表现出对宗教的批判。
牛魔王和孙悟空可以说是渊源颇深,早在孙悟空在花果山做美猴王的时候,两人就已经结成了兄弟。
当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后,牛魔王及其“家属”却给他造成了无穷的麻烦,八十一难中,和牛魔王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就有四难,课文节选部分叙述了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给唐僧师徒制造磨难,而孙悟空最终凭借观音的力量收服了红孩儿,这也成为后文火焰山借芭蕉扇、破儿洞取落胎泉颇费周折的起因。
三、人物长廊1.矢志不渝的唐僧唐僧,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岁便名冠中国佛教界,备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
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儿咒。
第3课《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对应学生用书P14)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1.搠.地(shu ò) 2.悚.惧(s ǒn ɡ) 3.掣.钉钯(ch è) 4.捽.下(zu ó) 5.枯松涧.(ji àn) 6.伫.立(zh ù) 7.掼.杀(ɡu àn) 8.皈.依(ɡu ī) 9.金箍.棒(ɡū) 10.镌.刻(ju ān) 11.傅.粉(f ù) 12.逊.让(x ùn) (二)多音字1.提⎩⎪⎨⎪⎧提.d 提.纯t2.扛⎩⎪⎨⎪⎧扛.k án 力能扛.n3.诘⎩⎪⎨⎪⎧ 诘.ji诘.j4.埋⎩⎪⎨⎪⎧埋.m án 埋.m ái5.刹⎩⎪⎨⎪⎧ 罗刹.ch 刹.sh6.澄⎩⎪⎨⎪⎧澄.ch én 澄.d èn二、写准字形1.⎩⎪⎨⎪⎧mm2.⎩⎪⎨⎪⎧ 青xi āo 良xi āo3.⎩⎪⎨⎪⎧q ín q ín4.⎩⎪⎨⎪⎧ k 唠k5.⎩⎪⎨⎪⎧sh sh6.⎩⎪⎨⎪⎧石jiji三、用对词语 1.伫立 屹立2.诚然固然四、积累成语1.凶多吉少:指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不妙,凶害多,吉利少。
2.肉眼凡胎:迷信的说法,指尘世平常的人。
3.明火执仗:点着火把,拿着武器。
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明,点明;执,拿着;仗,兵器。
4.战战兢兢:形容因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5.将功折罪:拿功劳补偿过失。
将,拿;折,抵偿。
6.有始无终:有开始没有结尾。
指做事不做到底。
7.进退两难:前进和后退都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8.三头六臂:三个脑袋,六条胳臂。
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
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9.神通广大:本指神仙法力广大无边。
今多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五、古今异义1.兄弟们,仔细..!仔细!那妖精又来也古义:小心今义:办事认真2.那精灵..见了,在半空中称羡不已古义:鬼怪今义:机警聪明;机灵3.恰似前番变化..古义:指变换面目今义: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4.山西..去有一条枯松涧古义:从山往西今义:山西省5.见我母亲有些颜色..古义:姿容美丽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6.早是我有算计,出神..走了 古义:逃出肉体今义:因精神过度集中而发呆 六、一词多义1.乃⎩⎪⎨⎪⎧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③陈涉乃.自立为王 于是2.期⎩⎪⎨⎪⎧①不期.今日到了想,预想②失期.,法皆斩 期限③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3.《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孩子应该是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
可孙悟空却遇到了一个不甚可爱、超级邪乎的红孩儿。
这是谁家的孩子?他有什么不俗之处,竟然让神通广大的孙大圣也感到头痛?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摩擦?最后双方交手结果如何?阅读全文,你就会被曲折有致的故事吸引,同时体会红孩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吴承恩(约1501—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
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
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记》。
吴承恩幼时跟从父亲遍游淮安近郊的古寺丛林,听来许多优美神奇的神话故事。
他从小就有好听奇闻的习性,在读私塾时,经常瞒着父亲和老师,偷偷地阅读“野言稗史”。
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其中感触最深的是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的故事。
玄奘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50岁左右,吴承恩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章回体神话长篇小说。
3.(1)课本中的成语、词语凶多吉少:指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不妙,凶害多,吉利少。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探究《西游记》的主旨意蕴。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导入,通过歌曲来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到研讨文学作品的氛围中来,并提问学生回忆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
二、速度——理情节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红孩儿掳走唐僧的经过。
2、红孩儿为何能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保护下掳走唐僧?
【明确】
1.红孩儿利用了唐僧的善良;
2.红孩儿利用了取经队伍中的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矛盾。
三、细读——析人物
分组合作,选取文中某一人物进行形象分析。
提示:找出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四、大话西游——悟主旨
思考:文中有哪些地方折射出社会世俗的现实生活?谈一谈你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
提示: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
【明确】
《西游记》的主题一直是人们争执的焦点。
建国以来,从"主题矛盾说","主题转化说"一直到近几年来的"安天医国,诛奸尚贤说"、"反映人民斗争说"、"西天取经本体说"、"歌颂反抗,光明与正义说"、"歌颂新兴市民说"和"宣扬'心学'、鼓吹投降说"等等。
可谓是众说纷纭,争执不休。
《西游记》是一部寓意性的神魔小说。
通过"大闹三界"和"西天取经"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既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状,又展示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勇于胜利的"西游精神",也突现了作者希望世道清平、社会安定、皇图永固、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和拯救乾坤的入世思想。
假如说,这个结论不无道理,较为接近作品客观实际的话,那么,这不妨也作为《西游记》主题的又一说吧!。